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華
今年三月,
亞斯柏格生瑋瑋(化名)參加了身心障礙者的單獨招生。
試場上,一個口試委員問:
「自閉症學生需要什麼『特別
的』幫忙嗎?」
令他感到錯愕,沒有回答,後來也落榜了。
姑且不論瑋瑋落榜原因為何,
但在特別為身障者設置的考場中,
口試人員竟對身心障礙沒有初步了解,
就貿然提出似有成見的疑問,
當然會令身心障礙考生不知所措。
事後,瑋瑋認為:
因為自己是亞斯柏格患者,所以無法被錄取。
我曾嘗試協助他釐清這個事件,
但瑋瑋始終顧左右而言他,
對「自閉症」、「亞斯柏格」是什麼也都絕口不提,
陷入自我認同的困境。
輕度障礙學生 自我認同有負面傾向
在教學場域裡,可以發現,
許多「亞斯柏格」或輕度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
比中、重度的身障生來得負面。
其中原因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面臨了人生重要的課題
——
自我概念的建立與自我認同,因此較容易受他人行為、表現的影響。
而「亞斯柏格」或輕度障礙的孩子,
由於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和社會功能,
對同儕不經意的
排擠與歧視態度感受較深,因此,
在社會互動中也承受較大的壓力,
間接也造成他們負面的自我觀感。
許多亞斯柏格生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
被貼上不良的標記,
多半會請學校師長不要把孩子障礙的狀況告知他的同儕。
然而,隱瞞事實,不代表孩子的障礙困難就消失不見;
班上同學在相處一段時間後,總
會發現某人「怪怪的地方」,
包括:總是拖著同學講一些深奧的生物問題,
一直重覆說某些複雜的英文單字,
成績不錯但作業卻寫得亂七八糟,午餐大量拿取某類蔬果等。
最後往往導致:表面上隱藏了亞斯柏格學生的障礙狀況,
但實際上,
他在團體活動中總是落單,
需要幫忙時,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提供服務三部曲 澄清、協商與宣導
面對「亞斯柏格」,建立自我認同,
是亞斯柏格孩子人生無可迴避的母題。
因此,當學校有亞斯柏格生報到時,
我會先嘗試和他及家長討論亞斯柏格者的
「特殊需求」與「特殊障礙」間所呈現的不同面向。
所謂的「特殊需求」,是站在學習的立場,
來檢視孩子的能力和教學之間可能產生的落差,
並試圖運用個別化的教育方案,加以協助。
簡單的說,若孩子在溝通方面明顯有問題時,
就提供「如何適當與人交談的方法」,
僅就適應角度來談學習效能,並沒有做負面標記的疑慮。
對特殊學生進行分類,只是為了快速掌握孩子的學習特性,
以便教師能選擇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他們學習而已。
在教學場域裡,即使是同類診斷的孩子,也常有個別差異,
表現異多於同,
所以用「特殊障礙」的觀點來看待亞斯柏格孩子的劣勢,
實在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評價。
在入學前的面談中,我會與孩子及家長共同協商,
討論在未來的學校生活中,
要用什麼方式讓師長及同儕認識他個人的特質,
期望獲得何種服務的支持。
當然,
亞斯柏格生除了容易有社會適應的困難外,
也常有某方面的優勢,
例如:機械操作、程式設計、電腦繪圖等,
這些都是師長、同儕認識他們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亞斯柏
格學生多半具有「極端系統化」的認知風格,
所以比較能接受理性的討論。
最後,就是開學後的宣導與教學。
比較正式的方式是:
輔導老師與
導師一起在班會或正式的班級活動時間,
將亞斯柏格同學的狀況,讓同儕及其他任課教師了解。
比較自然的方式是:
在班級的自我介紹中,由孩子告訴大家自己的特質,
比如表達:
「我有時講話比較直接,請大家多多包涵。」
「我很喜歡生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我討論這方面的話題。」
「我有時會忘東忘西,坐位或作業看起
來不大乾淨,請大家多多提醒。」
另外,假如在入學前的面談中,
孩子與家長暫時不願面對「亞斯柏格」這個議題,
也必須等待時機成熟,並善意提醒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所有討論的內容,都是「個別化教育方案」實施的依據,
無論學生與家長的想法為何,最後必須與專業的教學者匯整,
並在未來的教學中適切的實行。
在我服務的學校裡,
"適應良好的亞斯柏格"學生都成了資優生的代表人物。
常常有老師稱讚某人表現很好時,
同學們也會回答:「因為他是亞斯柏格嘛!」
所以,只要導向正向思考,是可以翻轉人們負面標記的印象。
資料來源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