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提供最少限制環境 幫助跨年段轉銜安置

韓國插畫名家系列 - echi 作品桌布(第一輯) - 韓國echi 插畫桌布 Desktop wallpaper of Echi<br />Paintings18


文/吳惠如

六月是畢業季,

也是各類身心障礙學生忙著「跨階段」轉銜安置的時節。



特殊教育法所稱的轉銜服務,

是指學齡前大班、國小六 年級、國中三年級,

以及高中職三年級學生的升學輔導、生活、就業、

心理輔導、福利服務等相關專業服務項目。

此時,老師、家長、學生、專業人員等

也為身心障礙學生所安置的下一個環境,設計最少限制環境。



現行國民小學有六年修業時間,

是身心障礙學生在各安置階段最長的生活學習時間。

國小班級調整常態,

是學生由二年級升上三 年級,以及四年級升上五年級時,

會重新調整課程、老師、學生及教室,

這對安置在國小普通班的心智障礙學生,

何嘗不是一個「跨年段」的轉銜安置?



由於心智障礙學生的心智能力在環境適應及學習類化上,

都比一般孩子需花更久的時間,資源班教師須先整合校內的相關資源。

在重新編班時,必須思考:

如何依身心障礙學生的能力,

規畫適合的班級導師、課程調整、教室環境,

以及關注同儕接納、家長期望等課題。



以下針對各項要領提供教師參考:

選擇班級導師:

可以選擇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老師,

他對心智障礙學生的個別教材及課程調整已有基本的概念;

或帶過心智障礙學生的老師,

對學生的特殊學習特性及同儕協助,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

班級導師衷心的接納,是特殊學生及普通學生學習成長的開始。



調整課程評量:

升中年級後,不再像低年級時大部分都是導師的課,

增加了自然、電腦、英語、鄉土語、體育、藝術人文等科任老師。

學生在校的時間,也由半天增加為全天的學習時數。

資源教師除了教導心智障礙學生認識增加的科目課程外,

開學後也需告知任教班級中有心智障礙學生的科任老師,

學生的學習起點行為及教學因應方式。



讓家長認知孩子學習狀況:

升上中高年級,隨課程的多樣化及逐漸加深的內容,

學科性的課程,有時已經超出心智障礙學生所能理解的範圍。

所以應讓家長認知自己的孩子在學科課程、作業的學習,

以及成績表現上,可能漸漸有落差的;

資源教師也會針對學生的能力,調整他們的作業及評量內容。




認識教室環境:

升年級後,音樂、美勞、電腦、自然科等專任教室增加,

需逐一教導教室環境的認識及使用,

如何在班級教室和 專科教室間安全的行動,

也是規畫心智障礙學生環境安全教育應著重的課題。



實施同儕接納課程:

國內特殊教育對融合理念的推動一直不遺餘力,

然而同儕對心智障礙學生的嘲笑、欺負,

甚至校園霸凌現 象,卻是讓特殊學生家長擔心的地方。

在心智障礙學生轉換不同班級環境時,

針對安置班級進行同儕學生接納課程,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和「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認為孩子應從實際的生活中去操作及學習,

一般學生如 此,特殊學生更需落實。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

學校積極提供心智障礙學生不同年段的最少限制環境,

更刻不容緩。



特殊教育
(99年6月25日)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亞斯柏格症候群/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一般而言,亞斯柏格症兒童和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的差異性很小,

通常被稱為自閉症的延續或是變異的自閉症因此有些亞斯柏格症兒童,

也常被誤認為是自閉症,但其和自閉症之間仍存在著差異性。

 


事實上,亞斯柏格症並不是精神病,

而是和自閉症同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


是一群有社會性互動困難、溝通障礙和興趣狹隘、害怕改變的群體。



他們外表正常,智力多在正常範圍,

因此他們的障礙易被周遭人所忽略。



就像一般人一樣,他們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個時期,

出現憂鬱、焦慮或躁鬱等精神疾患,我們稱之為共病,

卻不是亞斯柏格症必然會有的現象,



亞斯柏格症者因為本身社會性的障礙,

在瞭解別人複雜的觀點、意圖、想法、表裡不一的思維有困難,

所以和人互動時常有不適當的反應;

 

由於訊息處理的困難,

常遺漏資訊或過度重視細節而不易和人有共同焦點;


因為彈性能力不足、對於模糊的、隱諱的、

變化多端的事物常不知所措而感到惶惑不安。




他們在學期間,努力的在困惑、不解的環境中賣力的學習,

卻還是跌跌撞撞,


並且被冠上「白目、自我中心」等各種名號,難以融入同儕中。

這個障礙會導致他們社會適應的困難,

因而有必要及早發現並提供接受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的機會。





亞斯柏格(AS)患者在兒童認知行為發展上的特色及特徵:

一.認知

亞斯伯格醫師在他首次提出AS症候群時就發現,

AS病童會對某些不屬於他們年齡的事物及題目感興趣,

也有些較怪異及不合常理的想法。



目前已經發現,雖然大多數AS病童的智商在正常範圍,

但因他們在社交及溝通能力上的障礙,過度偏執的想法,

對特殊事物的偏好,不足的解決問題技巧及組織能力,

使得他們在普通班中仍較難適應。

 


