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希望你離開這裡(摘要)文/楊斌
不知怎麼,我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可憐了。
沒玩過泥土,沒捉過蟋蟀,沒偷過黃瓜,沒在小溪里滾過;
沒有兄弟,也沒有姐妹。
小小年紀,就那麼大那麼重的一個書包,
每天的課程滿滿的,
就連校訊通裡每天老師佈置給家長的作業,
都讓你看著頭暈。
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飯,檢查完他的作業,
我也差不多要精疲力竭。
那孩子呢?
應付完學校的這一堆東西,
我不忍心再給他任何額外的壓力。
我只希望他開心。
他是個聰明的孩子,打小他就對自然科學感興趣,
那些考古、科學甚至醫學類的枯燥紀錄片,
小小年紀就看得津津有味。
帶他出去玩,朋友們總會驚呼他“知識淵博”,
因為他總能說出那些植物、動物的名字。
至於天體、宇宙的知識,
專業生僻的術語,甚至枯燥的數字,
需要的時候,他常常出人意料地隨口而出,
我們也不知道他從哪兒看到的,又記住了。
可惜這麼聰明,這麼好記性的一個孩子,
入了校門,就大倒折扣,彷彿給廢掉了一大半武功:
學習丟三落四,作業別字連篇,
背篇文章,總要漏掉幾個字……
我不知道是兒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還是老師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
全文請到以下網站閱讀
http://yuedu.163.com/source/64bc1707-60a3-4e71-87ac-bfb8969ab342_1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孩子要能培養出對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必須有受尊重的經驗。
要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先要尊重孩子
不論是否清楚這點,還是願不願意知道,
父母在小生命來到世上的頭幾個月內,
便已為他們日後的
自尊與對他人的尊重打下了(正面或負面的)基礎。
孩子要能培養出對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必須有受尊重的經驗。
如果受到關愛,便可學會視自己為不可取代的、有價值的人。
要尊重他人再也沒有比穩固的自尊基礎更好的先決條件了。
接受孩子“愛的考驗”藉由父母無條件的愛,
讓幼兒確信自己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是最能使他們獲得自我肯定的不二法門。
不貼“壞孩子”標籤,更快回歸好孩子行列
如果讓小孩子(大人亦然)感覺到,
即使他們犯了錯仍然能夠被他人接受,
並不會因此被放棄而孤立無援,
便比較能接受別人對他們的批評指正,也比較容易改變行為。
“我們家的巴斯提還是個十五個月大的小傢伙時,
每次到公園裡玩
都會碰到一塊讓他像鬥牛一樣發飆的活動紅布:
馬提亞斯,”一位母親回憶當時道。“
不管馬提亞斯人在落葉堆裡、樹叢中,還是在沙坑里玩,
巴斯提一見到他就衝上去咬他臉頰。
往往我連受害者都還來不及看清楚,事情就已經發生了。
當然,我也試過好幾次跟巴斯提說清楚,
他這樣做弄疼了馬提亞斯,
而且只要一去散步,我就劃好幾遍十字架求老天保佑,
不要遇見馬提亞斯,可是並不是每次都能避開。
有一天下午,馬提亞斯的媽媽實在火大了,
牽著她兒子的手,來勢洶洶地站在巴斯提面前說,
'馬提亞斯看到了沒有,這真的是一個很壞的小孩!'”
“她向兒子解釋'他是一個壞男孩,因為他老是惹你。'
我雖然很能夠了解她的憤怒,
可是仍然覺得她所下的斷言太過分。
因為如果不是不巧碰上他的“紅布”的話,
巴斯提其實是個非常友善和氣、喜歡跟人親熱的小朋友。
因此當時我便站在兒子那一邊替他說話。
'巴斯提一再咬你們的馬提亞斯,
我真的覺得很抱歉,'我向母子倆說。
'我認為他這樣做絕對不對,
但是他並不是因此就是個壞孩子,
大部份的時候他可說是個很溫和的小孩。
可惜他對馬提亞斯的反應不是這樣。'”
“我們兩個媽媽你來我往的對話,兩個小人兒非常注意聽。
就算巴斯提一定沒有完全聽懂我們說的,我相信他清楚,
即使他做了咬人的'壞事',媽媽還是站在他這邊,
沒有因此批判他整個人。
我不確定跟這次經驗是否有任何關係,
反正在這不久之後,他就不再襲擊馬提亞斯了。”
(資料來源: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
知識和技能主要在學校學到,
而處事的能力則主要在父母身上學到。
自尊自愛,是正能量社交的基礎,
自卑自棄的孩子會在社會交往中遇到更多問題,
因此,作為父母,需要重視孩子的自尊培養。
接納孩子的錯誤,相信孩子會成長,
並且,接受孩子的考驗,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心靈咖啡網觀點
請不要總是試圖安排自己的孩子
在現代社會,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被安排得滿滿噹噹已經是大人們習以為常的事,
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動,
父母們就會感到不自在,
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
父母們簡直會受不了。但孩子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活動嗎?
