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7日 星期二

自閉症所需特別加強的課程與教學重點

自閉症兒童所需特別加強的課程與教學重點,

可分成普通班、資源班與啟智班:

1.普通班

就讀普通班的自閉症兒童大多屬於高功能或中高功能者。

功能較高的自閉症兒童雖可能擁有

接近正常或正常以上的智力,

但在溝通、社會性(人際互動)與行為方面仍有其限制。

幫助其溝通方面、社會性與行為就相當重要。

在班級中,可透過老師的引導與同學的協助,

促進自閉症兒童溝通、社會性等能力的發展。



課程重點可包括:1.班級規矩、規範的了解;

2.同儕互動的學習;3.上課技能的學習;

4.團體適應能力的增進;5.行為的改善;

6.溝通能力的加強;7.學科學習。



2.資源班

資源班由於每週上課時間有限,

要選擇孩子最需要

而在原班較無法或較不易實施者列為指導的內容。

換言之,資源班與原班具有互補的作用。

因此,

針對自閉症學生的個別情況提供符合其需要

的資源班服務是很重要的。



自閉症兒童的資源班較適合以個別指導為主,

以小團體指導為輔。

個別指導、小團體指導均應依照學生的個別需要,

在充分與原班老師及家長討論、連繫後審慎訂定。

初期階段,宜以個別指導為主,在學習態勢逐漸建立、

師生關係穩定發展後再視情況與需要加入小團體指導。

小團體指導時,應考慮到自閉症兒童社會人際關係的特性,

適度加入其他類型的障礙兒童會較有助於

社會性與語言的發展。



資源班的教學,最好採用統整教學法,

把語言、數學、社會技能等分開學習的東西

有機會統整起來,再提供實際應用的機會,

對類化有困難的自閉症兒童有相當的幫助。



針對就讀普通班自閉症學生所提供的資源班課程設計,

重點如下:1.基本學習態度的建立。

2.語言的生活化應用。3.數學的生活化應用。

4.社會技能的訓練。5.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導。

6.學科的補救教學。7.休閒的指導。

8.自我控制能力的指導。



3.啟智班、啟智學校

  自閉症兒童中有75~80% 兼有智能障礙,加上啟智班、啟智學校的教育目標與自閉症兒童的教育目標大致相符合,且教育課程也以實用性、功能性為主,強調的是生活與社區能力的加強,因此自閉症兒童在啟智班或啟智學校就讀,不但可避免完全以自閉症兒童為主的特殊班的缺點(如語言環境不足、社會互動缺乏等),還可以在較重視個別需求的教育環境下接受教育。不過,自閉症兒童雖兼具智能障礙,但在許多方面仍與智障學生有所不同,因此自閉症兒童在啟智班或啟智學校就讀時,除應加強老師對自閉症兒童的理解與增加指導方法外,在教育課程的設計方面亦應充分考量自閉症兒童的特性與需要。


  自閉症兒童在啟智班或啟智學校就讀時,除以智障兒童所需課程為主軸和智障兒童做全班或分組學習外,亦應視其需要,提供個別指導的機會,以確保自閉症兒童在原課程無法兼顧的部分能夠得到適性的、補救的教導。自閉症兒童所需特別加強的課程重點,除參考在普通班、資源班所列課程外,宜增加下列幾點:1.師生互動關係的建立。2.日課表(一天流程)的學習。3.溝通意義(好處)的理解與溝通意願的提高。4.非口語溝通的指導(如圖片、照片、字卡、符號、手語等非口語溝通法的指導)。5.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導。6.行為的指導。(教育部,民88,150-153頁


台灣有關特殊教育的法規

中華民國在台灣有關特殊教育的法規,

最早見於民國五十七年公布實施的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

其第十條規定

「對於體能殘缺、智能不足及天才兒童應施以特殊教育,

或予以適當就學機會。」

至民國五十九年,教育部訂定「特殊教育推行辦法」,

其後又相繼訂定了「特殊教育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

(民國六十三年)、

「特殊學校教師登記辦法」(民國六十四年)。

以上三項法規雖只是教育部的行政法規,

然對台灣地區特殊教育的制度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民國六十八年公布之「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亦規定:

「國民教育階段,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

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

對特殊教育規定較為完備的

首推民國七十三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由總統頒布的

「特殊教育法」,該法共有四章,

第一章總則,規定特殊教育的宗旨、內容、課程教材

及教法、教育階段及主管機關、特殊教育實施、師資培育;



第二章資賦優異教育,規定資賦優異的類別、

資優學生的獎助、保送甄試、縮短修業年限、

社會教育與學術研究機構人力設備資源的利用;



第三章身心障礙教育,規定身心障礙的類別、補助、

升學甄試、與醫療福利機構的配合等;



第四章規定私立特殊學校之設立、

經費預算之寬列及特殊教育諮詢委員之設置等。

教育部也依據特殊教育法訂定了「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特殊教育課程、教材及教法實施辦法」、

「特殊教育設施設置標準」、

「特殊教育教師登記及專業人員進用辦法」、

「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年齡修業年限及保送甄試升學辦法」

等相關子法。特殊教育乃邁向制度化的階段。


民國八十六年,特殊教育法修正通過,主要的特色為:

(1)特殊教育行政專業化;

(2)特殊教育工作人員專業化、廣義化;

(3)保障特殊教育經費預算;

(4)免費身心障礙教育向下延伸至三歲;

(5)家長參與權法制化;

(6)個別化教育計畫強制化;

(7)強調相關服務的提供;

(8)維持學制、課程及教學的彈性;

(9)強調專業團隊的服務方式;

(10)規劃在普通班的特殊教育服務,朝向融合教育。


民國八十六年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亦相繼修正通過,

並由總統頒布實施;八十七年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發布,各相關子法也陸續正式公布施行。

教育部、內政部、衛生署、勞委會、台北市、高雄市

及各縣市教育局亦先後制訂實施辦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為提供特殊教育工作者、

家長、學生或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參考,

編印「特殊教育法規彙編」一書,

此處的分類係參考該書法令之分類,

分為特殊教育相關基本法律、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命令、

特殊教育相關行政規則三部分,分別列出相關法令。


  其詳細條文可在教育部法規會網址http://www.edu.tw/law/index.htm 及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http://www.spc.ntnu.edu.tw 法令規章資料庫

2006年1月16日 星期一

無言的抗議~孩子身心症~



無言的抗議——兒童心身症

When the Mental Turns Physical Children's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文.張瓊方(光華雜誌1996年10月)



 


無病呻吟

在小兒科這樣的病例層出不窮,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指出,


有些孩子臉會莫名的抽搐、不斷的眨眼睛,有的會口吃,這些都是壓力的表現。


心身症常透過神經肌肉的症狀來表現,


如:頭痛、肚子痛、關節痛、胸痛、語言障礙等等。


也有以腸胃症狀表現,如: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等。


對孩子來說,以腹部疼痛狀況出現的居多。


此外,情緒障礙、行為障礙也是心身症的表現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指出,


有些孩子的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有的甚至會自傷。


心事無人知


有些孩子以疾病來對抗壓力


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丘彥南指出,


有些兒童心身症是「一過性」的,問題解決就好了,不必大費周章;


