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與處理~師院實小教師 李惠藺



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與處理
台北市立師院實小教師  李惠藺

你看到什麼?
一位國小五年級自閉症兒童
上廁所要把褲子全部脫掉,在學校也一樣

一位一年級自閉症兒童
在上課的時間不斷自言自語發出干擾,尤其是無聊的時候

一位四年級高功能自閉症兒童
對別人的東西很有興趣,從別人的抽屜和書包拿東西,
被人誤會為小偷

一位幼稚園自閉症幼兒
只對教室中的排列積木活動有興趣,可以靜坐拍列積木整個上午,
如果老師說要做其他活動,完全不理會,
如果老師強制收走他的積木,就開始大哭,並且強把積木搶回來

為什麼要處理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
行為問題本身不符合個體的年齡、性別和發展程度?
行為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是否恰當?
週遭人物對於此行為的看法?
行為對個體來說是否不適當(如過多或過少),
是否嚴重,是否造成他和別人的困擾,
以及學習上、與人互動上的困擾?

對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處理的觀點
問題行為處理的目的是在減少個人對生活與社會上的干擾,
每一種行為都有其功能,
我們認為不適應的行為,對自閉症來說可能是很適應的。

改變對行為的處理到行為的支持,
設計出一套教育和治療的方法, 以符合自閉症的需要。
處罰只能達到一時之效,
解決了一個行為,又會有另一個行為出現。

自閉症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
自傷行為(Self-injurious Behavior)
攻擊行為(Aggression)
自我刺激行為
固著行為(Insistent Repetition)
技能不足引起的行為(Deficit Behavior)
 (理解能力不足、表達能力不足、認知能力不足)

問題行為功能分析
引起注意:
當媽媽在和別人講話時,就不斷打自己。不斷的問相同的問題。
獲得具體的事物:
想要去溜滑梯,但是下雨天不能出去,就發脾氣。
逃避活動:
正在玩想要玩的汽車,但是時間到了,不想收拾,就亂丟玩具。
獲得感官刺激滿足:
上課老師放影片,跑到教室的前面一直盯著投影的燈光看。
或上課無聊就不斷搖晃手和身體。
情緒的發洩:
早上在家中被父親罵了,中午看到父親來接就開始摔東西。

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根源
認知能力缺乏
溝通問題
感覺變異

固著行為的處理策略
常見的固著行為舉例
食:偏食、挑食
衣:穿同一件衣服
住:物品放在同一位置
行:走相同的路線
衛生習慣:固定地方上廁所
休閒:玩相同的玩具 、玩同一種玩法
人際互動:說同樣的話

固著行為的可能原因:
焦慮的表現:
堅持固定的生活常規,使生活容易掌握。
降低大量的刺激帶來的不安全感 。

調整感官的工具:
固執地注意某些刺激,以排除過多的感覺負擔。
調整聽覺,觸覺,視覺及動覺刺激過度的及不舒服的感覺。

認知功能缺乏的原因:
用同一種玩法玩玩具 ,缺乏功能性與想像性遊戲等 ,
把固著行為當社會互動。

接納:只要不影響生活 ,視固著行為為獨特的生活方式 。

預防策略:事先考量可能產生的固著 ,
教導新的活動時就時常變換不同的方式。

漸進式改變:
每天調整一點不同的內容做細微的改變 ,讓孩子逐漸接受。

強制改變:介入前需評估固著的強度與情緒的反應 。
一但介入不可中途放棄。

視為自我刺激來處理
侷限的興趣造成固著行為的表現 。

固著行為有建設性者 ,把固著行為當作教學的起點 。
如從喜歡的汽車開始做教學活動 ,認識不同的汽車 。

個著行為無法進行教學者 ,把固著行為當作增強的活動
如做完功課後可以排積木 。

自我刺激行為的處理策略
自我刺激行為的可能原因
滿足感官的需求。(過度敏感或過度不敏感)
觸覺
視覺
聽覺
嗅覺
味覺

自我刺激行為的處理策略
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
搖頭晃腦、出怪聲、磨牙、晃動手指、公開場合撫摸自己私處、
吃不可食用的東西、延宕鸚鵡式語言、
撕紙甩紙操弄物品 、壓眼睛 、敲東西發出聲音等等。

與固著行為不同:缺乏建設性與社會性功能。
以合適的行為替代:
如自慰行為可教導在適當的地點與時間為之 。
或如:不斷甩手時,教導其拍拍手行為。

以干擾較少的行為替代:
如不斷的發出聲音干擾行為,讓他聽隨身聽。
以建設性的行為替代:
玩弄手指時 ,教導玩其捏黏土等。
以積極的訓練滿足感官需求:感覺統合訓練 。

攻擊行為的處理策略
攻擊行為的可能原因
遇到困難逃避工作(不會做工作)
抗議不想進行活動(不想收拾玩具)
正在進行的活動被干擾(要吃麵包被阻止)
生活習慣被改變(無預警的活動)
對恐懼的反應(社會性、感官刺激的恐懼)
想進行的事情無法完成(不會表達或被阻止)
多為溝通障礙的替代表達方式

以功能評量找出問題的原因
攻擊行為為溝通行為時 ,應教導功能性溝通 ,
如教導用口語 、圖片 、手勢表達:
需求:我需要
拒絕:我不要
幫忙:請幫我

功能較高者應教導合適的行為:
情緒管理
社交技巧
有效的溝通能力

不適當行為的處理策略
舉例
學習態度:分心、走動干擾同學、不順從
社交互動:擁抱異性、觸摸他人、問相同的問題
生活習慣:不愛洗澡、不愛刷牙、不上廁所
休閒遊戲:推倒別人蓋好的積木、從別人身上踩過

語言溝通:
隱喻式的語言表達(用爸爸來了表示要回家)、
錯誤的溝通方式(用摔東西表示要回家)

不適當行為的可能原因
認知功能有落差
不理解環境的狀況 、不理解環境的期待 。
不理解別人的話、不理解別人的情緒 。

學習的基本能力未建立。
生活的基本能力未建立 。
溝通技巧缺乏,不懂得表達基本生活需求 。

感覺功能有變異:
固著行為與自我刺激行為都與感覺功能有關 。

發現不當行為在形成固著行為前立即介入 :
增強系統的運用來降低不當行為的出現 。
控制環境以減少不當行為的產生 。
提升能力為最有效與持久的介入策略:
視覺提示引導正向的生活常規建立
增進認知與語言表達能力。

針對需求提供教學:
社會性故事教學、遊戲教育、結構式教學、社交技巧教學、讀心教學。

行為處理策略期程
短期:先考慮要能立即控制行為的策略,多靠外在的力量、密集的使用。
中期:把外在的控制與協助逐漸減少。
長期:自我管理、穩定的訓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