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期待特殊兒被接納 家長看重多元價值



特教推手經驗談(摘要)
文/柯雅齡巡迴於不同校園,與許多家長接觸時,
經常聽他們提及「擔心孩子被貼標籤」的憂慮。
多數父母擔心:因接受了「特殊教育服務」,
把孩子的資料填入通報網,將使孩子被標籤化;
更憂心如此做,將影響孩子一輩子。
若拒絕讓孩子接受特教服務,則必須孤軍奮戰,
一肩扛起所有教導孩子的責任,長期默默承受巨大的壓力。

 我想:這樣左右為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孩子的人生路還很長,若被「貼上標籤」,難免教人憂心。

但換個角度想,在孩子真正需要被協助時,
卻得不到任何資源的幫助,結果又會如何呢?
 

忽視特殊兒真正需求 
可能造成莫大傷害在「發掘孩子多元價值」的教育方針之下,
其實呈現孩子的特質,是開啟一扇理解、認識他的視窗,
可以協助教師更快了解孩子的能力,
以及影響他行為背後的因素。
如此,教師才能夠在教學上做更多的設想,並適切引導孩子。
 


若對特殊兒沒有清楚的診斷、基本的了解,
那麼一無所知的教師,
很可能將孩子在班級中特別的行為,解釋為「他是故意的」;
面對孩子學習能力不及同儕時,誤以為「他懶惰、不努力」;
長期下來,孩子可能受到更大傷害,不是嗎?

 家長疼惜孩子、想保護孩子是天性,
但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協助,
以及最適當的保護呢?


這是所有家長都面臨的課題,
也是各個特殊教育環節必須一起來思考的。
 

再者,特教身分及通報網上的資料,
是因應了解孩子的需要,而提供專業人員使用的。
也因此,只有教導孩子的專業人員,才能夠看得到。


當孩子不再有服務需求時,
隨時都可以放棄特教身分,進行結案;
孩子的資料,也會從通報網中去除。
這個權利,除了參酌教師
意見外,更取決家長的決定。
因此,
父母不需過度擔心孩子會一輩子被特定標籤框限的問題,
反倒該思索「孩子是否真的有接受服務的需求」,
再尋求適合的資源協助,這才是最實際又重要的事。


自我悅納獨特性 
特殊兒建立自信父母真正得在意的,
不該是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的孩子,
而是該自問:「是否已能夠全然接受孩子目前的能力?」
我了解要父母立
刻接受孩子的診斷結果,並不容易。

但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重要的是:
孩子是否真的在學習上有困難,
是否在行為上有難以控制之處;
若孩子真的有身體、學習及行為上的條件限制,
那麼,也唯有父母先接納孩子的生命現象,
才能期許別人發揮同理心,接納他們,
並進一步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優弱勢。
 


不論對家長或教師而言,
「協助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

是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

認同多元價值 真心接納特殊兒在此提醒家長:
與其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身心障礙孩子,
倒不如問問自己如何看待他們。
未來孩子還得面對更多挑戰,更多別人的眼光,
不可能一直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
所以家長要協助他們看見自我價值,
培養自信,才是長久之計。


 以「多元」視角來看,
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及美好之處,
每個孩子各自有優弱勢、不同的能力;
任何人都有深藏內心、不堪負荷的痛點,
也有教人自信滿滿的特長。

因此,對於孩子的不足,
父母不必一味閃躲別人的眼光,
應該先試著去接納孩子的「特質」。

當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一切時,
孩子就會開始懂得欣賞自己的「不同」,

珍惜眼前的「擁有」;
當他懂得「原來自己特別之處,

只是不同生命的呈現」時,
才有勇氣去接受並享受生命旅程的挑戰。

 正視孩子的需要,比起是否被標籤化來得重要。

父母何不將「特殊教育服務」,
當作「愛的印記」,讓孩子從中獲得最大幫助?
唯有家長全心接受,完全認同孩子的個別差異,
他們才有機會欣賞自己的不足,珍惜擁有,
生命也才能發揮到極致。


全文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亞斯伯格症更名 鑑定及輔導仍須介入


亞斯伯格症更名 鑑定及輔導仍須介入
 文/梁明華(102年4月19日)
美國精神醫學會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修訂診斷手冊, 
在《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
不再使用「亞斯伯格症候群」名稱,
改納入「自閉症類群障礙」。

未來亞斯伯格症和自閉症,
將以目前已廣泛應用的「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統稱,
以協助亞斯伯格症者獲得與自閉症相同的服務。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領域中,
亞斯伯格症雖然也歸於自閉症的一種,
但是事實上和「典型自閉症」
卻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舉例如下:
  ●亞斯伯格症學生常
「覺得別人在干擾他的行為」;
自閉症學生則是常「不覺得別人的存在」。
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對亞斯伯格症欠缺了解,
將影響正確解決亞斯伯格孩子問題行為的判斷力。

  ●多數亞斯伯格症孩子是先會說,
才會走路,
且仿說及代名詞反轉現象不明顯或極短暫,
動作協調能力差;
自閉症孩子則是先會走路,
但「語言發展」緩慢。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語言發展,
亞斯伯格症沒有使用語言的困擾,
自閉症則有語言發展緩慢、鸚鵡式語言的問題。

  ●亞斯伯格症學生智能正常,
甚至智力優秀,且學習障礙不明顯;
自閉症學生大部分有智能障礙問題。
目前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家長反對更名,
很大的擔憂是:
如果「亞斯伯格症」的名稱消失,
社會大眾很可能會忽略啟發孩子的優勢能力,
使原本的特殊服務消失。

  ●亞斯伯格症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出現率較高,
若他們長期缺乏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無法有效溝通,即使智力再高,
也沒有辦法發揮,
嚴重者甚至無法進入職場就業。
因此,
必須讓社會大眾了解亞斯伯格症特徵,
才能幫助他們建立正向行為,
營造友善的環境。

  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
《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
讓「亞斯伯格症」名稱消失的原因是:
亞斯伯格症學生智力正常,
甚至高於一般學生,
只是他們欠缺社交技巧的發展,
所以有必要檢討「亞斯伯格症」的診斷。

  然而,在教學現場中,並非智力正常的孩子,
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效及人際關係;
亞斯伯格症學生因為欠缺人際互動能力,
不僅難以和同儕維持友誼,也可能影響班級秩序,
甚至導致他們的人生發展受限。

  亞斯伯格症學生並非單靠一般的輔導,
就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的人際互動能力,
仍需要透過特殊教育相關服務介入及輔導方法,
才能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團體。
因此,在特殊教育的鑑定及服務上,
仍需特別關注這群和典型自閉症不同的另類星星兒。

相關報導請點入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