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坦然“接受失敗”


挫折教育也是國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很多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家長也在日常生活中
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英國:讓孩子們擺脫完美主義的思想

英國家長們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這句話掛在嘴邊。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家長會再提供一次機會, 
讓他學會避免失敗的方法。
 同時,學校教育也十分重視“接受失敗”的學習。

如出一些極富挑戰性的試題, 

藉此希望孩子們能夠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 
了解失敗是可以接受的。
 或推出“失敗週”,
邀請成功人士來分享自身失敗的經歷,
 以及如何在失敗教訓中獲得成功。

日本:失敗是學會解決問題的開端

日本重視從小培育孩子們吃苦忍耐的脾性,
大多數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就自己上學,
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 
如果遇到困難需要他們自己去求助或想辦法解決。

一些小朋友玩著玩著打起架來,只要沒有太大的危險,

在一旁的媽媽們並不會去勸阻他們。
因為他們認為,和別人發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要讓孩子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打敗了也是好事,失敗是每個人必需面對的。

德國:教育不迴避社會陰暗面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迴避陰暗面, 
甚至在課本中也涉及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課題, 
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以防接觸社會後看到某些陰暗面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當然,在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中,

 我們也應該注意給孩子更多的愛與寬容,
 讓他知道“失敗並不可怕,
 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會愛我,我還可以重新站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們常說品茶如品人生, 
而人生的道理可以簡單的在一杯茶的體驗中得到結果。 
讓孩子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有一個實踐的空間, 
通過自我體驗、老師引導、朋友協作,達到很好的效果。
 這種體驗的過程是我們給孩子的很好的禮物。
 來源:中國新聞網

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的


教育孩子有時候就是不輕易間的舉動和話語,
 同樣寵壞孩子也是由很多不輕易間的舉動造成的。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都感覺像父母欠他們的似的。

做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討價還價,

 如果父母給他想要的,他就不會順父母的心。 
所以,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什麼是十分必要的!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 
一個平常不過的對話卻是一個較好的教育方式,

 這位"外國父親"沒有像"中國父親"那樣回答​​:
 “是的,兒子,爸的錢就是你的錢! 
爸爸所有的東西都是給你的。

讓孩子知道你不欠他,

這是一種讓自己上進的思想,父母的東西不是自己的,
 自己如果想要擁有就必須通過自己努力來獲得。

去年暑假,
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
送到了澳洲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
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然後回到家里後,這位外國阿姨又對他說: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 
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

 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
 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
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
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 

堅持要他直呼其名——
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有些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
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的。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

他堅定地說:“聽明白了”。 
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他爸爸的,更不欠自己, 
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 
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裡。 

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
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
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
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這位外國阿姨只說了一句:
 “我只告訴他,我不欠你什麼,沒有對你負責的必要,你必須對你自己負責!  

一件很平常的託人之事卻成為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

你可以愛孩子,但是愛可以隱形的,你不能將愛​​變成一種毒藥,腐蝕孩子的內心。 

不然,
社會不知道又要多出多少
白眼狼、敗家子、啃老族、各種“二代”……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時下當媽標準:孩子會的,我都會!



餘女士被朋友笑稱為“十八得了”超級媽, 
這樣的媽媽可謂“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一位全能的超級媽媽。
 這位媽媽的素質高,
但是,從字裡行間,總透出一種“霸氣”的信息,
這位媽媽是在“拼娘”。 
那麼,應如何看待這位媽媽的“十八得了”教育標準呢?

