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討論內心的感受

作者﹕文/南‧絲弗 譯/林增祥

學齡前的孩子絕對不會沒事思索人生的哲理,

像是「我是誰?」、「生命的意義何在?」

小孩子在青春期以前,絕對不會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不過孩子的世界也許很小,他們卻依然想要多瞭解一點自己。



一般而言,自我認知最快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高EQ。

如果你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感覺

~憤怒、悲傷、快樂、或是情緒五味雜陳~

你就可以更明白的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最在乎什麼、最害怕什麼、最關心什麼、最喜歡什麼,

當一個人愈來愈瞭解自己以後,

也就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一個不懂得如何去體會自己情緒的人,

很可能活了一輩子,仍然不瞭解自己真正的感受。



譬如說,當這種人被老闆開除或是遭遇其他嚴重挫折之後,

他們很可能只是一笑置之,這種人通常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

他們的個性非常乏味


(除非這種人是擔任飛機機長,沒有人喜歡和這種個性的人交往)



所以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

為人父母者,必須及早開始教導小孩體會自己內心裡的感受。

雖然小孩子很情緒化,但是他們往往無法自行體會內心裡的感受,

當小孩子突然衝動打人的時候,

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此時大人就必須從旁指導,幫助孩子說出他內心裡的感受。

譬如說,當孩子打你的時候,

此時你就可以說:「你很生氣,對不對。」

當他大聲哭泣的時候,

你應該同情的說道:「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當父母親使用話語幫助小孩表達情緒之後,

不但可以讓孩子更加瞭解自己的感受,

同時小孩也會逐漸明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親任由小孩被自己的情緒牽引,

久而久之他會誤以為這種情緒就是自己的本性—換言之,

當一名兩歲的小孩,因為媽媽不准他吃餅乾而生氣的時候,

孩子不一定能夠察覺出自己正在生氣,

他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是怒氣沖沖的,

此時父母親應該趕緊向孩子解釋他生氣的原因,

生氣只是一時的情緒、內心的感受,生氣是可以控制的。



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表達內心裡的感受,

同時還要引導小孩接受自己的情緒。

父母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要教導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

—即使是一些骯髒卑鄙的念頭—因為感受並不會讓一個人變壞。

當小孩子完全明瞭父母親可以接受自己負面的感受時,

他才會開始正視自己的憤怒、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

當孩子瞭解父母親可以完全接納自己之後,

小孩子才會開始接納自己。



如果小孩子可以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憤怒,

往往他們就無需再藉由實際的行動來發洩情緒。

小孩會逐漸瞭解,

內心裡的感受—通常來說無傷大雅—和實際的行動,

兩者之間並不相同。



事實上,這也正是托兒所老師,總是不斷告誡小朋友,

當你們想要打人時,趕快來「告訴老師」的原因。

假如小宇正在玩家家酒,妮妮突然跑過去搗蛋,

當小宇正準備發脾氣的時候,如果此時他能夠大聲吼道:

「這是我的玩具,妳不准動,否則我要生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小宇比較不會立刻動手打人。



不過僅僅是教導小孩說出自己的感受,

並不足以抑制他的憤怒,畢竟這種方式需要非常好的修養,

但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就是要耐心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性。

一般而言,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則,

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恐怕就很難教導孩子,

誠實面對個人的情緒。



如果當年父母親曾經不斷壓抑你,

阻止你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你面對直率吐露自己心緒的孩子時,

很可能會慌張得不知所措。

如果你覺得有許多內心話,

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啟齒,

不妨找本主題相近的故事書,

藉由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小孩。



有些父母親則是習慣否定或是禁止小孩談論負面的感受,

他們會竭盡所能保護孩子遠離痛苦的夢魘。

譬如說,當婷婷表示:「我好害怕。」

此時母親立刻會回答:「妳不怕—─根本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當女兒說:「我好難過。」

父親會立刻答道:「難過什麼,妳應該很開心才對!」

這種父母的初衷雖然立意良好,

但是他們的作法根本就是形同洗腦,

小孩子會從此完全否定自己的感受,

甚至會因此而變得非常寂寞—因為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

竟然沒有人能夠瞭解自己,彷彿獨自漂流在汪洋大海中,

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應付困境。



所以親愛的父母,如果你只是偶爾說幾句:「不要哭」、「不要怕」,

這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你總是不斷否定孩子的感受,

將會因此而斷絕小孩瞭解自己真正感受的機會。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