但如果是持續性的困擾,就需要諮商協助了。


罹患心身症的孩子並非無病呻吟或為了不想上學而裝病,


而是真的感到疼痛。


丘彥南指出,壓力會影響神經、肌肉收縮、血管的反應,讓人真的痛起來。


治療心身症的孩子通常先給予止痛藥等「症狀治療」,


必要時給予孩子一些「抗憂鬱」、「抗焦慮」的藥物輔助降低他的焦慮,


對病情都有幫助。


但找出壓力來源,調整大人的期待、

教導孩子應付壓力的方法等才是真正治本之道。

2006年1月12日 星期四

一位外來的媳婦面對一個自閉兒

她來自~越南~ 很勇敢  很獨立的嫁到台灣

她第一個孩子是~男孩~

但是在快樂中 孩子卻帶的很辛苦

孩子情緒不容易控制  固執性非常強

還好她來自~教育世家~ 她的父親是學校校長


所以她能夠很有耐心並用全部的愛去面對孩子

她也告訴我

當她知道自己孩子被判為~自閉症中度~時 

她和先生2人整夜未眠

第2天他們開始到處找可以幫孩子學習的方式


她每天更會不斷告訴孩子~媽媽真的很愛你~

每天和孩子摟摟抱抱  相互親親 

他們一家人感情非常好



從3歲被判定到現在將入小學

孩子在課業上數學已達小2的程度.珠心算已達5級

國語也很認真學習 字體也相當工整



最重要的是~孩子會自理基本的生活起居~

會整理自己的玩具  會將洗好的衣服放入抽屜中

會照顧弟弟 會學習自己洗澡  會學習自己走路上學



今天我看到的是一位近乎正常的孩子

很乖 很有禮貌 很能接受指令

但是我也看到媽媽的淚水~過往一路走來盡是辛酸~

孩子曾一個月換4所幼稚園的紀錄

近期孩子要重新鑑定  全家人充滿期待 

我們也會給予祝福



父母的用心 是孩子最大的助力

僅提供一個實案和大家分享



























20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善待自己‧疼惜孩子

主講/蘇麗華(資深社工員;親職教育講師)

整理/謝蕙蒙(本文為泰山文化基金會親職巡迴講座摘錄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一群企業家一起去聽演講,結束時,演講者建議企業家們回去後做一件好事。有一位企業家想了想,決定要為自己兒子做一件好事。他回家時恰巧看到兒子正在陽台上眺望遠方,就輕拍了一下孩子的肩膀,把正在發呆的兒子嚇了一跳。

因為這位爸爸平時很少與兒子聊天,一時之間也不知該說什麼?於是他說:「兒子,你身上的錢夠用嗎?」兒子說:「夠呀!」說完後就低頭走回房間去,爸爸覺得很奇怪,跟在孩子後面說:「真的沒關係,如果錢不夠用,爸爸身上有。」隔天,這位企業家接到一封信,是他兒子寫的:「生命太神奇了,正當我站在陽台上想著,是否就這樣跳下去,結束生命就好了?但是就這麼巧,我聽到你一句關懷的話,接觸到你的眼神,體會到你是真的關心我的,所以我想,這就是值得我繼續活下去的好理由,於是,我決定活下來了。」

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好險呀!」是的,不管你有多忙,也別忘了「關懷」的重要,即使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你不時給予關懷與鼓勵,重點是在於怎麼做才能讓人感受到。

 

●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

若想要去愛別人、關懷別人,必須是你已經給了自己很足夠的感情,而且還有剩餘的力量,才有能力分給別人,反之,如果你身上沒有,或是從來不曾擁有過,要怎麼分給別人呢?就像我們有時候想以捐款或布施來幫助他人,也必須是自己口袋有多餘的錢才辦得到。我們沒辦法給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所以,當你說你愛丈夫、愛孩子,請先學會多愛自己一點,因為其他人都很忙,不會有人時時刻刻注意到你、肯定你或給你掌聲,你就是你自己最忠實的支持者,唯有你才能給自己最大的關懷與掌聲。

 

●每個人頭上都有一隻鸚鵡

曾經有位媽媽叫姐姐去管弟弟,姐姐說:「沒問題,我來!」結果她發現「管人」原來真累,每天都要不斷地去提醒重覆的事,有時好像說了也沒用,索性去買一隻鸚鵡放在弟弟的頭上,讓這隻鸚鵡每天重覆說:「不可以看電視、趕快去讀書、不要太晚睡‥‥。」這聽來似乎是一則笑話,其實一點也不好玩,因為一個母親天天跟在孩子後面叨唸,台詞千篇一律的,豈不就像那隻鸚鵡一般,如果這就叫做「溝通」,你說孩子會不會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在你還沒有說完這一句,他就已經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麼了,聽到最後變麻木了,當你說一下他才動一下,你不說,他就不動,如此帶孩子真是辛苦萬分。

