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孩子惹您發火時


轉載
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與孩子的衝突越來越多,
我認為大多的衝突來自
父母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與標準來衡量孩子,
而卻沒有發現孩子的世界與大人有明顯不同,
時,父母應換位思考,
多體察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慢節奏要有耐心,
不要輕易發火,這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內心,
而且讓孩子學得像您一樣火暴。

當孩子又在惡作劇時,

當你都催了10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
勞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 
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你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

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乾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乾你不希望他幹的事,
也不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 

因此,你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他還弄不清,你為什麼發脾氣。
也就是說,在很多你發脾氣的時候,
他雖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為,
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有時候,情況還會更複雜一些。

 孩子做錯了什麼,在平常也許並不足以引起你發脾氣。
 但此時此刻,也許你剛剛和別人吵完架,
也許工作上的千頭萬緒正讓你無從理起,
也許你剛剛被自己的父母數落了一通,無處發洩……
於是,孩子那點小毛病成了導火索。

顯然,有些火發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

而且,很多時候,發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總能夠清楚地這樣分析問題,
我們當然能夠遵循眾多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的建議:
冷靜!不對孩子發脾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 

情緒,有時並不受我們的主觀意志的控制。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換個角度想想看
 1.你發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有用。
 它阻止了孩子正在進行中的不良行為。
 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還學到了什麼嗎?

 (1)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別人存在,別人也是有脾氣的。
 他要學著尊重別人。
 (2)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火。
 (3)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的關係帶來緊張的氣氛,
事後,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復關係。

3.你發火對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用?也有用。 

讓你積攢的情緒得到迅速的宣洩,
之後,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 
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已經知道自己很過分了。

跳出陷阱 

1.不必刻意壓抑自己,讓孩子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否則你積攢的負面情緒太多,爆發時更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2.無論如何,你都要給自己設一個限:不要打孩子。
 3.發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
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他該怎麼做;
有沒有其他因素讓你心情不好,等等。
 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4.可能的話,最好提出預警。
 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
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5.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
該堅持的必須堅持,​​同時可以尋找其他溫和的策略。
 6.尋求支持。找一個有類似經驗的好朋友聊一聊,
幫助自己把情緒平復下來。..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孩子,你為什麼不想聽課?



上課時,總有學生不認真聽課,
有的趴在桌子上神遊八方,與周公對話; 
有的很專注地隨意畫畫,也算是自學美術; 
有的偷偷看小說,也算是文藝青年吧; 
有的是目光呆滯,神情恍惚,兩眼無光,
有的是百無聊賴,左顧右盼,
真真是如坐針氈,度分如年;
還有的是在那裡寫無聊的紙條,
要么是隨意閒聊,要么是寫所謂的“情書”, 
更有甚者在那裡明目張膽地嬉笑打鬧。

諸如此類,我和我的伙伴們都被你們驚呆了,

 孩子,你為什麼不想聽課。

也許你有你的理由,但是你的理由真的很充分嗎, 

你的理由可以為自己不聽課做擋箭牌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也許正如你所說的,你聽不懂,如同聽天書。這個理由成立嗎?

你回想過是什麼時候開始聽不懂的嗎,
 真的是因為聽不懂才開始不聽課的嗎?不是的吧。
 為什麼聽不懂,你課前預習了嗎,不會的你請教老師、同學了嗎? 
你不聽課,能懂才怪。

孩子,你為什麼不想聽課。也許你有你的理由,

但是你的理由真的很充分嗎,
 你的理由可以為自己不聽課做擋箭牌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也許正如你所說的,老師講的不好,一點意思都沒有。

 這個理由成立嗎?
你說老師講的不好,
那為什麼其他同學都能認真地聽,都能取得好成績。

俗話說:“眾口難調”,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你不可能讓每個老師都按照你的喜好去上課,
畢竟老師要面對的不是你自己,
而是幾十甚至幾百個不同的學生。

你無法讓老師適應你,你只能去適應不同老師的上課風格。


再者,你認為老師講的不好,難道你講的就比老師好嗎,
如果你不聽課,你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甚至老師差到還不如你的水平,我會贊成你不聽課
而是在那裡默默地自學成才。
  
但是事實是你真的不如老師,你沒有老師的指導,
你還沒有那麼強悍的自學能力。

也許正如你所說的,你不喜歡這門課程,所以就不想學。
這個理由成立嗎?
現在的教育制度要的是分數,而且是總分,
你有能力拋棄這個學科的分數,
而在總分上領先,考上理想的學校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你還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吧。
  