作為媽媽,應該要注意的方面

 ◎ 母親素質高,別抑制孩子成長 
媽媽素質高是好事,
但憑著素質高對孩子的照顧專橫控制,
會壓抑孩子的個性特長。 
高素質的媽媽,
擁有管理家庭的能力,擁有教育孩子的能力,
 擁有文化基礎知識,擁有藝術修養,這是好事。

但如果憑著素質高, 

就完全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思考、學習,
 這不一定是好事。

 每一位孩子都有天性的一面,都有個性特長的一面, 
孩子的所感興趣的方面,不一定是媽媽的理想,因此,
給孩子的生活滿滿的安排,
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發展的空間,這是壓抑孩子的個性,
往往會培養出無主見的孩子,
 孩子的天賦特長的一面可能會被埋沒。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能幹的事自己幹,
能思考的事自己思考,該負的責任自己負責,
適度的放手會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機會。

全能的媽媽,如果憑著全能, 

剝奪了孩子面對生活、思考人生、承擔責任的機會, 
這是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
孩子需要在煅練中成長,煅練是一種發展。

◎ 母親要兼顧好家庭角色 

在孩子的心中,
媽媽不但要給孩子一個媽媽的形象, 
還要給一個幸福家庭主角的形象。
 媽媽關愛、保護孩子是天性,
 但是,如果媽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
 媽媽不注重個人的事業,
不注重對其他家庭成員的關愛,
 這可能是一件不好的事。

媽媽是一個家庭裡愛的管理者,

孩子往往是從媽媽那裡學會愛的,
 但是,媽媽不懂得關愛家庭的其他成員, 
孩子就沒有學到更多角度的關愛,
只與媽媽愛的互動,這樣的愛是不健全的。

孩子應從媽媽那裡學到熱愛事業,

懂得關愛其他家庭成員的素質,
懂得如何去經營人生的幸福。

有時候,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

 媽媽不妨裝一下“懶”,扮一下“傻”, 
讓孩子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愛孩子,除了保護,放手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新浪博客)

忽略是寬容,也是解脫


忽略是對別人的一種寬容,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
忽略是對自己的一種減壓,
也是一種使自己活得更輕鬆、更簡單的方法。
它能使自己專心地做自己應該做的,或喜歡做的事。
忽略困難,就等於給自己力量。

學會「忽略」,

忽略一個本不屬於你的強加,
就卸下一個本不屬於你的重負;
 忽略一個本屬於自己的公平,
就能爭取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機會; 
忽略自己無法專注的事情,
對人生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跨越。

然後「忘記」,忘記自己無法承載的東西,

對自己就是一種最簡單的釋放;
忘記一個錯誤的開始,就可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束; 
忘記曾經盲目的選擇,就可以爭取一個清醒的擁有。

其實在人的一生當中,

忽略和忘記是醫治心靈創傷、甩掉包袱的最好辦法。 
學會忽略,心態就能平和;學會忘記,精神就能輕鬆
忽略和忘記,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力量, 
只要你還走在奔向目標的路上。

我們總說自己壓力山大,

壓力哪裡來的?別人給的麼?不,是自己想像的。
我們遇到事情,害怕面對,
覺得自己不能完成,才會覺得壓力山大。

所以,嘗試著去忽略,

忽略別人期望的眼神,忽略自己害怕的心境,
 像接受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一樣,去面對那些未知。

天下無敵並不是說你有那多強大的武功,

而是你從來不把人家都當敵人看。
這是一種平靜如水的狀態,
更是一種不知何所畏懼的力量。
 (文章來源:點點網)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你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意志和喜歡的東西。
但是,很多人卻常常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中國古代有很多典故,
說得都是因為自己太在意外界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想要搏得更多人喜歡,而上演了很多可笑的鬧劇。
他們就是邯鄲學步者、揠苗助長者,
而有些卻以自己的內心作為自己的坐標,
如東施效顰者。 
我們生活中或是自己有時候不正像這三種人嗎?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卑,是人都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看別人外表光鮮,可能他比你內心更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別人不喜歡你,的確是造成自卑的一種原因。
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以前我們能說,
自卑就要努力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自信,
但是我覺得,
自卑本來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去改變?

如果我們只是與自卑和平共處,
讓自卑保留在那而不去理會它,
就如面對別人的眼光而不去理會,
只顧自己內心平靜,
那自卑除了它有個自卑的名字外,便一無是處了

我們的自卑不因別人的存在而存在,
因為人本來就是自卑的,
既然這樣,何不按照自己的生命意志而生活呢?

