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情緒掌握著人生的順逆/巫石吉
我發現可以磨練情緒穩定的一個有效方法,
就是創造真正的練習周期,
也就是在心中設定練習情緒穩定藝術的時間周期。
生活本身變成了一間教室,課程叫做「情緒穩定」。
你可以從短短的五分鐘開始,
然後逐漸延長你的情緒穩定的容忍度。
剛開始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
「好,接下來這五分鐘,
我不要對任何事情生氣,我要保持情緒穩定。」
你將會有驚人的發現。
保持情緒穩定的企圖,
尤其是你知道只要忍耐一下子,
就會立刻加强情緒穩定的程度。
每個人每一年每一月乃至於每一天,情緒上的起伏各不相同,
如何把持住情緒的穩定性,
不隨著時間的變動而見異思遷,讓情緒影響工作能力,
這當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作法!
通常遇到情緒低迷時儘量讓自己暫時放寬放空,
不要想得更壞,因為情緒因人心的思維而生,
當情緒低落時看看笑鬧喜劇片,
可以從中得到喜悅之心情。讓心情逐漸明朗後,
自然能擺脫情緒的低迷時期。
談到情緒,它對於書藝創作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懷素好飲酒,及酒酣興發,難遇寺壁里牆,
衣裳,器皿,靡不書之,時人謂為醉僧。
相傳張旭每嗜酒大醉,呼叫狂走,下筆愈奇。
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
不可復得也,世號「張顛」。
書者在情緒高低的各種情況下,
欲求發洩和發揮個人的特別心理狀態,
使得所寫的草書字體神韻雄奇壯闊,
綜合地表達了書家個人性格及當時情感兩種因素的各種變化,
形之於書,就有了︰
「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
無聊不平,必於草書焉發之。」
說明人的情緒起伏,個性特徵和外界的刺激,
對書家透過書法創作的整體啟思、動作及成書,
所可能引發的影響。
可見情緒是那種食髓知味的特質,你將會發現,
你確實有能力保持情緒的穩定與否,
即使時間長一點也可以。
日子久了以後,
你甚至會變成一個很有情緒管理,富有耐心的人。
我將這個方法教給學書法的家長們,
讓他們有機會可以教孩子練習情緒穩定性的藝術。
例如,有一天一位家長看著孩子在練習書法,
越寫越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本來想大罵孩子,
他對自己說:「現在是保持情緒穩定的大好時機。
接下來這段時間,他要盡可能保持耐心
(瞧,他下過工夫,已經可以維持幾十分鐘了)!」
結果真的奏效了,而且是在他們家奏效了。
當我們保持鎮定,不讓自己生氣或懊惱時,
就可以冷靜而堅定地指揮孩子的行為,
這比發怒生氣有效多了。最重要的是,
讓心靈朝情緒穩定努力的過程簡單易學,
重要就是把持自己想發脾氣的情緒,不再鑽牛角尖。
此外,我的情緒似乎具有傳染性,它們安撫了孩子的焦急,
孩子於是自己學習練習書法,展現出平易寧靜的書法風貌。
情緒管理是一門非常難掌握的心理學科,
讓自己維持心靈上的平衡,
才能把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做好。
没有好情緒的話,一件小事就會化為緊急大事,
以嘶吼、挫折、傷感情、和高血壓收場。這樣真是不值得,
不論你是需要跟孩子、上司、或一個不可理喻的人打交道,
如果你不想「為小事抓狂」,
改進你的情緒功力,成就高度的EQ,
這是最佳有效的調合劑,就從現在開始吧!
掌握自己的情緒,努力會突破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美好的未來人生。
因此,如果我深信自己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我是否將會成為怎樣的人!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命運不是肯定的,為何命理師會存在?
因為你看不見自己的命運,所以決定讓別人來看見,讓別人來決定!
到此,你的人生是否已經底定?
在「墨非定律」裡,
他認為「如果你覺得會變壞,事實的結果會比你想像的更糟。」
這也是一種情緒管理的歷史必然論!
