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淺談特殊教育兒童人權




受訪者/林佳範(教育部人權教育委員會委員)

2006/12 採訪/陳可捷

特殊教育專刊特別訪談教育部人權教育委員會委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林佳範說明。

什麼是兒童人權?
林佳範表示,根據聯合國定義,
兒童指的是十八歲以下的任何人,
跟目前稱呼國中生、高中生為青少年、少年並不相同。


至於人權,簡單來說,
就是「做一個應該受到保護、保障的基本尊嚴及尊重」,
人權不會因為身分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人皆享有這個權利,

包含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

其他人不能任意剝奪這些權利。


兒童人權又與一般人權有些不同,因為相較於成人而言,
兒童屬於弱勢族群,容易受到歧視、忽略,

且兒童獨立性、成熟度也不足,

所以需要被優先、特殊的保護,以避免兒童受到侵害。



依照聯合兒童權利宣言,兒童享有一些獨有權利

包括兒童有獲得健康發育成長的權利;

在身體上、精神上或社會方面有障礙的兒童,

應依特殊狀的需要,獲得特別治療、教育和保護的權利。



兒童也享有人格和諧成長的權利,

意味著在父母的負責任的保護下,

兒童能在具有愛情、道德

及物質的環境保護下獲得養育。

而且,除非特殊情況,

幼兒不得與其母親分離,

社會及公共機關

更應對無家可歸的兒童與無法維持適當生活的兒童,

給予特別養護的義務。

另外,對於子女眾多的家庭,

國家及其他相關機構,則應提供適當經費援助。



當然,兒童擁有受教育的權利,

且至少在初等教育是免費、義務的,

同時擁有均等的教育機會,

負責輔導、教育兒童的人,

更要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輔導原則。

兒童還擁有遊戲權及娛樂權,

遊戲和娛樂活動必須具有教育目的,

社會及政府機構必須努力促進兒童享有這些權利。



林佳範表示,

臺灣雖然受限於國際情勢的關係,

並沒簽署這項宣言,

不過國內許多法律的精神都與宣言內容一致,

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等。



另外,兒少法雖未提及遊戲權及娛樂權,

但在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規畫中,

也在人權教育裡納入遊戲權與娛樂權概念。



身心障礙兒童的人權

與一般兒童相比,身心障礙兒童是「雙重弱勢」,

一是具有兒童身分,

另一則是具有身心障礙的身分。



林佳範指出,對於身心障礙兒童,

一般人普遍有兩種看法,

一種是可憐,另一種是覺得他們有病。

但從人權的角度來看,這兩種看法都太過狹隘。



因為站在人權的觀點,

身心障礙人士與兒童享有的人權與你我相同,

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但由於身心障礙者身心情況與一般人不同,

在尋找工作機會等方面,未被受到平等對待,

因此需要額外協助,保護他們的人權。



他強調,過去一般人會認為

社會各界提供給身心障礙人士及兒童的協助,

是「福利」而不是「權利」,

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所以過去保護身心障礙者的法律稱做「殘障福利法」,

現今已改為「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就如同學校裡的電梯只提供給身心障礙人士使用,

或是特殊教育教室只提供給身心障礙兒童使用,
這些都不是身心障礙者的「特權」,
而是因為他們需要,

政府或學校必須提供類似的「平權措施」,

讓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一樣,享有同等的人權。



身心障礙兒童的受教權

對於身心障礙兒童來說,

受教權是過去較容易被忽略的人權之一。

林佳範說,

以前曾有學校以校內沒有特教班,

拒絕學生入學,剝奪學生就學的權利;

但現今在相關法律規定「零拒絕」的原則下,
學校不能拒絕任何身心障礙學生,
保障了身心障礙兒童的受教權。



身心障礙兒童入學該如何教育,

則成為另一個人權議題。

傳統的做法是把所有身心障礙學生集中成班,

讓教師提供適當協助與學習資源。

不過,這種安排方式卻出現標籤化、隔離,

甚至放棄教育等問題。



也因此,回歸主流教育成為

另一種安排身心障礙兒童的模式。

林佳範表示,

目前法律也規定,
學校必須提供身心障礙兒童一個「最少限制的環境」

也就是說,如果學生想要就讀普通班,

學校必須尊重他的意願,

不能剝奪他到普通班學習的權利。

他指出,身心障礙兒童到普通班學習,

不一定會造成困擾,

在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教師的帶領下,

反而會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與機會,

一方面讓身心障礙兒童學習更多,

一方面也讓其他學童認識到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人。



資賦優異兒童的人權

根據我國特殊教育法,

特殊兒童除了身心障礙兒童以外,也包括資賦優異兒童。

但站在人權的觀點而言,

林佳範說,資賦優異兒童與身心障礙兒童不同,

不是因為「弱勢」而需要保護,
而是因為「不同」而需要提供特殊的安排。



他也強調,

所謂資賦優異兒童,指的是天生具有卓越潛能的人,

所以經由補習獲得高分的學生不是資優生,

學業成績好也不一定是資優生,

學業成績不好也不一定就不是資優生,

資優生必須靠專業鑑定才能判定。



資優生在教育上需要被重視的權利,

是適性教育的安排,

不能壓抑他們的發展,

應提供適合他們能力的教育和學習內容。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一個亞斯伯格症孩子的聯絡簿

