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 星期六

天真的小星星-夢想家

大家好-

我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進入" 亞斯之家" ,

很高興能看到有這麼多的小星星被關懷而非孤獨的被高高的懸掛在天空上 !!



我的小星星現在就讀國小二年級普通班,早在4.5.歲時經由榮總及長庚醫院診斷為 "AS"

當時的我如同被判死般無法相信這麼聰明可愛的孩子為何會有這麼大的缺陷 !!!



但是我並不氣餒,整理了思緒之後我去" 自閉症協會" 上了半年的課

讓我了解什麼是"高功能自閉症" 及如何和他們相處 .

 同時醫生給我一個很好的建議-- 讓他早些上幼稚園和同年齡的

孩子相處-- 為了找適合他的幼稚園也幾經波折,

從蒙特梭立 (太注重紀律,並不適合亞斯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他都哭著說不要去上學)

 到感覺統合(混齡教學,大班會欺負亞斯的小孩,每天都用很驚慌的表情進到幼稚園)

我還記得他的同學告訴我: 星星媽媽,為什麼每次同學故意撞星星時他還跟別人說對不起 ???

當時我的心好痛! 好痛! 可以想像我的小星星每天在幼稚園過的是什麼生活 , 

最後找到一所雙語幼稚園才真正的找回了他的歡笑及自信 



在這想告訴各位母親千萬不要忽視他們對幼稚園環境的感覺

一但對他們造成壓力只會

得到反效果,這是他人生學習的第一步就讓他在快樂中找到自信吧 



一路走來,我很慶幸我的小星星似乎並不是那麼嚴重,

我也沒有告訴老師他是亞斯的兒童而被編入資源班, 

因為我並不想在他身上貼上標籤而造成他心理不平衡 !!

每天我都會和他聊些學校所發生的事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當然在人際互動方面他有 "AS"所有的問題,

例如:

與人交談都喜歡用成語.只說他想說的事,

(每當他看完一本昆蟲 OR 科學 OR 地理的書時,這星期我們都在討論這主題,

直到下一目標出現 )



我的鉛筆借給同學

如果我向他要他會不跟我玩 OR 我的玩具不借他們我就沒有朋友

(這問題我真不知如何解決 ???希望有人可幫我!)

今天選模範生,為什麼沒有人選我 ????

(我會告訴他,媽媽也從未當選模範生,這學期不行,還有下學期啊 !!)



直到小二,我漸漸知道他有一些 " 死黨 " 有時會按門鈴來我家玩,

有時相約去公園玩,有時也會脫離他們在某個角落自己玩,

有時我會租卡通主動邀請同學來我們家再準備些好吃的點心

請小朋友 (幫他做公關 )



今年我兒有被列入 "資優兒推甄" 的行列,

如果我不說沒人會知道他是高功自閉症的孩子,

這對他不知是喜還是憂 ???? 我要讓他去上資優班嗎 ????? "

 AS " 的孩子適合去上嗎

對於我的小孩屬於那一部分的障礙我並不是很了解,

如果要找出問題需要到某個機構去做評鑑嗎 or 由我去了解即可 ????

我的孩子曾經看到我看有關 " 亞斯" 的書籍然後問我他是 "AS" 的小孩嗎 ???? 

我騙他說不是, 其中的原因:

1. 我怕他有自悲感.

2. 怕他面對挫折時用這做藉口而自報自棄.



最近值得我高興的一件事, 我的寶貝和同學一起去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學 "扯鈴"

我非常鼓勵他去參加一來可讓他接觸不同於學校的人群,二來訓練他的手眼協調及耐性

每次當他做成功時那種滿足已取代了挫折中的失望,而且他自己會告訴我 " 做不好沒關係

只要努力改進就好" "媽媽,你覺得我的 EQ有進步嗎 ????? "

我相信父母们對亞斯的孩子所做的付出都會慢慢的看見, 

我们一起讓這些小星星散發出獨特的光芒吧 !!!



我在留言板中整理出來的

相信有家長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夢想家謝謝你的提供

原諒慰英自作主張拉出來成首頁文章

很感謝你的分享



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你的孩子適合上幼稚園嗎?























