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

大學資源班老師的一封信

慰英:
最近好嗎?孩子還好嗎?你好嗎?

我的新工作很辛苦,
有做不完的事、處理不完的緊急事件,
但是...我很快樂,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
「為什麼你這麼累還可以那麼有活力?」

我想,應該是學生那種
「終於有人懂我」的滿足表情,
讓我願意堅持下去吧?!

這個部分,我相信你一定懂,
因為唯有這種來自於
孩子們最純真的感謝與安心,
才能夠給我們那股累到趴下了,
還能夠繼續往前爬的力量

(哈哈哈~~~
這樣的形容好像有點太over了^_^)

今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有點悶,
想提出來跟你分享,也想聽聽你的看法,
嘉(上次個案研討討論的那個學生)
現在非常的信任我,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

或許是我很真實的在跟他互動,
不高興就不高興,開心就開心,
不需要因為他是自閉症的學生,
就額外的包容他,這樣的互動,
對我們兩個來講,都算輕鬆

(插撥==>上次中心辦活動結束後,
我跟一群學生一起走去校門口,
嘉看到有一個男生站在我旁邊,
就問我:「婷婷老師,這是你男朋友嗎?」

我就瞪著他說:「嘉,我很想踹你一腳」
說完以後,我們兩個都笑了,

他馬上回我:「對不起,我誤會了」
我說:「我真的很想扁你」
然後一群人就很開心的笑著離開學校,

我很訝異,他懂我的幽默、懂我的弦外之音,
他...其實是能夠懂得別人的^_^)

不過,他的信任,
也讓我覺得心疼,甚至有一些愧疚,

對他來說,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不斷的確認
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他的世界,很簡單,沒有太多的素材,
只要有兩三件事情可以一直說一直說,
他就可以很快樂了,

但是,這樣的簡單與重複,
讓我覺得很無趣,且不想陪他玩,
我不會敷衍他,
但是我會很認真的讓他知道,
我不喜歡一天到晚要回答他同樣的問題,

今天晚上活動結束後,
我又跟他一起走出校門,
我感受到他的關心,
也很確信他對我的信任感,
可是
我試圖教導他學會更多事情的期待,
似乎也成了他的壓力,
這種心情非常的複雜,
我雖然懂他的世界,
但是我真的沒有辦法忍受那樣的世界,

我只能夠承諾,
絕對不會敷衍他、不能利用他對我的信任,

但是,
我真的只有10%的時間是可以
比較包容他、完全沒有想要改變他,
想到這邊,我問他:
「嘉,你這麼喜歡問同樣的問題,
可是我卻不喜歡你這樣做,你還好嗎?
會不會覺得很挫折?」

他告訴我,
他知道這樣會讓人家不喜歡,
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
時時刻刻記住我說過的話,

本來是想要問你,
你是怎麼樣能夠維持對孩子們的耐心?
可是寫著寫著,我好像有自己的答案了,

其實,
只要我跟嘉之間
能夠有這樣的信任關係做基石,
我是不可能讓自己的沒耐性無限蔓延,
而他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失控為所欲為,
我們其實
是靠著這樣的信任關係在相互協調、
找到一個雙方都可以的互動模式,
他在學習,我也在學習,

呵呵...我講完了,可以的話,
還是會想聽聽你的體會^_^

PS:這個週末我要好好的休息,
太累了啦~~~

休息完以後再來思考6/30演講的事情,

到時候就會通緝你了,呵呵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家長別執著導師角色

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總幹事 袁宗芝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

每個人都說家長是責無旁貸的,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
絕大多數的家長確實也願意承擔,
因為都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障礙者」,
至少家長都期待孩子將來能夠自力更生。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任何丁點的進步,
都能讓家長竊喜不已,覺得是莫大的回饋,
也更願意積極的做下去。
我總是樂見家長們能持續發揮這樣的動力,
為孩子創造無限的希望。

努力不等於收穫

然而,驀然回首,令我好生心疼的是,
最努力的家長,不見得有最好的收穫;
當然教育不能稱斤論兩的比較,
也不能用一概的標準要求,
畢竟每個個案的起始程度、資源環境都不同。
不過,這當中,家長的教養觀點,
常常主觀的選擇了教育的主要目標,
也導致了孩子整個發展方向是更社會化,也更獨特的。

舉例來說,目前我們所觀察到的,
大多數的家長從孩子療育開始,就偏重在認知方面;
在養成過程中,也最強調回歸主流的教育形態。
雖然家長表面上都說不在意孩子的成績,
只是希望普通班的環境和同儕的影響,
讓孩子可以學習到應有的社會行為。