2005/6/30

◎李香瑩 http://cris.fhl.net

我的孩子是自閉症,

其實正確說來應該是自閉症的亞型----亞斯伯格症。

他們與人互動的方式很奇特,沒有交流,是單向式溝通,

不管別人講什麼,他們只講自己喜歡的,

常常很無厘頭也令人很錯愕或興趣缺缺。

他們肢體笨拙,動作不協調。

他們表情僵硬,少有手勢,與人缺乏眼神接觸,眼神沒有感情。



這樣的孩子最明顯的特徵是社交障礙,

上學後在班上會出現很多適應不良的問題,

尤其在人際關係上,而且隨著年齡愈大會愈明顯。



在他小學一二年級時,

似乎很少有和同學相處的問題或被同學欺負,

他也很少表達對學校生活或對同學的不滿

但是上了小三,問題還真的是層出不窮。

同學常常向他借東西不還,

因為他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向他借東西,

而且他又很容易相信別人的話,

同學告訴他用一下就還或星期幾還,

他便深信不疑,因為在他的認知裡,人講話一定要守信用,

人說這樣就會這樣做。

所以當同學照約定還東西時,

他簡直受不了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而且他會用在一般人眼中既無效又好笑

而不恰當的方式來要回他的東西。

例如:他會大吼:「我要叫警察來抓你!」

「我要把你關起來!」

「法律規定借東西要還,你這樣犯法!」……

同學看他氣急敗壞地講一些很奇怪又唬不了人的話,

就更愛捉弄他,更愛向他借東西,還把東西弄壞才還他。



在學校,女生會故意向他借東西不還或弄壞或拿他的課本亂畫,

或把他的橡皮擦丟掉,而比較惡霸的男生就會欺負他,還打他,

並恐嚇他不能告訴老師,不然會打得更嚴重。

我的孩子對別人的話一向信以為真,

所以他不敢告訴老師,

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去面對那些惡霸的同學。



這麼多讓他難過痛苦的事變成他上學的惡夢和生活的痛苦,

他曾經多次表示不喜歡去學校或想轉班,

當我跟他提到那位欺負他的惡霸同學時,

他大叫:「我要他死掉!」

然後眼眶泛紅,嘴巴抿得好厲害,情緒激動不已,

看在一個母親的眼裡,真的很心疼。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通常伴隨有情緒障礙,

這些事情讓他的情緒障礙更嚴重,

在學校無法宣洩的壓力就全部帶回家發洩。

講話常大吼大叫,情緒一來,跟父母講話也用吼的,

看在別人眼裡,真的像是個沒家教的孩子,

有外人在場,別人總質疑我們這對父母是怎麼教孩子的,

怎麼孩子會那麼沒禮貌,

看在別人眼裡,總覺得我們的家教有問題。



在此,我一定要澄清,

因為身為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父母,

受過太多責難的眼光,

聽過太多教孩子的建議。



我要說,我們花了別人無法想像的心力在教導這孩子,

他不當的言詞和爆炸的情緒,幾乎是每天都在家中上演,

對此我們糾正教導引導不下數千數萬次,

利用情境編故事,角色扮演

(在特教領域中叫做「社會性故事」)

來告訴他該如何反應如何講話,

但基於天生腦部障礙

(亞斯伯格症原因不明,

但可以確定的是來自遺傳或先天的腦傷),

他的行為模式真的很難改變。

不是因為沒有教養,不是家庭教育功能不彰,

而是這樣的孩子就會如此。



當然,我們沒有放縱他順著他的天性作此無理的表現,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教。

亞斯伯格症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納,

不是責難質疑和提供一些對一般孩子教養的方法。

那些教養叢書,教養方法,

我們也許比大部分的家長都熟悉!

因為溺水的人連一根稻草都會緊抓不放!



雖然孩子在學校問題很多,

但是這一切上帝都知道,祂總有最好的安排。

很幸運的,孩子的老師是位基督徒,

而且很愛他,很懂得欣賞他。

老師愛他的單純正直善良無偽,

愛他勤奮做事毫不偷懶,

愛他一舉一動按部就班不會偷工減料。



這樣的孩子無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常需要父母出面和老師溝通,

所以聯絡簿常寫得滿滿的。

我選取了一些聯絡簿上親師交流的文字,

除了謝謝老師,

也為這與眾不同的孩子留下生命記錄。



我知道這孩子和其他人一樣是上帝手中的傑作,

上帝為他的生命有最好的安排,

所以,生命中的每件事,不論大小或憂喜,都值得記錄。

我會繼續為他做紀錄,

這些記錄中含藏他生命奇妙的改變和周遭天使們的幫助,

每每令我歡呼喜樂!

2005/2/16

涂老師:

您好!開學後忙碌的日子又來了。

這學期仍要麻煩您照顧小恆。

上學期許多事真的很感謝您!

小恆很難接受別人指出他的錯誤,

每次彈琴或拉小提琴或寫功課有錯誤,被指正後,

總要鬧上一陣子,堅持說自己沒錯,

堅持老師就是這樣教的,課本就是這樣寫的,

甚至大叫:「是你錯不是我錯!」

這是他亞斯伯格症的一種特質,

我們會教導他正確的反應。

剛剛看他的作業,發現上一次「挑」的造詞—挑「剔」。

「剔」音「ㄊㄧ」,應該沒錯。

麻煩老師看看,謝謝!

小恆媽媽:

真是對不起,已查過字典,

是我的錯,已告知小恆。

這學期有加重一些額外的工作給小恆,

希望能多訓練他,加強他日常生活的辦事能力。

過了這寒假,感覺他又長大進步了。

有任何問題請隨時保持聯絡。

再次謝謝您的糾正!

2005/3/9

涂老師:

您好!我們要求小恆在學校飯後要刷牙,

小恆今天很生氣又很委屈地說:「老師說在學校不能刷牙。」

我想應該不是如此,

因為他很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尤其對一些有言外之意或轉彎的話更是無法明白,

所以可能是他誤會老師的意思了。

今天他一直堅持說是老師說不能刷牙的,

想請問老師是怎麼回事?

小恆媽媽:

小恆可能誤解了。

剛搬上新教室,洗手台很髒,污垢很多,

所以小朋友問我刷牙的事,我說先不要,

所以他可能以為不能刷了。

昨天星期三下午研習碰到了小恆一、二年級的老師,

他問我小恆表現如何?我告訴她:

THANKS God! Give me a nice boy.

He is my luck.

涂老師:

謝謝您!

小恆常聽不懂一些不很直接或開玩笑的話。

還有一些要轉個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笑話他也不懂。

所以和他說話要很明白,要解釋清楚,

否則他就照他的想法去解釋了。

我和他的衝突常是這樣來的。

他又很堅持己見,

常要「ㄏㄨㄟ」好久才能讓他瞭解。

他說他今天有刷牙,謝謝老師!

Thanks God!me too.

他總是遇上很棒的老師!

2005/3/14

涂老師:

小恆的動作較笨拙,協調能力不好,

但自我要求又很高,所以寫字很用力很仔細,

所以寫多就累了。

他現在寫字已經很有耐心了,速度也快了些,

字體也愈來愈成熟了。

看到老師在作業簿上對小恆的體諒,

真的很感動。

謝謝老師,您也辛苦了!

小恆媽媽:

小恆這學期成熟度真的很棒。

上課寫功課都很認真,直到現在從未看到他有不悅或不耐煩的臉色,

嘴巴也不會一直唸。

您的付出及一切辛苦真的值得了。

加油!比起您來,我太微不足道,

我只是盡我的本分及疼愛小恆的心。

2005/5/3

涂老師:

您好!有事麻煩您。

小恆說他有時會帶阿志去上廁所,他也順便上。

然後阿志會摸小恆的屁屁和小雞雞。

小恆雖常常會複誦:

「不可以讓別人摸你的隱私部位,

也不可以摸別人的隱私部位。」

但真的發生問題時,他還是不知道怎麼反應。

老師能否找阿志和小恆談談?

