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常被稱讚聰明,
那麼他很可能因不想冒險失去高分,
而不大願意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著名的心理大師弗洛伊德認為,
人的本能分為兩大類:即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
其中死的本能,常常代表了一種破壞的本能。
許多孩子
經常會有針對家庭成員的破壞性願望,
比如他也許正在希望媽媽趕快消失,
當父母跟他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時,
他會感到無法接受,
因為他對自己的這些想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為了顯示他的“真我”,
他只好不做“好孩子”,而表現出不端的行為。
“你是個好孩子”、“你真乖”
這樣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
有時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
對培養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
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沒有幫助。
當孩子幫助媽媽掃地後,說他辛苦了,
或者說地面看起來多乾淨呀,
這樣的評論才是平常的,自然的。
但如果誇獎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
“沒有你,媽媽該怎麼辦呢”
則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
他也許覺得
自己離一個好孩子的標準還差得遠呢,
接下來
他們可能會用
不端的行為表現來減輕自己的內心負擔。
稱讚就像青黴素,絕不能隨意用藥。
在對孩子進行誇獎時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
盡量多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盡量少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
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
那麼他就會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
學會面對艱難的任務堅持不懈。
而對品格的直接讚美,
如果沒有孩子的努力作為明確而充分的理由,
那就像建沙上的塔一樣沒有基礎。
與其說“你畫得真好”,
不如說,“你畫得很認真,我很高興”;
與其說“你真棒,數學考得這麼好”,
不如說“這次考試比上次進步了”,
與其時時告訴孩子“你是個好孩子”,
不如讓孩子知道,
“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
你有你的優點和弱點,
強勢和不足,喜好和厭惡,
而且我知道你在努力進步”。
這兩種讚揚之間有著微妙但卻重要的區別,
其中的分寸要靠媽媽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把握。
但總之,我們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
我們喜歡和欣賞他們的努力,工作和創造,
我們也能接受他們的局限和不足。
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讚揚
讓孩子們對自己有一個現實的認識,
從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評價性讚揚的壓力干擾,
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