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打開孩子的心房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去柏林開會,在中間休息時,
一個朋友走來向我道謝,
原來她有一個患有亞斯伯格輕度自閉症的兒子,
這個孩子智商正常,但是人際關係不好,
堅持固定的做事方式,不可改變,缺少彈性與溝通,
常常無緣無故大發脾氣,滿地打滾,
哭喊到上氣不接下氣,臉色發紫,讓這個母親非常頭痛。
平常朋友聚會時,她都不敢帶孩子出去。怕會難堪。

有一次,系裡舉辦迎新野餐,在風景勝地,她就帶了兒子去。
結果那天不知為什麼,孩子大發脾氣,用頭撞樹,把大家嚇壞了。
我因為腳不好,沒有像別人一樣去打球,坐在地上,
我觀察到這個孩子表情很痛苦、很挫折,
好像別人都不了解他,有滿腔的憤怒。

突然之間,我猜到他為什麼這麼生氣了。
我記得自己剛去美國時,英文不好,辭不達意,
常引起誤會,不敢跟人說話,也很氣自己能力不行,
心中也是很不愉快,充滿挫折感。
幸好我還可以用中文正確表達我的意思,
所以那時我每天晚上寫日記,
一方面抒發心情,一方面檢討白天犯的錯誤,
使第二次說話時不再犯錯,
每次寫完,感覺都好很多,可以入睡。

所以我建議孩子的母親讓他寫日記,
讓他學習用筆把心中的感覺說出來,
因為自己單獨寫的時候沒有時間的壓力,
不像對話必須快快的說,他可以慢慢的想他想說的話;
練習正確的寫出心裡的感覺,熟悉文句以後,
再練習用說的方式把感覺說出來,別人就可以了解了。

這個媽媽說,一開始很困難,孩子不肯寫,
她必須跟他一起做,表示同甘苦共患難,
每天改他的日記,都是不知所云;
但是很快的,她就發現孩子內心的感情豐富,
只是缺乏一個宣泄的管道。
她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孩子如何表達感情,
告訴他要述說一件事情必須要有背景脈絡、前因後果,
別人才會懂,如果突如其來的冒出一個字,
別人是無法了解的。

這樣教了一年以後,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減少,
而且寫作能力大幅提升,交到朋友以後,
孩子的世界突然開朗起來,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她說,這次出來開會是多少年來第一次,
因為以前都不敢離開孩子,怕會出事,
現在才敢,我聽了也很高興。

我們常忽略人有想說話的這個天生欲望。
不被別人了解的確是很痛苦的事,
人天生有溝通的欲望,
如果把兩個不懂手語的聾兒放在一起,
久了他們自己會發展出相互溝通的手語。

耳聾是老人最大的痛苦,別人講話他聽不見,無法對談,
手寫字的速度又太慢,不是良好的工具,
牛頭不對馬嘴次數多了以後,別人便閃躲他,
被孤立的痛苦常使老人選擇用自己的手結束生命。

現在的研究發現,
自閉症者大腦的神經迴路有一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
他們通常只能注意一個管道的刺激,無法一心多用;
而且他們的注意力一旦鎖住,

就很難移動,無法快速轉移,

因此,

常會遺漏別人臉上的表情或說話語調所帶出來的訊息。

但是,

書面溝通就去除了這個缺點,

它是單一向度而且閱讀的速度可以自己控制,
訊息不會因為來不及處理而流失。

中國人常說「山不轉路轉」,

如果這個方式行不通,

我們應該換個方式去試試看。
這個例子或許可以讓我們不要局限於傳統的方式,
試著用另一個管道去打開孩子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