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的高一親師互動


圖/幾米
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的高一親師互動
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是學校裡的難纏角色,
他們的心裡難以捉摸,行為模式更無規律可循,
在教育的每個階段,
初期的處遇應該是決定之後規範程度的關鍵,
我的一個經驗個案,可以算是典型的實例。

以下是一位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踏入高中後,
導師與家長利用電子郵件溝通及摸索該生狀況的記錄
請點以下網址
http://blog.udn.com/dominics/2041065#ixzz21Q72DjRN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不要期待特殊兒康復!”以愛無條件接納最快樂


潘玉芳參加了美國選擇學院的“站起來,孩子”計劃,
看到創辦人巴里考夫曼的嚴重自閉兒子“康復”,
所以她懷抱希望自己的自閉兒也可以“康復”。

14年後,我再聯絡潘玉芳,譚穎成已經24歲,
他沒工作,每天在家看書、畫畫、看電視……
也跟家人出門,過得規律平淡。
譚穎成能明白別人說話,也能聽從指示及簡單的表達自己。

潘玉芳形容:
“孩子並沒有康復,如果他康復,那是花紅,
但一路走來收獲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

潘玉芳當年向教育局請假4年半照顧孩子,
把家裡一間房間變成遊戲室,
在家實踐“站起來,孩子”計劃。
後來她重返校園,
考獲特殊教育碩士學位並成為學習障礙特殊教育班老師。

自閉兒能否康復成謎!潘玉芳:父母不必比較和自責

潘玉芳說,
並沒有特定的據點停止康復孩子的努力,
而是“站起來,
孩子”計劃強調的“無條件的接納、愛和快樂”,
對自己或別人的“無條件的接納、愛和快樂”,
使她走著時已經不再把重點放在康復孩子上,
而是自己或孩子“是否要有條件
(一定要孩子康復或甚麼的)才能快樂,
還是快樂是一種選擇”才是重點。

潘玉芳說著這些時已稀鬆平常得像說著別人的事,
而他們家也找不到任何要使譚穎成康復的痕跡,
大家上班或上課,就像普通家庭。
她說,
整個過程是學習無條件的接納、愛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為了達到孩子康復的目標,讓過程變得緊張和痛苦。

她說,
自閉兒或其他特殊兒的父母都希望快快把孩子調整好,
這會產生壓力;
而選擇學院教導的是在對孩子付出時,
沒有期待孩子會康復,就只是無條件的愛。

她說,
孩子的快樂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快樂,大家都快樂,家裡的氣氛就不同了。

“自閉兒能否康復到現在還是謎,
因為用同樣的方法有些自閉兒會康復,
但是有些卻不會,這不是母親教不好或方法不好,
而是每個自閉兒都不同,成果是不能被複製的,
因此身為父母的不必比較,更不必介懷別人的看法和自責。”

她說,
自閉兒最後能否康復,
起跑點是否早及自閉兒先天的起跑點的表現如何,
也是其中因素。

學習有飽和點……看成果會產生壓力

潘玉芳盡力在範圍內做到最好,
也看到孩子的學習會有飽和點,
自己再怎麼教,孩子就是學不會了。

“某種教學在那階段就該停止了,
而不是再逼著試試看成果會如何,
以致產生壓力,其實所有努力後就應放下。”

她教孩子數學時發現他的數學很好,很難的數學他都行,
但現實裡他不會用錢,因此她停止教他數學。

潘玉芳說,
不要以為孩子的學習是一直進步的,
有時有些階段如剛進入青春期時會退步,
並且在大約15或16歲後他們的學習就幾乎到了飽和點。

不必要“感覺很不好”父母要學習接納自己

有一次潘玉芳丈夫的好朋友在雪蘭莪結婚,
他們一家人驅車從檳城南下,
但抵達時譚穎成不肯下車,結果全家只好馬上回檳城。

另一次全家去旅行,在等店家把菜煮好上桌時,
不耐煩的譚穎成一拳打在潘玉芳臉上。

她說,如果出外時出了狀況,
就要接納自己在那個當下並不夠強及孩子鬧的任何狀況,
最重要是能無條件接納,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自閉兒的父母會自我感覺很不好(feel very bad),
有時也覺得虧欠孩子,總希望可以為孩子多做一點,
其實這些感覺是不必要的,
因為只能盡力而為,最重要的是學習接納自己。”

“父母如果自我感覺很不好,
要儘量避免會製造這種感覺的情況出現,
如出外時鬧事會使自己感覺不好
或有時別人的關心會變成傷害,就要避免外出。”

在實行“站起來,孩子”計劃的4年半裡
潘玉芳幾乎不讓孩子出門,
但是當孩子後來回到學校上課時卻沒問題。

“實行這計劃後,孩子改變了,
現在要帶他去那裡都沒問題,
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正處於甚麼階段。”

