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兒童之教育重點



文:澳門心理學會 韓衛碩士

當嬰兒進入幼兒期,
開始掌握語言的時候,
就必須開始有系統地管教,
就2-4歲的幼兒開始探索社會中存在規矩,
他們會以行動去挑戰或測試存在的規矩,
當中會出現不少與父母衝突的情況,

到達4-6歲的學前幼兒,
他們更開始以語言作為探索的手法,
進入所為“每事問”的時期,
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問及一些社會禁忌。
家長除了感到煩惱之外,更是不知所措。
甚至有家長對幼兒的提問加以禁止,
或對其提問加上一些負面的評價,
例如,“你好煩呀!”,
“真多問題,你是否有病?”,
“亂講!”等。

在此必須要提醒家長,
如果小孩因此而認為自己有問題,
以後都不敢向人提問,
或提問的時候就有羞愧感,
對其日後之成長,
及對知識的探求將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

事實上,提問並沒有錯,
讓人煩惱的是小孩提問的時機對不對、
提問的內容是否恰當。

在現實生活裡,父母鮮有教小孩如何提問,
大多數父母只是很簡單地加以制止。
因此在此我要提出一個管教的概念,
就是所謂“有管必要有教”,
也就說管與教之時間分配必須合比例,
很多家長只做了“管”而缺少“教”。

通常來說,管易而教難,
說一句“不准”很容易,
但卻讓小孩無所適從,
管得太嚴,小孩最終變得呆若木雞。

以小孩跳沙發作為例子,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加以阻止,
或大聲說:「不准跳」。
事實上,跳並沒有錯,小孩子玩跳是很正常的,
不被許可是在沙發上跳,因此正確一點應該說:
「不准在沙發上跳,這樣會把沙發弄壞,
要跳就在地上跳,或者等一會帶你到波波池跳」?。

對於一些小孩在家裡丟石頭,也應該要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
而不是隨便說“不准丟石頭”就了事,
應該要帶小孩到海邊讓他練習丟石頭,
告訴他正確丟石頭的方法。

可見管教並用的道理是在制止某一個行為之後,
要教他正確從事該行為的方法,
而不是單純禁止該行為。

在這個每事問的時期,除了對萬物都有好奇之外,
內心有關恐懼的情緒也在萌芽,
到6-7歲的時候最為明顯,
他們更會提出一些有關生死的問題,
針對這些敏感的問題,你會如何應對?

上述管教原則就大派用場,
敏感的話題必須要小心處理,
千萬不要對這些問題加上一個負面的評估,
例如不應把恐懼標籤為膽小鬼。
盡量以客觀和科學的事實解釋小孩的問題,
讓他們的不安,變成可操作的行動。

例如,如小孩問到自己的家會否出現火警,
父母不應以簡單方式回應,
更不應說:「大吉利是,我們家不會有火警。」,
父母應向子女表達了解他們不安的感覺,
感到恐懼是很自然的事,
之後再與子女一起研究當發生火警時,
應如何應變,可到圖書館找答案,
更可在家中作演習。

由於小孩對上述之情況很有興趣,
有關之講解及演習很容易會牢記於心。
這樣就可以將他們內心的恐懼改變成為解決問題之能力,
讓他們從中學習問題解決之方法。

對於死亡的問題也是一樣,
小孩會恐懼自已或父母會病死,面對這樣的問題,
處理之辦法也是相同,
教育的內容將會是如何過健康生活,
飲食習慣及作息安排等話題。

在這個時期的小孩,由於喜歡問問題,
父母如能善加利用,
利用這些特質讓小孩學習到尋找知識之方法和樂趣,
將對其日後之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