我們的生命外顯的東西有很多,
總有些東西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於是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 

來源:心靈咖啡網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8030.htm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正確接受你的負面情緒


我們看到他人有情緒,
或者看到令我們有情緒的事情發生,
我們內心升起負面情緒,就在此時,
我們又對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感到焦慮和不安,
不能坦然接受,因為自己生氣反映了“自己正處於危險階段”,
這個有情緒引發的“危險感”才是我們討厭負面情緒的真實原因。


我們排斥負面情緒,其實本質上是在排斥受傷害。
如此看來,
負面情緒是由曾經的傷害記憶攜帶而來的,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負面情緒一開始和受傷害的感覺同時出現,
就是為了防止我們以後持續的在相似的事情上受傷,
那個曾經的具體讓人受傷的事情可能已經過去了,
但是那個事件中發生的情緒會以深刻的方式保留下來,
儲存在身體內部。


之後,一旦再出現相關的事件,
由身體內留存的負面情緒牽頭,
飛快的調動身體內的各種能量和應對機制,
快速的做出防禦或者回擊性反應。

所以,

只要受過傷害,只要可能受傷害,負面情緒就不會消失。
誰不曾被傷害呢?
人類經歷創傷是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的,
一生當中,大大小小的對生命的創傷會接連不斷的發生,
瀰漫在生命的始終。


了解了負面情緒的真實來源和存在價值,
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同時明白自己的情緒只跟自己有關係,
別人或者外在事件充其量,就只是一副手電筒,
照到了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抹情緒而已,
或者你內心有一隻小刺猬,別人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它。
照顧好自己的那一抹情緒,
看好自己內心的小刺猬是最好的自我態度。


情緒有自己獨特的形成機制和釋放渠道,
人的情緒不可能完全聽命於理智和現實思維的安排,
儘管我們從社會管理的角度,

可能希望所有的人都不受傷害,
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甚至我們也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做一部分情緒調整的工作,
但是完全杜絕負面情緒或者情緒失控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這是我們每個人和社會都要相應承擔的責任,
這一部分危險無法從整體面上徹底消除。

我們能夠做的,
就是多用一些對自己和他人、社會都無害的方式,
表達和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
是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不至於積累太多。



例如,
平時要多注意給自己放鬆和減壓,協調好自己的作息時間,
不要等到負面情緒大面積來襲時招架不住。
唱歌、體育鍛煉、增加社交範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還有就是正確的評價和認識自己……
方法總是無窮無盡,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調整自己。

負面情緒與人的素養和品質沒有什麼關係,
就是內在的一種自然狀態,如同天空的雲彩。


關於情緒,你把它看的越簡單,

越單純,你的心理負擔就越輕,心理壓力就也越小。
如此一來,

一個人才能更加自然放鬆的表達和認可自己的負面情緒,
 表達方式多了,負面情緒就少了,
大的情緒失控就極大程度的減弱了。

所以,對你的負面情緒,去接受它,去擁抱它。

全文請看來源:健康網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6013.htm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如何擺脫拖延症


如何擺脫拖延症——愛因斯坦和小蛇雷克斯
你是否曾做完決定,卻沒有執行?是否曾有說但沒有做? 

這篇文章以別樣的觀點來說明如何擺脫拖延。
通過愛因斯坦和卡通小蛇這兩個形象來剖析為何我們會拖延,
以及如何解決。
 Q:怎樣才能擺脫我的拖延症這個壞習慣呢?
 A:我會回答你的問題,
但是我想先花2分鐘通過一條卡通小蛇來談談整個人類的文明開化。

人類一向認為自己非常聰明。

的確,我們宏偉又強大的大腦讓我們分裂了原子,還登上了月球。 
然而,我們的大腦又是愚拙的,
它使得我們在截止日前才開始一項任務。 
我們從原始生物進化而來,但我們從未能完全摒除原始遺性。 