小恆媽媽:

阿志本身來自問題家庭。

親生父母因某些原因沒結婚,在台北打工。

阿志在高雄的親人又不照顧他,

現在他由二位媽媽的好友供他吃住,

所以一些行為的偏差及課業問題令我很費神。

有時候常覺得對他太過嚴厲,限制他玩樂時間,

但只要一心軟一放鬆,問題又來了。

不是打人鬧人,就是在廁所玩水。

在阿志身上,我深深體會父母的重要性,

孩子以後的發展及正常人格的養成,

「家庭」真的佔很大的因素。

學校及師長的幫忙有限。

我心疼阿志,但也無能為力。

也感謝小恆幫我在下課時監督他,

因為要監督他,

所以連上廁所我都要小恆陪著去。

我已問過阿志,他承認他摸過一次,

我相信他不是故意。我也告誡他了。

下次如果再有同樣的情形發生,請告訴我。

最近我會加強輔導。

這學期小恆真的是我的得力助手。

涂老師:

謝謝您幫忙處理,您說的我深有同感。

小恆很喜歡幫老師的忙,這是他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2005/6/16

涂老師:

不好意思,有事麻煩您。

小恆說他現在和阿範坐。

阿範有時會拿小恆的課本亂畫,

還拿小恆的鉛筆和橡皮擦丟到地上,然後叫小恆去撿,

小恆覺得阿範在欺負他。

可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敢跟老師說。

請老師找阿範和小恆談談。謝謝!



我們一直教導小恆如和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也告訴他被同學欺負時一定要告訴老師,

可是他到現在還是常常用很奇怪的方式處理,

例如恐嚇同學要把他們抓到監獄關起來。

他遇到問題仍然不敢自己告訴老師。

我不逼他,因為知道他的限制,

我讓他慢慢來,直到他學會。

這一年來,您幫了我們很多忙,萬分感激!

小恆媽媽您好:

今天已和阿範談過,她承認她有丟也有畫,

但她並不是故意去欺負小恆。同時她答應我她會去認錯道歉。



說到小恆,我真的是要大大稱讚他。

全班小朋友都知道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是緣分,對小恆,我由衷疼愛。

這一年來,看他的成長進步,會有莫名的欣喜。

有時我常在想,也因為他的障礙,

一些社會及班上不良的規矩、言行都不會影響他。

現在已經很少如此單純善良的可人兒了。

繼續加油努力,他的成長進步是無窮盡的。

涂老師:

小恆不斷地從每件事學到發生事情的處理方式,

情緒也不再那麼容易激動了!謝謝您一年來的教導。

小恆常會和我們分享您在課堂上說的事,很精彩也很有趣。

可以感覺得出您真是一位熱情有活力的power教師。

您豐富了他的學習。

您對他的疼愛讚美及付出,我們感激萬分!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避免開戰的字眼

打開溝通的管道
作者﹕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郭妙芳

開戰的字眼是那些雖然措詞簡單,
卻足以挑起我們和孩子及伴侶,
或任何與關係親密的人之間衝突的話。
透過知道某些普遍會引起反效果的話,
我們就可以替換比較能夠鼓勵合作和瞭解的措辭。

大部份宣戰的字或句子,會出現在句首或接近句首的地方。
以下列出兩個看似無關痛癢,卻最容易惹人生氣的語詞:
「如果」和「為甚麼」的替代方式。

◎「如果你……」 如果——通常會緊接著「你」,
若被當成威脅使用,就會舉起開戰的紅旗:
.如果你沒有把玩具收好,
我就會把它們通通送給十字軍。
.如果你不能好好愛惜你的衣服,
那麼今年我都不會再買衣服給你了。

許多孩子會把威脅當成一個挑戰,而且會重複攻擊,
只為了測試父母的決心。
更糟糕的是,這些威脅通常都不可能實踐。
如果我們沒有執行我們的威脅,
孩子就不會再認真看待我們說的話。
此外,不合理或與攻擊不成比例的威脅,
並不能教導孩子任何有關他自身行為的真實後果。

比較好的選擇 不要用「如果」,
改用「一……就……」或「當……」。
這些句子會比較正面、比較不會涵蓋處罰的意味在內。
它們能鼓勵你保持理性,並真實陳述可以執行的結果:
.你一把玩具收拾好,我們就可以吃點心了。
.當你把外套掛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玩遊戲了。

◎「為甚麼你不能……」 「為甚麼」也會舉起開戰的紅旗,
尤其是在它緊接著「為甚麼你不能」的時候:
.為甚麼你總是不能把你的東西撿起來?
.為甚麼你總是不能把你的手放好?
.為甚麼你總是不聽話?

這些問題沒有答案。
事實上,我們並不是要問「為甚麼」,
因為我們期望得到合理的答案,
然而我們實際上則是在責備或批評。

當孩子覺得自己被指控時,是不可能與你合作的。
另一個「為甚麼」這個字常見的使用情形,
是在「你為甚麼……」當中,
例如:「你為甚麼打你妹妹?」
大部份的孩子甚至不知道,
他們為甚麼會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基本上,他們只是出於本能的反射動作而已。

比較好的選擇 把那個沒有用的「為甚麼」拿掉,
把問題變成一個清楚、堅定,而沒有指控的陳述:
.你必需把那些玩具撿起來。
.不可以打人。
.我會很謝謝你自己把外套掛起來,
而不需要我提醒你。