會不會太早了

諮詢/台北市景美托兒所所長 許明珠


文化裡對左手的偏見

三歲左右上幼稚園或托兒所,大多是第一次體驗團體生活,

但是孩子的發展情形都不盡相同,所以對托兒所、幼稚園生活的適應,

產生很大的差別。


台北景美托兒所所長許明珠表示,常見到孩子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

結果孩子與父母都很辛苦,尤其是初入學的頭幾天,

有的孩子哭得呼天搶地,扯著嗓子喊,直吵著要找媽媽;

有的要包著尿布才安心;

有的不會自己去上廁所或要老師餵飯才會吃……。


通常幼稚園依幼兒的年齡,區分為大、中、小班,

其主要目的即是依每個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狀況適齡啟發。

而學校過的是團體生活,缺少個人化的照顧,

所以,當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到幼稚園前,

一些孩子應學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工作是需要準備的,

以便幼兒上幼稚園後能較快適應,並和其他朋友親密交往。



包括:

1. 教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名字。

2. 先將幼稚園的生活情形告訴幼兒,灌輸他們基本概念,

以便幼兒上幼稚園後能較快適應。

3. 帶孩子參觀他的新學校,讓他漸漸適應和習慣。


此外,為了減低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的焦慮,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

最好在孩子入學之前逐項教導,讓他完全習慣,以便他更有信心,

並且把注意的焦點放在新事物的學習上,而不必因為基本動作不會,

讓孩子更緊張、適應越加困難。



例如:

1. 具初步的溝通能力(語言發展)

2. 聽得懂大部分的指令

3. 會表達要上廁所的需要

4. 自己收拾玩具

5. 自己會使用湯匙吃飯

6. 自己會喝水

7. 會自己穿脫衣褲上廁所、穿鞋及穿簡單的衣物

8. 能專心的坐定約10~15分鐘

9. 口語上、肢體上,有尋求協助的習慣

10. 可初步控制情緒

11. 信賴感充足

12. 好奇心充沛

13. 對友伴的渴望


強化孩子自我概念


入學前,應對孩子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除此之外,

生活中如果再讓他練習、學習一些學校一定會用到的技巧,

到了學校之後就不會惶惶然、不知所措了。許明珠所長指出,

父母送孩子進入幼稚園,

就是希望他能發展更自信的人格和更獨立的生活習慣,

平日做好一些「準備工作」,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和社交能力,

對他日後入學絕對有助益。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強

(二)認知方面的訓練

(三)強化輪流和分享等行為


避免負面恐嚇語句


小孩和大人一樣,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又該預期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安心許多。

因此依孩子的特質,在孩子入學前,

進行一些「銜接工作」,對孩子日後進入團體生活有絕對的助益。


採訪/王紹媛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感謝許所長願意提供這麼寶貴的意見

而且這也是我首次參與幼稚園的IEP討論

其實校方.老師.家長真的都很認真

會後更為孩子量身訂出

短期.中期.長期目標

大家加油

我們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更好

慰英

2006年3月14日 星期二

子代的成功 才是成功

子代的成功 才是成功 【洪蘭】

 一位山地鄉的老師憂心忡忡地打電話給我,開學才兩周,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生就已經逃學三次了,每一次他們都能及時把她找回來,

但是他擔心這種事會不斷上演,防不勝防。

我聽了也很難過,因為這個女孩子長得很漂亮,又早熟,每次去她的學校,

她都會跑過來緊緊地抱住我,把頭貼在我的腰上,讓人覺得她很渴望有人愛。

問她的老師,果然是從小沒有母親,隨著阿公、阿嬤長大。

去年阿嬤過世後,這個孩子沒人管了,現在就是別人要管她也管不動了。

幸好她的部落很團結,

做到了希拉蕊.柯林頓所說的「同村協力」(It takes a village.),

一發現她沒來上學,全村的人,外加管區警員,都出動,把她找回來,

但是找回人找不回心,我也擔心這種事會再發生。



中輟生是一個千頭萬緒的社會和家庭問題,

在現在講求立竿見影的政治生態中,大家都選擇把頭埋在沙裡,不去看它,

美國Vandelbilt大學計算出一個中輟生的社會成本是一百三十萬美金,

這是一個沒有選擇餘地,必須要面對的事,

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



 金門縣政府社會局最近發放全職媽媽的補助金,雖然三千元不多,

但是這是一個開始,表示政府重視家庭教育,鼓勵媽媽在家帶孩子。



我們都知道模仿是最早的學習,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

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庭若是瓦解,社會也跟著崩盤。

從研究上得知,情緒的窗口關得很早,

童年若沒有安全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格發展。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最快速學習的時候,一個嬰兒在十個月大時,