而且其他同學不僅你不喜歡的科目人家可以考高分,
你喜歡的科目,人家也可以考高分,你靠什麼超超他們呢。 

我們現在考慮的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現在不是大學,不是搞科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
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
  
也許正如你所說,你對這個老師不感冒、不喜歡,
甚至討厭、憎恨這個老師。
這個理由成立嗎?顯然也是不成立的。

老師為什麼讓你怎麼恨,老師怎麼得罪你了。 
也許老師批評過你,甚至懲罰過你,
或者老師無意中傷害了你,
但是你想過老師為什麼會怎麼做嗎,老師到底圖什麼呢,
老師為什麼要巴結著你學,求這你學。
  
學不學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學好了,
以後有出息了,你會報答老師嗎?
不會的。

你學不好,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又與老師何干,誰會追究老師的罪過。
即使因為老師看不起你,你就不好好聽課嗎,
這樣還不是被老師說中了,
你就是沒出息,你就是不行。

你應該有的做法是,老師越是看不起你,
你越學出個樣給他看,
看看是我不行,還是你老師看人不准。

我們不要拿老師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吧。

也許你還有你的各種各樣的理由,
但是我認為你的所謂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學好學不好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孩子,你該為自己的未來想想,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青春是短暫的,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段路程是無法逃避的,成功沒有捷徑。

我們現在還無法離開老師的指導去獨立自學。
你現在開始嘗試著去聽課,還是“亡羊補牢”,
等你真的青春不再,那就是“悔之晚矣”了。
孩子,醒醒吧。為了自己,也要好好聽課吧。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一、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我們切忌大喊打罵。
這個時候對孩子大吼大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當孩子哭得時候家長特別容易說:“哭什麼哭。
我說的不對麼?難道我說你你還委屈呀。
再哭,我就. .....”
顯而易見這樣說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多半孩子是越哭越兇。 

其實,我們將心比心,
犯情緒的時候人心裡就像一個大傷口無法癒合,
很難過、很傷心。
因此我們要充分的給予孩子理解和關愛。

二、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我們切忌拿一個條件對等交換。 
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家長容易著急,
然後想趕緊切斷情緒源。
寶,別生氣,媽媽給你一個巧克力。
寶,只要你不哭我就帶你去遊樂園。
這樣孩子的情緒可能是得到了控制,
卻得到了一個另外優厚的條件,
也許他以後就會變本加厲了。

三、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我們切忌當機立斷惡然制止。
而是首先觀察、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
同時我們更應該檢討我們自己的行為,
是不是因為
我們哪裡做的不好導致了孩子的行為。

比如是不是我們平時也是這樣的犯情緒,
讓孩子學會了。
還是剛剛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語氣、
態度以至於行為做的不是特別的好。
一味的讓孩子停止犯情緒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情緒是個正常的心理反應,
它需要一個過程。

當我們大吼,你馬上停止的時候
反倒是延長犯情緒的時間甚至讓情緒升級。

四、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我們切忌立刻喋喋不休的講道理。
其實喋喋不休的說教
很容易讓人感覺聽力疲勞,效果極其不好。
可能一次兩次有效果,
到了後來就成了他抵抗的源頭。

五、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我們切忌給孩子下定義。
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馬上就說:
“你怎麼這樣沒有出息、
你是個不乖的孩子、媽媽不喜歡你、
你看別人......
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讓他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愛,
也認為自己真的是這樣的孩子了。

我認為孩子一時犯情緒可能我們很容易解決,

但是我們應該找到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
因為控制情緒真是是長時間的課題。

當孩子犯情緒的時候
我們首先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關愛。
讓我們的一個小小的行為
成為孩子控制情緒的健康有效的引導和幫助。

必須讓孩子記住的三道題


最後一節課,老師說要考試。
 “三道題目都很簡單,”老師笑瞇瞇地說,
“記得父母生日的同學請舉手!”
片刻,女生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有幾個男生畏畏縮縮地舉起了手,又放了下去。

老師繼續問:

“教學樓裡有三個清潔工,誰能叫出其中兩個人的名字?”
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麼從來沒留意過她們? 

老師接著拋出了第三道題:
“你是否打過自己的耳光?”
這一回,所有的學生都哧哧地笑了起來。
 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瘋子才幹得出來吧?