二.類化

AS病童的另一項發展困難為

"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與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中"

在AS病童中,

他們可能可以背熟一些遊戲規則或生活禮儀,卻無法活用這些資料。

在與同儕玩遊戲時,AS病童會很堅持一定要照他的遊戲規則進行,

這樣的僵化玩法,常使得同伴拒絕與他互動,導致AS病童極端受挫。

 


造成此種症狀的原因在神經系統的不成熟。

在面對壓力情境時,

AS病童的大腦無法提供適當的思考方式來解套。



要能夠充分思考,大腦必須可以:


(1) 叫出存在大腦中相關的訊息,

(2)能夠針對情境中的線索,做出”閱讀”、

”判斷”及”行動”等正確步驟,

才可對各種狀況做出正確反應。

在AS病童,這個步驟有明顯缺陷。

 

三.成熟度

要在社交場合反應恰當,必須先學會觀察及判讀各種人類的表情:

兒童也必須明瞭自己行為所會帶來的後果。

這種種的技巧都必須經由思考來達到。



然而,對於AS病童,情境或情緒方面的思考正是他們匱乏的。

因而,AS病童常被形容為「天真」、「孩子氣」。

一般而言,9-19歲之間的AS病童,

其情緒成熟度只有他們年齡的2∕3年齡的成熟度而已。

 

四.心智理論

自閉症及AS病童在theory of mind(心智理論)上的缺陷,

目前認為是這兩種疾病的病童與正常兒童的重要差別。

由心智理論的觀點,AS病童具有下列缺陷:


1.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 :

AS病童語言流暢,並無表達上的困難,

但他們常無法以言語來解釋自己的一些行為。

 


2.無法理解情緒 :

 
AS病童一樣會產生許多情緒,

但他們了解的情緒種類及掌握情緒的技巧較生疏。

AS的孩子常無法區分兩種「高興」的差異。

不論是自己的「高興」或他人的「高興」程度,

AS病童就是無法拿捏分寸,表露的恰如其分。

 


3. 無法針對別人的情緒做出正確的反應 :

我們的許多行為均是觀察他人的表情,

揣摩對方的想法再做出某些自認恰當的反應。

然而AS 病童常抓不到這樣的技巧。

 


4. 無法理解社交禮儀規範 :

AS病童常無法理解生活中許多社會規範,

如:排隊等待、不可插嘴、不要直接指出別人的缺失等禮節。



5. 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擬世界 :

大家都知道「星際迷航記」是電視中虛擬的故事,

但AS病童卻會很認真地思索改良太空船裝備等細節問題。


 

五.特殊的語言溝通方式

AS病童開始學講話的時間與一般嬰幼兒相去不遠。

他們發音正確,認得許多詞彙,但溝通技巧通常較為怪異。

這樣的結果是,

許多AS病童無法在人際互動上使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



例如,AS病童可能會有以下的語言表達方式:


(1)把同一句話重複許多遍

(2)巨細靡遺的描述一些常人可能不感興趣的事物

(3)無法持續一般社交性的談話

(4)說話時喜歡用冗長的句子或過度做作

(如使用很標準的發音)


(5)說話時,無法拿 捏與人談話的適當距離

(如:太過靠近人說話)


(6)說話時缺乏目光的接觸或面無表情及察言觀色,

了解別人使用的肢體語言。

 


六.社交能力

AS病童的另一項重要缺陷在

無法建立及維持長久的友誼及恰當的人際關係。



他們常帶有下列數項困難:


(1)無法理解某些社交線索

(2) 常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句子的含意。

這些困難使得AS病童常限在單向的溝通中,

或在社交場合及與人對談時表現得十分笨拙。


亞斯柏格症候群的致病原因

 

亞斯伯格症《國際診斷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國際疾病分類》

第十版 (ICD-10, 1993)




1.在說話、語言理解或認知發展方面,

臨床上沒有顯著的一般性遲緩現象。


在三歲前,生活自理技能、適應行為和對環境的好奇心,

應和正常智能兒童的發展程度相當。



而動作的發展可能有某些遲緩現象,

並且常伴隨動作笨拙(不是必要的診斷特徵)。



通常和零碎技能有關而表現出異常專心的行為,

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此行為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

 


2.社會互動方面出現本質上的障礙,

明顯表現出至少下列兩項行為:


(1)無法適當的使用視覺注視、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

以進行社會互動。


(2)在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下,

無法發展出和心智年齡相符的適當同儕關係,

包括分享興趣、活動和情緒。


(3) 未發展出社會---情緒的關連性,

對其他人的情緒表現出有缺陷或偏差的反應;

或缺乏隨社會情境而作的行為調整;

或難以將社會性、情緒性、和溝通性行為加以統整。


(4)缺少主動尋求和其他人分享喜悅、興趣、或成就的行為

(如缺少展現、引導、或向其他人指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3.表現出一種 不尋常的、強烈的、有限的興趣,