最糟糕的是,這些對孩子整體個性的陳述,
是他無法改變的部份;
和它們恰好相反的是,對孩子行為的陳述,
是他可以有所控制的部份。

控訴會讓人有所防備(孩子和大人都一樣),
而一個有所防備的人,
當然不會變得更好或有改善他的行為來取悅你的動機。

轉載自: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亞斯伯格孩子 創意驚人

市村弘異想世界 偷拐騙來的

亞斯伯格孩子 創意驚人

作品卻亂丟 老師「偷來」展出

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



就讀台北市太平國小市村弘是一位亞斯伯格的孩子,

不擅於言語表達,但在繪畫美勞的想像、創造力驚人,

他的個人創作展「HIROSHI的異想世界」,

12月11日至明年1月14日在學校社區小美館展出,

呈現亞斯伯格孩子看世界的另類觀點。

有人形容亞斯伯格症的小孩有如住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小王子」,

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邏輯思維,缺乏世俗社會互動的技巧,

但對專注有興趣的領域,往往有出色不凡的表現。

市村弘就是一位典型亞斯伯格的孩子。



爸爸是日本人的市村弘在學校「很出名」,

不僅是名字特殊,而是因為他在學校狀況百出,

例如上游泳課突然脫掉褲子、拿著直笛比擬生殖器、

上課冷不防從座椅上丟出東西,

興高采烈沿路「屠殺」菜圃上的菜苗,

或將美勞教室用來裝保麗龍屑的袋子挖一個小洞,

讓教室裡白雪紛飛,是許多老師眼中首號「危險人物」。



不過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市村弘驚人的創作能力。

他的眼睛有如照相機,從來沒有玩過楓之谷線上遊戲,

第一次上線後,就能憑印象畫出遊戲裡很多場景、人物的細節。

他畫「我的家」從剖面透視每間房間,觀點、角度都很另類。



學校藝文領域老師陳志銘認為,

市村弘對立體空間的掌握,線條的表現能力,

是與生俱來的,根本教不來。他隨興拿起一張紙,

剪剪貼貼、拼拼湊湊的宮殿、汽車、船艦,

結構準確、複雜的程度,連大人們也自嘆弗如。



考試時小朋友都努力作答,

但市村弘則興高采烈地在考卷背面塗鴉,

因為背面是一張白紙。



陳志銘發現市村弘特殊的天分後,

兩年前與資源班老師陳紆彤開始蒐集他的隨興創作,

決定在畢業前為他舉辦個人創作展。



由於市村弘常把完成的作品隨手亂丟,

要不就是破壞拆解,且不准別人去碰,

兩位老師可說是「偷、拐、搶、騙」,

才從他的手上「搶救」下不少的作品。



陳紆彤指出,以往對亞斯伯格不了解,

很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孩子調皮搗蛋、怪胎,

其實老師們也要學習,

用包容的心接納、帶領,帶領他走出自己的路,

「市村弘的異想世界」有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內心世界,

是一次難得的展出。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孩子讓我用愛陪你走過



用心看待孩子的張清英老師

作者﹕ 滿明慧、黎沁芳採訪撰稿

台北市繁華的永康街,拐個彎是僻靜的小巷,
張清英老師的幼稚園就座落在這裡。
小小的院子前,一排鐵欄杆上綻放著美麗的花朵,
推開鐵門放眼望去,
除了一座色彩鮮豔的溜滑梯,和一個小小的沙坑,
再也沒有其他新穎的設備了。

少了玩具多了創意
然而,走進屋內,冷涼的空氣中流洩一股溫暖的顏色,
老師和孩子們合力浸染的粉紅色棉帳,
從天花板垂掛下來,變成了孩子們的想像天空。
下面可以是印地安人的部落,用撿來的樟木段圍成籬笆,
利用木頭搭起煮飯的爐子,
再把種子、樹葉做成各種菜餚,扮起家家酒來;
明天搖身一變,成了蒙古包,
四周放牧著自然素材組成的牛羊。
有時候,張清英會和孩子玩在一起,
這一刻才把樟樹皮當作飛機翻轉,
下一刻卻又化作一隻活蹦亂跳的老鼠,
最後還成為阿勃勒種子高空彈跳的跳板。
像這種天馬行空的戲碼,
在幼稚園可是天天上演的呢!

在這裡孩子可以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
沒有喧騰、爭吵,有的是傾聽和協調。
整齊的置物櫃裡,
用木頭、石頭和種子取代了新式的教具,
這些都是張清英帶著孩子到戶外四處探險收集來的。
原來這是園長張清英的理想,
希望來到這裡的孩子
「少了玩具,而有更多的創意」,
從遊戲中去發現學習,
用愛和溫暖編織快樂的童年。

讓我們用椰子葉當車拉
用塑膠管做成望遠鏡
用撿來的果實辦家家酒
巧妙的運用自然觀察 

院子裡的落葉堆下爬著一隻隻的小蝸牛,
那是小朋友最感興趣的對象,
他們透過觀察、體驗和討論,
來解開心中的疑惑:
「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麼總是黏黏的?
天線似的觸角是用來做什麼的?還有牠們怎樣吃東西呢?」

此外,看到樹葉隨著季節變換顏色,
心裡則思索著:「樹木和人一樣也喜歡換新衣裳嗎?」
在公園發現樹上爬來爬去的的昆蟲,
立刻聯想到:「他們是在大樹上玩遊戲和野餐嗎?」。
張清英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藉由一連串的觀察和探索,
啟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及各種能力。
因此,她會領著孩子將過程拍下來,
一起探討並做成紀錄,最後變成孩子們珍藏的小書。 
一隻小動物對孩子的吸引力,可以抵的過十樣玩具哩!

張清英回憶道︰
「有一個小男孩齊齊,剛來的時候哭得很厲害,
用盡方法哄他,都不能使他安靜下來,
可是當他嘗試去撫摸小兔子時,
竟然不再哭了,而且逗著兔子玩了起來」。
此後,張清英讓齊齊負責照顧兔子;
沒多久,齊齊對兔子的一舉一動如數家珍,
不但主動和同學分享兔子經,情緒也變得穩定多了。

夏季裡,閃電交加的大雷雨,常常嚇得孩子驚慌失措。
張清英巧妙的運用方法,
引導孩子聽雨、賞雨和談論雨,
將孩子對雷電的恐懼轉換成對大自然的好奇。
每當天空下起雨滴時,
張清英會將孩子喚到窗邊來,
倚著窗台,一邊觀看雨點從天空飄落的姿態、
傾聽雨滴打在不同地方的聲音,
一邊利用雨的各種變化,和孩子激盪出各種雨的聯想。

到後來,小朋友開始為大雷雨編故事:
「下大雨時為什麼會打雷和閃電呢?
那是因為天空太暗了,小雨滴不知道要下在哪裡才好,
於是閃電拿起大鑿子用力一捶,發出明亮的火光來照路,
可是太用力了,就發出轟隆隆的聲音啊!」。

在快樂中落單的孩子
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想像中的快樂,
在教學路上,會出現身心有障礙的孩子,
這時老師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引導他們跨出第一步,進而在生活中學習。

記得小男孩威威剛來時,不斷的繞著圈子走路,
看著屋外的落葉出神好久,每次上廁所猛按抽水馬桶,
對於喜愛的東西總是用手東敲敲西打打的。
為了轉移威威的注意力,張清英和小朋友們拿起木魚,
繞上一層層的毛巾當做小娃娃,
然後放在臂彎裡一邊哼著歌兒一邊搖,
同時鼓勵不動如山的威威加入他們。
剛開始威威一點也不理會,經過多次耐心鼓勵,
威威的心竟然被打動了,
猛然的抱起「娃娃」用力親了一下,
大家連忙用力鼓掌,
好讓溫暖的感覺深深印在他的心底。
為了訓練威威的體能,
張清英讓威威和同學一起溜滑梯,
剛開始時威威驚叫連連,為克服他的恐懼,
張清英讓小朋友彼此環抱同學的腰,
將威威一前一後的護衛起來,彷彿甜蜜的夾心餅乾。
在老師的堅持和同學溫暖的幫忙下,
威威一天比一天的進步,
終於願意和人有所互動。

達達是一個心智和身體發展遲緩的小孩。
八歲了,只會直直的走路而不會蹲下和翻身,
由於屁股缺乏肌肉,所以走起路來很不平穩。
雖然曾在一家頗負盛名的基金會和醫院做過矯正治療,
效果似乎很有限。
於是身材嬌小的張清英明白,
她將有數不清的硬仗要打。
張清英從身後抱起達達,再將達達摁回地上,
每天不間斷的做著重覆的動作,
達達的雙腿和屁股總算變得結實有力,
自己可以蹲下再站起來。


親愛的老師幫助我做復健
接著,張清英訓練達達身體的協調能力,
先抬高達達的雙腳用手走路,
再讓達達模仿她跪在地上爬行再抬高屁股爬行,
沒想到憑著本能土法煉鋼,
竟然刺激了達達的大腦前庭,
手腳協調得到很大的改善,
五個月後,
達達居然能夠由走得平穩然後進步到會跑、會跳和轉圈子。
此外,張清英讓達達反覆練習拼雪花片,
慢慢的手指也能握筆寫字了。
達達能產生驚人的進步效果,
張清英認為掌握住黃金時期,
耐心及堅持的做持續的肢體訓練和配合醫院復健是很重要的關鍵。

