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面對心情低潮的小孩-談兒童憂鬱症-陳政雄醫師


陳政雄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症狀

每個人都有患憂鬱症的可能,而且近年來發病年齡一直下降,

所以醫學界開始質疑憂鬱症的成因。

目前瞭解的是,憂鬱症跟內分泌失調有關,

如果碰上誘發的外在事件,它就會顯現出來。

就像前幾天天氣變化,溫差較大,有些人感冒,

有些人不會,這就是個人體質的差異;

憂鬱症也一樣,挫折、壓力都是誘發因素。



其實,歸根 究柢還是在於人的免疫力,

若不想得憂鬱症,就得把身體保養好。

預防憂鬱症就像預防感冒一樣,只是憂鬱症比感冒更複雜些。



影響憂鬱症最主要 的是神經傳導物質,

它掌管人的七情六慾、免疫力、紅血球、白血球,

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精神疾病。

分泌過少,可能就是憂鬱症;

分泌過多,可能就形成躁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如幻聽、想殺人等等;強迫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

都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只是導致每一種病症的傳導物質不同。



憂鬱症的好發年齡為三、四十歲,兒童憂鬱症是因為早發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身、心兩方面來探討憂鬱症發病的因素。

就身體而言,

是不是好好照顧身體,有沒有注意飲食,是很重要的因素;

心靈方面,

是否能與週遭的人和諧相處,與家庭的關係是否良好,也會影響情緒




治療

那麼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憂鬱症?

檢測表上有九個指標,

比如:我最近是不是情緒不好,比較負面思考,

看事物比較悲觀,提不起力氣去做事情……等等。

憂鬱症的病 人會告訴自己要振作,卻做不到,這就是生理變化的現象。

其次是認知的問題:

原來有興趣的事,現在沒有了。

也許以前很喜歡看報紙、看電視節目,但是現在回家只想睡覺。

小朋友也是,他以往可能很喜歡看電視,

但是現在不會主動想看電視,反而坐著發呆,也不想玩玩具,變得比較沉靜。



從教育程度的高 低來判斷,

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大多會反應在身體上,比如說一直睡覺,胃口不好等;

而教育程度較高者,會反應在心理層面,

好比發現自己的判斷力變差,質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比較負面思考;

但對於比較哲學性思考的學者或從事抽象性思考工作的人,

有時候不太能分辨他們是否得了憂鬱症,

但是他們的思考會變得比較晦 暗、比較悲觀。



憂鬱症發生之後,

人會比較退縮,生理產生變化,慢慢變得不想動;

小孩子則會變得比較不講理、愛哭鬧、脾氣大,

平常大人好好說,孩子就會聽話,

但是孩子一旦得了憂鬱症,

就會變得比較激動或產生依賴的現象。

例如有些小朋友本來可以一個人睡,這時會變得比較黏人,

要跟爸爸媽媽睡, 甚至有退化的行為。




有些父母以為這是青春期的反叛,

就容易忽略可能已罹患憂鬱症的事實。

青春期以 前的憂鬱症,有時候會有攻擊的行為;

有些認知比較差的小朋友,可能還會出現反常的行為。

我碰過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

媽媽晚上要上課,小朋友因為媽媽作息時間改變而焦慮,產生偷竊的行為。

後來請媽媽提早回家的時間、減少晚上外出的次數之後,

孩子的行為就得到改善了。



一般而言,孩子的反常行為,家長必須多加觀 察,聽聽他們的理由;

好比偷竊,如果是缺乏零用錢,在合理的範圍內可以做一些調整;

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可以從睡眠、飲食習慣判斷,

是否有之前所說的生理現象;

如果還是不行,再朝憂鬱症的方向思考,帶他去兒童精神科做診斷。



憂鬱症大概可分成輕、中、重三種等級,

判斷標準是干擾日常生活的程度。



精神醫學有個專有名詞「情感性精神疾病」,

它包括憂鬱症及躁鬱症。

如果一個人發病時一直處於鬱期,就是憂鬱症;

如果是躁症、鬱症交替,就是躁鬱症。



這都跟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的多寡有關。

小孩子由於體質尚不穩定,

所以無法確切歸納為憂鬱症或躁鬱症,但都屬於「情感性精神疾病」。

一般來說,小孩子以憂鬱症為多數,所以用藥多以憂鬱症的藥為優先。



如何治療與預防憂鬱症?

憂鬱症剛開始的時候,頭一兩天會有輕微憂鬱的症狀,

這時旁邊的人就要注意了,要及時處理,

則等憂鬱症定型,就不容易處理了。

此外,生活作息要規律,壓力要紓解,

飲食要注意,大環境的影響、飲食的型態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