不鼓勵辭職在家照顧自閉兒父母要活出快樂

潘玉芳深切瞭解自閉兒父母的壓力,
因自閉兒的成因至今還是未知,
再加上自閉兒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和預見的怪異行為,
因此自閉兒的父母週圍的人會有很多建議,
但她認為,如果適合的可以試採納。

她不鼓勵自閉兒的母親辭職在家全心全意照顧自閉兒,
因為這也未必就懂得怎麼教,同時會增加經濟壓力。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夠裝備好自己,活得快樂些,
孩子最終是否能康復,也要看他自己的造化。”

“我的態度決定孩子態度”譚穎成弟妹也要接納他
潘玉芳還有3個孩子,
她發現只要自己接納譚穎成,其他孩子也會接納特殊哥哥。

她說,
其他孩子不覺得
有這哥哥很不好或覺得她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哥哥身上,
因為她的態度決定了其他孩子怎樣看待哥哥。

她說,
家裡的經濟條件能夠讓譚穎成不必上班,
至於將來她跟丈夫不在人世後,
其他孩子是否能照顧譯穎成,
雖然沒跟他們談過但她不擔心,
因為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

譚穎成的大妹也因為哥哥而念醫科,
並希望成為腦科專科醫生,更瞭解人腦。

不願他人當他“特殊”自閉兒也有想法
不要以為自閉兒沒思想,
也不要以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自閉兒或不痛苦,
潘玉芳說,她看過自閉兒叫別人不要稱他自閉兒,
因為他也不想當自閉兒。

她說,
自己的孩子雖然也活在自己的世界,
但是當她的母親去世時,
他也知道甚麼是死,還告訴她人死了,不會再有了。

賀爾蒙不平衡也會出狀況
特殊兒父母不瞭解難適從
潘玉芳說,
自閉兒或特殊兒進入青春期後會因賀爾蒙不平衡出狀況,
但如果父母瞭解的話就不會無所適從,
並瞭解這只是暫時性的現像。

她說,譚穎成13歲時很喜歡摸人,在達8個月日子裡,
家裡女性成員都儘量穿長袖衣褲,並告訴他只可以摸手。

她當時看到譚穎成常很繃緊,她沒有糾正他摸人的行為,
只跟他解釋為何不可亂摸人,並在那時儘量不帶他出門。
全文請看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98775?tid=37

自閉症又有近親亞斯伯格症



近親亞斯伯格症

自閉兒智商分為3等


普遍上我們只泛稱自閉症,

事實上自閉症又有近親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

曾經參與英國倫敦蒙德利醫院(Maudsley
Hospital)

的國家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醫療隊工作及在英國巴斯特中心(Bassetts
Centre)

服務自閉兒與成年人的再絲瑪妮給大家介紹這兩種症狀。


她說,亞斯伯格症是中等至較高智商者,甚至出現天才型者;

至於自閉兒則分為高、中等和中下智商者。


她說,亞斯伯格症者可以來到想要交女友的階段,

但是他的另一半肯定是智商正常者,同時如何交女友也需要別人引導。

美國選擇學院“站起來,

孩子”自閉兒計劃創辦人巴里考夫曼的自閉兒子可以交女友,

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高功能自閉兒有正常智商


“高功能自閉兒與亞斯伯格症者看起來很接近,

但事實上他們是有差別的,

高功能自閉兒有正常的智商,

只不過在溝通和理解能力遲緩,

同時有較多種類的一成不變且重複的動作癖好,

他們也會有社會和行為問題。”


“亞斯伯格症者在語言溝通和理解能力上比較沒有障礙,

但是他們有社交對話問題及表情與肢體笨拙情況。

他們可以滔滔不絕

但是不懂得何時該停頓或讓別人說話與對答等基本社交技巧,

如果跟他們聊得深一些,就會發現他們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她說,如果家長要知道自己的孩子

是屬於高功能自閉兒或亞斯伯格症候群,

必須進一步評估,

至於是否需要這麼做則視父母的選擇。



大馬成年自閉兒沒工作機會


再絲瑪妮說,當自閉兒長成青少年後,需要評估他們的能力,

就要依他們各自的能力來開發和培養他們的功能性技能,

以為他們在進入成年期時可以融入社會工作。


她在英國就看到自閉成人可以到社會裡工作,有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子。

而當然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別人的幫忙,不過因為英國政府有立法,

所以他們才得以在社會上工作。

反觀在大馬,因為沒有立法,

成年自閉兒沒有任何地方可去也無法工作,就只能留在家裡。


在英國甚至有排屋社區,樓上住著數位特殊人士,各有自己的房間,

社工則住在樓下的隨時可以提供照顧。

這樣的情況無法在大馬實行,

但再絲瑪妮希望有一天可以結合自閉兒的父母共同實現這樣的願望。

全文請看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97941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亞斯伯格症是什麼?