在「潛意識法則」裡,如果你相信一切都將美好,
那麼上天必報以陽光與微笑,這更是一種歷史必然論。
這「歷史必然論」的精髓,
在於你相信什麼,必然決定你成為什麼。
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說: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心既然掌握著情緒,心若改變,
人的情緒跟著轉變,達到情緒融合的美好境界。
可見心的作用有多大,美麗的人生由自己來控管,
重要的是掌管好情緒,將危機變成轉機。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處理孩子的拒學與懼學
對於抗拒學習、毫無向學意願的孩子,父母和老師則應積極配合,
來幫助孩子 需求單 國中校園裡有少數的孩子,
上課不聽講,書包裡面是空的,毫無向學的意願,這種情形是「拒學」;
另有少數孩子則是恐懼上學,甚致產生身心症狀,這種情形是「懼學」。
對於抗拒學習、毫無向學意願的孩子,
父母和老師則應積極配合,
來幫助孩子:
(一) 可能發生拒學與懼學的時期:
1. 一年級新生入學時。
2. 更換老師初期。
3. 結束假期次日。
4. 轉學初期。
5. 發生重大過失,未獲正確輔導時。
6. 適應欠佳或學習低成就狀況發生時。
7. 人際關係不佳,產生疏離狀況時。
(二) 拒學的孩子通常是基本學科不佳,
父母應幫助孩子重新奠定基礎。
(三) 面對孩子對課業感覺厭煩、倦怠的心態,
父母應寬容、溫柔的對待,不宜嚴厲的謾罵、責備,
如此才有可能喚回孩子的心。
(四) 協助孩子發覺較有興趣的學習領域,
讓孩子從他擅長的方面做起。
一旦孩子有良好的表現和成果,
即時給予鼓勵和讚美,
以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
(五)同儕的不良影響,
孩子如果結交到不愛讀書、愛玩的朋友,
較有可能變成拒學的情形,父母應從孩子的朋友著手,
改變他們不正確的想法和態度。
(六) 可能形成拒學與懼學的原因:
1. 缺乏安全感,產生分離焦慮的現象。
2. 父母過度保護、溺愛,無法適應獨立生活。
3. 教師管教不當,心生恐懼。
4. 父母或教師期望過高,壓力太大而放棄學習。
5. 基本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屢遭挫折。
6. 恐懼受到同學欺負或排擠。
7. 欠缺人際關係能力。
(七) 拒學與懼學的輔導方法:
1. 與老師保持聯繫,
相互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實況及其生長史。
2. 與老師共同尋找原因,謀求循序漸進的輔導方法。
如:減輕壓力、增加成就感、給予特別的關懷、
改變管教方式、增進人際關係能力...等。
(八) 孩子拒學與懼學時,需要父母愛心及耐性的陪孩子走過,
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輔導與治療。
轉載家長學苑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四
孩子的行為問題.您怎麼處理?
感謝明德國中老師辛苦的整理
家長們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
孩子回家後您會怎麼處理?
也歡迎老師提供在當下處理的方式.
體驗活動情境一
美術課,老師說要交畫圖的作業,遲遲不交,
過了繳交期限,仍不交作業…
情境二老師發下段考考卷,
亞生看到自己考了69分,
開始握拳頭、敲桌子、揉考卷、把考卷撕碎…
情境三段考前宣布,
本次英語未達到60分者,下週一留校。
下週一在黑板上寫下留校的座號。亞生座號出現在黑板上。
到了放學時間,亞生背好書包準備離校,老師要他留下,
他問為什麼,開始質問為什麼要留下?
憑什麼…?說不過老師,開始大哭,踢課桌椅…
2006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提供協助(被動)
單元技巧:提供協助
單元目標:能在他人要求下能提供協助
教具或參考資料:布偶
技巧步驟:
1. 被人詢問時專心聽別人的需求
2. 思考是否自己有能力或時間協助他人的需求
3. 提供他人協助
4. 面帶笑容接受別人的感謝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 引起動機:
1. 解釋為何學習該技巧
2. 詢問學生相關經驗
二、 社會技巧教學流程:
使用布偶劇演出欲主動協助他人的過程,
帶領學生進入主題。
故事內容如下:
場景一:
宜靜一個人拿著一疊很重的書,看到技安走在操場上,
詢問技安:「你可不可以幫我忙?」,
技安想想自己力氣大,又剛好有空,就回答說:「可以啊!」,
宜靜回答:「謝謝!」技安從宜靜手上拿了一半的書,
一起幫他將書拿到教室裡。
1. 與學生討論協助別人時,
想想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能夠協助到什麼程度。
場景二:
宜靜一個人拿著一疊很重的書,看到技安走在操場上,
詢問技安:「你可不可以幫我忙?」,技安想想自己力氣大,
可是剛好急著去上廁所,就回答說:「不好意思,我現在沒空耶!」,
宜靜回答:「沒關係!」
2. 當無法協助他人時,如何禮貌的回應。
一、社會技巧步驟與訓練說明:
步驟 | 提示 | 訓練說明 (情境區辨) | |
老師 | 學生 | ||
被人詢問時專心聽別人的需求 | 肢體 | 聽 | 注意是否有專心聽 |
思考是否自己有能力或時間協助他人的需求 | 口語:想 | 想 | 區辨自己的能力及時間 |
提供他人協助 | | 做 | 表情愉悅的提供協助 |
面帶笑容接受別人的感謝 | 肢體 | 笑 | 注意自己的表情 |
四、 演練的情境:
1. 老師使用布偶表演場景1、2,過程中讓學生回答相關上述4個步驟。
2. 學生使用布偶演練場景1、2,過程中老師適時給予提示。
3. 學生真人演練場景1、2。 4.
