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平凡中的不平凡

平凡中的不平凡
 作者﹕徐千文
 身穿一件紅色襯衫,領口別上一個很精緻的徽章,

個子不高,臉上的表情沉穩、內斂,

卻不經意透露出自信,和年輕人特有的青澀,

這是我對惇偉的第一印象。

因為筆者在學校親師報上寫了一篇有關安親班的文章,
新港文教基金會要我去採訪

一位從小幾乎沒參加過所謂安親班、才藝班的傑出青年,

那就是現擔任英國牛津大學生化系博士後研究員的許惇偉。

想要了解他的成長過程和求學經歷,

並挖掘出寶貴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不是頂尖 卻清楚自己要什麼 惇偉回憶從小學到高中,
課業成績並不突出,維持在中上程度而已。
但他很明白自己對生物科學方面特別感興趣,

所以就在他中興大學農藝系二年級時,

他敲了教授的門,

主動表示希望參與實驗研究,

就這樣他一頭栽進實驗室。

後來保送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

畢業後至中研院分生所擔任三年助理研究員,

而後申請到英國牛津大學全額獎學金,

四年後拿到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他很欣賞牛津大學讓學生有多方面接觸其他領域的機會,

本著全人教育的理念,

從生活上讓各科系學生混和住宿,

再加上社團、活動等等,

幫助學生打開視野,看見更寬闊的世界。

「不要太早設框,讓學生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最愛。」

是他對學校教育的看法。


 甚麼樣的家庭 造就甚麼樣的孩子
 惇偉來自雙薪家庭,

許爸爸甫自虎尾科技大學退休,

許媽媽也從中華電信公司退休下來。

學哲學的許爸爸怎麼看待孩子的教育?
請聽他娓娓道來:整個教育範圍可分為三部份,
第一是做人準則,

如孝道、尊師、四維八德等傳統,

是永遠都不變的,孩子必須要遵守;


其次是可商量的部份,透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而來的;


第三是孩子自己做決定的部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除了第一部份不變,第二部份漸漸減少,第三部份會慢慢增加。

他認為只要是正當的都不反對,

做家長的只要在旁關注一下,

不讓他走偏,採支持而不干涉的態度即可。


正因為開明的作風,

許爸爸不強迫孩子非得參加什麼才藝班,知道他喜歡生物,

對他的投資就是一個可供動手捏塑的大沙盤,

盡量讓他接近大自然,和一部部自然科學的百科全書。

當同事問起許媽媽:「你家孩子上什麼才藝班?」時,

許媽媽窘得無言以對,

回家談起此事,豁達的許爸爸告訴她,下次別人再問起,
就說我家孩子上「灌蟋蟀、堆沙堆、抓小鳥」的才藝課,

是老師敎不來的呢!


 惇偉就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的家庭裡,快樂的做他自己。


 媽媽眼中的他

「這孩子從小就很乖,從不讓大人操心。」

許媽媽強調著。


[本來準備一些積蓄,打算供他出國深造,

他很爭氣,不但申請到全額獎學金,

省吃儉用,沒花到家裡錢。

難得的是,在國外,每逢週六週日,

一定打電話回來跟爺爺奶奶問安。]


說到這兒,一旁聽著的惇偉卻皺起眉頭說:

「這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嗎?」

雖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試問,

時下年輕人,有幾人具備此美德呢?

許爸爸講的「孝道」基本做人原則,

惇偉可是謹記在心呀!


每天一段「靜下來」的時光 許爸爸要求孩子功課方面,
只要字寫得端正,數學基本計算能力好就可以了,

成績、名次不是重點。


但他堅持每天新聞報導看完後,電視關掉,

一段全家「靜下來」的時間。

爸爸看書,孩子看書、寫功課,

甚至發呆想事情都好,

每天一段沉澱時間,「靜心做事」的定力由此培養出來。
我想惇偉能樂在實驗室做研究,

可能也是受此影響吧!


衷心的建議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力加在孩子身上,

和人攀比、怕丟面子的心要放下,

要真正尊重孩子的興趣」

這是惇偉最想跟家長們提出的建議。


 對學校老師他想說的是:

「不要要求太多的標準答案,

過度追求評量的標準化,

會扼殺孩子很多思考的空間」。

至於對學子們,他鼓勵要不斷的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多做嘗試,找出屬於自己的路。


[本著善念,多考慮別人,自然就會考慮孩子的真正需要」、
「只要孩子選擇的路是他喜歡的、有能力的,

就鼓勵他。」

許爸爸的話引人深省,簡單道理,卻道破一切玄機。


 融合中西 現代教育的典範 筆者採訪至此,

深深覺得,

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我們現代社會最需要的:
以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道德,

教給孩子做人處事的準則;

以西方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想法,

幫助孩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棒下出孝子」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走極端的做法,
都是不符合新世紀的教育方式。

 感謝惇偉一家人,願此文帶動更多人深思力行
。@*

1 則留言:

  1. 再次回顧這篇報導

    我明白

    孩子是如何走出,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孩子.加油

    不要怕

    我會陪你走下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