或侷限的、重複的、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形式,

明顯出現至少下列一項行為描述:


(1)沈迷專注在某些內容和焦 點方面異常的興趣,

並表現出刻板和重複的形式;


或者有一種以上或一種以上強度或焦點上異常的興趣。

(2)明顯地對特定的、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表現出強迫性的固執行為。

(3)刻板和重複的動作舉止,

如揮動或扭動手或手指,或出現複雜的全身性動作。


(4)沈迷於物體的 某部分或者是遊戲器材中功能性的部分

(如顏色、表面的觸感,或是器材發出的噪音或震動)。




4.此障礙無法符合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單純型精神分裂症、

準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疾患、完美性(強迫性)人格障礙、

兒童期反應性和無選擇性依戀障礙。



亞斯柏格症候群的治療原則

截至目前,已發展出許多AS的治療模式。

但受限於研究對象的數目太少,

父母將會發現許多治療方案在執行時未必實用。



最重要的是,至目前為止,

世界各地的精神醫學專家對AS的診斷標準仍未有一致的看法,

治療方式也因而五花八門。



有的父母因而轉向“有經驗的父母”求助。

總而言之,父母必須多方收集資訊,

先行篩選掉對孩子無助益的治療方式。



在配合治療師或醫師治療時,

父母不必對於療效過於驚慌或計較。

只要治療方式是正確的,

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就會出現你所期望的轉變。反之亦然。


 

在開始任何一種治療時,父母不妨先思考下列數個問題:

1.選擇的這種治療是要針對孩子的什麼問題,

要改善什麼問題?


沒有一種治療是全方位的。



不妨與治療師或醫師討論即將進行的治療

(不論是行為治療、感統治療、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

對孩子的助益及治療極限。



如果治療師告訴你這種治療可以改善孩子一切問題時,

一定要請他詳細說明改善症狀的原因。

如果他在解釋時使用太多專有名詞,

就要進一步請他「翻譯」成你聽得懂的語句!




在與治療師談話時,最好可以做筆記。

把你的疑問、你得到的解答及新的發現等都記好,

才可有效率地利用每一項及每一次的治療及治療時間。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不好意思問問題。

 


2.治療到底要進行多久?

大部分針對AS的治療都沒有「結束」的時刻表。

孩子的各種問題常糾纏不清

(如:社交技巧不好導致情緒困擾;

協調能力不好使得學習及寫字能力變差)。

因而許多治療時間都是以月或年來計算。



目前受限於保險制度,有的治療會在進行一段時間後停止。

這時如果孩子的進步仍有限,

父母自己必須持續協助訓練孩子。



3. 除了到醫院治療外,

老師在學校及父母在家中還有什麼協助孩子的方法嗎?


一旦孩子在治療中學到某些技能,

父母不妨立即在生活中或學校教室內強化他的印象。



譬如孩子在職能治療中學會分辨外形一樣,

但觸感完全不同的物體時,

我們就可以在超市與他一起進行同樣的辨識練習。



4.在家中治療孩 子時,父母要注意什麼?

許多父母在“旁觀”孩子治療一段時間後,

就會躍躍一試,在家中為孩子進行治療的工作。

其實許多治療項目,尤其是牽扯到心理層面的治療時

(如:行為處理、情 緒治療),技巧常只是工具而已。



好的治療師還必須可以客觀地觀察孩子的改變,

冷靜地維持自己中立但堅定的態度。

但父母在“治療”孩子時,往往無法像治療師 一 樣,

因為經過完整的訓練,有能力審思自己的情緒,

而在不知不覺中帶給自己及孩子更多壓力。

有的父母則認為與AS孩子相處已夠令人心煩了,

就把治療工作交給 治療師,自己只努力做好“父母”的角色。



結語:

(1)這是一場長期抗戰,要隨時保持客觀,

不要吝於尋找資源及發問,但也不要累壞自己。

因為往往是孩子或你最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治療上最困難,帶給父母的挫折也最大。

記住!保持客觀!

 


(2)孩子才是治療的重心。





亞斯伯格症的困難

認識亞斯伯格症


資源班特殊生的障礙各有不同,


而相較於教育界已熟知自閉症過動症等,


「亞斯伯格症候群」則是一種較鮮為人知的「新興」疾病,


一般家長在第一次聽聞這種病症時,甚至連名字都背不起來。


到底這是什麼疾病?家長老師要如何看待它?又能給予什麼協助?