其他情境:
(1) 小豬騎腳踏車跌倒時,請求胖胖幫忙扶起來…
(2) 跳跳虎看著作業發呆時,請維尼幫忙教怎麼寫…
五、 綜合活動:編一首歌訣讓學生熟記背誦。
(如下例)曲:捕漁歌
詞:被詢問時專心聽,想想自己的能力,
協助他人做一做,面帶笑容不客氣
六、 延伸活動:
1. 反應類化:
(討論)
(1)當你無足夠能力或時間協助他人時,可以怎麼辦
(2)當自己需要協助時,如何協求他人協助。
2. 人物類化:(狀況劇)在被教導學生不知道的情況,
安排他人請求學生協助。
七、 作業:學習單。
八、 備註:
社會技巧課程教學單元(主動提供協助)
社會技巧課程教學單元
各位家長可以和孩子互動一下
請盡量用肢體動作
我們孩子需要學習
看肢體動作和判斷肢體動作的意義
領域:合作性行為
單元技巧:提供協助
單元目標:能主動提供協助
教具或參考資料:布偶
技巧步驟:
1. 找出需要協助的人
2. 思考是否自己有能力或時間協助他人
3. 問他是否需要協助
4. 等待對方的回應
5. 提供他人協助
6. 面帶笑容接受別人的感謝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 引起動機:
1. 解釋為何學習該技巧
2. 詢問學生相關經驗
二、 社會技巧教學流程:
使用布偶劇演出欲主動協助他人的過程,
帶領學生進入主題。
故事內容如下:場景一:
技安走在操場上,看到宜靜一個人拿著一疊很重的書,
技安覺得宜靜很辛苦,自己有力氣又剛好有空,應該可以幫忙,
便走過去看著宜靜問說:「你需不需要我幫忙?」,
宜靜回答說:「好啊!請你幫我拿一半的書,謝謝!」,
技安從宜靜手上拿了一半的書,宜靜回答:「謝謝!」,
技安表情愉悅的接受,兩人便一起走回教室。
1. 與學生討論如何辨別出哪一個人需要協助。
2. 與學生討論,想想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能夠協助到什麼程度
場景二:
技安走在操場上,看到宜靜一個人拿著一疊很重的書,
技安覺得宜靜很辛苦,自己有力氣又剛好有空,
應該可以幫忙,便走過去看著宜靜問說:「你需不需要我幫忙?」,
宜靜回答說:「不用,我自己拿就好了。」,技安便離開去玩。
3. 當別人拒絕自己協助時要如何。
演練的情境:
1. 老師使用布偶表演場景1、2,過程中讓學生回答相關上述6個步驟。
2. 學生使用布偶演練場景1、2,過程中老師適時給予提示。
3. 學生真人演練場景1、2。
4. 其他情境:
(1) 胖胖看到小豬騎腳踏車跌倒時…
(2) 維尼看到跳跳虎看著作業發呆時…
五、 綜合活動: 走迷宮:走到錯誤的路會有危險機關,
依正確的順序走到終點有獎勵。
六、 延伸活動:
1. 反應類化:(討論)
(1)當你無足夠能力或時間協助他人時,可以怎麼辦
(2)當自己需要協助時,如何協求他人協助。
2. 人物類化:(狀況劇)請他人製造需要協助的情境,
讓學生能發現提供協助。
七、 作業:學習單。
八、 備註:。
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他什麼都不想學
文/陳質采(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受壓在母親的期望中,
13歲的小翔無法遨遊在年少青春的自由歲月中,
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課業的落寞感與消沉…
溽暑的午後,無風。
我在會議室見到13歲的小翔,瘦削的身體,
萎靡不振的模樣,
像極了剛從行李箱拿出來的皺衣服。
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
孩子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好,
說著說著就望著窗外失神。
媽媽在旁激動地數落孩子不夠認真,
什麼都不想學,
考試時連會的題目也不寫,寧可交白卷。
窗外傳來了學童打球的喧囂聲。
問孩子:「想不想打球?」孩子不置可否,
他媽媽在旁插腔:
「這孩子運動也不行,體育課成績也差。」
孩子又開始望著遠方失神,
看起來倒不像小癲癇發作,
我問他:「我們的話你都聽到嗎?」孩子點點頭,
「我只是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提醒媽媽:「運動不好也可以打球呀!」
孩子幽幽的眼神一亮,很快地又暗淡下來,
「星期天我要唸書。」
媽媽告訴我,
由於孩子的理解力較弱,只好讓他去上補習班,
沒想到孩子的動作慢,常常被留下來,
回到家已經是8、9點了,
再趕個作業,常常都要遲至11點才能上床。
她很擔心孩子書沒唸好,
將來會像她一樣求職不順利。
孩子很無奈地告訴我,
上課的時候他常常在打瞌睡、很睏;
然後,又被老師怪罪不認真,當我說到
「好像媽媽要你做的,你都做不來,
你想做的,媽媽又不高興。」
這時候,孩子忍不住痛哭失聲。
午後的雷陣雨,淅瀝淅瀝地下著,
一如在小翔臉上的淚水。
當我和小翔的媽媽說起與其孩子常常拿起功課就失神,
會的也不想寫,
倒不如在假日可以讓小翔打場球,
或陪他到公園溜溜滑輪;
不過,
小翔得答應會的功課要好好寫,小翔猛點頭,
媽媽也答應了,
小翔的臉上恍如雨後放晴的天空,變得輕快起來。