嘈雜的議論聲漸漸平息下來了,老師說話了:

“'人生'這門課程,
旨在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導我們今後如何立身處世,如何成人成才。
今天的三道考題,
可以說是對同學們做了一個大概的檢驗。”

“第一題——記住父母的生日。”

老師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來“孝道”兩個字,
“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有善的根苗,
有善的根苗,才可能開出善花,結出善果。”

“第二題——記住你身邊每一個人的名字。”

老師又寫下了“尊重”兩個字,“記住別人的名字,
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之一,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尊重使人寬厚。基石寬厚方能負重,人心寬厚方可立業。”

“最後一題——

如果你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潔工人的名字,
那麼,你就該打自己一記耳光了。”
老師又在黑板上寫下了“反省”二字, “反省促人進步,
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成才的可能。”

這三道看似簡單的題實則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一個人善良與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有用;
寬厚與否,決定了他將如何發揮作用;
而能否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則決定了他是否能持久向前,越來越有用!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坦然“接受失敗”


挫折教育也是國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很多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家長也在日常生活中
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英國:讓孩子們擺脫完美主義的思想

英國家長們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這句話掛在嘴邊。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家長會再提供一次機會, 
讓他學會避免失敗的方法。
 同時,學校教育也十分重視“接受失敗”的學習。

如出一些極富挑戰性的試題, 

藉此希望孩子們能夠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 
了解失敗是可以接受的。
 或推出“失敗週”,
邀請成功人士來分享自身失敗的經歷,
 以及如何在失敗教訓中獲得成功。

日本:失敗是學會解決問題的開端

日本重視從小培育孩子們吃苦忍耐的脾性,
大多數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就自己上學,
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 
如果遇到困難需要他們自己去求助或想辦法解決。

一些小朋友玩著玩著打起架來,只要沒有太大的危險,

在一旁的媽媽們並不會去勸阻他們。
因為他們認為,和別人發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要讓孩子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打敗了也是好事,失敗是每個人必需面對的。

德國:教育不迴避社會陰暗面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迴避陰暗面, 
甚至在課本中也涉及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課題, 
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以防接觸社會後看到某些陰暗面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當然,在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中,

 我們也應該注意給孩子更多的愛與寬容,
 讓他知道“失敗並不可怕,
 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會愛我,我還可以重新站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們常說品茶如品人生, 
而人生的道理可以簡單的在一杯茶的體驗中得到結果。 
讓孩子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有一個實踐的空間, 
通過自我體驗、老師引導、朋友協作,達到很好的效果。
 這種體驗的過程是我們給孩子的很好的禮物。
 來源:中國新聞網

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的


教育孩子有時候就是不輕易間的舉動和話語,
 同樣寵壞孩子也是由很多不輕易間的舉動造成的。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都感覺像父母欠他們的似的。

做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討價還價,

 如果父母給他想要的,他就不會順父母的心。 
所以,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什麼是十分必要的!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 
一個平常不過的對話卻是一個較好的教育方式,

 這位"外國父親"沒有像"中國父親"那樣回答​​:
 “是的,兒子,爸的錢就是你的錢! 
爸爸所有的東西都是給你的。

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

這是一種讓自己上進的思想,父母的東西不是自己的,
 自己如果想要擁有就必須通過自己努力來獲得。

去年暑假,
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
送到了澳洲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
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然後回到家里後,這位外國阿姨又對他說: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 
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

 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
 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
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
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 

堅持要他直呼其名——
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有些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
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的。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

他堅定地說:“聽明白了”。 
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他爸爸的,更不欠自己, 
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 
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裡。 

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
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
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
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這位外國阿姨只說了一句:
 “我只告訴他,我不欠你什麼,沒有對你負責的必要,你必須對你自己負責!  

一件很平常的託人之事卻成為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

你可以愛孩子,但是愛可以隱形的,你不能將愛​​變成一種毒藥,腐蝕孩子的內心。 

不然,
社會不知道又要多出多少
白眼狼、敗家子、啃老族、各種“二代”……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時下當媽標準:孩子會的,我都會!



餘女士被朋友笑稱為“十八得了”超級媽, 
這樣的媽媽可謂“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一位全能的超級媽媽。
 這位媽媽的素質高,
但是,從字裡行間,總透出一種“霸氣”的信息,
這位媽媽是在“拼娘”。 
那麼,應如何看待這位媽媽的“十八得了”教育標準呢?

