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自我測試 記得牢/王秀園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有時懷疑媽媽在製造我時,是不小心,還是用心良苦,

在我的腦袋裡植下一個特別碩大的「為什麼」?


從小,腦子裡擠滿了疑問句,一不小心就冒出來湊熱鬧,

常常煩得媽媽要動用鍋鏟來下封口令;

問得老師神經打結,認定這個貌似乖巧的學生,

其實是個隱性的叛逆分子。



長大些,疑問句不減反增,只是遇到見多識廣的教授,

他們總能老神在在,泰然讚嘆的說:「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然後把燙手山芋丟給發問者:「自己多想想,試著找出答案。」




現在年紀老大,「為什麼」卻一點老化的跡象也沒有,

依然活力十足的在腦裡搧風點火,讓主人在自問自答中自得其樂。

因此,在自娛之餘,我也不忘娛樂班上用心學習的學生。

學生常常被困在問題中,當尋不到答案時,

免不了哀聲抗議:

「老師,你已經知道答案了,為什麼不直接跟我們說,

卻要我們一直想、一直猜,十之 八九都猜錯,很浪費時間吔!」




「可是,你們知道嗎?這種經過腦力激盪想出來的結論,

即使猜錯,卻是記憶最深刻、最有效率的學習。」


這時,學生們倒很有默契,每個人的頭上都冒出大大的疑問號,

問:「真的嗎?」
學前測試效果佳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實驗:

請參與研究的學生記住關聯性微弱的字彙組。



其中一組先提供一個字彙,

 例如:

星星(star),然後給八秒鐘思考,請學生猜出可能的配對字彙。

因為字彙之間的關聯極弱,絕大多數學生都猜錯。

接著,實驗者再給予他們五秒鐘,記 住正確的配對字彙,

例如:星星(star)——夜晚(night)。



另一組學生則給予每個字彙十三秒的時間來記憶。

也就是說,兩組學生學習記憶每組字彙的 時間都是十三秒。

實驗後立即測試,和過三十八小時後再測試,結果都顯示:

預先猜測答案的學生,記住的字彙明顯比另一組學生多出百分之十。




於是一群心理學家思考,

如果把這個字彙組記憶的方法運用在教室裡的學習,

結果又會如何呢?


這次他們運用接近一般大學研究學習的素材來做實驗。



首先把學生分成三組,

第一組在閱讀之前先進行小測試,

提問即將閱讀的素材內容,測試過後,再給予閱讀素材。

第二組得到的閱讀素材比較像教科書,

用不一樣的顏色、字體來標示重點,提示重要觀念,

同時還給予較長的時間來閱讀、記憶。

第三組則告訴他們,在他們閱讀過後,

要將學得的知識、概念教授給其他同學。



三組都完成閱讀以後,接著進行相關內容的測試。

實驗結果指出:第一組的測試結果與字彙記憶實驗相同,

比第二組學生的分數高出百分之十,

第三組學生的成績則 介於第一與第二組之間。


更專注釐清錯誤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果?


心理學家臆測:表現較佳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習前的測試中,

猜測所犯的錯誤會提醒學生閱讀時要特別專注於他不明白的內容,

弄清楚主要概念,釐清錯誤。




因此,心理學家提醒老師們在上課時,除了辛苦的為學生畫重點,

提醒考試該注意的內容,建議可以換個不同的教學法:

在教授一個新概念前,先問學生,激發他們思考,

即使猜錯也無妨,等腦力激盪後再教授,或許會讓學生記憶更深刻。




一般人在閱讀時,

可以先利用章節後所附的問題或自己設計問題來自我測試,

再閱讀課本裡的內容。



上網查資料之前,也可以先試著猜想這些專業知識、用語的定義,

再閱讀網路上所提供的資訊。



養成預先猜測、思考的習慣以後,你會發現,

良好的學習成 果原來來自於主動積極的知識追求。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