或許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
得去檢視我們慣有的思考邏輯,
常常我們以為這樣做,
是為了孩子將來可以過得比較輕鬆快樂,
殊不知卻剝奪了生命中不能少的小小娛樂─
孩子成長的滋潤元素。
像這樣不快樂的孩子其實不在少數,
或許當父母在為這些能力不佳的孩子做生活上的規劃時,
很多方面是值得檢討、省思的;
如果孩子只能被動地拒絕學習,
像瘦小又食慾不佳的孩子,
偷偷倒掉永遠也吃不完的大便當一般,
那我們究竟是在解決問題,還是衍生更多的問題?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作者:張炳惠出版社:核心文化出版日期:2006 年 08 月 01 日
當媽媽們仍斤斤計較著一兩分的成績,
為了沒拿到第一名而責備孩子時,教育專家張炳惠博士卻說,
對孩子而言,學習固然重要,但重點不是在成績或名次,
而在於是否學習到了對未來而言,具有關鍵性影響的「九大基本力」。
一旦擁有幸福力、領導力、失敗力、自制力等九大基本力,
孩子的學業成績沒問題,人際關係沒問題,情緒管理沒問題,
自我管理沒問題,在十年二十年後,到了社會上,
更能成為讓孩子邁向成功的絕佳武器!
而九大基本力的培養,關鍵就在媽媽身上,
因此,張炳惠博士更進一步的提醒為人父母者,
應暫時將專注在孩子成績目光移開,回歸自己本身,
好好思考身為父母的自己,能為孩子做到的是什麼?
更明確的指出,身為父母應具備的七種智慧,除了要求孩子外,
也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成為了孩子前進的絆腳石,
讓孩子對學習畏懼,甚至不再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常常,扼殺孩子前進動力的,就是父母!
因此,只要媽媽有1%的改變,孩子的成長將突飛猛進!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作者簡介 張炳惠博士
1932年李承晚政府時期,曾任職過國務總理等。十九歲時踏上留學之路,
並拒絕當時為國內第三代富豪的家裡一切支援,
抱著多賺一塊美金,就是多愛一分祖國的決心半工半讀。
1958年於茲堡克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
1964年於喬治他思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
之後在夏威夷大學等教授歷史學。
1986年至1993年期間,在日本引領日本國際教育開發協會等,
於美國和日本等地擔任了40多年的教授。
2003年她與當時喪妻並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丈夫相遇,
克服無數的艱難辛苦,並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卓越優秀人物的故事
編撰成《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出版。
~ 內容連載~
媽媽應表達的是具體的理由,而不是情緒
當全家一起準備晚餐的時候,
老么南茜的工作是將湯匙和叉子擺在餐桌上。
那個時候我就會對南茜說:
「因為有南茜幫媽媽擺湯匙和叉子,
所以縮短了準備晚餐的時間。」
用這句話來取代「南茜會幫忙媽媽,媽媽很高興」。
南茜聽到稱讚的理由分明又具體,
從此之後,南茜便會自動整理餐桌,
甚至有些事情就算沒有叫她,
她也會找自己可以幫忙的事情做。
小孩子得到有著具體理由的稱讚,
他除了會產生對自己的肯定之外,
也將會成為努力做其他事的原動力。
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足以得到讚美,
首先覺得高興的會是媽媽。
但是那樣的情緒傳達,只會讓孩子覺得,
自己所做的事得到的不是肯定,
而只是讓媽媽高興而已。
從此,不論做什麼,
都會貼上「因為媽媽喜歡」的標籤。
簡單說,就算成績比上一次進步,
孩子也只會執著於媽媽高興的事實,
而不是對自己努力而得到好結果的肯定。
媽媽讚美孩子時不要強調自己的感覺,
如果妳表現出「做的好」或是「好乖哦」的感覺時,
不如直接且具體的告訴孩子讚美他的理由。
除了傳達感覺,要從孩子的行為找出理由,
並具體的正確說明,
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自信心。
根據稱讚而實現 生活在繁忙的世界,
養育孩子的媽媽們寬容的心不見了,
加上能和孩子共處的時間比從前少了許多,
因而讓媽媽們習慣以物質去彌補孩子。
可是,光陰再怎麼流逝,不變的是,
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交流與分享,
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與補償。
用一句話讚美,再想用物質去補償些什麼,
雖然也可說是稱讚的方式之一,但是對孩子而言,
溫暖的擁抱和透過親吻傳遞媽媽的心,
才是最大的稱讚與鼓勵。
讚美孩子時,我們可以用力的擁抱孩子,
並捏捏孩子的臉頰和親親孩子!