你怎樣對待自己?鸚鵡還在嗎?即使你已是個成人,頭腦裡面是不是重複著一些挑剔自己與別人的聲音?讓鸚鵡下來吧!你已不需要它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有選擇與自由的人,當你放自己自由,與你相處的親人方能得到自由。你怎麼看自己?看到了什麼?不妨用一些時間想一想,你能想到自己有多美麗?還是想自己的醜陋比較快?當你能看到自己美好的地方時,你的生活滿意度會比較高,因為知道自己好在那裡,就會充分的發揮,當能付出、能貢獻、能分享時,那是一種對自己的喜悅與滿足;相反的,如果只看到身上醜陋之處,耗費所有的精力,天天與自己的缺點拔河,輸了又痛苦自責,這樣不快樂的日子,如何還能保持品質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不愛自己絕沒能力去愛別人,看自己討厭、看別人也不順眼。

譬如我常提醒女兒收拾房間,本來是好意的,希望她養成隨手收拾房間的習慣,有一天老大告訴我:「妹妹覺得她這一輩子幾乎都在收拾房間。」我說:「有什麼不對嗎?她的房間老是亂七八糟,沒有收乾淨呀!」後來我警覺到,這本來是小事,可是就因為我常常說她,在她的主觀感受上就是:「媽媽不喜歡我,我是不好的,因為我房間亂七八糟。」可見我好意的再三提醒,不但無法讓她真的「動」起來,反而還造成她的壓力與負擔。於是從那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再也不講了,畢竟那是她自己的房間。

你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也要有信心,孩子沒有你的提醒,不一定就會忘記收拾房間,我慢慢觀察到,當我不再不斷提醒她之後,孩子也會主動去做──當她覺得自己房間太亂、看不過去時,或當有同學要來家裡做客時,或是某次心血來潮的時候,總之一個月三十天,她至少有三天會收拾房間。可是,當我學會放下,不再記掛這件事時,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彼此看待的眼光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以前每次看到老二的時候,就只看到她的房間沒收拾,沒看到她其他的美麗之處,而弄得親子關係很緊張,後來放下這份執著,看待她的眼光不同,她快樂、我也得以輕鬆!

我們若是真愛孩子,應看孩子積極、正向的那一面,多多鼓勵他,看他在一件事的過程中如何努力,而不是贏過多少人,這才是比較重要的,我不太喜歡對孩子說:「你很厲害呀!你很棒!媽媽在忙時,你都會主動來幫我。」表面上這句話似乎沒有錯,可是這樣一來,我也在暗中鼓勵他要做某些事情才能討好我。我比較喜歡孩子是自發的、喜歡的、心血來潮的去做,他真心的認為媽媽累了,想為媽媽做而做。所以我在鼓勵孩子時,十分小心用語,希望讓他認為,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為了討好某個人而去做某些事。

 

●內功不足情緒起伏不定

坊間談親職教育的參考書很多,大多談溝通藝術、方法和技巧,我稱它為「外功」,那些技術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功」。在中國功夫裡最上乘的武功,也是「內功」;如果「內功」底子打得深、打得好,再加上基本的外功招式與技巧,就能讓人運用得如魚得水了。

有些缺乏內功的人,每天都會發生「地震」,也就是人家隨便說一句話,他內心就震撼、動搖不已,人家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生氣、難過、五味雜陳,有如地震一般。反之,如果你內功基礎打得好,可能要碰上像九二一那種大地震,才會感到震撼。內功其實就像是地基,應如何修鍊,才能達八風吹不動呢?