「亞斯伯格症候群」早在1944年就被提出來


隨著病徵界定越來越清楚,1980年代開始被注意,


台灣則直到近5年才逐漸有人討論。





這種病與自閉症、雷特氏症等同屬


廣泛性發展障礙症」中的一個亞型


根據國外統計,盛行率最高為千分之四,台灣沒有明確的數據,


但「感覺上越來越多,」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丘彥南說。





亞斯伯格症並非智能不足,也不是缺乏學習機會,


但病童在社會適應方面會出現明顯的障礙和困擾,


發展性相對地弱,


「他們是不能,而非不為,一味責罵只會讓情況更糟,」


丘彥南希望家長及老師先要有此認知。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主任楊宗仁,


指出病童有3大核心障礙


社會性互動不良、溝通領域障礙,和缺乏思考上的彈性。





社會性互動上,


亞斯伯格症兒童對個人空間有敏銳的意識感,不喜歡與人靠近。


社交方式比較笨拙,如不願正面注視接觸的對象等。


溝通方面,病童對於瞭解「何謂溝通」有困難,


不會求助、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


說話聲調缺乏變化、不善於控制音量音調





亞斯伯格症兒童還有想像力及思路僵化的問題,


缺乏彈性、喜好一成不變,稍有變動就深覺不安,吵嚷不休。





有人認為亞斯伯格症就是過去所謂的「高功能自閉症」,


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也有人質疑,這種「新發明出來」的病症,


與一般人概念中的「壞性格」很難區分。





「個性與疾病的界線,其實本來就是很模糊的,」


丘彥南以光譜來比喻,在切線的左右都是灰色地帶


只是強弱和程度的差別而已。





可惜的是,目前亞斯伯格症診斷出來後尚無對應的治療法,


只能在生活中不斷地提醒和接納。


而患者的發展曲線也有個別差異,


有些在小時候很嚴重,長大後會稍微改善,


有的則相反,越大越無法溝通。





一般而言,當環境中出現挑戰,問題就隨之顯現。


站在醫生的立場,丘彥南建議家長,


如果孩子有明顯的障礙,越早正視和面對越好;


但如果孩子趨近於正常,那麼不妨就把症狀當作是孩子的個性,


不厭其煩地說明和導正,


「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是需要極大的耐性和時間,」




對教育上的直接關照者──老師來說,

必須以接納孩子個別差異的心情來看待病童,


瞭解其僵化的思想和處事方式,才能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


例如,


亞斯伯格症兒童不能處理時間的壓力,


有些學校在考試時,就不限制病童的作答時間,


讓他們能在放鬆心情的情況下作最好的發揮。


如此一來,亞斯伯格症兒童的「障礙」也就不構成師生間的障礙了。




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

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

  聲明:亞斯伯格症之診斷非常複雜與嚴謹,

即使是資深的臨床專業人員也無法輕易做出診斷,

此處列出亞斯伯格症診斷常用的兩種標準是為了讓大家對此症更瞭解,

如果是對您的孩子有任何疑慮,

仍必須到醫院由專業的評估小組進行評估,切勿妄加揣測!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 (ICD-10, 1993)】

1.在說話、語言理解或認知發展方面,

臨床上沒有顯著的一般性遲緩現象。

診斷上需要在兩歲或更早就發展出單字,

在三歲或更早就使用溝通的語句。

在三歲前,生活自理技能、適應行為和對環境的好奇心,

應和正常智能兒童的發展程度相當。

而動作的發展可能有某些遲緩現象,

並且常伴隨動作笨拙(不是必要的診斷特徵)。

通常和零碎技能有關而表現出異常專心的行為,

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此行為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 



2.社會互動方面出現本質上的障礙,

明顯表現出至少下列兩項行為: 

(1)無法適當的使用視覺注視、臉部表情、

身體姿勢及手勢,以進行社會互動。

(2)在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下,

無法發展出和心智年齡相符的適當同儕關係,

包括分享興趣、活動和情緒。

(3)未發展出社會------情緒的關連性,

對其他人的情緒表現出有缺陷或偏差的反應;

或缺乏隨社會情境而作的行為調整;

或難以將社會性、情緒性、和溝通性行為加以統整。 

(4)缺少主動尋求和其他人分享喜悅、興趣、或成就的行為。 

(如缺少展現、引導、或向其他人指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3.表現出一種不尋常的、強烈的、有限的興趣,

或侷限的、重複的、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形式,

明顯出現至少下列一項行為描述: 

(1)沈迷專注在某些內容和焦點方面異常的興趣,

並表現出刻板和重複的形式;

或者有一種以上或一種以上強度或焦點上異常的興趣。 

(2)明顯地對特定的、

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表現出強迫性的固執行為。 

(3)刻板和重複的動作舉止,如揮動或扭動手或手指,

或出現複雜的全身性動作。 

(4)沈迷於物體的某部分或者是遊戲器材中功能性的部分

(如顏色、表面的觸感,或是器材發出的噪音或震動)。 



4.此障礙無法符合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單純型精神分裂症、

準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疾患、完美性(強迫性)人格障礙、

兒童期反應性和無選擇性依戀障礙。


----------------------------------------------------------------------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第四版 (DSM-Ⅳ, 1994)】

1.社會互動方面本質上的障礙,至少符合下列兩項行為的描述:

☆多重非語文行為如視覺注視、臉部表情、

身體姿勢及手勢以規範社會互動的使用方面顯著的障礙。 

☆無法發展出符合其發展水準的適當同儕關係。 

☆缺少主動尋求和其他人分享快樂、興趣、或成就的行為。

(如缺少拿出來、帶來、或向其他人指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缺少社會或情緒的交互性的行為。 