你講十句話還不如用一次溫暖的手打動孩子的心,
而那就是孩子所盼望的最好的禮物。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伯‧
羅聖索爾和在美國擔任二十年以上國小校長的傑‧卡布森,
於一九六八年,
在美國舊金山的某所國小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做智能測驗後,
不理會檢查結果,隨便從中選出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
將這些學生的名單遞給老師,
並同時說:
「這些學生不論智能或是學業成就,
都有很高的可能性。」
八個月以後,又做了一次智能檢查,
結果,那些名單裡的孩子,
比起別的孩子,不但智能指數提高,
甚至學校裡的成績也是大大的進步。
由此可以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具有讓學生提升成績的效果。
「你一定可以!」、
「你是好孩子!」、
「你對這個真的很內行!」
等讚美的話,會自然地引導孩子,
成為真正可以的孩子、真正的好孩子、真正很棒的孩子。
你腦海中曾想過,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你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嗎?
那麼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根據你的讚美,
將會讓你的孩子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如何塑造孩子的行為規範/ 莊億惠
莊億惠
壹、 從「心」開始
【1】他們要的是支持勝過憐憫
【2】一顆慈悲良善的心—折翼的天使非其所願
【3】視每一位特殊孩子,都是人生的導師
貳、 情緒智商的加強:
【1】 與導師的配合
【2】 與特殊孩子的家長的良善溝通:要批評孩子之前,
先說一些好的事,清楚的了解家長的期待,請家長分享確實的訊息,
(請你每次的作業只兩頁,代之以你不要給××這麼多的作業,)
老師都需要彼此的欣賞與了解 ----
我們的努力都需要被肯定 ----
我們都需要被尊重 ----
我們都需要一起努力互相扶持肯定彼此的優點 ----
不要糾正家長的憤怒,讓他了解你的情緒
【3】 適當的隔離情境
參、 持續不斷的專業知能進修
肆、 善於發掘孩子的優勢,並了解孩子的起點行為:
當你面向陽光時,陰影永遠在你的背後
伍、 善加利用同儕的力量
陸、 相關學習紀錄的必要性:
有助於行為變化的依據
柒、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解與加強 情緒的發展:
階段一:情緒的穩定基礎取決於個體感官與環境的平衡狀態
階段二:情緒的是切發展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並能適當的引發其他學習的興趣
階段三:基礎溝通的完整性是未來複雜溝通的基礎
(一)行為問題的分類:
1. 身體上的攻擊行為:
拳打腳踢,抓人頭髮,咬人或是使用武器打傷別人等等,
常常無故攻擊他人或是遭人反擊而受傷。
2. 自我傷害行為:
以頭撞牆壁,捶打自己的頭臉,
抓破皮肉,咬破皮肉,吞下不能吃甚至危險的東西,
故意製造成嘔吐等等。
3. 破壞性的行為或是對物品的攻擊:
有的人是大發脾氣時打人、先翻桌椅、
搗毀家具或是攻擊物件不攻擊人,
同時也因為不當的攻擊行為導致嚴重的自我傷害,
例如以手猛敲門窗玻璃,導致手部的受傷。
4. 擾亂的行為: 哭鬧、大聲喊叫、拍桌子、脫掉衣服鞋襪,
拋擲東西,捶打東西製造噪音,干擾別人看電視------。
5. 消極性的攻擊或干擾:
有些人不會有直接的搗蛋,但是會有消極的抵制,
這種行為給父母或是老師、同儕,皆會帶來極大的困擾。
6. 無意的走失或是故意的逃學和離家出走:
有些智能障礙的個案會有無意走失的狀況,
其他有些個案則在學業上無法得到認同或是其他同儕的誘惑,
也往往有逃學和離家出走的情形。
7. 反覆而固定但是未具意義的身體動作:
反覆不斷的搖頭晃腦,身體前後擺動,清彈手指,
揮動手臂,用嘴和舌頭來舔東西等等。
8. 情緒或是社會行為不當的表現:
例如隨地大小便,在正式的場合破口大罵,
在不適當的時機大聲哭笑,對異性有不適當的言行舉止。
(二)功能性分析:
「功能性分析」是一種行為的程序用以斷定行為的發生
與某種事件之間的關係,進而找出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目的。
是要實際找出問題行為的功能,並從事行為處理的預備工作。
很多情緒困擾的特殊兒童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哭泣上,
而很多特教老師也花了大部份的時間試圖弄清楚為什麼?