作為媽媽,應該要注意的方面

 ◎ 母親素質高,別抑制孩子成長 
媽媽素質高是好事,
但憑著素質高對孩子的照顧專橫控制,
會壓抑孩子的個性特長。 
高素質的媽媽,
擁有管理家庭的能力,擁有教育孩子的能力,
 擁有文化基礎知識,擁有藝術修養,這是好事。

但如果憑著素質高, 

就完全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思考、學習,
 這不一定是好事。

 每一位孩子都有天性的一面,都有個性特長的一面, 
孩子的所感興趣的方面,不一定是媽媽的理想,因此,
給孩子的生活滿滿的安排,
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發展的空間,這是壓抑孩子的個性,
往往會培養出無主見的孩子,
 孩子的天賦特長的一面可能會被埋沒。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能幹的事自己幹,
能思考的事自己思考,該負的責任自己負責,
適度的放手會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機會。

全能的媽媽,如果憑著全能, 

剝奪了孩子面對生活、思考人生、承擔責任的機會, 
這是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
孩子需要在煅練中成長,煅練是一種發展。

◎ 母親要兼顧好家庭角色 

在孩子的心中,
媽媽不但要給孩子一個媽媽的形象, 
還要給一個幸福家庭主角的形象。
 媽媽關愛、保護孩子是天性,
 但是,如果媽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
 媽媽不注重個人的事業,
不注重對其他家庭成員的關愛,
 這可能是一件不好的事。

媽媽是一個家庭裡愛的管理者,

孩子往往是從媽媽那裡學會愛的,
 但是,媽媽不懂得關愛家庭的其他成員, 
孩子就沒有學到更多角度的關愛,
只與媽媽愛的互動,這樣的愛是不健全的。

孩子應從媽媽那裡學到熱愛事業,

懂得關愛其他家庭成員的素質,
懂得如何去經營人生的幸福。

有時候,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

 媽媽不妨裝一下“懶”,扮一下“傻”, 
讓孩子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愛孩子,除了保護,放手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新浪博客)

忽略是寬容,也是解脫


忽略是對別人的一種寬容,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
忽略是對自己的一種減壓,
也是一種使自己活得更輕鬆、更簡單的方法。
它能使自己專心地做自己應該做的,或喜歡做的事。
忽略困難,就等於給自己力量。

學會「忽略」,

忽略一個本不屬於你的強加,
就卸下一個本不屬於你的重負;
 忽略一個本屬於自己的公平,
就能爭取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機會; 
忽略自己無法專注的事情,
對人生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跨越。

然後「忘記」,忘記自己無法承載的東西,

對自己就是一種最簡單的釋放;
忘記一個錯誤的開始,就可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束; 
忘記曾經盲目的選擇,就可以爭取一個清醒的擁有。

其實在人的一生當中,

忽略和忘記是醫治心靈創傷、甩掉包袱的最好辦法。 
學會忽略,心態就能平和;學會忘記,精神就能輕鬆
忽略和忘記,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力量, 
只要你還走在奔向目標的路上。

我們總說自己壓力山大,

壓力哪裡來的?別人給的麼?不,是自己想像的。
我們遇到事情,害怕面對,
覺得自己不能完成,才會覺得壓力山大。

所以,嘗試著去忽略,

忽略別人期望的眼神,忽略自己害怕的心境,
 像接受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一樣,去面對那些未知。

天下無敵並不是說你有那多強大的武功,

而是你從來不把人家都當敵人看。
這是一種平靜如水的狀態,
更是一種不知何所畏懼的力量。
 (文章來源:點點網)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你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意志和喜歡的東西。
但是,很多人卻常常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中國古代有很多典故,
說得都是因為自己太在意外界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想要搏得更多人喜歡,而上演了很多可笑的鬧劇。
他們就是邯鄲學步者、揠苗助長者,
而有些卻以自己的內心作為自己的坐標,
如東施效顰者。 
我們生活中或是自己有時候不正像這三種人嗎?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卑,是人都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看別人外表光鮮,可能他比你內心更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別人不喜歡你,的確是造成自卑的一種原因。
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以前我們能說,
自卑就要努力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自信,
但是我覺得,
自卑本來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去改變?