中國古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寫信給他的好朋友佛印,告訴他「我現在修身養性的功夫,已練到八風吹不動,什麼事情都驚擾不了的境界了。」結果佛印回信寫了兩個字給他:「放屁!」蘇東坡一看十分生氣,馬上動身去找他理論。由於兩人住的地方必須渡江,當蘇東坡到達佛印住處時,佛印不在家,但是他在門上寫著:「一屁吹過江」,意思是說「如果你真的是八風吹不動,為什麼會因區區兩個字氣到渡江來找我理論呢?」

這個故事讓我引以為戒,當我每次覺得自己修養很好,或帶孩子的功夫不錯,甚至覺得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一套,而感到有點得意時,總會碰到一些小問題,似乎冥冥中在考驗我是否真的經得起試煉,而孩子就像一個出題目的老師,不斷測試我們是否已經修到「八風吹不動」了? 



●春天要邀約春天一起散步

我講的內功有兩方面:一是看你是否允許自己犯錯?接不接納自己的缺點?你有沒有好好去看自己的優點?有沒有好好的去發揮它們?其次是情緒的管理,很多人誤以為修養好的人都是不能生氣的,其實,真正的情緒管理並非不許人有負面的情緒,只是教人如何去面對,給自己和他人一個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壓抑、自責,一直停留在負面的情緒當中。

而人的情緒,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時季節一樣,各有不同的面貌特徵,春天,代表你的心情很平靜、愉快、滿足、幸福、舒服,有如春風拂面一般,輕輕柔柔的;夏天,很亢奮、燥鬱、煩躁、很high、很酷、很火……;秋天,代表傷感、失望、難過、孤單、寂寞、有些無力感……;冬天,代表你很沉痛、絕望、沮喪、放棄、痛苦、悲憤莫名……。人的情緒有那麼多種變化,如果你能夠知道自己正處在哪一季,而別人又是什麼季節,對應起來或許會比較容易一些。

比方說,你在春天的情緒中煮了四菜一湯,等先生、孩子回家吃飯,結果孩子放學一回家卻說:「我不想吃。」他可能在外面受了委屈、或太累或壓力很大……,反正從他的情緒反應裡,你可以知道他正在秋天或冬天。

你在春天裡興沖沖的邀孩子一起來吃東西,卻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一不小心,原本的好心情可能就被破壞了,自己跟著掉入秋天或冬天的情緒之中:「你是什麼意思?一回來就用這種態度,討厭和我說話嗎?」接著爸爸回家了,他一進門看到一桌好菜,很高興的說:「哇!今天晚餐有這麼多好吃的菜呀!」卻看到媽媽嘟著一張嘴,向他抱怨孩子的不是,爸爸本來是夏天的情緒,被媽媽這樣一帶,不小心也跑到秋、冬去了,也跟著去罵孩子,此時所有人的情緒都掉入嚴冬之中。這下好了,就算一家人好不容易坐下來吃晚餐,誰還吃得下去呢?一桌子的菜含有多少情緒之毒素?

如果,你常常提醒自己,一個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待在冬天的,當你在春天時,可以邀約他來春天散步,而發現對方的情緒正處在冬天時,不妨尊重他,讓他在冬天多待一會兒,不要勉強他,而你自己則保持在春天,等到對方走出冬天的情緒,自己願意說出來的時候再來溝通吧!春天就是要和春天一起散步,當兩個人的情緒都同在春風裡的時候才可以談心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緒管理,原理就是同步陪伴,教你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進而接納別人與自己。



●自我概念的形成

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捲空白錄音帶在錄音,從小就開始錄下重要關係人對自己的評論,而且照單全收;比如當你帶孩子出去看朋友時,朋友說:「哇!你兒子好帥喔!」你回答:「沒有啦,只是出門打扮一下,否則他在家都很邋遢的。」朋友誇孩子書讀得不錯,你卻說:「沒有啦!你不知道他上次考得多爛,這次是僥倖。」你說孩子會不會錄下?會呀!因為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你說什麼他就錄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總是看不到自己,因為我們錄了太多自己的缺點,錄了太多朋友、父母、老師對自己的說法,而你成長過程的成功經驗假如也很少,如何培育出自信的自我? 