孩子“虛度光陰”是一種罪惡嗎?
拉里指出,
一定時間的“逃離”和創造力對孩子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無聊的時候。
“無聊也是有好處的,我們儲存了能量。
無聊和'虛度光陰'能讓孩子充分休息。
拉里稱,父母不要每時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
而要留給他們獨處的時間,
給孩子們自娛自樂的自由。
奧唐納對現代英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
過去幾十年來父母過多安排孩子活動的教育模式,
已經令英國青少年
養成了需要別人領導和不會自己作決定的性格。
奧唐納發現,
15歲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沒有自信,
無論去酒吧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
他們都希望有一個“帶頭人”,
直到17歲或以上,
一些年輕人才擁有自主作決定的能力。
無論在哪裡,請不要總是試圖安排自己的孩子。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有一些視而不見的誤區
薩提亞心理治療模式的創始人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認為:
孩子的問題,來自於父母!
通常情況下,父母一般比較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發育。
但是若只關注這些,父母的視野就過於狹窄,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遠遠不夠的,
父母還應當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A 個性與情商
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堅強,孩子把握情緒的能力怎樣,
孩子是否善於與別人相處等,
這些同樣是影響孩子人生質量的很重要的方面。
B 心理的成長
人的心理髮展道路要比身體上的成熟更為曲折。
孩子在同齡人中是否“吃得開”,
是否能夠獲得異性的青睞,是否被自卑心理壓抑……
通常這些問題孩子會掩藏起來。
父母假如能為了孩子稍微讀點心理學的書籍,
去關註一下孩子心理的成長,
必然會迎來孩子深深的感激。
C 學會溝通與理解
學會溝通和理解是成功父母的必修之課。
孩子是不斷成長的,
他們的變化比我們成年人要大得多、快得多,
我們要適應這樣的變化。
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秘密,
就越需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對被尊重的要求就越高。
我們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地“退後”,但是不要“退出”。
很多時候,誤會僅僅是因為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與孩子相處,更需要換位思考,
孩子與成人的心理差別、成長時代的差異、社會化的程度不同、
個人經歷的不同等等這些都為親子溝通和互相理解造成了障礙。
下面這幾個方面就很值得做父母的反省:
一、過分錶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孩子樹立自信心,
但有些父母總是不停地過分錶揚孩子,結果卻適得其反,
這樣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識,
他們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不做。
過分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只要指出錯在哪裡就可以了,這樣可幫助他們吸取教訓。
二、過分民主
孩子缺乏經驗和判斷力,需要父母指導,
對其過分民主,會把孩子寵壞,變得為所欲為。
當然,
當孩子長大一些以後可以曉之以理,並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三、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向孩子大發雷霆可以震住孩子,但威信卻降低了;
父母應在孩子面前少發脾氣。
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靜一下,
然後再回來對孩子嚴肅地指出他們的錯誤,這樣效果更好。
四、總是按照一成不變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總讓孩子在牆角罰站是不會有多大作用的。
如孩子犯了錯誤,
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愛好限制他的某些活動,
如看電視、玩遊戲機或參加室外活動等。
有時只要不理睬他的行為,他就會自動放棄。
五、從來不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對他的錯誤行為毫無印象的話,他是不會記住去改正的。
孩子真的犯了錯誤,懲罰是必不可少的。
懲罰有許多方法,如可以讓他做家務。
這裡的懲罰並不是指打孩子,
經常挨打的孩子得到的是恐懼,而不是自制。
六、對正在做錯事的孩子講話過於溫和
有時,父母應採取強制措施,讓孩子懂得淘氣應該有限度,
任何時候都不能有過分行為,
在不良行為一開始就制止他,然後再解釋為什麼。
七、濫用獎勵“如果你現在不看電視而去乖乖的看書,
明天我就給你買個新手機”。
這種方法只能縱容他下次再犯,
用獎勵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實際上是賄賂孩子。
切記,不能濫用這種獎勵。
八、在孩子面前爭吵
父母因教育方法不一致而公開爭吵,
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
因孩子常常會模仿父母。
故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
如果有不同意見,要避開孩子進行討論,
不要讓他感到只有一個人說了算,
以免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不起作用。
九、總認為孩子有錯誤
如果你總是認為孩子是錯誤的,會使他感覺自己很無能。
如果他錯了,你可以提醒他,讓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到。
不要用“你老是這樣,從沒做好過”這類的話指責他。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在教育孩子時,
如果父母錯了,不要忘記說:“對不起”。
孩子與父母之間應互相尊重,父母這麼做也可以教會孩子怎樣道歉。
著名薩提亞家庭治療創始人
維吉妮亞﹒薩提亞女士認為:孩子的問題,來自於父母!
