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6日 星期五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1)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 陳秀芬 演講 李景新 整理 

社 交 問 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精神疾病,叫做「社交焦慮症」?

台北市立療養院林世光醫師表示,台灣地區民眾罹患此症者,每十人中有一人,而且有九成以上是在二十歲前發病。

其症狀包括害怕參加公共場所聚會,成為別人品頭論足的對象;害怕上台演講或表演;

害怕會見陌生人或權威人士;害怕接待客人;害怕到餐館用餐等等,這些都會造成緊張、甚至逃避的行為。

看到醫師所描述的症狀,我們當中有些人,覺得自己也有這些狀況,但不認為那是病。



精神科醫師警告我們,社交焦慮症對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會造成妨礙,而且有二成的人,

會因此出現藥物濫用、酒精成癮、憂鬱症狀、或其他畏懼症等,其自殺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

所以我們實在不能小看這種「社交焦慮症」,因為許多患者不知自己有病,未尋求治療,是相當危險的。

 趁孩子在二歲半或三歲以上,開始有社交生活敏感期,我們就必須教導孩子與人相處之道。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玩,他也想要跟別人一起玩,

他最常說的話就是:「請你跟我玩,好不好?」

因此,在此時期多帶孩子外出活動,或與朋友互訪,滿足孩子社交生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很多媽媽跟我反應,孩子平時一個人在家都好好的,一出門就發現問題,

例如:自私、獨佔、嫉妒、言語衝突、肢體衝突、孤獨、沒有朋友等,都陸續浮上檯面。

這是因為在自己的家中,大人都會讓小孩,所以不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出了門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彼此之間互不相讓,我們才發現孩子真的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習。

 社 交 禮 儀 規 範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培養出開朗、樂觀、大方、應對進退有禮貌的孩子,

所以在社交生活上對孩子有許多基本教導,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接待客人、或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時,要注意身為主人或客人的基本禮貌。

其次是到外面餐館用餐時,要注意的事項。我們家的孩子到外面用餐,曾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去速食店,讓孩子不用等太久,就可以吃到東西,而且吃完還可以在遊樂場玩一下;

第二階段去中國餐廳,點菜、用餐比速食店稍微久一點,而且要求孩子安穩坐在椅子上,不要到處亂跑,以免撞到送餐的服務人員;

第三階段去西式餐廳,要求孩子安靜端坐,小聲講話,注意西餐禮節。

他們經過這三個階段訓練下來,真的變成小紳士、小淑女,令人刮目相看。

 其他的公共場所,例如音樂廳、美術館、圖書館、遊樂場、公園、學校等,都有不同的禮節規範,需要讓孩子從小學習。

我們當全職媽媽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經常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隨時進行機會教育。

很多細節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陸續灌輸給孩子,

例如雨天打傘,我們要教導孩子打開傘前,先注意傘上的雨水會不會噴到周圍的人;

如果傘是乾的,也要注意打開前與其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以免打到別人;

拿雨傘時,傘尖不可以對準別人;收起傘後,注意水滴不要滴到別人身上,也不要把濕的傘碰到別人的衣服上。



又例如坐電梯時,要讓裡面的人先出來,再進去電梯;要禮讓老弱婦孺;在電梯裡要輕聲說話;

每個人盡量面向電梯門,以免臉對著臉造成尷尬。這些都是細節,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

他們就會注意到這些小地方,也就會成為有禮貌的孩子了。 有個好朋友告訴我,這些禮儀她不太懂,

媽媽也未曾教過她,所以她常在人際關係上碰得滿頭包。

我建議她到書店去找有關禮節方面的書籍來閱讀。



2003年國語日報社出版了一本「生活大不同」,教導小朋友應注意的生活禮節規範,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我們大人先看過,學習社交生活禮儀,再去教孩子,所謂「教學相長」,正是這個道理。

 趨 避 性 與 適 應 度 孩子先天的個性是屬於內向或外向,對社交生活影響很大。

我們分析孩子的九大先天氣質裏,有兩項氣質與社交生活息息相關。

第一個氣質就是「趨避性」,也就是第一次接觸人事物的態度表現。「趨」表示樂於接受、外向個性;

「避」表示退縮封閉、內向個性。

趨或避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在接受新事物時的意願,也間接影響孩子的學業、生活、人際互動和親子關係。

 以媽媽們的聊天為例,就很容易了解趨性與避性孩子的不同反應。

在這個聚會中,大家談到孩子們吃副食品的狀況,

有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真是可惡,我按著食譜辛辛苦苦為他做的點心,他居然吃都不吃一口,勉強他吃,他竟然吐給我看。」

第二個媽媽說:「你兒子還算好,我女兒才奇怪,每次給她吃新的食物,她就是含在嘴巴裏,死都不肯吞下去,真拿她沒辦法。」

第三個媽媽說:「我兒子很像一隻豬,什麼新鮮的東西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擔心他會過胖呢!」

從上面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對副食品的反應差異很大,其實這跟環境沒太大關係,而是跟先天的氣質有關。

「趨性」大的孩子讓人容易親近與喜愛;但「避性」大的孩子則凡事退縮、抗拒,讓人很難親近,甚至常常造成緊繃的人際關係。

「避性」大的孩子,還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難養型」或稱「磨娘精型」,他的適應度差、堅持度高,對於新事物又很排斥,常讓人覺得他是太有個性又固執的孩子;

另一種是「慢吞吞型」,他的適應度差、堅持度低、反應強度也低,不喜歡新事物也不敢表達,

總是沈默又畏縮的樣子,常讓人覺得他處處與人格格不入。



 第二種氣質與社交生活相關的就是「適應度」,指適應新的人、事、物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

適應度高的孩子,容易適應新環境,所以花在適應上的時間比較短,

日常生活中常表現愉悅的態度,親子互動也偏向正向而親密的關係;

適應度低的孩子,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常有退縮、焦慮、沮喪等情緒反應,親子互動也偏向負向而緊張的關係。

正因為父母常對適應度低的孩子感到憂慮及困擾,有時也因缺乏耐心而責罵孩子,造成本來適應度低的孩子,更加適應不良了。

 綜合上述兩種氣質的分析,「趨性大」而且「適應度高」的孩子,社會生活適應良好,比較受人歡迎。

就像我的女兒,她的個性開朗、大方、喜歡表演,她的資質也很優秀,經常是班上的第一名,不然就是班長或模範生,

小學四年級寒假,還曾到北京去擔任和平小天使,參加國宴並與受邀的貴賓侃侃而談,是很多父母理想中開朗大方的孩子。

對於這種孩子,我們要注意的是提醒孩子節制,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多欣賞別人的優點。

有一次我的女兒問我:「媽媽,我很棒,對不對?」

我告訴她:「媽媽覺得你很棒,不過我們在家講講就算了,出去時可不要常常說自己很棒喔!

因為別人會以為你很驕傲,不喜歡跟你在一起。」

其次,外向、愛講話的孩子,在很多場合,常要搶著講,不懂得禮貌,或尊重別人也有說話的權利,

所以要教導他禮貌,這方面是大家比較容易明白的,我就不必多說

<待續>

2 則留言:

  1. 感謝碧慧的分享

    回覆刪除
  2.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我兒是鑑定為自閉症,暑假後進國中就讀,一開學情緒

    就一直不穩

    定,非常敏感一生氣就尖叫打人。偶然在網路中查詢資料,看到您的分享文

    章非常棒,

    正是我所需要的。再次感謝您!



    柏安媽媽 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