●重新建構真實的自己

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服務對象去對待,對自己搏感情,溫柔的對待自己尚不能改善的缺點,練習無條件的接納,就像過世的歌星鄒美儀接納自己的肥胖還能娛樂大眾,帶點幽默來看待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要多練習和自己的心情起伏相處,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會開出不同的花朵,每一季的花皆有其特色,只要我們懂得欣賞,必會對上帝創造四季之安排有所體會。所以,當我們真正能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時,才會磨練出靈性的成長。

因為這世界就像一個大舞台,每人都會依照自己的個性、資質、機會、偏好而去表演,人人都擁有自主權與選擇權,不管演什麼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該怎麼演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是故,唯有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獨特性,不要把別人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或讓自己變成某人的附屬品,即使是對自己的配偶與孩子也一樣,雖然他們和我們很「親」,但也不屬於「你的」!

由上可知,能夠誠實而溫柔地對待自己的人,對待別人也必能展現優雅而不粗糙的氣質與風範,這
也是為什麼我強調:「人要先學會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在善待自己有餘之後,方能產生疼惜孩子的力量,於此和大家共勉之!

2006年1月9日 星期一

亞斯伯格症兒童校園輔導問題-北縣特教中心

 


日前有家長在貴版留言如下,個人有些回應及建議如下:


一、請向學校提出特教資格鑑定申請,確認孩子的身份與權利。

說明:

行政機關(無論是學校、教育局或鑑輔會)均屬於被動回應機制

但基本上家長提出了需求,前述單位都應該要積極受理。

在孩子還沒有取得正式的身心障礙手冊之前,

建議您過向學校提出鑑定的申請

(申請孩子的特教資格,同時可以取得教育或輔導資源),

來確立孩子的身份和權利


二、輔導三級預防的機制需要先被落實

說明:

就學校而言,家長已經提出具體的醫療證明,

基本上就是需要被積極關注的開始。

雖然拿到的診斷名稱是亞斯伯格症,但回到孩子身上,

他需要被照顧和關注的問題到底是學習上的問題?還是社會人際的困擾?

或是其他...不論這個孩子拿到的是什麼類型的診斷、手冊或資格,

不要忘記他(她)仍是校園中的一個需要被關心的孩子

那學校為孩子做了些什麼呢?

如果什麼都沒有介入,就立刻要求外援

(如情緒行為支援教師、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等),

那學校輔導室的功能顯然要被討論。


三、校園要對這些輕症或隱性障礙有更多認識

說明:

所謂輕微或隱性是指這些孩子外表正常、能力也不見得差,

但是他們因為受限於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特質限制,

在學習上(如學習障礙)、人際上(如亞症或其他精神疾患)

或社交技巧(如過動症等)各方面出現的問題,

卻更容易讓人誤解和忽略,也往往最後導致嚴重困難。

學校輔導室往往是接觸這類孩子的第一個窗口

我們還是強烈建議相關行政或輔導老師必須有更高的敏感度,

才能給孩子和家長更及時的協助與支持。


當然,如果真有困難不是以「對不起,我不能,您請回」拒絕對方,

應該可以改成以


「我能做的是...,我不能的部分,建議您...或...」。


相信如此的誠懇瞭解自身的限制與所能,


應該可以更圓滿的幫助我們身邊的孩子和家庭 



提供參考~北縣特教是很努力的.感恩~

2006年1月8日 星期日

資優不是光環

特殊教育 資優不是光環適性教育最重要


孩子從胎教開始就很重要,

另外從小就要教導孩子廣泛閱讀,

而創造力和好奇心,是孩子的智力發展重點之一。

如果家長管教太嚴格,凡事「SAY NO」,

會使孩子退縮,這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資優生初期最常出現的問題,

就是常被視為過動兒,

這是因為課堂上的教學不能被滿足,

所以行為特異,

對資優生而言不僅浪費時間,

也會造成老師上課的干擾。

其實,資優生家長最了解孩子,

應該針對孩子最需要的部分,

給予幫助和加強。



再者,

就是資優生抗壓性的問題.