如果我們只是與自卑和平共處,
讓自卑保留在那而不去理會它,
就如面對別人的眼光而不去理會,
只顧自己內心平靜,
那自卑除了它有個自卑的名字外,便一無是處了

我們的自卑不因別人的存在而存在,
因為人本來就是自卑的,
既然這樣,何不按照自己的生命意志而生活呢?

我們的生命外顯的東西有很多,
總有些東西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於是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 

來源:心靈咖啡網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8030.htm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正確接受你的負面情緒


我們看到他人有情緒,
或者看到令我們有情緒的事情發生,
我們內心升起負面情緒,就在此時,
我們又對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感到焦慮和不安,
不能坦然接受,因為自己生氣反映了“自己正處於危險階段”,
這個有情緒引發的“危險感”才是我們討厭負面情緒的真實原因。


我們排斥負面情緒,其實本質上是在排斥受傷害。
如此看來,
負面情緒是由曾經的傷害記憶攜帶而來的,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負面情緒一開始和受傷害的感覺同時出現,
就是為了防止我們以後持續的在相似的事情上受傷,
那個曾經的具體讓人受傷的事情可能已經過去了,
但是那個事件中發生的情緒會以深刻的方式保留下來,
儲存在身體內部。


之後,一旦再出現相關的事件,
由身體內留存的負面情緒牽頭,
飛快的調動身體內的各種能量和應對機制,
快速的做出防禦或者回擊性反應。

所以,

只要受過傷害,只要可能受傷害,負面情緒就不會消失。
誰不曾被傷害呢?
人類經歷創傷是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的,
一生當中,大大小小的對生命的創傷會接連不斷的發生,
瀰漫在生命的始終。


了解了負面情緒的真實來源和存在價值,
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同時明白自己的情緒只跟自己有關係,
別人或者外在事件充其量,就只是一副手電筒,
照到了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抹情緒而已,
或者你內心有一隻小刺猬,別人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它。
照顧好自己的那一抹情緒,
看好自己內心的小刺猬是最好的自我態度。


情緒有自己獨特的形成機制和釋放渠道,
人的情緒不可能完全聽命於理智和現實思維的安排,
儘管我們從社會管理的角度,

可能希望所有的人都不受傷害,
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甚至我們也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做一部分情緒調整的工作,
但是完全杜絕負面情緒或者情緒失控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這是我們每個人和社會都要相應承擔的責任,
這一部分危險無法從整體面上徹底消除。

我們能夠做的,
就是多用一些對自己和他人、社會都無害的方式,
表達和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
是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不至於積累太多。



例如,
平時要多注意給自己放鬆和減壓,協調好自己的作息時間,
不要等到負面情緒大面積來襲時招架不住。
唱歌、體育鍛煉、增加社交範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還有就是正確的評價和認識自己……
方法總是無窮無盡,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調整自己。

負面情緒與人的素養和品質沒有什麼關係,
就是內在的一種自然狀態,如同天空的雲彩。


關於情緒,你把它看的越簡單,

越單純,你的心理負擔就越輕,心理壓力就也越小。
如此一來,

一個人才能更加自然放鬆的表達和認可自己的負面情緒,
 表達方式多了,負面情緒就少了,
大的情緒失控就極大程度的減弱了。

所以,對你的負面情緒,去接受它,去擁抱它。

全文請看來源:健康網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6013.htm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如何擺脫拖延症


如何擺脫拖延症——愛因斯坦和小蛇雷克斯
你是否曾做完決定,卻沒有執行?是否曾有說但沒有做? 

這篇文章以別樣的觀點來說明如何擺脫拖延。
通過愛因斯坦和卡通小蛇這兩個形象來剖析為何我們會拖延,
以及如何解決。
 Q:怎樣才能擺脫我的拖延症這個壞習慣呢?
 A:我會回答你的問題,
但是我想先花2分鐘通過一條卡通小蛇來談談整個人類的文明開化。

人類一向認為自己非常聰明。

的確,我們宏偉又強大的大腦讓我們分裂了原子,還登上了月球。 
然而,我們的大腦又是愚拙的,
它使得我們在截止日前才開始一項任務。 
我們從原始生物進化而來,但我們從未能完全摒除原始遺性。 

你知道你的大腦中有聰明且理性的一部分,對吧? 
你稱之為人類意識,我們就將這部分叫做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就住在你的大腦裡,
於此同時,你的大腦裡還住著一隻蛇寶寶名叫雷克斯。

