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焦慮身體化症狀-談兒童的情緒障礙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最近在兒科會診,接觸到一些胸悶、肚子痛的兒童,
他們因肚子痛經過各大醫院小兒科的身體檢查,
卻發現檢查結果完全是正常的,
此種焦慮身體化(Somatization)症狀表現之小病患為數不少,
故在此針對兒童的情緒障礙做一介紹。

我們知道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分三部份,
一部份是遺傳基因,天生氣質,生產過程因素,
一部份是個體之狀態,譬如 心理、生理狀況;
另一部份是大環境因素,譬如家庭氣氛、學校的配合、社區大環境的契合。

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
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是很常見的,
尤其是女孩,
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
男孩多以行為規範障礙來表達。

當我們以心理疾病形成原因來探討兒童的情緒障礙時,
必須先回到
兒童的氣質與父母給予孩子的過多要求與壓力來考慮。
普通一般的父母碰到好帶的孩子,
大致上這孩子不會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
頂多是在孩子生大病或家庭有特殊災難時,
出現某種程度的適應障礙症而已。

但是,如果一個普通父母碰到一個磨娘精型的難帶孩子,
或是一個正常小孩碰上一位情緒易焦躁的父母,
那麼,孩 子非常容易出現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

試想像一位權威主義型的父母,
給孩子的感覺是疏離、冷酷、被控制感,
孩子容易出現自責、悲傷、不快樂、
自卑、害羞、易哭鬧、畏縮的情緒障礙,

或者一位情緒不穩、易責打孩子的父母,
他的小孩在長期的忽略、責打、否定之狀況下,
出現另一種形勢的的情緒問題,
即叛逆、失控、衝動、暴力、偷 竊、說謊等問題,
我們知道雖然他表現暴力,其實孩子的心理是不平靜的,
孩子心想,
「反正我做什麼,你都罵我,那麼我又何必去表現呢?」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態,
潛在的焦慮可以身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

譬如有學習障礙的小孩,會在每天早上起來,
要上學前表示肚子痛,焦慮的身體化症狀,
包括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
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
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 胸痛。
心理上,小孩會覺得害怕、緊張、惶恐感。
在行為上會出現過度反應或拒絕反應,
在處事上會出現在勉強的狀況下完成一件事或乾脆草草了事。

一般出現身體化症狀之病患,
大多是先在一般內科,到處看診,
一家換一家,始終檢查不出所以然來。
最後在偶然的 情況下,才轉給專家診治。

過度的醫院流竄(Doctor shopping)
其實對此種身體化症狀的病患之病情是不好的,
因為到處看病只會讓病期延長,加強病患的生病角色,
而無法去了解身體化症狀之後的潛因或焦慮因素。

家族治療大師米扭錢(Minuchin,1975)
曾針對此種病患的家庭背景作過研究發現,
這種身體化症狀之家庭互動有四大特徵,
即過度保護、僵 化的溝通,刻意避免衝突,界限不清楚,

譬如父母本身有童年焦慮症或是過度擔心兒童的健康或安全,
故無形中助長加強孩子的依賴心理,
而孩子無法形成自主能 力,
可能父母會限制孩子參加外面的活動,
刻意要求全家凝聚團結,
或者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階段(Transition time)
無法調整自己去配合孩子的成長;
或者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不求解決,
而儘管要求子女改變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
因為他們害怕去面對裂痕而使婚姻破裂,
所以家庭衝突永遠存在,只是隱藏在某一角落而已,
也難怪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會出現許多身體化的症狀。

另外,焦慮也會以另一種強迫症的方式表達出來,
生活中,我們不可否認某一些儀式化的動作或習慣,
的確可以減輕焦慮感。

當焦慮在完美主義者身上出現時,當他發現自己不夠好,
不夠完美時,為了解除或中和焦慮,
會出現某些反覆性或儀式化動作來逃避焦慮,
一般此種強迫症 易發生高年級兒童或青少年,
一般易發生在安靜乖巧,有點完美主義者身上,
有時會同時合併有焦慮、憂鬱等症狀。

以下就兒童的情緒障礙,一一列出目前精神疾病之分類:
焦慮狀態.畏懼症.懼學症.分離焦慮症.過度焦慮症
強迫症.轉化症.解離症.身體化症.
適應障礙症合併焦慮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小孩有情緒障礙,請不要猶豫,
可以找兒童心理科的專科醫師診斷與輔導之。

一般的處理方向有
一、 減少壓力來源:對於懼學的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與老師,同學的互動,
如何用行為增強的方法來減低孩子的拒學傾向。

二、 個別輔導:試讓孩子想想,怕什麼?焦慮什麼?
並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焦慮感。

三、 父母諮商:了解父母與孩子的互動,
是否孩子過度依賴或父母過度保護,
是否父母自己處在焦慮狀態中。

四、 家族治療:如果身體化症狀嚴重,
一個接著一個出現,不易改善,須考慮見全家。

五、 藥物治療:對大孩子的強迫症,
嚴重的焦慮狀態可考慮用藥。
原則上除非是某些特殊的疾病,
譬如過動兒,為了加強孩子注意力而開藥,
否則兒心科醫師不會輕易給小小兒童開藥,
請父母不必過份惶恐,而儘量避免看兒童心理科。

3 則留言:

  1. 我的孩子得了強迫症,我哭了,他是那麼的懂事體貼,從此我的脾氣改了,不再那麼的歇斯底里。我回想兒子童年時

    對他

    瘋狂的謾罵,我那時憂鬱症已很嚴重,但沒有就醫,我知道是因為我的關係兒子才生病,我一回想起小時候對他凶的

    模樣

    就充滿自責和愧疚,難過得哭了。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到現在還不能接受

    充滿自責懊悔

    常常問自己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讓我的孩子有強迫症

    回覆刪除
  3. 其實家長們無需自責

    精神科的疾病,幾乎都與基因、體質等因素有關

    家長從小對孩子的對待

    不是致病的原因

    即便上面的家長從小沒有對其小孩謾罵叫囂

    小孩長大也一樣會出現強迫症狀

    教導小孩子放鬆,把步調放慢,再加上多運動,多纖維飲食

    症狀就會改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