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拒絕他,腦很傷-呂政達


作者:呂政達博士
認知心理學
家的國中生兒子回家時氣憤不平,
班上有些同學計畫出遊,卻不找他。
兒子說,他最討厭同學搞「小圈圈」,讓他很「受傷」。

這位認知心理學家脫離青春期已久,

坦承他不明白,兒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反應?

他說,很想直接告訴兒子,

這些人不跟你玩,你就去找別人玩,不然自己玩嘛。

但做為爸爸和心理學家的直覺卻告訴他,不可等閒視之。

有則關於籃球的笑話:

為什麼非   得十個人去搶一個籃球,自己玩投藍,

拿到球的機率從十分之一一下增為百分百。

然而,這個笑話,

不適用在場邊等著想參加球隊的國中男生。



國中男生的認知裡,別人不跟你玩,

讓他感到強烈的排斥和拒絕,

那種心理的疼痛非常類似身體的真實疼痛。

神經心理學家納歐密‧艾森柏(Naomi Eisenberger)做過一個實驗,

想了解被別人拒絕的腦部運作。

她讓受試者玩投球的電腦遊戲,情境模擬嘈雜校園,

並讓受試者以為是在和另外兩個人玩投球。

後來他沒有再接到「球」,變成另外兩個人撇下他自個玩起來。

這位可憐蟲當然會出現強烈情緒,

用儀器掃描他的腦部,發現大腦的情感警示區,


即前扣帶腦皮質的後部有強烈反應,

通常這類腦部活動會引發疼痛和沮喪。

被排斥的感覺連帶的也扯進家庭、學校、自我的價值和地位感,

都會一起貶低。

國中生兒子回家講這件事,其實有點想「依靠」爸爸,

從爸爸這邊得到補償和回饋。

這時,不用再說兒子「小題大作」、

「一定要在意這種芝麻蒜皮的小事嗎?」

那只是繼續的排斥他的感覺吧。


對一個國中男生來說,才不是芝麻蒜皮。


有些父母直截了當告訴孩子,那裡做錯了,

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那同樣也會引發腦部類似被拒絕後的反應,變成真實疼痛。

後來,孩子開始逃避不擅
長的、可能會做不好的事,

也逃避學習新事物。


因為,那代表「出錯」。

父母或許較
難自知,但如果悄悄觀察其他父母和孩子的談話,

尤其在指正孩子的時候,

通常會

一、無意間抬高自己的地位(因為,父母覺得他
是對的。)

二、也是無意間,貶低孩子的地位。

言語排山倒海而去,卻不能察覺孩子腦部的細微化學變化。


請記得,孩子的心需要父母,請試著用正向回饋,抬高孩子的地位感,

公開的,在別人看得到的場合,指出孩子做對、做好的地方。

他總有些事情值得讚美。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jeremylu/archive
/2009/12/01/451922.html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