雖然我不方便飛來飛去但我也可以當一朵美麗的小花

十八歲超齡國中生
很難想像對教學充滿無限創思的張清英,十八歲才唸國中補校。
小時候,張清英住在龍潭鄉下,
那時家境清寒,父母無力供她唸書,
小學畢業後,只好留在家裡幫忙照顧弟妹,
並在阿嬤的雜貨店裡打雜。
十五歲那年透過舅舅介紹,
進入YAMAHA鋼琴製造工廠當女工,
負責修整不平整的木製琴鍵。
白天刨木片的雙手,常常因用力過度而又痛又腫;
到了夜裡,便忍不住躲在棉被裡哭泣。

工廠的對面就是學校,每天看著同學背書包上學,
心裡總是感到落寞不已,為了排解鬱悶,
張清英常常利用紙片當做口琴來吹。
雖然單調的作業員生活像機器一樣,永遠重覆相同的工作,
但是喜歡變化的張清英常利用休息時間,彈奏修整完成的鋼琴,
沒想到音感極好的她,信手彈奏都很好聽。
在主任有心的鼓勵下,她決定轉換工作去當調音師。
張清英的心中始終渴望升學。

同事建議她,每個月不妨為自己存一千元當學費。
直到存夠錢後,張清英如願進入育達商職補校就讀。
白天工作晚上趕讀夜校的日子非常辛苦,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
因為每天下課後,搭乘客運到達龍潭已深夜十一點,
接著還要強忍恐懼和刺骨寒風,繼續在崎嶇不平的道路,
騎上二十分鐘的腳踏車,中間還得經過十六個漆黑的大池塘。
回家以後,等到溫習完功課上床睡覺時,往往已是深夜兩點了。
這段求學歷程,造就了張清英過人的毅力,
對往後經營幼稚園和教導孩子都能耐心以待。

走出教育的希望
完成高中學業後,張清英北上擔任調音師,
上山下海四處為人調音,和學生時代一樣頂著烈日和寒風,
不同的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更多了。

爾後,張清英轉入YAMAHA才藝教室負責行政管理。
長達十三年的工作期間,看著老師和孩子的微妙互動,
張清英對教學漸漸產生興趣。

離開YAMAH之後,
她以調音師的資歷應徵幼兒園的唱遊老師。
錄取後,張清英展開了她的教學創意,
為畢業典禮設計唱遊活動,
讓台上台下產生熱烈的的互動,
張清英因此成為受孩子歡迎的老師。
然而,過度投入工作,卻讓張清英累倒了,
她開始思考未來是否繼續過這種日子。
 
辭去了工作,
三十八歲那年進入國北師修習幼教學分,
並且接觸奧福音樂、德國華德福全人教育。
畢業後,用多年的積蓄頂下一家幼兒園,
展開充滿理想的教學生涯。

受了華德福教學理念的影響,
張清英認為把身體建構好才能發展智能。
她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特質,
每天睡覺前都會思考:
怎樣才能給孩子幫助,
尤其是身心特殊的孩子。 

九年了,點點滴滴都只是其中的片段。
沒有高學歷背景的張清英,
用愛陪孩子一起創造童年,
為有缺陷的孩子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從事教育雖然辛苦,張清英仍然充滿熱情和希望,
深信用心是可以克服一切的!

摘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事實的真相

寓言故事

作者﹕文哲

有一群「修道人」在狂風暴雨中行走,到一個富人家借宿。
這戶家人拒絕讓他們在屋內借住過夜,而是讓他們在地下室借宿。
和善的師父發現地下室牆壁上有一個洞,就順便把它補好了。
徒弟們就問為什麼?
師父便說:“有一些事並不像你們表面看上去那樣”。

這一群「修道人」,又走過一段很遙遠的路。
來到了一個很貧窮的農家借宿。
這家人聽了師父講法,覺得很有道理,
儘管家中沒什麼食物,為了表示心意,
還把家中僅有一點點的食物拿出來了「熱情招待」,
這時師父知道這戶人家很貧窮,
又為了不失主人的禮,就隨意拿一些。

第二天早上徒弟們都發現,這對夫婦在哭泣,
因為家中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牛不見了。
一個徒弟就非常不解,就問師父「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師父還幫他們補洞,
第二個家庭什麼都沒有,
還把家中僅有一點點的食物拿出來了「熱情招待」,
而師父卻沒有幫助他們。
師父便說:“有一些事並不像你們表面看上去那樣”。

最後,師父看徒弟不理解就說:
“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見裡面堆了黃金。
深怕他們危險,所以才把牆洞填補好,不讓別人發現。”

“而昨夜,有妖怪要來害農夫的妻子,我把妖怪制伏。
牛因此驚嚇跑走,所以不是你們想像那樣。”


故事寓意:

“有一些事並不像你們表面看上去那樣”。

倘若我們沒有用心去發覺事實的真相,就不要輕易下結論,
也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再者,“人與人之間應是互相信任,彼此包容瞭解,
當你真誠去對別人,而別人也會真誠對待你。
而這一切除了是珍惜緣份外,也是人善良秉性一面的體現。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人的形塑與再造/陳質采醫師



文/張旭華
訪心智科陳質采醫師
兒童心智科的走廊上開了一扇門,一名少女走出,
纖細的身形,極短的短褲,「這就是蔡依林式的裝扮嗎?」
伴隨少女出來的人問,
「是。我就喜歡蔡依林,王菲的裝扮太遜了!」少女答。

問話的人是陳質采醫生。
與各式各樣,大的小的孩子溝通互動,
是心智科醫師的工作吧?
顯然非常有趣,可以想像的是,也極富挑戰性。
這在某種程度上,
其實與學校老師的工作蠻類似的。

陳醫師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有人說,教育是人類的工程師,
那麼心智科的工作,就是重新塑造人!」
「一個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照料的孩子,
我們要如何努力將他扳回原來的樣子?
拉到陽光下曬一曬,也許有一部分還是會再成長,並不一定無望。
更何況,除了園丁之外,
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共同努力地在拉拔這些孩子…」

從事教育再造工程的陳醫師,
自己受教育的過程如何?
兒童心智科屬於精神科,並非熱門科系,
又是什麼促使她選擇從事這一途?
這一切,與陳醫師所受的高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說那年幕起時

到台灣念高雄醫學院之前,
陳質采醫生一直在馬來西亞受教育,從小學到中學。
上高中時,學校新聘了一群剛自台灣各大學,
及新加坡畢業的教師,
這群也是該校校友的老師們充滿教學熱情與理想,
勇於突破,鼓勵學生嘗試。
英文課上就「Coca -cola」的廣告展開辯論、
生物課在學習統計時,
老師讓他們將一個方框丟到草地上、
然後計算方框內的植物種類和數量…,
十餘年前的課,由陳醫師口中一一數說,
歷歷在目。

