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同行座談會記錄 / 賴嘉麒
有人說:「雖然我已經步入社會,面對工作的壓力與挑戰,
但是幸好我有過一段健康又快樂的童年。
我對過去沒有遺憾,對將來則充滿希望,而且能邁開步伐往前走!」
是啊!這種人何等有福。
不過,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無恙地度過短暫的童年,
當發現他們有異樣時,該怎麼辦?
別著急!且聽聽陳政雄與邱顯智兩位醫師怎麼說,
別讓無心的疏忽造成孩子終身的缺憾喔!
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主講人:台北市立療養院陳政雄醫師)
今天討論的對象,以國小以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主。
國外的醫學及特殊教育,
對情緒障礙的定義比較廣,反觀國內則比較窄。
國內主要由特教領域來處理情緒障礙的問題,醫學診斷較少見。
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必須經過教育部鑑定,才能到適合的地方就讀。
根據特教法第三條第二項對於情緒障礙的定義是:
情緒出現嚴重異常,而且情緒反應嚴重影響生活適應。
這裡也有但書,就是情緒障礙非由智能、健康、感官所直接造成的結果。
自閉症也不屬於情緒障礙的範圍。
面對不想上學的小孩──談兒童焦慮反應
(主講人:台北市立療養院邱顯智醫師)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害怕反應,
往往用責備的口吻:「你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怕的?」
但孩子的情緒很真實,孩子願意抒發情緒、願意談,對家長來說是好事!
我們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先安撫情緒,再查明焦慮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害怕、焦慮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擔心、害怕可以視為一項警訊,如果孩子沒有「陌生人的焦慮」,
就可能引發危險,任何人都可以帶走小孩。
每個年齡層會有不同的害怕,如小嬰兒在八、九個月,
開始懂得分辨父母親,會怕陌生人;
一歲多時,怕父母離開,有分離的焦慮;
三歲後,有些小孩會害怕特定的東西,例如怕閃電、怕動物,
如怕狗、貓、蟑螂;中學以後,怕別人的評價,怕自己表現不好!
面對心情低潮的小孩──談兒童憂鬱症
(主講人:台北市立療養院陳政雄醫師) 有人說憂鬱症是精神病,
沒錯,它也是精神科診斷的疾病之一。
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憂鬱症醫療網,內科、家醫科都能開藥給憂鬱症的病人。
那麼,如何知道是否有憂鬱症?
除了到醫院做診斷,董氏基金會也有檢核表提供民眾自我檢測,
在便利商店就可以取得。
意志力是一小部分憂鬱症病人得病的原因,
對兒童的影響也比較小,一般來說,挫折容忍力是靠年齡累積下來的。
六歲孩子進入小學的階段,曾有憂鬱症的案例,
但是這跟意志力比較沒有關係。
就像有些疾病,我們以前都以意志力作為評判的標準,
但後來研究發現其實不然,像藥癮、酒癮病人,
跟基因以及遺傳有密切的關係;又如肥胖者,
我們以為他是因為抗拒不了美食的誘惑,
所以才會一直吃,導致發胖,
其實它可能是病毒感染與基因異常互相結合,
導致內分泌失調,才無法控制飲食的攝取。
面對無法專心的小孩──談過動兒
(主講人:台北市立療養院邱顯智醫師)
要確認孩子是不是有醫學上認定的「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首先要排除孩子可能有的生理狀況,
比如沒睡飽、肚子餓,都可能影響孩子專心的程度;
也要排除孩子情緒上的困擾,
如緊張、焦慮、心情不好、缺乏上課意願;
有的孩子會選擇性的專心,像上音樂課就專心,
但是上英文課就不專心,
那就要探究是不是英文課的上課時間過長,
或老師的教法沒有引起他的興趣,這些原因必須先排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