他大腦活化的程度就已到達成人的地步,到五歲時,更到達成人的兩倍半,

嬰兒一睜開眼睛就不停地把外界訊息內化進來,也改變自己去適應外界,

這個時候的學習叫作內隱的學習,是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

一點一滴形成我們的人格。



父母若是能自己在家帶孩子,對孩子的發展最有利,只有親自帶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內把壞行為改正,不致成為壞習慣,

也能在孩子做出好行為時,立即獎勵他,養成好習慣。



一九○四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實驗,

就發現一個壞習慣養成後,不易戒掉,就算消除了,三不五時還會自然回復,

所以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紀律非常重要,他一生會受用不盡。

 

從演化上來說,親代的成功不是成功,一定要子代的成功才是成功,

所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孩子一定要教,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投資,

當孩子小的時候,不妨降低生活的欲望,把時間用來陪伴他,

教育他,讓他成長為一個正直的人。

錢可以慢慢賺,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無法彌補。



人生的順序應該是健康、家庭、事業,若是為事業賠掉家庭和健康,

到頭來是一場空。



 現在有這麼多流浪老師,若是偏遠地區多一些課後輔導的老師,

孩子得到照顧,老師不再流浪,

各得其所,政府為什麼不把放煙火、辦嘉年華會的錢拿來用在孩子教育上呢?

放煙火是暫時的麻痺,是假的歌舞昇平,好像打止痛針,暫時不痛而已,

如果社會情況沒有改善,麻藥一過,痛得更厲害,

一個心智的啟發不可用金錢去衡量,兒童是我們的希望,

請政府把錢花在刀口上! 【2006/03/13 聯合報】



感謝 欣蕊提供

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

溫和的自閉症

溫和的自閉症

 

傅佩榮

 

  最近讀到一篇很短的報導(聯合報2003年5月4日14版),

指出英國劍橋大學教援柯恩‧巴倫在研究後

發現:牛頓與愛因斯坦這兩位大科學家,都患了溫和的自閉症。

這種自閉症的學名是亞斯柏格症候群,

症候是: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過於專注」,

而在與人溝通及社交活動方面則「頗有困難」。

換言之,當你看到一個人專心做他自己感興趣的事,

以致很少或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那麼他就可能是一位溫和自閉症的患者。

 

  由此觀之,我們周圍就有不少這樣的患者,

我自己在別人眼中,大概也有疑似患者的徵象。

仔細想想,哲學家之中,有類似嫌疑的可謂比比皆是。

以西方為例,蘇格拉底雖然健談,但是經常走在路上忽然停下腳步,

望著天空發呆,別人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也就讓他一個人去自閉了。

史賓諾莎被逐出猶太教之後,自己一人獨居,以磨鏡片維生,

後來著作受到重視,接到海德堡大學的講座之聘時,

想一想還是自閉比較自在,就婉拒了。


  以中國為例,老子在《道德經》的五千言中,

沒有寫過一個與「你」相關的字,亦即沒有你與我的對話交談,

而全部都是一個人在獨白,亦即自言自語。

同樣屬於道家的莊子,在其書三十三篇作品中,只有一個朋友是有名有姓的,

叫做惠施,而惠施與莊子之間的對話,每一次都像是在機智問答或辯論比賽,

很少流露出友誼的溫暖。

莊子臨終時,難得有幾個弟子想要安葬他,他還有不同意見,

說是不如把他的屍首拋在野外算了。


  哲學家的思想自成格局,表現在外則是特立獨行,

但是由一般人看來,顯然是過度專注與不善溝通,

亦即都是溫和自閉症的疑似患者。如果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我也不想做無謂的掙扎,立即承認自己的病症。


  然而,心理學家的診斷一定正確嗎?