「更重要的是那是一個民歌的年代,」
陳醫師說的神采飛揚:
「音樂老師讓我們學作曲,學校為此辦了兩種比賽,
一種是傳統的,
一些從小學樂器的學生是想當然耳的得獎者,
另一種是talent time,
你可以作任何的表演與呈現。我們自創的歌詞中提到雪,
為了呈現雪的效果,為了要有鴿子從舞台上起飛,我們用盡了一切心思,…」


陳醫生說到神往,輕哼起來:
「說那年幕起時,我們要…舞台是家,舞台非家,
我跟我在舞台上邂逅…」
(註)無疑的,馬來西亞多采的高中生活,
給了陳醫師豐厚的人文養成環境。
這影響她後來的生涯選擇。

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有些人很篤定地要當主任醫師,主任,教授,
…我沒有那樣固定的模式,
但我沒有過過真正醫生的生活,
很想像個醫生,要像小時候去看病看的醫生,
或高中寫小說時所描寫的醫生,
所以剛開始時我選擇了內科。
我要知道,
我曾經想像過的醫師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但進入選擇專科的日子時,
我開始很煩惱,
你選了腸胃科,
每個人來看你都會說他的胃怎麼痛…
我突然覺得生活變得好小,小到只管一個胃,
而且來看的人很多,
一整天下來,五六十個胃,
…我開始想:我真的要過這種生活嗎?

如果你有創作的經驗或擁有像我這樣嘗試舞台、
音樂、小說的高中生涯,
你會希望對一個人可以有較全面的了解,
而不止於他的胃!
那讓我覺得捱不下去!
於是我決定要轉精神科!」

老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是另一個影響陳醫師選擇精神科的原因。
蒙特梭利,義大利的第一個女醫師,
那個保守的時代裡,
她不能跟學醫的男生一起、
而必須在晚上自己一個人偷偷地去看屍體。
未婚生子迫使她在醫界提前退隱,
而她重新由育幼院出發,
將自己的所學融入教材,
打響教育改革的旗幟。
「同樣是醫學院的背景、同樣是女生、
學生時讀到的很多的理論或人物也都與她有關係…這一切,
讓我對她產生莫大的好奇,她的教育理論,
改變了我對孩子的看法。」陳醫師說。

「老師,在蒙特梭利的體系裡是一個引導者,
這對我來講是個很大的震撼,
我們的思考方式一直是:
我要怎麼教孩子才學得會?

其實我們只能引導,無法決定能不能教,
因為只有孩子自己能決定要不要吸收。
臨床的醫師經驗,
經常讓我自我檢視:我給的,孩子接到了沒?
接到的又是什麼?
我們可能比一般的老師更注意這個點。

你無法逼迫一株植物開花,
但你可以用陽光來引導枝葉的方向,
只要環境適合,它終有一天會開花的。」

允許孩子哭著學習
臨床上,陳醫師說:
「我看到許多家長的用心,看到家長的挫折,
也看到不當的期待,
不過有期待總比沒有期待好。
人是有不同標準的,
但因我們都如此被標準化過,
甚至家長評定自己是否為成功父母的標準也只有一種,
所以無法看到孩子個別的差異,
也無法看到自己個別的資源所在。

家長看到的問題是我看到的問題嗎?
我必須看到家長無法看到的,
而我怎麼讓他看到我所看到的?
這個問題的影響性究竟在哪裡?
診療的整個過程著重在親子雙方互動模式的調整。」

陳醫師舉了幾個例子:
有偷竊行為的孩子,
通常要先讓他了解父母的擔心,
再一起來面對這個行為。
如果孩子再犯,
要視為一個共同練習克制和面對的機會,
勿淪為警察、小偷的負面模式。
同時也可以開發其他愉悅的共同經驗,
例如一起種花之類的。

拒學的孩子,通常會伴隨著情緒的反應。
陳醫師說:
孩子哭了,沒關係,
我們要允許孩子哭著學習,這是個陪伴的經驗。
要求孩子一定要笑咪咪地去學習,其實是另外一種霸道。
簡單地讓媽媽了解這是個過程,
並了解期待應該放在哪裡。

給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

「帶孩子來看診的家長,常會稱讚我的耐心,
我都說:因為我只需要展現一小時的耐心,
而老師在學校裡是八小時,家長則需要二十四小時;
我看診是一對一,家長是一對多,老師是一對三十!」


「對身處第一線的老師,就某些點來講,我有滿多的尊敬,
他們是真正在前面打拼的,
我的工作不是批判老師,而是給他們支持。
有時寫一些書面的意見給孩子的老師,
只是誠實地去面對每個處境,而不是展現專業萬能的狀況!」

對於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
陳醫師覺得應著重在引起討論與思考,
尤其現在資訊掌握容易,技術無限膨脹,
更要發展思惟與想法,
她用高中生涯作為驗證:
「高中時代,我經驗了一個很棒的學習時期,
那時沒有充裕的訊息與方便的電腦美工技術輔助,
我們創作歌曲、寫小說、營造我們的舞台,舞台上的雪,
完全是我們用廢棄的包裝寶麗龍慢慢磨製出來的…,
重要的是,我們有機會去發展、實驗我們的想法。」

陳醫師回憶高中學習生涯時煥發的神采,
讓人相信那真的是她成長過程中關鍵的黃金階段,
人文的啟蒙、對生命的關懷、學習的熱情、探索的精神,
都在那個生命昂揚的年少時期札下了根基,
這不正都是如今九年一貫的目標嗎?

特殊教育相關概念



特殊教育



為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學習的需要,

而設計(提供)的教育,即稱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

是考量到每個孩子個體內在及個體之間的個別差異。

特殊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達到讓所有學生

達到接受適性教育的目的。

因此,

任何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提及的不同安置或是不同障礙限制的分類,

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將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硬是區分出來,

而是希望能藉對於其限制與優勢的瞭解,

提供協助發揮最大學習效能的各項教育支持。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隨著特殊教育理念與哲思的發展,

目前在台灣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亦漸朝多元化、彈性化發展。

常見的教育安置模式有:



普通班:學生安置於一般班級中,

輔以諮詢服務或巡迴輔導



自足式特殊班:是特殊設計的學習環境,

與需要相近的孩子安置一起,

相對於安置普通班是全部時間在特殊班受教的安置模式。



資源教室:專為學生設計的一種特定時間接受特定服務的安置,

常被視為回歸主流的過渡。



特殊學校:整體學校均是為特殊需要的孩子來提供,

特別是針對學習限制較廣泛者來提供。

設備有較多的相關服務,有通學制及住宿制學校二種。



在家教育:針對學生確實無法到校接受教育者提供,

配合有教師進行在家教育或是床邊教學。



隨著時代變遷,安置的方式較多元,

並傾向以學生需求為前題考量,

因此有更多學生安置普通班部份課程接受資源教室協助或是特殊班級協助;

