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我不是不想上學:拒學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者:吳佑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內容簡介



吳佑佑醫師常常跟拒學孩子說:「你可以放棄學校,但不可以放棄自己。」
常常跟家長說:「你可以放棄孩子不回學校,可是你不能放棄孩子本身。」
因為沒有上學不代表沒有人生。


1 媽媽,我不要去上學:淺談拒學拒學與逃學不同。
拒學的孩子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
而是單純不願意去學校、害怕上學。
家長通常知道孩子沒去上學,知道孩子人在何處。
逃學的孩子則不一樣,
一群人相約跑出去玩,很少待在家裡。
他們不會害怕學校,而是不喜歡學校。

2 請不要離開我: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是孩童拒絕上學最常見的心理症狀,
在年齡越小的孩子身上越容易發現。
有分離焦慮症狀的孩子,
會害怕離開依附的對象,關心依附對象的動態。
為了不離開依附對象,當不得不與依附對象分開時,
會情緒緊張,抱怨身體不舒服。

3 擔心到破表:焦慮症
治療過程中,除了幫助孩子認清自己不合情理的想法,
同時也需要教導他放鬆或處理焦慮不安的技巧。
有的孩子可能因有過創傷經驗,以致無法處理壓力或焦慮。

4 害怕在心口難開:選擇性不語症
有的孩子能夠承擔較大的壓力或焦慮感;有的孩子卻不能,
任何拒學孩子,背後有其原因,通常跟焦慮有關,
對選擇性不語症孩子而言,公開說話就是其最大的焦慮源。

5 星星兒悲歌:典型自閉症
很多沒有口語的自閉兒,
在繪畫上有傑出表現,可以鉅細靡遺地畫出事物的細節;
有的在記憶上表現相當優秀,可以記得所有的火車時刻表。
如果透過自閉症患者學會的溝通方式和他互動,
你會發現他們在智能上是沒有障礙的。

6 完美的靈魂不允許被汙衊:亞斯伯格症
家中有這群超級固執、不善解人意、難變通的孩子,
身為父母者經常是焦慮著苦無對策。
不了解的人往往誤解是教養上的問題,
其實,固執與堅持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若能善加利用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優勢,就能製造雙贏的局面。

7 情緒牢籠:躁鬱症 & 憂鬱症 (黃琦芬)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除了躁症發作之外,
還有另一個極端症狀,叫做鬱症發作。
憂鬱症又稱單極性情感疾患,與躁鬱症同屬情感性精神疾病的一員,
處於躁鬱症鬱期的孩子,跟憂鬱症的孩子同樣會情緒低落,
對於自己向來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不再想要做。

8 無止境的循環:強迫症 & 厭食症 (姚怡君)
由於強迫症與腦部神經傳導之血清素有很大關係,
所以藥物反應對某些孩子來說效果不錯,服藥後多半症狀減輕;
焦慮不安的症狀減輕後,接下來才能和個案談其他問題,
如進行行為治療、心理分析等。

9 是真實還是虛幻: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即使症狀已經不明顯,仍建議繼續服藥。
如果沒有規則服藥,只要有一個小小的起伏,
可能影響整個學期甚至一學年的學習。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初次發病,
影響一、兩年之後,就很難再回到學校。

10 歷劫歸來憶難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性壓力症候群是指一個人身歷其境,
或者親眼目睹重大災難事件之後所產生的持續性情緒反應。
這些災難事件會讓人產生極度的恐懼及無助感。
年紀小的孩子難以用口語表達自己的害怕,
但可觀察到躁動不安、哭鬧、退縮等行為表現。

11 灰姑娘上學去:以童話故事為媒介
我跟小南說:
「如果妳願意乖乖去上學,扮演學生的角色,家事就由祖母來做。
如果不願意自己上學,
那就和祖母一起待在家裡做家事,妳就從學生變成『灰姑娘』」。
兩個禮拜後,祖母笑著對我說:「灰姑娘去上學了!」

12 「專心」不見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在兒童發展階段常見的疾病。
孩子的行為表現與管教失當或者社會環境縱容並無關係。
歐美各國重要醫療、心理以及教育團體,
已將此病視為一種生理功能受損的疾病,
它與大腦內的腦神經內分泌化學失衡相關。

給家長、老師及孩子的話:不放棄人生,永遠有贏面。
摘自http://www.lppc.com.tw/ch/CH2/2818/MD/MD93822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