2.行為、興趣、和活動方面有限的、重複和刻板的形式,

至少符合下列一項行為的描述: 

☆沈迷專注於一種或一種以上,

在強度和焦點上不正常的刻板和有限的興趣形式。

☆明顯地對特定的、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不變的堅持。 

☆刻板和重複的動作舉止

(如揮動或扭動手或手指,或複雜的全身性動作)。 

☆持續的沈迷於物體的某一部份。 



3.此障礙導致在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方面

臨床上顯著的障礙。 



4.沒有臨床上顯著的一般性語言遲緩

(如兩歲時會使用單字,三歲時會使用溝通的語句)。



 5.除了社會互動外,在認知發展或生活自理、

適應行為及對環境的好奇方面,

符合同年齡的發展,沒有臨床上顯著的遲緩現象。

 

6.此障礙無法符合其他特定的廣泛性發展障礙或精神分裂症。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由回應性介入 因應身障生學習挑戰/林桂如


韓國兒童插畫 - 可愛小女孩 - 春天小天使 - 韓國卡通女孩插畫 8


特殊教育(99年4月9日)

文/林桂如


美國《身心障礙個體教育增進法案》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中,

為改善傳統鑑定標準的不足,與發揮特教成本的最大效益,

提出可採用強調科學研究本位的「回應性介入(簡稱RTI)」

檢視個體是否對於特定、研究本位介入具有反應,

做為評量程序的一部分。



美國《身心障礙個體教育增進法案》中,

為改善傳統鑑定標準的不足,

與發揮特教成本的最大效益,

提出可採用強調科學研究本位的「回應性介入(簡稱RTI)」,

檢視個體是否對於特定、研究本位介入具有反應,

作為評量程序的一部分。




透過RTI以科學研究證據為基礎的教學介入,

將可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情形,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重視與監控有特教需求的高危險群學生

在該學年初,

由教師運用特定策略加以挑選具有特教需求的高危險群學生,

如:檢視所有學生上一 年的表現,

由設定的學習表現效標進行過濾,

或在該學年以常模參照的測驗或效標參照測驗,

篩選出表現低落的學生提供約兩個月的教學介入,

透過動態評量的方式監控學生進步的情形,

建立普通教育的補救教學系統,提供即時的教學介入。




二、加強科學研究本位的教學介入

美國《不放棄每個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與《身心障礙個體增進法案》中
要求身障生所接受的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

須有科學理論及實證研究作為基礎,並強調高品質的合格教師。




為有效減少因 「不當教學」的結果,

導致學生特教需求產生的可能,

RTI強調透過提供連續性的科學、實證本位服務,

進而監控學生的進步與反應,其方式包括:


1運用較多的教師中心、系統與清楚教學(如腳本式教學)。

2提高處理的頻率。

3增加持續的時間。

4營造較小、較同質的學生群組。

5交流教學者的專家知識。



三、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流

RTI積極帶動提升教師的教學知能,

由強調接納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

敏察與關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經由特教老師與普教老師間的合作,

提供多層次教學策略與介入,

並運用課程本位評量系統了解、監控學生的學習情形,

以收集客觀的學習反應資料,

客觀找出對於教學介入無效的學生,

以利後續安排進一步的鑑定。




RTI的實施理念與作法,

可謂提供國內推動融合教育上的另一思考,

經由重視全方位篩選的重要性,

關注因文化、種族、經濟等因素導致其學習的需求,

強調應由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及相關行政人員間的合作。



因此未來在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上,

實宜增進實務教學者對於有效教學本質的理解、

科學本位介入策略的運用與學生學習反應的系統監控,

以因應身心障礙學生不同學習需求的挑戰,增進實質的學習效益。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家長態度 決定亞斯孩子未來

下一張(熱鍵:c)


歡迎家長分享--教養心得

「很多(自閉症孩子)其實都被隱藏起來啦!

查教育部資料就可以知道,到高中、大學那些人突然就不見了。」

F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

中華民國自閉總會理事長陳永明嘆口氣,無奈的說。

F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

社工劉玫吟說:

「亞斯的孩子未來要如何,有一部份還是要看家長的態度。」



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亞斯柏格症的孩子跟自閉症孩子不同的是,

亞斯的孩子沒有明顯的語言發展遲緩現象,


但是行為和自閉症相符,也因此,


亞斯孩子症狀算是比較輕度的自閉症。


F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


西元一九九八年,中華民國自閉總會成立星兒工作坊,


主要是輔佐十五歲以上的自閉傾向孩童,


使其和人群能夠合諧相處並且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課程時間 是每個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半,


內容是園藝、押花、紙藝、代工、清潔隊、


生活態度、生活禮儀、社會互動技巧等訓練。


F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


社工劉玫吟說:


我們遇過一個例子,就是他的能力其實很好,


可是他的家人會覺得現在沒有適合他的工作,


也不想花錢讓他在機構訓練,


就乾脆讓他待在家裡,看的到就好了。」


FLASH 網頁模版百寶箱官方 論壇1 x5 n& {7 [! t; x


不過,還是有部分的亞斯伯格症孩子會繼續唸書,


劉玫吟說:


「只要狀況比較好的孩子,家長還是會讓他們繼續唸書,


像是我們有一個亞斯的個案,他就要繼續念大 學。」


或者有些家長自己的親戚自行做生意,


就會直接讓自己的孩子去幫忙,


因此,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去留,家長的態度還是最重要的因素。


2009/9/19生命力新聞【記 者梁珮綺/台北報導】

拿他跟別人比是不公平的

韓國兒童插畫 - 可愛小女孩 - 韓國卡通小女孩插畫 12


人為什麼愛比較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位在美國當小學校長的朋友寫了封電子郵件來請我幫忙,

原來她的學區新搬來兩戶中國移民,

這兩位媽媽整天來學校打聽別人孩子的成績,

雖然老師已經很客氣的拒絕了,她們還是不死心,一直問。



朋友想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這麼關心別人孩子的成績,

她該如何讓她們知道這不關她們的事,她們也沒有權利知道。



我看了信很感慨,因為要中國人不比較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孩子從小比到大,

父母可以接受「我的孩子跟別人不同」,

但是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所以他要比別人好」。




中國父母最常講的就是:

「他是人,你也是人,為什麼他考一百分,你考五十分?」

因此,常對孩子疾言厲色,甚至打罵,

用「恨鐵不成鋼」來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雖然古代就有成語「大器晚成」,

但是一般父母不大能接受這句話,

總認為小時候學得慢,長大就會沒出息,因此很焦慮。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一個訂閱雜誌的廣告給學生看,問他們會選哪一種:

第一種是訂閱網路版一年五十九美元;

第二種是訂閱紙本版一年一百二 十五美元;

第三種是網路加紙本版一年一百二十五美元。



結果願意訂閱網路版的學生有十六人;紙本版的沒人訂;

網路加紙本版的八十四人,因為相較之下,網路加紙本版比較划算。



第二個星期,他再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學生,

但是這次把紙本版拿掉,只有網路版與網路加紙本版相比,

這時,選網路版的人數增加到六十八人,

選網路加紙本版的只剩下三十二人。為什麼呢?



因為拿掉中間用來做比較的紙本版,

學生失去了定錨(anchoring)的點,

腦袋一想,網路版比網路加紙本版便宜了六十六元,

佛蘭克林不是說:「省下的一分錢就是賺到的一分錢」嗎?

(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



五十二個人因此改變主意,選擇比較便宜的網路版了。



因此,懂得心理學的商人,都會用定錨點來促銷他想賣的東西。

例如旅行社打出巴黎、羅馬兩個旅遊專案,一切條件都相同,

人們因此舉棋不定,因為巴黎有羅浮宮,羅馬有競技場,

兩者都附早餐,看起來一樣好,實在難以取捨。



但是假如業者多加了一個「羅馬不附早餐」的方案,

這時「羅馬附早餐」的就立刻占上風,



因為橘子不能跟蘋果比,但是蘋果可以跟蘋果比,

一比之下,「羅馬附早餐」的就划得來了。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很難用絕對條件來選擇事物,

必須有定錨點來作比較。



在教育上,這個定錨點應該是孩子過去的表現,

因為每個孩子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環境都不相同,

拿他跟別人比是不公平的。



雖然比較是動物的本性,

伊索寓言中

也有橋上的狗看到橋下水中倒影的狗叼的肉比牠的大,

想要換,結果嘴一張,肉就掉下去的故事,

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使我們超越動物的本性,

我們不能拿本性當作藉口不肯改;

要知道,只有改變錯誤觀念,孩子才可能學習得快樂。


國語日報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學習障礙的類型

Kirk 、 Gallagher 和 Anastasiow

依據近年來各領域對學習障礙的研究結果,

將學習障礙區分成發展性學習障礙與學業性學習障礙。





如下表共區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從神經心理與發展的觀點切入,


假定生物遺傳、知覺-動作、視聽歷程、

記憶及注意力等缺陷是造成學生學業困難的原因。



第二類:則以學科學習的角度,


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內容及歷程會出現問題,

進而影響在學業上的成績表現。



第三類:則試著從學生的社會適應及行為特徵,


研究低自我概念、違抗性行為、低動機與興趣等症狀,

來探討學習障礙學生是否具有社交障礙

(引自周台傑, 2000 )。

神經心理 ∕ 發展的學習障礙

1.生物 ∕ 遺傳缺陷

2.知覺 — 動作缺陷

3.視覺歷程缺陷

4.聽覺歷程缺陷

5.記憶缺陷

6.注意力缺陷

學科 ∕ 成就障礙

1.語言與閱讀

2.寫作

3.拼字

4.數學

5.執行功能

社交障礙

1.低自我概念

2.違抗性行為

3.低動機與興趣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孔繁鐘譯,1999)