雷克斯進化了幾百萬年,

毋庸置疑,它足配以在大腦中佔有一席之​​地,
他的本能直覺指引你,刺激你,一直到今天。
 恐懼。愛。性。雷克斯的思想是原始的,沒有言語的。
 (雷克斯是你的腦基底核,
但它並不引人注意,下面我打算多談談它) 
這肯定是你不會喜歡聽到的:
雷克斯對你的所有抉擇擁有最終決策權。每一個。



我們通常將愛因斯坦稱之為“真我”——大腦中有意識的部分。

 他是會發言的,理性的一部分。 
當我們決定去體育館或是寫一篇期末論文時,
是愛因斯坦做的決定。
  
雷克斯是會聽從愛因斯坦的,
就像個孩子,只要它願意,要它做什麼,它就會做什麼。

但是如果雷克斯情願躺在沙發上看《倖存者》吃奇多,
那這就是你將要幹的事。
 我們人類獲得驚人的進化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我們有成熟的體制,可以滋養雷克斯大腦,
進而抑制、安撫,甚至顛覆這部分。
宏觀來說,這種體制我們稱之為文明開化。 
充足的食物和住所至關重要。司法制度也重要。 
義務教育。娛樂。一夫一妻制。 
所有這些可以讓雷克斯安分很長一段時間,
而這段時間足夠愛因斯坦去做一些有用的事——
發現青黴素,發明奇多。

現在我們來看下你的拖延症。

你有意識地做出一個決定,但你疑惑於為什麼不能夠執行。
真相就是你真正的決策者——雷克斯——還不夠成熟。

想像一下,你在不斷說服一個小孩去做你想做的事。
對於一些簡單的行動,不斷強調你的權威可能是足夠了,
比如:該吃飯了!但如果這孩子不想幹,他不會聽話的。
你需要去哄騙他:

 拋開邏輯 
一旦你決定做什麼,邏輯和基本原理幫不了你。
住在你體內的蛇寶寶會和解,會害怕,會興奮,
但它不會說話,也不會講道理。

 舒適很重要 
如果你餓了,累了,沮喪了,你的蛇寶寶就會造反。
沒有照顧好你自己,它就會慟哭,尖叫,
甚至拒絕按你說的行事。它就是為此而存在的。 
所以,要吃飽,睡好,抽時享樂。 

培養紀律機制
 建立一套獎懲執行常規,
如果你想要一個小孩吃蔬菜,就不要先給他甜點。
 成功就獎勵自己,失敗則適用既定的類別懲罰。
 比如為共同的目標奮鬥,
在團隊里工作——社會壓力可以影響雷克斯。

 煽動情感 
雷克斯會響應情感。這就是它的“語言”。
 所以,讓自己興奮吧,讓自己恐懼吧。 
激勵的演講、電影和文章都是可以起到一會兒的效果。 
我採用的是戲劇音樂
(我最喜歡的播放列表之一就叫做“征服世界的音樂”)。
想像完成某件事的喜悅,或者失敗帶來的恐懼。
讓你的想像足夠生動,生動到足以撼動你。
其實,
我們常因為同樣的原理用類似的招數騙過小孩子:
“要刷牙,不然牙齒掉光光!”。

 驅動開始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開始。
 雷克斯的本能大多是拒絕改變的。 
但一旦你開始某件事,這種本能就會開始支持你。 
花費足夠的時間,
你甚至可以說服雷克斯愛上做他“討厭”的事。
我們驅使孩子去上學或學鋼琴也是同樣的。

 挑剔環境 
雷克斯目光短淺,而且不聰明。 
如果它看到了Facebook的圖標,它就會想玩。
這就像在就寢時間讓孩子看到了一個很棒的電視節目開始了。
設計你的環境,一個免於分散注意力的環境:
退出即時通訊,關閉提醒功能,關掉郵箱。
擁有獨立的工作區和享樂區,
更理想的就是擁有獨立的電腦(或至少獨立的賬戶)。

一旦你知道根源在哪,你就會開始發現這些模式進而控制它們。 

有一條任性的蛇寶寶住在你的大腦裡,很不幸,它擁有方向盤。
  
如果你能做一個好父親或是好母親,
他就會幾乎全按照你說的去做,讓你舒舒服服的。
你只要記住誰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2013-10-08 10:18:00 來源:妞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