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無法做日常生活的規劃、計畫


新增臉書聊天區


請按上面連結歡迎大家來分享

圖:幾米

亞斯伯格症孩子另外一個蠻顯著的問題,

是他無法做日常生活的規劃、計畫

他需要很大的協助。

一般的孩子早上起床要出門,

父母親只要說「快一點!」,

剩下的事情就知道哪裡要快
一點。

亞斯伯格症孩子沒辦法你只講快一點,

你要說,做這樣快一點、做那個快一點,

內容的成分還有順序

你可能要一個一個提醒他,

他不容易你只講快一點,他就全部自動完成。


這樣的孩子特徵

不是只有亞斯伯格症孩子有這樣唯一的特徵,

過動症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特徵。

不是家長的問題


亞斯伯格症所造成的原因

並不是父母親教育、教養方式的錯誤,

但是環境、鄰里都會誤解這個父母親不會教養他的孩子,

所以其他的人都會怪家長沒有把孩子教好,

其實不是家長的問題。


亞斯伯格症在神經心理學上面的症狀就是異常,

這方面的偏向一個心智理論,

他告訴我們說,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放在一個對象的關係裡面他就是有這樣的困難。

這樣孩子的困難不只是在家庭,在學校都有人際適應上的問題。

新增臉書聊天區

請按上面連結

歡迎大家來討論

這些孩子叫做「亞斯柏格症」




他跟團體的人沒有辦法好好相處,


他總有一種對抗、反抗的行為;


是家長錯誤的教養?是學校錯誤的對待?





學校的功課


是他因為過度的聰明,相對覺得很無聊?


還是他是學習障礙對他太難?





特別是


跟同年齡的同儕有溝通上、互動上的困難


你可以從跟他講的過程中發現,


他始終都是在講他的話題


並且讓你沒有辦法終止他要講的話題(冗長的)。





還有固定的行程改變


例如原來是一個小時是數學課,


突然改成國文課,


要從數學課轉到文課,


他就會在這個轉換中出現很大的困擾,


甚至會有一些情緒跑出來,


為什麼換個內容對他就是這麼的困擾?






各自學習不是問題,


但是現在團體合作是非常基本的學習,


在國中高中就已經陸續往這個方向,


特別是在大學,


一起完成工作是很基本的能力,


這時這些學生就會出現困擾





這些孩子有個診斷名稱,叫做「亞斯柏格症」。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一個自閉兒的轉機

圖:幾米




洋洋在入學的第一、二年,已經有自閉的症狀,

陰晴不定的情緒,外加偶有肢體動作,
在課堂上造成騷動,讓導師格外辛苦,同學都得小心翼翼。

升上三年級後,他 的症狀愈發嚴重。
外向攻擊型的自閉症,課堂上坐立不安,口中念念有詞,
在校園中走動時,時與他人發生衝突。
騷動從課堂延伸到校園,
從樓上丟下滅火器、

在老師背後丟掃把攻擊老師、追打他人…。


校園中經常傳出他的「新聞」。
種種失常的行為,像顆不定時炸彈,
讓導師無從處理,壓力過大。
母親三天兩頭進出校園,也於事無補。
無計可施下,校方破天荒特別安排專人照顧他,
一對一的教學,並申請專業輔導人員,定時來輔導他。

升上五年級後,洋洋進入新的班級。
重新編班的班導師李長柏相信這是緣份,
心中很坦然地接受洋洋到他的班級。
正如傳聞般,洋洋受身體影響,
經常無法自我控制。
「說(帶洋洋)沒有壓力是騙人的。」


面對洋洋,

李長柏以「多寬容,但不縱容」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以更多的包容來對待他,但也原則分明地指正。

同時,教導全班學生以同理心來看待洋洋,

引導學生的善心,共同來幫助洋洋。


洋洋身在其中,立即有了明顯的變化。

在李長柏授課時,

洋洋平日口中念念有詞表達不滿的習慣消失了。


洋洋在家庭聯絡簿上記錄了思想與行為轉變的點滴:

禮拜天全家到購物中心,


有人推車不小心壓到他的腳,但那人並未道歉。


就這件事情的感想,洋洋寫到:


「我會忍住,


是因為他不是故意的,所以我就不用再追究了。」


以往洋洋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而與他人發生衝突,

不管他人是否是無心的,

他的解讀都是對方故意欺負他,

他一定會動手回擊。

如今洋洋願意分辨事情的原由,

並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約束。



「星期五晚上弟弟把飲料放在地上,

當它倒下的時候,弟弟誣賴我,但我有忍住。

我覺得錯的人是弟弟,他把飲料放在地上還誣賴我。

所以我有忍,弟弟沒有善。」


「星期天晚上,弟弟罵我白爛(罵人笨的意思)。
我就問他,白爛的弟弟和爸媽是誰?
他說,小白爛、超級白爛。結果我告訴媽媽。
後來的結果是(全家)大笑。
好險我沒有生氣,因為我隨機應變,轉化成功。」


轉載自明慧網 作者﹕明慧記者夏昀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9/n3251751.htm


放手和放心─ ─理性的面對溝通




作者﹕陳竹月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

「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

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

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

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

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

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

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相較於這位老師的狀況,


還有一位老師因為班級同學集體嬉鬧失當,


就約談全體同學家長到校商談。


其中一位回應不能過來的家長,在幾個月後,突然重提此事,


但不是為了同學的錯誤,反而怒氣沖沖地質問老師:


「你那時候約談家長,是不是認為家長不來學校就是不關心孩子?」


雖然老師一再解釋自己要求家長到校,


只是希望讓同學感受到親師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但是家長充耳不聞。


老師當時無法理解這位家長的態度,後來想想,


或許是因為家長非常介意老師的個人評斷,


以至於不但誤解訊息,甚至大感受傷。





我曾經待過一所要求嚴苛的私立學校,


許多新進教師由於班級經營狀況不斷,時常灰心地想要罷教。


在導師會議上,主任語重心長地說:


「老師不要把所有同學的表現都歸咎在自己身上。


一個班級的成績不好,並不代表老師不好;


一個班級的態度不好,也不全都是老師的錯。」


同一個家庭養 育的兩個兒子,

一位成為充滿正義使命的大法官,


一位成為亡命天涯的通緝犯,


能說都要歸功或歸咎於家長的教育成功或失敗嗎?


恐怕其中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在運作。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全力以赴,對於命定的事情淡然處之。


而如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智慧之所在。」





學生的錯誤既然已經鑄成,親師當下最好的選擇,


除了坦然接受之外,更要攜手合作,保持開放暢通的訊息,


而非漠視、防衛與爭相卸過。


因為錯誤的發生,


就是象徵某些事情脫離了親師「想當然耳」的一種提醒,


怎能置之不理呢?


然而過度的處理也會造成反效果。





有或許重點不在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為何,


而是在面對錯誤時,


我們的態度是否客觀理性、勇於承擔,

倘若大人能夠理智判斷,

哪些是要放手、放心的情緒困擾,

哪些是目前可以努力的措施與方向,

教育路程就會順利許多。



畢竟孩子身處在教室的團體生活,

必然有一些狀況是需要要求、協助與指正,

倘若大人被無意義的感情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錯過孩子成長的契機,

不是一種太過可惜的教育損失嗎?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9/16/n3374695.htm

融合教育 就在生活中




林慧倫(特教教師)圖~幾米

學校裡,資源班總是和普通班有段距離。

對普通班的學生來說,

如果班上有學生需要到樓下資源班上課,

他們就會覺得很特殊,很奇怪,

有些甚至嘲笑他們是資源回收桶。



這種驚訝背後的涵意,

便是在特殊教育領域上需要努力的部分。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源自於社會多元化的價值,

因為學生本來就不該以其心智能力的高低、

化背景的差異或是社經地位的優劣

來加以區分成好學生、壞學生或笨學生。




但是當特殊教育學生就讀普通班級,落實融合教育時,


也應該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例如:導師是曾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者為優先的考量,


並配合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與輔導辦法來減少班級人數。





至於未接受特殊教育專業訓練的老師,


學校應該安排這些老師參與教師在職研習。


比較好的辦法是在學校內辦理長期教師特教成長團體,


透過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經驗分享,


可以協助新進教師共同處理及解決特殊兒童問題。





成立特殊教育教學小組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


其中校長的領導是關鍵,


校長對特教的正確認知與了解影響很大。


除了校長、特教教師是當然成員之外,


尚需要語言治 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配合。


因為,


特教教學小組的作用


除了共同擬定特教學生的個別教育計畫外,


還要進行教學、治療及未來學生的轉銜服務等工作。


特殊教育是一條漫長且永無休止的道路,

但不管需要多長時間去灌溉,只要有心栽培,

即使是荒蕪的花園,也終會變成花團錦簇的天堂!