對學習障礙的定義是以學業性學習障礙為主,

將學習障礙分為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和書寫障礙。

除了上述三種類別外,

以下連同非語文學習障礙一併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閱讀障礙


Olson(1989)認為這類型的兒童在語音解碼方面

有特別的發展性缺陷,

這種缺陷無法將文字轉換為語音,

是一種高度遺傳的特質。

因為人類的短期記憶主要是處理聲音訊息,

因此視覺上的文字訊息須轉為聽覺形式,

閱讀才會產生意義。

Lerner(1993)指出80%的學習障礙學生出現閱讀的困難。

Kirk等綜合其成因為:

聽覺理解能力差、聽或視知覺速度太慢、

無法知覺文字符號(即失讀症,Dyslexia)、

缺乏閱讀所需的知識、

無法注意到重要關鍵字句或段落、

及無法了解書寫文字的單位。



(二)數學障礙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孔繁鐘譯,1999)

指出數學障礙學生可能的缺陷:

語文能力(瞭解或表達數學名詞,運算或概念,

以及將應用題解碼為數學符號)、

知覺能力(認出及閱讀數字或數學符號,將物品分門別類)、

注意力(正確抄寫數字或符號,記得進位與退位,

以及正確看出運算符號)、

數學能力(依循計算步驟,計數和學會九九乘法表)。

而Lerner(1993)則認為其原因有七:

符號閱讀困難;空間、序列、順序概念困難;

語文閱讀困難;記憶力問題;缺乏數學學習策略;

處理歷程速度太慢;視知覺或視動協調問題。



(三)書寫障礙


多數的學習障礙兒童都有書寫方面的問題。

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孔繁鐘譯,1999)

亦指出書寫障礙大多與其他學習障礙類型有關,

純粹書寫障礙則甚少。

書寫障礙通常包括

1.寫字障礙

(握筆困難、字跡潦草、字體寫錯)

2.寫作障礙

(語句過短、文法及標點錯誤、文章組織拙劣、詞不達意)。



(四)非語文學習障礙


Lerner(2000)認為非語文學習障礙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y,簡稱為NLD)

可說是學習障礙的一種,

但卻不同於學業、語言和認知上的困難,

它是由於在右半腦神經心理上的缺陷,

而導致在社會、人際交往上有顯著的困難,

包括對新的、非語文情境的適應、非語文符號和線索的辨識、

以及人際之間的溝通訊息有理解上的困難。

而其主要問題為(Thompson, 1997):

1.動作協調不佳、有嚴重的平衡問題、對精細動作有困難。

2.視覺空間組織有困難、缺乏形象概念、較低的視覺編碼技能。


3.社交困難、無法理解非語文的溝通訊息、不懂得察言觀色。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孩子不會從賞罰之中獲得所需的思考能力

下一張(熱鍵:c)


《喬伊的返校之旅》

內容摘要

多數時候我們對於問題學生的認知都是錯的,

以為這些孩子心機重、渴望他人注意、霸道、被動、得寸進尺,

而這些特性乃來自於父母

消極、縱容、缺乏原則、沒有章法的管教方式;

因此,從這些認知衍生而來的解決方式也一直是錯誤的。



如果你認為一個孩子的行為不良是因為父母的管教方式

消極、縱容、缺乏原則、不懂得防範未然,

那麼,你就會花很大的精神想要成為一個

一板一眼、嚴格、有原則、懂得防範未然的人,

而通常採取的方法會是賞罰。



在我們的文化中,面對無法滿足成人期望的孩子時,

許多大人只會想到一個詞、一個介入的方式:後果。



後果的意義可能是針對良好的行為給予獎賞

(在學校裡面,可能包含特殊的權利或者貼紙、

笑臉或者可以拿來交換有形獎品的票卡或點數),



對不良的行為予以處罰

(包含剝奪權利、更多作業、罰站、停學、留校察看、退學)。



賞罰如果有效自然很好,如果無效就會比較糟糕,

而對於那些最常被這類方法對待的孩子,賞罰通常無效。



這是因為賞罰能夠幫助我們達成的目標只有兩個:

(一)教導孩子學習和對錯有關的基本課題;

(二)提供孩子動機,讓他們表現出正確的行為。



但是(接下來這句 話很重要),

大部分的問題學生「早就知道我們希望他們如何表現」。

他們知道自己應該聽話,不應該干擾其他同學學習,

也知道沮喪或難堪的時候不應該跑出學校,

不應該打人、罵髒話或者在教室裡大喊大叫。



因此,他們並不需要我們花很大的力氣告訴他們,

我們希望他們如何表現。

雖然這點很難令人相信,但大部分的問題學生本來就想守規矩,

他們不需要我們一直發給他們貼紙,

剝奪他們下課的權利,或者將他們停學;

他們的動機已經存在,他們需要我們提供其他的東西。




本書的前提是:

行為有問題的孩子欠缺重要的思考能力,

這個觀念是根據過去三十年來,

神經科學針對有攻擊行為、無法與他人相處,

並且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

情緒障礙與焦慮症(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對立性反抗疾患(簡稱ODD)、

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簡稱CD)及有

語言處理障礙(language-processing disorder)

的孩子所做的研究。



有別於傳統學習的領域──閱讀、寫作及算術等方面,

這類思考能力包括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行動之前先考慮後果、

認識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如何措辭好讓他人知道你心中的顧慮,

以及運用有彈性的方式回應計畫的改變;

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他們有某種學習方面的障礙。



就像閱讀遲緩的孩子無法掌握所需的技巧達成順利閱讀的目的,

問題學生也無法掌握所需的技巧,

順利處理生活中社交、情緒及行為方面的挑戰。




我們如何幫助傳統上發展遲緩的孩子呢?