或是接受特殊班級安置但部份時段回歸普通班級等等方式。

特殊教育的對象



廣義來說,只要學生的學習有特別的需要,

而針對這個需要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就可以稱為特殊教育。

就狹義來說,特殊教育還是有法定的對象存在的。

在一九九七年新通過修訂的特殊教育法第三條就明白的指出

特殊教育的對象有身心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二大類,

而全部涵括有下列幾類:



智能障礙.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



身體病弱. 肢體障礙. 嚴重情緒障礙



學習障礙.多重障礙. 自閉症. 發展遲緩



一般智能資優.學術性向資優. 藝術才能資優



創造能力資優. 領導能力資優

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討論內心的感受

作者﹕文/南‧絲弗 譯/林增祥

學齡前的孩子絕對不會沒事思索人生的哲理,

像是「我是誰?」、「生命的意義何在?」

小孩子在青春期以前,絕對不會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不過孩子的世界也許很小,他們卻依然想要多瞭解一點自己。



一般而言,自我認知最快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高EQ。

如果你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感覺

~憤怒、悲傷、快樂、或是情緒五味雜陳~

你就可以更明白的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最在乎什麼、最害怕什麼、最關心什麼、最喜歡什麼,

當一個人愈來愈瞭解自己以後,

也就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一個不懂得如何去體會自己情緒的人,

很可能活了一輩子,仍然不瞭解自己真正的感受。



譬如說,當這種人被老闆開除或是遭遇其他嚴重挫折之後,

他們很可能只是一笑置之,這種人通常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

他們的個性非常乏味


(除非這種人是擔任飛機機長,沒有人喜歡和這種個性的人交往)



所以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

為人父母者,必須及早開始教導小孩體會自己內心裡的感受。

雖然小孩子很情緒化,但是他們往往無法自行體會內心裡的感受,

當小孩子突然衝動打人的時候,

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此時大人就必須從旁指導,幫助孩子說出他內心裡的感受。

譬如說,當孩子打你的時候,

此時你就可以說:「你很生氣,對不對。」

當他大聲哭泣的時候,

你應該同情的說道:「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當父母親使用話語幫助小孩表達情緒之後,

不但可以讓孩子更加瞭解自己的感受,

同時小孩也會逐漸明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親任由小孩被自己的情緒牽引,

久而久之他會誤以為這種情緒就是自己的本性—換言之,

當一名兩歲的小孩,因為媽媽不准他吃餅乾而生氣的時候,

孩子不一定能夠察覺出自己正在生氣,

他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是怒氣沖沖的,

此時父母親應該趕緊向孩子解釋他生氣的原因,

生氣只是一時的情緒、內心的感受,生氣是可以控制的。



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表達內心裡的感受,

同時還要引導小孩接受自己的情緒。

父母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要教導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

—即使是一些骯髒卑鄙的念頭—因為感受並不會讓一個人變壞。

當小孩子完全明瞭父母親可以接受自己負面的感受時,

他才會開始正視自己的憤怒、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

當孩子瞭解父母親可以完全接納自己之後,

小孩子才會開始接納自己。



如果小孩子可以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憤怒,

往往他們就無需再藉由實際的行動來發洩情緒。

小孩會逐漸瞭解,

內心裡的感受—通常來說無傷大雅—和實際的行動,

兩者之間並不相同。



事實上,這也正是托兒所老師,總是不斷告誡小朋友,

當你們想要打人時,趕快來「告訴老師」的原因。

假如小宇正在玩家家酒,妮妮突然跑過去搗蛋,

當小宇正準備發脾氣的時候,如果此時他能夠大聲吼道:

「這是我的玩具,妳不准動,否則我要生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小宇比較不會立刻動手打人。



不過僅僅是教導小孩說出自己的感受,

並不足以抑制他的憤怒,畢竟這種方式需要非常好的修養,

但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就是要耐心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性。

一般而言,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則,

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恐怕就很難教導孩子,

誠實面對個人的情緒。



如果當年父母親曾經不斷壓抑你,

阻止你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你面對直率吐露自己心緒的孩子時,

很可能會慌張得不知所措。

如果你覺得有許多內心話,

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啟齒,

不妨找本主題相近的故事書,

藉由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小孩。



有些父母親則是習慣否定或是禁止小孩談論負面的感受,

他們會竭盡所能保護孩子遠離痛苦的夢魘。

譬如說,當婷婷表示:「我好害怕。」

此時母親立刻會回答:「妳不怕—─根本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當女兒說:「我好難過。」

父親會立刻答道:「難過什麼,妳應該很開心才對!」

這種父母的初衷雖然立意良好,

但是他們的作法根本就是形同洗腦,

小孩子會從此完全否定自己的感受,

甚至會因此而變得非常寂寞—因為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

竟然沒有人能夠瞭解自己,彷彿獨自漂流在汪洋大海中,

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應付困境。



所以親愛的父母,如果你只是偶爾說幾句:「不要哭」、「不要怕」,

這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你總是不斷否定孩子的感受,

將會因此而斷絕小孩瞭解自己真正感受的機會。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兒童之教育重點



文:澳門心理學會 韓衛碩士

當嬰兒進入幼兒期,
開始掌握語言的時候,
就必須開始有系統地管教,
就2-4歲的幼兒開始探索社會中存在規矩,
他們會以行動去挑戰或測試存在的規矩,
當中會出現不少與父母衝突的情況,

到達4-6歲的學前幼兒,
他們更開始以語言作為探索的手法,
進入所為“每事問”的時期,
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問及一些社會禁忌。
家長除了感到煩惱之外,更是不知所措。
甚至有家長對幼兒的提問加以禁止,
或對其提問加上一些負面的評價,
例如,“你好煩呀!”,
“真多問題,你是否有病?”,
“亂講!”等。

在此必須要提醒家長,
如果小孩因此而認為自己有問題,
以後都不敢向人提問,
或提問的時候就有羞愧感,
對其日後之成長,
及對知識的探求將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

事實上,提問並沒有錯,
讓人煩惱的是小孩提問的時機對不對、
提問的內容是否恰當。

在現實生活裡,父母鮮有教小孩如何提問,
大多數父母只是很簡單地加以制止。
因此在此我要提出一個管教的概念,
就是所謂“有管必要有教”,
也就說管與教之時間分配必須合比例,
很多家長只做了“管”而缺少“教”。

通常來說,管易而教難,
說一句“不准”很容易,
但卻讓小孩無所適從,
管得太嚴,小孩最終變得呆若木雞。

以小孩跳沙發作為例子,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加以阻止,
或大聲說:「不准跳」。
事實上,跳並沒有錯,小孩子玩跳是很正常的,
不被許可是在沙發上跳,因此正確一點應該說:
「不准在沙發上跳,這樣會把沙發弄壞,
要跳就在地上跳,或者等一會帶你到波波池跳」?。

對於一些小孩在家裡丟石頭,也應該要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
而不是隨便說“不准丟石頭”就了事,
應該要帶小孩到海邊讓他練習丟石頭,
告訴他正確丟石頭的方法。

可見管教並用的道理是在制止某一個行為之後,
要教他正確從事該行為的方法,
而不是單純禁止該行為。

在這個每事問的時期,除了對萬物都有好奇之外,
內心有關恐懼的情緒也在萌芽,
到6-7歲的時候最為明顯,
他們更會提出一些有關生死的問題,
針對這些敏感的問題,你會如何應對?