但是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偶爾也會有心意相通的時候,
例如:當他大聲的哭泣之後,老師提供給他一次可口的增強物,
他終於心滿意足的笑了,當彼此的日益了解,
就像是從生產中的創痛恢復過來,調適成為新的溝通結構。
建立關係: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獨立個體,
因此除了外在的差異之外,各方面也有其內在差異,
彼此的不同,連溝通方式也不例外,
這也是老師開始「傾聽」孩子的重要時刻,你會逐漸敏銳的注意到,
哪類的接觸或是互動似乎最賃他舒適,發展這類的敏銳性,
是任何真實關係的基本要素,進管各按會因為時間而改變,
但是注意他的各種表現能給予我們他的習性的線索,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某些特性會深深的影響到他溝通的模式,
行為發展專家們稱之為「感官的門檻」,
亦指小寶寶特別對於某種的感官刺激,如聽覺或觸覺,十分敏銳。
我們曾經看過某些孩子特別不喜歡某些老師,
原來老師的聲音太大聲,讓孩子過度焦慮,
所以當老師好意要與個案玩時,卻只弄得個案尖叫和不安;
有些有觸覺敏感的個案,
他們會因為被抱或是被碰觸而不安或哭鬧或抗拒,
所以試著找出令他覺得愉快的方式與其互動
而不是以個人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喜好,
學習接受孩子有他自己的特質和怪癖,是個獨立的個體,
將是建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建立正向的互動模式:根據研究,面對六個月大的孩子對他喋喋不休,
效果是有限的,根據曼約克的研究發現,在句子之間稍做停頓,
有等待回答的情形下,幼兒的語言發展技巧比較好。
(三)相關行為改變之語詞解釋:
【1】增強物:是指任何一種能夠增加行為強度的東西 或事情。
增強則是因增強物而增強某一行為強度的過程。
分類:
i.實物的增強:包括有形的增強物品,例如玩具、食物、糖果、小汽車…。
ii.權利或活動性增強物:玩球、幫助老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清掃工作、
到公園玩、坐秋韆…。
iii.社會性增強:是指給予注意、讚賞或認可,
例如:注視、微笑、點頭、讚賞、拍手,說謝謝或輕拍肩膀、摸頭。
iiii.遵守的原則: j使用增強物前必須嘗試
或觀察對該個案該物件或行為是喜悅的。
k增強物在目標行為出現時應立即給予
l該個案必須先表現目標行為後,再立即給予,
如果某人未表現行為目標前就先得到增強物,則此方法不易奏效。
m訓練某項新行為初期,應在每次目標行為出現時都給予,
之後要間歇增強,更有效有助於行為的維持。
如何選擇增強物:
a. 詢問家長
b. 考慮個案的年齡
c. 考慮增強物所增強的行為
d. 確定特定行為後,列出可能的增強物
e. 若無法找出增強物,
可以利用柏麥克原理 柏麥克原理:
高頻率出現的行為能夠用於增強低頻率出現的行為,
觀察個案的行為,什麼是他喜歡做的,
對於較重度的多障者,則可以提供多樣的不同的食物或活動,
製造情境來找尋。
e-1負增強:藉以停止負增強物為手段來誘發受歡迎的行為稱之。
e-2逐步養成法:其中包括兩個要點:
(ㄅ)一系列適當的順序及細小的步驟與不同的行為。
(ㄆ)組合在一起:以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
的一連串細小步驟來發展新行為,
而非靜待新行為以最終面貌自行呈現,
換言之,在過程中每一個類似新行為的細小行為都受到增強。
e-3褪除法:欲達到行為目標,指導者先由完全的協助,
逐步減少其協助。
e-4代幣制:是一種在期待行為與報酬之間的遷延時間裡,
使用代幣以引起動機的系統。代幣是在適當的反應之後,
立即獲稍後獲得可以交換某種活動、特許或物品等作為報酬的代替品。
在學校:可用點數、星星、記號或特殊的戳記--。
步驟一:確定目標行為
步驟二:找出物品、特權和其他動機,以獎賞適當行為
步驟三:擬定交換系統
e-5懲罰:當個體再某一情境中從事某項事情後,
若能及時體驗到不愉快的後果,則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
較不可能發生同樣的事情。
◎注意事項:
1.確實把握處罰時機
2.處罰強度因人而異
3.執行處罰態度要一致
4.強化足以引發受歡迎行為的情境
5.減少足以引發不受歡迎的行為的原因