你知道你的大腦中有聰明且理性的一部分,對吧? 
你稱之為人類意識,我們就將這部分叫做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就住在你的大腦裡,
於此同時,你的大腦裡還住著一隻蛇寶寶名叫雷克斯。

雷克斯進化了幾百萬年,

毋庸置疑,它足配以在大腦中佔有一席之​​地,
他的本能直覺指引你,刺激你,一直到今天。
 恐懼。愛。性。雷克斯的思想是原始的,沒有言語的。
 (雷克斯是你的腦基底核,
但它並不引人注意,下面我打算多談談它) 
這肯定是你不會喜歡聽到的:
雷克斯對你的所有抉擇擁有最終決策權。每一個。



我們通常將愛因斯坦稱之為“真我”——大腦中有意識的部分。

 他是會發言的,理性的一部分。 
當我們決定去體育館或是寫一篇期末論文時,
是愛因斯坦做的決定。
  
雷克斯是會聽從愛因斯坦的,
就像個孩子,只要它願意,要它做什麼,它就會做什麼。

但是如果雷克斯情願躺在沙發上看《倖存者》吃奇多,
那這就是你將要幹的事。
 我們人類獲得驚人的進化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我們有成熟的體制,可以滋養雷克斯大腦,
進而抑制、安撫,甚至顛覆這部分。
宏觀來說,這種體制我們稱之為文明開化。 
充足的食物和住所至關重要。司法制度也重要。 
義務教育。娛樂。一夫一妻制。 
所有這些可以讓雷克斯安分很長一段時間,
而這段時間足夠愛因斯坦去做一些有用的事——
發現青黴素,發明奇多。

現在我們來看下你的拖延症。

你有意識地做出一個決定,但你疑惑於為什麼不能夠執行。
真相就是你真正的決策者——雷克斯——還不夠成熟。

想像一下,你在不斷說服一個小孩去做你想做的事。
對於一些簡單的行動,不斷強調你的權威可能是足夠了,
比如:該吃飯了!但如果這孩子不想幹,他不會聽話的。
你需要去哄騙他:

 拋開邏輯 
一旦你決定做什麼,邏輯和基本原理幫不了你。
住在你體內的蛇寶寶會和解,會害怕,會興奮,
但它不會說話,也不會講道理。

 舒適很重要 
如果你餓了,累了,沮喪了,你的蛇寶寶就會造反。
沒有照顧好你自己,它就會慟哭,尖叫,
甚至拒絕按你說的行事。它就是為此而存在的。 
所以,要吃飽,睡好,抽時享樂。 

培養紀律機制
 建立一套獎懲執行常規,
如果你想要一個小孩吃蔬菜,就不要先給他甜點。
 成功就獎勵自己,失敗則適用既定的類別懲罰。
 比如為共同的目標奮鬥,
在團隊里工作——社會壓力可以影響雷克斯。

 煽動情感 
雷克斯會響應情感。這就是它的“語言”。
 所以,讓自己興奮吧,讓自己恐懼吧。 
激勵的演講、電影和文章都是可以起到一會兒的效果。 
我採用的是戲劇音樂
(我最喜歡的播放列表之一就叫做“征服世界的音樂”)。
想像完成某件事的喜悅,或者失敗帶來的恐懼。
讓你的想像足夠生動,生動到足以撼動你。
其實,
我們常因為同樣的原理用類似的招數騙過小孩子:
“要刷牙,不然牙齒掉光光!”。

 驅動開始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開始。
 雷克斯的本能大多是拒絕改變的。 
但一旦你開始某件事,這種本能就會開始支持你。 
花費足夠的時間,
你甚至可以說服雷克斯愛上做他“討厭”的事。
我們驅使孩子去上學或學鋼琴也是同樣的。

 挑剔環境 
雷克斯目光短淺,而且不聰明。 
如果它看到了Facebook的圖標,它就會想玩。
這就像在就寢時間讓孩子看到了一個很棒的電視節目開始了。
設計你的環境,一個免於分散注意力的環境:
退出即時通訊,關閉提醒功能,關掉郵箱。
擁有獨立的工作區和享樂區,
更理想的就是擁有獨立的電腦(或至少獨立的賬戶)。