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帶來孩子的健康成長!
編輯:psycofe-com-丹-心靈咖啡
一味的安慰不能化解孩子的憤怒
有時候孩子出現憤怒的情緒,
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只是在鬧脾氣。
其實在孩子憤怒的背後,
肯能包含著他內心的傷痛、過去可怕的經歷等原因。
一味的安慰不能化解孩子的憤怒,
家長更應關注的是憤怒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憤怒掩蓋著內心深處的傷痛
憤怒的孩子看起來氣勢洶洶,
其實他的內心是驚恐不安和悲傷的。
一件很小的事會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嚴重威脅,
而且他除了奮起反抗外別無選擇。
他也感到孤獨,
認為沒有人幫助他,所有的人都想傷害他。
孩子天生是渴求溫情和友善的。
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狂暴地打他的親人,
你可以認定他正處於極度的痛苦中。
他是以這種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親人的注意:
他受到了傷害,需要幫助。
孩子悲傷的時候,哭泣可以排除他們的悲傷。
孩子害怕的時候,哭泣、發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們的恐懼。
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
發過脾氣之後他們能夠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但是,當孩子憤怒的時候,
卻沒有明確的、與生俱來的康復途徑可循。
父母必須學會靠近驚恐而又充滿痛苦的孩子。
一旦學會如何靠近憤怒的孩子,
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
擺脫造成他們憤怒的主要原因——恐懼和痛苦。
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歷
當孩子感到處境危險,或經常獨自一人、無人做伴,
或見到別人受到傷害,都會強烈地感到恐懼。
在這種時候,
由於過度驚恐或為恐懼所壓倒,他們幾乎無法抗爭。
他們會退縮,發呆,或漠不作聲以求逃生。
這些駭人的時刻會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記。
在脫離危險後很久,他們仍會感到恐懼。
他們的恐懼既來自於那件他們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
也來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動的處境的體驗。
很小的不快,可能會觸發孩子很久以前的經歷留下的恐怖感。
儘管此刻他並未面對嚴重威脅,他的行為正如那次一樣,
因感到孤獨和驚恐作出自衛的反應,他憤怒。
有時實際的威脅並不存在,
憤怒的孩子有時是在與一個不存在的敵手爭鬥,
昔日的恐懼仍然纏繞著他。
此時,告訴孩子沒有必要緊張是毫無效果的。
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邊,幫助他處理他的恐懼和悲傷。
孩子的憤怒有時可能是針對著不公平
有時,由於我們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
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氣憤。
有自信心的年輕人受到委屈時,
他們會迅速、強烈、高聲地抗議,但並不想傷害任何人。
他們的目的是要人傾聽並爭得公正。
當孩子覺得自己或自己所關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會很憤怒。
我們最好的反應就是任由他的憤怒爆發出來,
聽他說些什麼,看他是不是有道理。
如果憤怒的人得到傾聽並得知有切實的補救方法,
事情就會迅速了結,情緒也會平靜。
因此,孩子的憤怒有時來源於恐懼和悲傷,
有時則是對不公正的情緒性反應。
無論何種情況,
只要憤怒的發洩能為人理解並得到傾聽,
孩子和家人都會從中受益。
【教改,到底改了什麼?】
如果你有完整的十二分鐘可以好好靜下心來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關心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
那請你將音量打開,仔細觀賞這段影片
因為他告訴了我們許多現代教育制度所面臨的缺失與問題
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教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關心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
那請你將音量打開,仔細觀賞這段影片
因為他告訴了我們許多現代教育制度所面臨的缺失與問題
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教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孩子是用來疼愛、關懷和鼓勵的,不是炫耀的資本
所有的父母,從孩子降生那一天起,
就殷殷期望孩子從小聰明伶俐,上學時品學兼優,
一遍遍地在心里為孩子描畫藍圖,
希望將來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
有一份人見人羨的工作……
但可否想過這些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甚至把他們當成炫耀品。
炫耀的內容在孩子才只有幾歲搖搖晃晃的時候就開始了,
例如,在眾親友相聚很熱鬧的時候,
就命令孩子當眾表演,
背上幾首唐詩、兒歌、英語、成語……
得到眾親友的一番誇讚後,也大大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孩子慢慢地長大,
炫耀的內容逐漸升級到孩子學習成績,
例如在班級的名次,各次測驗的成績等等,
還有孩子在各項特長中取得的獎勵,
像英語考了幾級,舞蹈比賽都在哪裡又獲了獎……
如果孩子很優秀,家長就覺得揚眉吐氣;
如果孩子很平常,
家長在朋友、親戚和同事面前,好像就抬不起頭。
其實孩子是用來疼愛、關懷和鼓勵的,
永遠都不是炫耀的資本,更何況不少人是大器晚成。