但是事實上,
家長花在陪伴孩子學習課業的精力還是最多。
孩子如果智能還不錯,
其他的行為問題就常常被忽略掉,
或者認為那些是孩子本身的障礙,
例如,
不理解情境,或是無法控制自己等,
並要求老師和同學包容。

如果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老師,
以為孩子既然成績不錯,
那麼其他那些情緒和行為問題,
就是自身的障礙造成的,
所以也就接受了家長的說法,
並要求班上同學接納。
事實上,
老師並沒有真正用心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這是很可惜的。

家長的迷思

可是,大多數的特殊孩子都是伴隨學習障礙,
家長只看到自己的期待,一味的逼壓孩子學習,
讓孩子長期在壓力下成長,
終究會造成反彈或退化,
這時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情緒障礙或行為障礙,
真是得不償失。
更令人扼腕的是,
通常這些家長也會認為孩子能力差,
所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是理所當然的,
自然更會要求班級的對待要更包容。

可是,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孩子,
長期處於團體之中,耳濡目染下,
心中通常很渴求一般的同儕互動和友情的建立,
而他們和人相處的拿捏尺寸,卻是最困難的。
如果沒有適當的即時教導,一旦表現或應對不好,
自然就沒有什麼朋友,孩子的心情鬱卒可想而知。
而越無法得到的,越想得到,
再加上被錯誤的包容接納,孩子心理上的期?

反而升得更高;可是同學表面的接納,
並不是真心想和這些孩子交心,
這樣的壓力,也對心智障礙孩子的發展不利。

課業並不是教育重點

我常說,
因為我的工作,我看到了這些孩子的整個生涯狀況,
更確立了我對心智障礙孩子的教養觀。

真的!
家長絕不能只褊狹在單一優勢的培養,
更不能把課業成就當成首要或惟一的目標。
當一般的家長還抱持著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或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的迷思中,
而造就了一堆生活能力不佳、
沒有什麼責任感、
抗壓性不足的孩子時,
我們難道不該有多一層的省思嗎?

親愛的家長,
你是否還執著於「導師的角色」,
想要孩子依循你的期待而前進?
是否為孩子選擇特定的學習目標,
為孩子架構你所要的資源環境?
你是否真的將眼光關注在孩子的成長需求上,
確實的實踐人本的、永續的教育?
如果可以提攜孩子整體的成長,
相信你和孩子將更有所獲。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聰明與智慧大不同



問:我的小孩做錯事時,當我責備他,
他都很會找理由與藉口來辯解,
這分明是狡辯,耍小聰明,我該如何糾正他呢?
人應該擁有大智慧,不是一時的聰明,
該如何培養他正確的觀念呢?

答:「聰明」與「智慧」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這可能連許多大人也搞不清楚
,所以小孩子會覺得聰明與智慧是一樣的,
對於我們的解釋不認同。
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試著與他們一起發現
「智慧」與「聰明」有何不同,
兩者的程度確實有不同。

聰明指的是學習能力強,也就是學習速度快,
卻不見得會將所學運用到生活裡,單純是知識的累積;

智慧,包含了不見得很聰明,但是看得更遠,
後果設想也將更周延,
也比較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包含了人格的養成。

現代的小孩學習能力強,可說是非常聰明,
所以有時面對責備時,會找理由或是藉口來規避責任,
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讓父母或是師長接受他們的解釋,
這樣一來,很容易流於狡辯,
為了眼前的利益辯護,沒有為後果設想,看得不夠遠。
此時,身為家長的我們,常會急於糾正小孩的狡辯,
忘了去探詢他們背後的動機,瞭解孩子的動機後,
才能就事論事,進行機會教育。

例如,舍利弗是個天資聰穎的小孩,用心學習,
而且舉凡看過的東西都過目不忘,
對於各領域的書籍都能理解,
還能舉一反三地和父親討論,
而且他不是那種耍嘴皮的投機取巧,
而是沉穩冷靜地引經據典,讓人心服口服。
後來,小小年紀的舍利弗,
甚至還與知名論師辯論經典中的義理。

一個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不僅僅是理解,
甚至用一輩子的時光去追尋並印證真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
也是不斷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
當他們做錯事時,
大人可以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所害怕的說出,
而不是將聰明用在規避責罰上,
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
然後,一步步引導孩子正確的態度,
相信以孩子的聰明,
一定可以體會大人們的用心,
慢慢將聰明提昇,轉化成智慧,
對事情結果可以看得更遠,
對於人格的養成大有幫助。

──呂俐安
(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兼任講師)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