亞斯伯格的孩子常負面思考,容易情緒不穩定或遷怒他人。

怒氣一爆發,連自己也控制不了,也搞不清楚為什麼生氣,

挫折忍受力相對偏低。

因為他們融入團
體有困難,因此在進入學校後較容易被老師發現。

學前的亞斯伯格小朋友較喜歡自己玩、自己學東西,

也有許多因為協調能力差而無法順利學寫字、做體操的例子。


學齡的亞斯伯格孩子則常是小小糾察隊,愛糾正別人,

不受同學歡迎,甚至有些孩子在校長期被排擠、被責罵,飽受挫折而拒學。

很多家長看到這些特質描述,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亞斯伯格,

但孩子必須符合這三大特質,並經過審慎診斷才能確診。

若是單點的吻合,只能說是他們具有亞斯伯格的「特質」。

亞斯伯格的孩子其實很辛苦。

過度偏執的喜好,

不會變通的思維習慣,真實而無修飾的表達方式,

成了與人互動的障礙,

一輩子都要學習對他們來說很困難的社會技巧。

因為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遇到新的情境他們就慌亂不知所措,

導致一些讓人困擾的行為。

亞斯伯格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進行早療,

透過適當的環境刺激與引導,

以及持續的社會技能訓練,漸漸改善人際關係,

也能大大減低他們受挫的經驗。

在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期待能融入團體、結交朋友。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預防霸凌傷害父母可以做的事~李偉文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廣受社會大眾關注,
讓孩子能夠安心而且安全地在學校讀書,
應該是為父母最基本的期待,
可是當學校或社會連這最卑微的起碼要求都無法達到時,
難怪會引起家長的憤怒了!


當然,孩子人身安全的確保,在校園裏不被恐嚇威脅甚至傷害,

是老師或所有社教單位必須傾全力防治的,

但是身為家長的我也很清楚,自古以來,不論中外,

霸凌始終是存在的,也不可能消失,尤其是「傷人於無形」的關係霸凌,

孩子被人排擠、孤立,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恐怕是大人無法想像的。



一方面是沒有證據,孩子有口難言,那種無從訴說的委屈,是非常大的折磨,

另一方面來自於人類本能的恐懼。

人類的情緒反應與本能,

很多還是根源於數十萬年在演化過程中形塑成的,

人類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裏,若被團體排斥,

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存活,

因此被孤立被拋棄代表的就是死亡,

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社會,被團體排斥並不會危及生命,

但是古老的本能卻還一直影響著我們。



孩子在家即便倍受父母寵愛,

但是他們內心知道父母與他是不同群體的人,

孩子同年齡的班上同學才是屬於他的群體,

因此當他被這群體排擠時,

來自本能的恐懼與形成的傷害,

是位在群體外的大人無能為力的。



若我們的孩子的學校生活裏,

不幸遭到「關係霸凌」,家長真的是無能為力,

因為沒有肢體傷害或言語恐赫的事實,

不管老師或家長都無從介力,無法處理。

其實霸凌傷害的難處在於,即便處理了,

但是孩子內心的創傷已經造成。



幸好可以預防,如果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

從幼稚園或小學階段家長就多用點心思,利用平常的課餘生活中,

幫孩子尋找共同學習、玩耍與成長的好朋友群,

這可以透過參加社會上的公益團體,社區的活動,

或從親朋好友同事裏,找一些理念與我們相同,

孩子年齡相近彼此也合得來的家庭,在平常的家庭活動中,

自然而然
的讓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群體。



其實星期假日我們帶自己的孩子去看展覽表演,

去登山溯溪或旅行,橫豎也要花時間,

不如多邀請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去,

當孩子有了與自己友善的群體,

假如很不幸他進到學校被班上其他強勢小團體排擠時,

內心的創傷也不至於太大,因為他生活中已有許多好朋友,

所以本能裏被孤立的恐懼就不會扭曲他們的人格。

而且讓孩
子在同儕團體中長大,

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學會與別人溝通相處的能力,

其實一個有自信又有溝通能力的孩子

通常也比較不會被選為霸凌的對象。



其實從小幫孩子建立

一些共同成長與學習的玩伴,好處真的非常多,

除以上提到的預防霸凌傷害之外,對於學習效果也非常有效,

另外還有一個更長遠的好處,

當孩子他們的好朋友家長也都認識,甚至也非常熟悉時,

幾乎可以說青春期以後父母會擔心與焦慮的事情,

都可以化解於無形,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管道也多了許多的保
障,

因此,從現在開始,全家的活動就多邀一些孩子同行吧!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1/10/16/100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