面對兒子普通的表現,甚至糟糕的學習,我也懊惱過;
面對同事孩子頭上那些耀眼的光環我也曾羨慕過。
可是現在想開了,
平常心最好,只要孩子開心、健康、平安就好。
我會一如既往地關懷鼓勵他,
無論面對他的錯誤還是成績都波瀾不驚,
努力不用他的表現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分享自: 心靈咖啡網
就殷殷期望孩子從小聰明伶俐,上學時品學兼優,
一遍遍地在心里為孩子描畫藍圖,
希望將來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
有一份人見人羨的工作……
但可否想過這些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甚至把他們當成炫耀品。
炫耀的內容在孩子才只有幾歲搖搖晃晃的時候就開始了,
例如,在眾親友相聚很熱鬧的時候,
就命令孩子當眾表演,
背上幾首唐詩、兒歌、英語、成語……
得到眾親友的一番誇讚後,也大大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孩子慢慢地長大,
炫耀的內容逐漸升級到孩子學習成績,
例如在班級的名次,各次測驗的成績等等,
還有孩子在各項特長中取得的獎勵,
像英語考了幾級,舞蹈比賽都在哪裡又獲了獎……
如果孩子很優秀,家長就覺得揚眉吐氣;
如果孩子很平常,
家長在朋友、親戚和同事面前,好像就抬不起頭。
其實孩子是用來疼愛、關懷和鼓勵的,
永遠都不是炫耀的資本,更何況不少人是大器晚成。
面對兒子普通的表現,甚至糟糕的學習,我也懊惱過;
面對同事孩子頭上那些耀眼的光環我也曾羨慕過。
可是現在想開了,
平常心最好,只要孩子開心、健康、平安就好。
我會一如既往地關懷鼓勵他,
無論面對他的錯誤還是成績都波瀾不驚,
努力不用他的表現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分享自: 心靈咖啡網
你曾真正理解一個孩子嗎?
你能真正理解一個孩子嗎?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
而教育所做的不是助其快快成長
甚至不經意間壓抑他們的成長,
教育只是引導與發現,
讓他們順著自己的方向,走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常常聽到誰誰誰的孩子怎麼了,
不聽話了,淘氣了等等之類的事情,
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怪孩子,他們都是白紙一張,
被畫成什麼樣全是受大人和世界的影響,
父母和老師首當其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你看了《地球上的星星》,
那裡面其實講述的是一樣的道理。
片中有一句台詞很好“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
也許有的星星生來不像其他夥伴那樣明亮璀璨,
但你不能否認他們也有自己的光芒,在某個瞬間,
他們所發射出的光芒反而更加耀眼。
現代人越來越強調換位思考,
鼓勵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視做一個獨立的人,
以平等的姿態去靠近他們的內心世界?
這正是片中小主人公伊夏父母所無法領悟的,
父親一味的苛責,母親盲目的焦慮,
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發現他的心,
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灌輸傳統理念,
卻事與願違地使伊夏在沉淪的泥沼裡越陷越深。
無論是星星或是白紙,
每個孩子的最初都是純潔無瑕的,
可我們究竟為他們帶去了些什麼,
他們是否會像片中的伊夏那樣幸運,
最終繪出一幅如此美麗的圖畫?
我覺得這沒有回答的必要,
因為誰都無法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
但我覺得
身為父母的人或是準備當爸爸媽媽的人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然後去體會如何真正走近自己孩子的內心,
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他都是應該被尊重和愛護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小星星,一個想完成的夢想。
全文請看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27217.htm
教育到底是什麼?
馬拉古茲的教育觀點非常鮮明,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
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後才是知識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
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後才是知識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
知識被看成最為重要的東西,
似乎有了“知識教育”,
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人性的教育、
勞動技能、實踐技能等等,
都可以一併解決了。
事實上,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美文日賞,每日一次的閱讀之旅
http://meiwenrishang.com/
IEP資料庫
請問教育部和各教育局
1.學校老師的專業誰負責養成訓練?
2. IEP哪個單位督導?
<九年一貫新課綱>
被新課綱和教材調整原則搞得昏頭轉向嗎
根據新課綱能力指標建置的IEP資料庫
在這裡喔:http://goo.gl/IUSvwY
感恩有愛無礙整理
感恩陳醫師解惑
IEP的設計目的是要讓特殊學生獲得適性教育
因此校方是服務提供者
而學生與家長是接受服務的人
如果要達成讓學生獲得適性教育的目的
當然是要學校主動提供家長與學生滿意的服務
而家長與學生也有權要求校方提供適性的特教服務
因此誰是主導者
就看你要談的是什麼問題
只是這一項目 標需要有學校老師的良心
與高道德標準作為支撐才有可能
但這一點也是目前校園中的專業最缺乏的部份
陳政雄醫師 2013/9/1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