新增臉書聊天區

請按上面連結

歡迎大家來討論

個別化教育計畫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第十八條所稱,

參與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專業團隊」,
是法律上賦予身心障礙學生的權益。

然而各校根本無能力也無經費去組成,
也未整合各類相關的專業人士來協助學校,
良法美意仍只是空中樓閣,
身心障礙學生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事實上學校不組成前述
「專業團隊」是違反特殊教育法的,
不僅易引起班級導師與資源班特教老師間的爭執,
更妨害了身心障礙學生的基本權益。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拒學症的定義與臨床表徵





1960年代西方有些醫師將孩子對上學有極度的恐懼,

而有強烈的逃避與抗拒上學的企圖或行為稱為拒學症。

拒學症孩子在面臨上學壓力時所表現的症狀:



(一)  

心身症狀:

拒學症孩子會呈現明顯的身體症狀,

如: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

然而這些症狀並無身體上的病因。

專家指出這種心身症狀在每日要上學前最為常見,

少數在上課中發生,所以會請假不上學,或是上課中途堅持要回家。



(二)  

抗拒行為:

拒學症的孩子常會有在口語上反抗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發脾氣等現象。

這類孩子拒學上學,但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有反社會行為。



(三)  

心理症狀:

拒學症孩子會有不良適應性的恐懼及過度焦慮。

有的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

有的孩子對於學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嚴重的恐懼,

如:被同學欺侮、老師的責備、考試等。


拒學症在精神醫學中並不是一個正式診斷,

然而拒學症的兒童通常有情緒困擾,尤其是焦慮和憂鬱症狀。

拒學症兒童通常有焦慮症狀,而青少年則常伴隨焦慮和情感性疾患。

拒學症應該考慮其異質性和多重原因性,

因為逃避學校對每個兒童的意義不一樣。





拒學行為對孩子本人的成長有極大的障礙,

因為此行為使得孩子孤離於同儕和學校的學習環境,

其心理功能及人際關係無法藉由正常的經驗來發展。

短期的後遺症有
學業成就低、家庭互動困難,與同儕關係不佳;

長期的後遺症包含低成就、工作困難,以及患精神科相關疾病的危險性增高等等。






若孩童因拒學而被允許留在家裡,其心身症狀產生的頻率會增加。

換言之,被留在學校外的時間越長,要回到學校內會越困難。

因此,拒學症最初始的治療目標是要
使兒童早日回到學校。

由於問題行為成因很複雜,治療方法必須依據評估結果,才能對症下藥。


治療多採多重模式介入,

需共同合作的團隊成員包含治療者、孩子、
家長、學校老師等。

治療方式包含衛生教育、行為治療策略、家庭諮商,以及必要時使用藥物。


學校當局及教師應該對拒學症的孩子多一些包容與彈性,

以減輕孩子在學校方面的壓力源,

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課業份量、成績要求、出席問題等。


心理師可以跟學校老師討
論有關孩子回學校的相關事宜、

如何給孩子回到學校的正向增強,

以及協助孩子在學業、社交和情緒等方面的適應。



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不去學校是學校或教師的不對,而要求換班級或轉學,

然而,新班級或新學校對一般學生都還需有段調適期,

對拒學症的孩子更是不小的壓力,可能會徒增孩子在適應上的困擾。






拒學症的現象經常反反覆覆出現,

需要父母、老師、治療師持之以恆地對孩子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及協助,

孩子的問題才能與時精進。

支持與包容孩子的情緒,是孩子在面對焦慮和緊張時的力量泉源喔。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得孩子有越來越多的依賴性


孩子過分依賴的性格與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主要表現為

家長教育孩子時過於專制,沒有耐心,等不及讓孩子思考,

不會教孩子學習如何動手解決,認為自己代辦更省時省力。

家長長期替孩子辦事,做決定,會打擊孩子的主動性,

使孩子失去獨立行動思考、增長知識經驗的機會,

久而久之養成孩子過度依賴
的性格。

如何改變?

鼓勵孩子「你一定能夠做到」

你給予孩子多大的信任,孩子就能夠承擔多大的事情。

為了不使相信、關注自己的父母感到失望,

且希望獨自完成相關事宜藉以獲得父母的認可,

孩子會為之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平時對孩子不要過於溺愛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做,

不要不忍心孩子吃苦或是心疼孩子就去替代他,

也不要縱容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根據小孩的承受能力為其分配任務

可以將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務交給他獨自處理,

並觀察孩子的完成情況。

但是,

倘若把超出該年齡段承受能力或是極其複雜的事務交付給孩子,

則很有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媽媽要在著裝、購買零食、挑選玩具等方面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除重要或危險之事由媽媽做主外,