首先,我們會評估干擾他們學會技能的因素,

然後提供專門的指導,循序漸進地按照他們吸收的能力,

教導他們學習所需的能力。



對待問題學生時,若能將他們視同發展遲緩的孩子,

並且運用相同的愛心與方法,

就像你在處理任何其他學習障礙一樣,他們的表現就會更好。



如果繼續當他們是消極、渴望關注、得寸進尺……的孩子來對待,

繼續倚重賞罰來處理他們的障礙,那麼,他們的行為通常不會改善。



這是因為孩子不會從賞罰之中獲得所需的思考能力,

也解決不了他們行為出問題的肇因。

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熱衷並且過度運用賞罰來對待問題學生?

因為我們並未察覺他們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作者簡介

羅斯‧葛林博士是合作式問題解決取向的發起者。

專長於有社會、情感、行為問題孩子的評估與處遇。

他是《家有火爆小浪子》
一 書作者、

《火爆小浪子的處理》一 書共同作者,

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系副教授。

我不是故意惹你生氣


下一張(熱鍵:c)

作者:趙文瑜

為了讓小六的泉安在升國中前,

能有一個豐富、有趣、充滿回憶的暑期生活,

泉安媽媽最近開始注意暑期夏令營的訊息,

準備送給孩子一份升上國中前的禮物。



恰巧,泉安的資優班老師,也同時提供了幾個知性營隊給媽媽,

並願意主動幫泉安做推薦,

讓他能進入專為資優生規畫的語文和科學營隊活動。

泉安媽媽擔心名額有限,很快就把報名表填好請他帶到學校,

然而,因為一張報名表,泉安與老師之間,

竟然發生了一連串的誤會與衝突事件。



在電話中,泉安媽媽聽學校老師說,當老師請安交出報名表時,

泉安卻回答:「為什麼我要交給妳。」



由於在這之前,泉安已經有資格代表學校到香港去參加活動,

老師擔心他出國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便事先與他溝通:

「你如果想要去香港,就要答應聽我的話,否則我怎麼敢帶你去?」

然而,當下泉安卻回答:「我不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這樣的回答,真的讓老師的心情跌到谷底。



泉安接二連三在學校出現類似的狀況,

甚至連班上兩位同學與老師協調好換座位,

泉安都可以憤憤的生氣說:

「為什麼他們可以換座位,而且竟然沒有經過我的同意。」

這些狀況,讓原本個性溫和的老師,開始出現微詞;

相對的,泉安心裡因為老師的不諒解,也對老師充滿敵意。



為此,老師與泉安媽媽做了幾次溝通,

他們都意識到,近半年來,泉安可能開始步入青少年階段,

自我意識表現強烈,因而經常忽略了身旁人的感受,

這不管對泉安 的人際溝通和互動,都出現了許多障礙。



為了了解泉安近來的問題,

泉安媽媽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

並決定與孩子進行一次徹底且深度的對話。



透過親子間的一問一答,泉安媽媽才了解,

原來這些日子以來,泉安根本無法真正理解老師生氣的原因;

相對的,老師的反應也讓他感到生氣,

因為他覺得老師只告訴他,他錯了,並沒有把他的錯誤指出來。



泉安媽媽發現,

其實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解讀,

只是他經常陷入自己的思緒中,

說話又過於直接,

例如:

他認為媽媽只有把報名表交給他,並沒有說要給老師,

所以當老師跟他要報名表時,

他不知道到底是要給老師還是要帶回家給媽媽;

此外,

他也忘了自己到底是如何回話,才讓老師如此受傷。



幾年前,有一份「青少年人際溝通與聯繫研究」,

研究發現,五成青少年表示,與家人或朋友缺乏良好的溝通關係。



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繫,

主要受

「個人表達能 力」及「以自我中心的態度來聆聽別人」有關;

由於缺少同理心(Empathy),不懂「從對方觀點理解事情」,

或者「當有不同意見提出,會打斷對方說 話」、

「只顧自己說話而忽略對方的表情和反應」等原因,

造成了青少年的人際溝通不良。



對於此階段青少年,專家也建議,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從「良好的親子互動」做起,

父母除了要傾聽他們說話,幫助他們解讀並釐清問題所在,

還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給予信心,並提供正向的建議與示範。



此外,安排孩子參與義工團體,

讓他們透過付出與協助,產生同理心。

當孩子體會到「施與受」、「感恩與回饋」後,

將可以 幫助他們在人際互動上,

較順利的度過青少年狂妄且自我意識高漲的時期。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4883

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