e-6隔離法:從社會性增強隔離開來,及當某人做出某一非期待行為時,
藉由取消他獲得注意與其他獎賞的機會以減少不適當行為的一種方法。
其一是:立即停止增強的活動,
其二是:立即撤除過度的注意。
隔離的方式有很多種,
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某人移至一個少有機會做別的事、
看別的東西獲得到任何趣味或酬賞的地方。
◎注意事項:
1. 隔離的場所必須是安全的
2. 必須遠離玩具遊戲或其他能引起興趣或樂趣的東西。
3. 光線足夠且易於看得見
4. 場所必須經過安排,以便孩子容易進入並且呆上一小段時間,
他必須是孩子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能進入並且不需口頭命令。
5. 時間的長短2-5分鐘
6. 讓個案了解結束時的訊號
e-7過度矯正法:
塑造一個比錯誤或困擾產生前更好 的情境的一個方法,
個案必須藉著額外的心力彌補某人的損失。
例如:當小朋友故意尿濕褲子時,他必須要把褲子換下來,
並且洗乾淨,再把地板拖乾淨。
e-8系統減敏感法:要一個人處於身心完全放鬆的情況中,
然後逐步呈現引起強烈心理反應的刺激或提示。
引發輕微焦慮,憤怒或刺激最先呈現,
一再的暴露在這種刺激中慢慢的習以為常。
e-9飽足原理:有些不當行為單靠禁止是不易見效的,
有一種方法是由治療者主動提共個案所追求的目的物,
讓個案享受到極限之後,產生生理上的不舒適,
因而解除不當行為或消弱不當行為稱之。
因而保足策略有懲罰的概念存在。
e-10洪水法:大量的給予個案所害怕的物件,
而沒有不良的行為後果,導致個案對該所害怕之事件不再懼怕。
e-11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社會故事教學法:
(五)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1.同理心
2.接納情緒並提供選擇
3.指導其說出情緒
4.讓孩子服氣的技巧
5.說出問題默興師問罪
6.威脅和命令導致反感和無助
7.一句話或是一個手勢的魅力
8.從認知架構來改變孩子的思考
9.有增強也要有懲罰
10.激發自律代替懲罰
11.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學習障礙(from AS 和 HFA 的心情故事)
上了五年啟智班 才發現她智商中上
記者張正莉/台北報導
就讀國小啟智班六年級的小玲,因升國中啟智班需要鑑定,
最近到醫院接受特殊智商檢查,卻發現智商達中上程度,
根本不應該讀啟智班。臨床醫師表示,小玲並非特例,
類似個案屢見不鮮,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彰化基督教醫院
小兒科主治醫師趙文崇指出,臨床上像小玲這類被認為是「智障」、
「自閉症」或者「情緒障礙」的孩子,其中不乏智商正常,
但是因為有聽、說、讀、寫方面的障礙,而被編入啟智班就讀者。
然而,不適當的教育安置,不但浪費教育資源,學生無法得到適切的訓練,
甚至有可能傷害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真正葬送未來前途。
趙文崇說,小玲原本就讀一般班級,國小二年級時因每次考試都得零分,
不認得字,不會讀,也不會寫,而轉到啟智班。
在啟智班中,小玲比其他同學出色許多,還會幫助比她更差的同學,
也能察言觀色,但不知為何,就是不太會認字或讀寫。
另一位六歲的小榮,三歲前幾乎不開口說話,三歲過後才勉強說出一些單字,
但別人幾乎無法聽懂他說些什麼。在幼稚園中,體型高人一等的小榮與其他
小朋友發生爭執時,不是動手打人,就是自己撞牆,如果老師多問幾句,
便嚎啕大哭。家長和老師一直認為,小榮有「情緒障礙」,以後可能無法上普通班。
趙文崇說,小榮在快五歲時才檢查出真正病因,原來他罹患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障礙,
導致他「有口難言」,雖然智能正常,卻因為無法清楚以口語表達意思,
因此無法與外界溝通,並且出現情緒化反應。
趙文崇解釋,兒童的語言能力表現在聽、說、讀、寫、算方面,這類語言障礙多半
與大腦發育成熟度較差有關,如果未經適切診斷及早期療育,入學後就會變成學習障礙。
平芳 於 December 7, 2005 06:58 PM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如何面對孩子注意力和為什麼?