現行的教育體制是滿足一般學生的需求,

對於超過或低於這個需求的小孩,

都會造成學習困擾。 



判定資優生的方法



判定孩子是否資優的方法,

光用單一階段的學業成績,

是看不大出來的,必須有系統的,

從孩子的過去到現在的表現,

做一評估;

第二,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的強弱來判定;

第三,孩子對課外讀物相當有興趣,

再難都可以閱讀,卻對課內讀物興趣缺缺,

表示對學校的課程沒有動機,沒有努力意願。

這幾點都是孩子有潛力的表現。



另外,也可以透過學校輔導教師的鑑別,

或是到醫院兒童心智科接受檢測,

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孩子是否是資優生。



重要的是,

我們如何提供孩子有更有挑戰性且豐富的學習環境,

來幫助孩子開發潛力。

資優不是標記,

資優是一種開發、培育人才的過程。

資優只是指孩子具有學習的較佳的學習潛能與行為表現,

如果缺乏學習的專注與持續,一樣會無所成。



小心高智商低成就的學生



因為對這樣的孩子來說,

原班中的教學太過簡單,

以至於不須要過多努力就能達成目標,

因而造成孩子怠惰、行為偏失,甚至驕傲的心理;

這種孩子在小一、小二時會有高智商的表現,

到了小四時,就會演變出低成就的模式;

這也說明了資優教育的重要性。



縮短修業年限、避免孩子浪費學習時間,

是幫助這類孩子的一種方法。

比方說,程度很好的孩子,

可以免修單一科目,甚至可以跳級。

家長除了可組織協會,

監督行政單位執行外,

也應該自立救濟、主動發掘、引導孩子多看課外書。



引導面對人際困擾



資優生最大的學習困擾是情緒和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資優的孩子通常心理年紀都較成熟,

一直跟生理年紀相當的孩子相處在一起,

非常容易在人際關係上產生摩擦,

這一點要師長特別注意輔導。



資優教育的理念本身並沒有問題,

問題在實施的方法和社會大眾的想法。

資優並非光環或是標誌,

與其他障礙別的孩子一樣,

資優生需要不一樣的學習環境。



資優教育的目的在於因材施教

給予學生適合其能力的教育

包括認知與情意發展的適性教育

培養學生成為

主動的學習者和知識的生產者

才是資優教育最終的目的和理想。



2006年1月7日 星期六

從特教法及身心障礙保障法

【95年度自閉症系列研習】

認識身障生在校的權益與福利講座



壹、目的:藉由全國各地舉辦相關講座,增進家長、教育機構行政人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對於特殊教育法規及身心障礙保障法的認識,幫助特殊學生之家庭了解身心障礙學童之相關權益,而得以充分善用相關特殊教育資源,使特殊學生獲得最佳之學習環境及最有效益之學習成效。



貳、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參、課程對象與名額:

一、對象:

(一)小學~高中階段身心障礙者之家長(包含自閉症、智障者、腦性麻痺、發展遲緩…等)

(二)各相關社福機構專業人員

(三)其他各界關心自閉症人士

二、名額:70名



肆、課程時間:

95年1月7日 (週六) 上午9:00~下午17:30共7小時

備註:上午8:30~9:00辦理報到事宜。



伍、課程地點:景福會館一樓演講廳 (台北市

公園路15之2號,,捷運台北車站8號出口直行可達)



陸、課程費用:全程收費新臺幣 600元(含中餐及講義)



柒、講座師資: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

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特教教師--鄒小蘭

台北市立成功高及中學教師—蔡瑞美



捌、課程內容:

堂次 時間 主題 講師

1 09:00~12:00 從特教法及身

心障礙保障法

認識身障生在校的權益與福利 林惠芳秘書長

12:00~13:00 午餐及午休



2 13:00~15:00 國高中階段之

親師溝通與轉銜 蔡瑞美老師

3 15:30~17:30 小學階段之親

師溝通與轉銜 鄒小蘭老師



玖、預期成效:參與之相關療育人員及特殊學

生之家長均能獲得特



孟萱 於 December 26, 2005 04:13











2006年1月2日 星期一

面對青少年的自慰問題-丘彥南醫師

十五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正值青春躁動期,


為了滿足對性問題神秘面的探討,


他們都會注意報章雜誌上有關性問題的報導,


其中自慰的問題,引起這批少男少女的疑和惶恐。


因為在中國醫學理論中,或傳統理論上說,


男人的手淫,也就是現代醫學的自慰,


會耗損男人的元神,造成敗腎的結果。


而耗損的陽氣,是無法彌補的,


因此手淫的活動一定要嚴格節制。


就現代醫學觀點來說,卻和中醫的論謂背道而馳,


甚至認為自慰是可以宣洩內心壓力的正當行為,


中西兩種不同的說法


使他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年輕人很彷徨,


不知該相信誰好?


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丘彥南醫師說,


自慰的行為,在生理上的需求來說,


是可以被瞭解的,可是自慰為什麼還是造成爭執,


則必須由宗教、道德、社會、健康與不同的管道去瞭解探討。


說句笑話,不論如何禁止,在睡夢中的高潮是

禁不了的。不過公然自慰,造成妨害風卻是違法的行為。


自慰究竟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丘醫師表示,適度的自慰絕不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它只是當人們想要引起性滿足時,


而刺激自己的性器官,


使達到滿足和快感,稱之為自慰。


在生理上來說,自慰可以使緊張的情緒鬆弛,


甚至心理上也會獲得滿足,使工作效率增加。


因此由健康的觀點來說,


自慰絕不像古代人所說的那樣可怕。





醫學領域中男女自慰無差別

丘醫師指出,


在自慰的醫學領域中,男女並沒有分別,


若自古談起,就沒有對女性禁慾的規定,


何況每個男人均可三妻四妾,


甚至皇帝還可有三千粉黛在後宮,


試想一個男人怎麼可能顧及到所有女性,


尤其宮中的女性更可悲,


因此自慰便成她們宣洩一切苦悶的唯一管道了。





事實上自慰就和刷牙、沖浴一樣的普通又普遍,


只是個人的另一種排泄方式,以平常心看待。





過度自慰並非正常現象,


就必須尋求心理醫師做諮商了。


至於自慰的方法、次數究竟正確與否,倒沒有明確的答案。


據調查,有許多男人喜歡用力的摩擦陰莖,


只是要注意,如果以粗糙的方式,


或是尖銳的東西,很容易傷害到陰莖。


因此自慰時,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之外,


更要注意安全問題。





丘彥南醫師指出,任何事過與不及都不正常,


自慰也一樣,適度的自慰,可以紓發身心,


尤其是解決青少年的性躁動,自慰是既不傷人,


又可使自己舒解壓力的好方法。


可是過度的自慰,


就會影響正常生活及身心的健康,


至於如何判斷自慰是適度?還是過度?


當從事自慰行為時,


感覺身心很舒展、精神很暢快,


增加了讀書或工作效率,那就是適度度的表現。


如果第二天感覺身體疲憊,精神不濟,提不起勁,那你就是過度了,自己必須多加留意。


~性~問題對中國人來說,


總覺隱密不好說,


丘醫師認為這是過時的想法,


他鼓勵青少年朋友,


只要對自己的性心理或性器官產生疑,


應抱持正常的心態求治心理醫師,


或各大醫院的泌尿科,千萬不能相信報上的醫藥廣告,


有時你根本沒病,只是心中的一項疑惑,


卻因亂相信祖傳秘方,反倒引來疾病。


在臨床經驗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病例,


甚至有人因此造成性無能,後悔就來不及了。



轉載自中華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