一旦你知道根源在哪,你就會開始發現這些模式進而控制它們。 

有一條任性的蛇寶寶住在你的大腦裡,很不幸,它擁有方向盤。
  
如果你能做一個好父親或是好母親,
他就會幾乎全按照你說的去做,讓你舒舒服服的。
你只要記住誰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2013-10-08 10:18:00 來源:妞博網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風吹不動裝滿幸福的桶


認識一個患自閉症的孩子,
常常讓我情不自禁地難過。
有一次,這個孩子拉着一個女人的手,
電梯上、貨架後面、收銀台…… 
他滿世界裡找媽媽,急得滿頭大汗,
像一個小火車頭吃力地牽拉着
載滿焦慮、恐慌和傷心的大車廂。
——沒有人知道,
他手裡拉着的那個女人正是他的媽媽。

他的媽媽毫不抱怨,就像是自己真的丟了,
心甘情願做一個善良友好、熱情無私的陌生人,
來幫助小蝌蚪一個地方接一個地方地尋找媽媽,
直到孩子再一次將自己認出來。

 聽到這樣一個細節,我唏噓不已,且也悲傷無言。

但這位媽媽在講這個細節時,臉上卻溫柔含笑,
眼睛裡的那種幸福將她的目光擦拭得清澈晶亮。
她是在講述自己的孩子,
也彷彿在引述他人的故事、生活中的幸福小片段。

她的生活難道不是煎熬嗎?
為何現在顯得那麼輕盈溫暖、亮麗清新?

她後來跟我講:
我活着,原本就是一個空桶,大風曾經吹動它,
在坎坷的地上滾動,那種痛,就是撞擊骨骼的痛…… 
後來,我接納了孩子,不再抱怨命運,
而是天天撿拾生活中幸福的小石頭,
丟到自己的空桶裡面,洗凈淚水,轉化為喜悅。

慢慢的,空桶不再空,它變得飽滿從容、柔韌慈悲,
是有內在重量的桶,任憑再大的狂風也吹不動它了。

她的這個回答讓我感動,更讓我恍然大悟,
猶如在暗室里猛然看到披一身光芒的大樹,
猶如在窗外驀然看到自己丟失已久的翅膀。
來源:《知識窗》 作者:孫君飛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標準答案以外的世界


摘要
每一本練習書的最後幾頁都有標準答案。
知識點閃閃發光,清晰無比。那時候的我是個得分高手,憑著好記性,
總能踩對所有的知識點,獲得高分。
那時候覺得世界真是個簡單的對象,那麼簡單易懂。

那時候有一種信心:
憑著這些考試的技能,自然能在人生中順風順水。後來生活用疼痛的方式告訴我,
這種信心完全是一種錯覺。

 “標準答案”只存在考卷上,不存在於人生之中。 

就算答對了所有的知識點,也不代表必然獲得幸福。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國度,
這是一個讓人無奈的現實。 
可這樣的現實有一種益處,就是學會靈活。
比如用最省力的方法牢記那幾頁的標準答案,
然後在標準答案之外尋找更廣博的世界。

任何宣稱自己是標準答案的人,一定不要相信他。

任何人能夠提供的,只是一個當下問題的解決方案,
但肯定不是唯一正確的方案。 

報考什麼志願,未來如何擇業,
究竟要不要戀愛,是否馬上出國?
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每個人只能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

奉行標準答案的人生是一種悲劇,

那是不加反思就遵從了社會的條條框框。
內心的自由一旦被壓抑,人生很難快樂。

我們在那麼多年尋找標準答案的練習中,

需要學會的就是讓自己不滿足於標準答案,
然後學會獨立思考,獲得真相。標準答案之外,才是真實的世界。
文 /沈奇嵐
全文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source?id=64bc1707-60a3-4e71-87ac-bfb8969ab342_1&cid=f79a424ef2fe433baa3f2011a1b33d29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