其他無足輕重的瑣事應讓孩子自己作出決定。

如果因孩子太小不易作出決定或是對孩子感到不放心,

媽媽可以提出幾個選項供孩子選擇。

讓孩子對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

如果孩子得到了可以選擇的機會,

那麼選擇所產生的結果也要由他自己負責。

要教育孩子養成無論結果好壞,

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及其結果負責的習慣。

【大紀元2012年03月30日訊】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入學症候群


如果碰上一群認為「上學」只是要學教科書裡的「知識」,

把功課完成、在考完試之後交出一張亮麗成績單的同班家長,

那就會認為那些無法專心上課、甚至動手打人的孩子們,

已經影響了自己孩子的學習進度。


這不但會失去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了解別人與自己的差異性,

學會「如何與別人溝通與體諒」這個能保障人生氣短法寶的機會,

也讓學校的各個行政單位在忙於處理例行公事之外,

還得加班來處理這個老師、學生及家長之間的三角習題。

但往往事件過後卻換來人際之間的不信任與一朝被蛇咬的驚恐。

解除這入學症候群的緊箍咒其實早有明訓——「先他後我」是一帖良藥。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

家長在給小孩一個無憂無慮的學前暑假、

老師們在用心用力的為不曾謀面的學生安排課程進度與教學方式時,

是否可以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彼此的需要」。


在孩子還沒入學之前,

家長與老師能有機會輕鬆而又自然的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

拿出教育的專業,看出孩子們的特性,

提供增強學生長處、協助突破其短處的學習環境。

而家長能敞開心胸提供孩子成長詳實的資訊,

讓老師事先能有充分的準備,

讓孩子帶著感恩、包容與能吃苦的胸懷,

進入人生新的里程,才應是教育最好的投資呢!

作者﹕陳彥玲【大紀元】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許孩子們一個精神健康的成長環境


台大醫院丘彥南醫師
從生養兒童的父母,以及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關係人,
例如:祖父母、褓父母及老師的角色來看,
他們也是成就兒童有個精神健康的工程師與藝術哲學家,
也唯有與他們共同攜手合作,
才能真正達成「許孩子們一個精神健康的成長環境」,
也才能造就未來身心健全的成人,其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只是這些重要的關係人

在促進兒童精神健康上的歷程大約會交叉出現下列的情況:

一、從不知道孩子真的會因腦部生理異常,

而有不容易學習或表現出一些不容易讓他
人理解和接受的行為,

而這些表現並非孩子懶惰或師長的放縱;

二、從排斥到可以理解或接受使用藥物的治療到過度依賴;

三、從世代、家庭及醫病的衝突到學習,
並善用親子與醫病的關係,

甚有因而可以完全不靠藥物的使用,也能照顧好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但是,由於個人意識、自我利益考量的過度抬頭,

已然造成守護兒童健康的醫療人員、

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理應緊密信任的金三角關係,

我們真的需要以善意看待彼此,多以寬容代替苛責,

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保養好腦力的同時等於幫孩子們建立了一個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

作者﹕陳彥玲(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大紀元】

討論及回應請至以下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改善固著行為


自閉症孩子在小的時候,

固執性比較強,可能抗拒任何改變。
通常想改善固著行為,
需要長期抗戰、不畏辛勞。

要改善固著行為,
以漸近方式是
以不易察覺的方式,
通常要耗費很多時間,
但是不易產生副作用。

以激烈的方式是
在某段期間內密集製造變動的環境或事件,
讓他們習慣變化,
但是一定要對孩子事先告知,
而且不見得每個狀況都適用,
有些事急不來。

孩子是會盡一切可能測試父母的底線
這是他們的正當權利
孩子會來測試這些底線
是要知道做父母的"是否一直保持一致"
只要父母投降一次
他們就不知道底線在哪裡?
討論及回應請至以下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

訂定清楚的競賽遊戲規則和協助ASD學生分組




ASD學生因肢體動作控制力、

情緒管理、社交技巧等問題,

在從事活動或運動時,

教師應特別注意

在課程或活動進行前做好完善的事先規畫。



例如:

訂定清楚的競賽遊戲規則和協助ASD學生分組



在體育課的競賽活動時,

學生間可能會發生一些爭執,

尤其班上如有情緒行為障礙學生,

更易因一言不合就吵起來,

使課程難以進行。



因此,教師在競賽遊戲開始前,

以簡單、明確、清楚的指令

讓ASD學生清楚了解,

且在活動進行時注意秩序的掌控,

才能有效預防衝突發生。



有些運動課程如果可以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

個人特質及課程內容進行完善的規畫,

更能幫助其順利度過難關。

討論及回應請至以下

新增臉書聊天區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