在這種專家眼中,每一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問題。

美國人看心理醫生是由健保給付的,因此幾乎人人都有心理醫生。

這種熱門行業為了保證生意興隆,當然首先要把人人都描述為疑似患者。

譬如,你與一位心理醫生約在下午三點看診,如果你三點準時敲門進去,

他會說你是「強迫型人格」,就是被三點鐘制約,毫無自主的餘地。

如果你提前在兩點半到達,他會說你是「焦慮型人格」,

亦即對約定的事過度緊張,以致坐立不安。

如果你拖到三點半才來,他會說你是「抗拒型人格」,

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不得不來看醫生。於是,

每一個人都有或輕或重的精神官能症。


  美國政府有個規定:凡是領有執照的心理醫師,

每半年必須互相分析一次,目的就是

要預防這些醫師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但是,即使互相分析,也有可能是「瞎子帶領瞎子」,最後一起陷於困境。


  所謂「正常」,是指多數人的行為模式而言。

這種行為模式又與時尚風潮有關,因此本身並無客觀標準。

以今日而言,廣告上說你應該瘦身減肥,應該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

甚至應該想什麼、做什麼,大家於是得到印象及暗示,就此認為那樣才算正常。事實上,這一切的背後只是單純的商業動機。

這麼容易就接受洗腦,跟著流行的趨勢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我看來反而是不太正常。


  人生之路應該是由上下雙迴向與內外雙迴向所構成。

本文所談的側重於內外雙迴向。我們從小上學唸書受教育,

是接受訓練走向外在,其目標是符合社會對一個人的要求,

使他可以在群體中立足,但是,一旦融入了社會,他立即發現反向的要求,

就是要走向內在,活出自己的個性。

許多人建議我們保持內外平衡,但是外在世界一直在變化之中,

我們所能確實掌握的只有內在。

這時如果有些溫和自閉症的症狀不是很合理嗎?

人類文明的成就,不是要歸功於少數溫和自閉症的患者嗎?



轉載於生命教育網站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大專院校資源教室服務模式



台灣師大特殊教育中心~蘇芳柳老師提供

資源教室服務內容

1.發現校內身障學生2.了解身障生學習能力與需求

3.擬定服務方案4.提供身障生服務

5.協助改善校園環境



資源教室四大特質

1.支持:協助學生回到普通班學習與適應

(協助普師了解學生 ,營造接納學習環境,減少學生孤立)



2.個別:服務應個別化

(充實學生各項能力,減低特殊需求程度)



3.統整:服務應考量學生整體需求,非僅著眼逾其障礙



4.暫時:在普通環境表現穩定的學習或適應後,即應退出



資源教室的功能

1.直接服務:評量.教學.生涯輔導

2.間接服務:親師諮詢.普通教師諮詢.行政協調.轉介與運用其他資源



如何有效運用資源教室之資源與支援

 一.主動告知

1.主動知會資源教室,告知特教需求-以利規劃服務項目與內容

2.特教需求包括哪些?

-基本學科能力

-講堂聽講.記筆記.書寫.閱讀.口語溝通

-教才轉換(點字.有聲書)

-學習輔具

-校園生活所需(無障礙環境.宿舍)

-相關專業服務

-其他方面



資源教室在哪裡?

-學生輔導中心.諮商中心

-學務處生活輔導中心

-特殊教育中心



二.主動尋求支援與資源

1.主動申請需要服務項目

-學伴

-筆記抄寫.教材轉換

-課業加強

-特殊體育.軍訓免修

-相關專業服務.心理輔導

-輔具



2.告知須學校行政配合事項

-協調排課.上課地點

-選課情形

-校園環境

-其他需要聯繫各單位之事項

-課堂討論:參予(理解.表達)之困難

-建議替代方式



3.成績評量

-期中(末)考.作業

建議題目呈現與回答(反應)方式

是否延長考試時間.更改地點.需輔具

告知能力限制之所在

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老是凸搥的天才:亞斯伯格症小孩

碰到「超級固執」的小孩,

許多家長二話不說、直接「藤條侍候」!