如何讓孩子的注意力能夠集中,
是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最受父母關注的話題之一。
而所謂「專心」指的是可以專注且持續 地進行一項活動。
根據研究指出幼兒平均的專注長度為︰
2歲孩子平均約為7分 鐘,
3歲平均約9分鐘,4歲平均約12分鐘,
5歲平均約14分鐘 。從這些數據看來,
幼兒的注意力是不容易持續太久,也很 容易被轉移開來,
此外,孩子本身的個性特質、學習環境的 安排,
及學習內容的有趣性,也都是影響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
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安於室」時,
不要只忙著指責 孩子,而必須要先查明其中的原因。
一般而言,幼兒在家中 ,若是要培養他的專注力,
父母可以做好的是︰ 尊重孩子的遊戲時間︰
不要輕易去干擾或打斷孩子的遊戲 ,
讓他有機會及時間去培養專心的態度,
或是以提出預告方 式讓孩子知道即將進行的事項。
以興趣培養注意力︰父母的管教方式,若是過份嚴苛或指 責,
孩子會喪失自信心,也無法集中於事物之上,
因此,找 出孩子的興趣所在,並鼓勵孩子多接觸,
如此就能增加孩子 對一件事的注意力集中了。
安排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過分吵雜的環境(如電視聲) 、
或是干擾物過多時(玩具過多),孩子都無法專注於身邊 的事物,
因此,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孩子能免受外 力干擾而分心。
利用遊戲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一起玩拼圖、走迷宮 、背兒歌,
都是一些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孩子老愛問「為什麼?」
當孩子嘰嘰喳喳,問東問西的時候,父母常覺得招架不住,
而好奇、好問又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表現;
到底該如何拿 捏,才能在問答之間促進彼此的成長呢?
了解發問的動機,觀察孩子是為了引起注意或吸取知識 ;
同時要接納孩子的問問題,並給予回應。
要能以童心看待孩子的問題,不要認為「那麼簡單的事 還要問」;
如此才能幫助孩子累積生活經驗,將所思所想和 既有的經驗連結。
學習運用社會資源,不必勉強自己當萬事通;
而是要以 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一起尋求答案,
例如:到圖書館找資料 、實地參觀、動手作做實驗等。
平日即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與環境,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
並促進自我解決問 題的能力。
信誼基金會 父母學苑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親子之間優質的對話方式
漢朝劉向在(說苑)一吉記載春秋時代一則故事 「叔敖埋蛇」。
該故事萬有深刻的親子互動內涵.值得參考。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叔敖從外面回來,
對媽媽說:「媽,我很難過,因為我剛才見到兩頭蛇。
聽說如果有人看到兩頭蛇,他就會死掉。」
母親回答:「你很難過?」
叔敖:「是啊,我怕不久就要離開您了!」
母親:那目前蛇呢?」
叔敖:「被我打死了,而且為了怕也被別人看見,
產生惡運.我把牠給埋了。」
母親:「孩子。你心地很善良。
我聽過,有德性的人必有福報,妳不必擔心,不會死的。」
故事中的劉氏母子對話過程。是一種成功的親子溝通模式。
第一:同理-孫母沒有責備叔敖的想法的幼稚無聊,
而能和孩子站在同樣的立場與高度,體會他的情緒。
當孩子感覺有人理解他的情緒時。
就會獲得支持的力量,願意暢談心裡的話。
負面情緒也會舒坦許多。
第二:肯定-孫母對叔敖正確的行為予以肯定,
孩子能獲得增強及建立正面的自我 概念,而且副作用少。
心理學研究發現,用正面肯定的激勵法,
可以增強孩子符合規範的行為。
替代那不符合規範的行為。
第三:教導-孩子有疑惑,需要指引。
孫母態度肯定,語氣明確的告訴叔敖理性的信念,使能有所遵循。
惟教導法要有效.仍須配合大人自己的實踐,以身示教。
第四:對話-親子間豐富的對話。對孩子的成長,裨益甚大。
孫母與叔敖站在對等的立場對話而非訓話,
讓孩子有思考與選擇的空間,具有價值澄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