不過您知道嗎,家長的態度對小孩的人生,

當然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今年靠甄試錄取台大數學系的建中資源班學生蔡淳晟,

就是許許多多「超固執」小孩當中的一個!

幸好蔡媽媽在學齡階段,

帶著他四處求診之後,

確診為「亞斯伯格症」患者(也就是「自閉症」的一種);

多年來在蔡媽媽、學校老師和醫生協助下,

他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才沒有被埋沒!



蔡淳晟一直到4、5歲都還不會說話;

倒是固執的牛脾氣和超活潑的個性,

曾經讓蔡媽媽挫折不已!

蔡媽媽說:兒子小時候最愛「汽車」;

不管繪畫、折紙或堆積木,

主題總是千篇一律!

「看他的長處:像我兒子他一直畫車子、畫車子;

不認識的人就說:你一直搞這個幹麼?

就會把它撕掉!

可是我認為他很可愛,我就鼓勵他;

他可以用圖畫畫、用紙箱做,

一樣的題材用不同的角度去做;

而我就可以站在欣賞的角度去看它。」

6歲那年,舅舅帶他外出,

因為走的路線不同於以往,

蔡淳晟居然因此哭鬧3天3夜、

大人當然受不了這麼「不乖」的小孩;

後來舅舅只好依照原來路線再來一次,他才罷休;

這種毅力實在驚人!



學界普遍將「亞斯伯格症」歸入自閉症的「亞型」;

一份廣義統計甚至發現:

每166位美國小孩當中就有1位被診斷為「自閉症」

比例之高實在驚人!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指出:

在行為上,

「亞斯伯格症」跟「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都固執得不得了:

「『高功能自閉症』、『一般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

的孩子都蠻固執的;

有一些孩子喜歡生活上的事情都要『固定』:

走『固定』的路線、做『固定』的事情。

就算同樣喜歡恐龍,

也比一般孩子的喜歡程度要高很多。



而這樣的寶貝或許沒有「講話」的困難,

但是包括語言理解和人際互動都是典型障礙!





不過正因為固執、以及好惡分明;

這樣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在特定領域展現過人之處!

蔡媽媽表示:

蔡淳晟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算盤、

沒想到「一學就會」;

甚至連大人花了時間都可能「做白工」的

「魔術方塊」和「九連環」

等益智遊戲都難不倒他;

而這些都是他8歲以前的事了!



只是一上國中,真正的問題來了:

由於數學超強,

蔡淳晟後來順利考上基隆市銘傳國中數理資優班;

但因為語言能力和人際關係不佳,

國一上學期一度走進「人生黑暗期」。



吳佑佑醫師也說國中其實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階段

「國小時,老師的呵護比較多、小孩也比較單純;

但是上了國中,這樣的孩子大多在『普通班』,

因為他的智商是正常的、跟其他孩子是一樣的;

蔡淳晟則是因為語言能力不佳,

無法適應資優班必須每天朗讀英文的日子;

兩次段考成績一度讓他對自己自信全失!



經過心理醫師評估,

他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

幸運的是:

在學校輔導主任全力協助下,

不但獲得同學的友誼;

數學能力超強的他,

這下終於有機會大顯身手:

校內外多次數學競賽通通抱回獎牌、更增添人生色彩!



蔡媽媽坦承:「擁有自閉症小孩」這件事,

也曾讓她抗拒好久!



她鼓勵家有這種寶貝的父母用相對觀點看待;

不管記憶力、精細度或堅持力,

一般人往往跟他們「沒得比」;

換個標準,也許我們才是殘缺的!



「他兩歲多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他跟一般孩子不一樣,

但是我們不願承認;

阿嬤也說:『大雞慢啼』,到時候再看!」



「有的甚至比我孩子還嚴重的自閉症,

媽媽也不願承認、不願去拿(身心障礙)手冊;

其實有些教育要從小,還好我亂矇、被我矇到了!



如果一直模不到孩子的長處的話,過了12歲想再教他;很難!」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四日 中廣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