上述管教原則就大派用場,
敏感的話題必須要小心處理,
千萬不要對這些問題加上一個負面的評估,
例如不應把恐懼標籤為膽小鬼。
盡量以客觀和科學的事實解釋小孩的問題,
讓他們的不安,變成可操作的行動。

例如,如小孩問到自己的家會否出現火警,
父母不應以簡單方式回應,
更不應說:「大吉利是,我們家不會有火警。」,
父母應向子女表達了解他們不安的感覺,
感到恐懼是很自然的事,
之後再與子女一起研究當發生火警時,
應如何應變,可到圖書館找答案,
更可在家中作演習。

由於小孩對上述之情況很有興趣,
有關之講解及演習很容易會牢記於心。
這樣就可以將他們內心的恐懼改變成為解決問題之能力,
讓他們從中學習問題解決之方法。

對於死亡的問題也是一樣,
小孩會恐懼自已或父母會病死,面對這樣的問題,
處理之辦法也是相同,
教育的內容將會是如何過健康生活,
飲食習慣及作息安排等話題。

在這個時期的小孩,由於喜歡問問題,
父母如能善加利用,
利用這些特質讓小孩學習到尋找知識之方法和樂趣,
將對其日後之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不要過度解釋

打開溝通的管道
作者﹕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 郭妙芳

通常我遇到的父母,
都非常想要和孩子進行比較深入的溝通,
而不只是隨便給一些指示而已。
其中有許多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總是充滿了各種嚴格的規則,
和永無止盡的命令,
讓他們有專斷和不顧他們感受的感覺。

他們相信孩子應該要得到解釋,而且他們認為,
如果他們沒有至少先試著和孩子談一談,
他們就不尊重孩子。
他們也很討厭過於粗暴,
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不仁慈或沒有耐心。
許多過度解釋的家長無法說「不」。
他們會尋找某樣東西來抑制沮喪,
而他們認為那就是解釋。

事實上,
當你養成了一直不斷解釋每項決定的習慣時,
它只會讓孩子更想反抗。
而且,有些議題是不容妥協的,
例如:繫上安全帶,因為那是法律規定;
手牽手過馬路,因為那是規則。

父母也可能會這樣想(我認為那是幻想):
如果他們能給孩子足夠的理由,
孩子就會快樂的改變他最開始想要某樣東西的想法。
然而,父母認為讓孩子瞭解的方式,
其實只是嚐試去說服而已。

仔細思考一下,
我的學生瑪莉和她五歲女兒伊莎貝爾之間的對話,
伊莎貝爾不想在爸媽外出晚餐時,
和保母留在家裏:
伊莎貝爾:我也想去!
媽媽:妳不是真的很想去。
妳和珊蒂在她照顧妳的時候,總是玩得很愉快。
伊莎貝爾:我想跟妳一起去。我不想要珊蒂來。
媽媽:妳說妳想跟珊蒂一起玩。
她是妳最喜歡的保母。
伊莎貝爾:我不管啦!我想跟妳一起去。
媽媽:但是,甜心,
要在很漂亮的餐廳裡一直坐著,妳會覺得很無聊。
伊莎貝爾:不會啦!我不會啦!
媽媽:再說,食物也很噁心。
他們甚至連魚都沒煮,而且妳最討厭米飯呢!
生的魚和米飯,怪怪的喔!
伊莎貝爾:我可以只吃一點點啊,也許我會喜歡呢!

類似這樣的對話,時常都會上演。
很清楚的,
在伊莎貝爾的心裏有一件事情,而且就只有那麼一件事:
她想要和爸媽一起去。
伊莎貝爾的媽媽並不需要嚐試盡力的說服她——
她真的想要待在家裏。

相反的,
瑪莉必須用一些充滿關愛的話和一個堅定的再見,
來簡化和孩子之間的討論:
媽媽:來,給我一個大擁抱,伊莎貝爾。我們要離開囉!
伊莎貝爾:我想要去!
媽媽:(抱著伊莎貝爾)我知道,甜心。
我們很快就會一起到外面吃晚餐了。
但是,今天爸爸和我有一個大人的約會喔!
伊莎貝爾:為甚麼我不能去呢?
媽媽:也許改天吧!但是,現在我們要走囉!
(她親了伊莎貝爾一下,然後站起來離開)

這裡有個祕訣:如果孩子快五歲了,
你開始覺得他好像已經準備好進法學院,
或是能夠參加學校的辯論比賽時,
那就是個明確的信號,
讓你知道可以不要用永無止盡的解釋來試圖說服,
只需要清楚而堅定的陳述你的方式就好了。

轉載自: 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用同理心聆聽

打開溝通的管道
作者﹕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 郭妙芳

茱莉八歲的女兒蘇珊,不太適應她的新眼鏡,
她的一些同學不斷的取笑她。
蘇珊第一次從學校哭著回家,因為同學嘲笑她,
還叫她「四眼田雞」。

茱莉為女兒感到很難過,她不喜歡看到女兒受傷。
於是,她安慰女兒: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妳戴眼鏡看起來很好看呀!不要理他們。」 茱莉失敗了,
她的安慰似乎沒有讓蘇珊覺得比較好,
而且,來自同學的嘲笑持續不斷的發生。

幾天之後,茱莉再試著讓蘇珊相信:
不管那些女孩們說了甚麼,都不需要為此難過,
結果,蘇珊對著她大叫:「妳一點也不瞭解!」就跑走了。
茱莉嚇了一大跳。「剛開始,我不知道她為甚麼會這麼生氣,」
茱莉說,
「我想,我是在幫她的忙。
但是,後來我才明白她是對的。
我並沒有真的傾聽她受傷的感覺,我只是試著要讓它們離開而已。」

一會兒後,茱莉走進女兒的房間,並在床上坐了下來。

茱莉:孩子,我想被嘲笑和被叫四眼田雞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蘇珊:是呀,如果我哭了,他們還會變本加厲。
茱莉:我知道,當我在妳這個年紀的時候,
每次我哥哥都嘲笑我,我愈哭,他們就會更故意。
我想,下一次妳可以說些甚麼,讓事情能變得好一點。

接下來的半小時裡,茱莉和蘇珊一起想了一些對策。
「剛開始真的很難。」茱莉承認。
「我真正想做的是,在我女兒的四周裝上一個保護套,
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傷害她了。
但是,唯一有幫助的事情,
就是承認蘇珊受傷的感覺,
並幫她找出如何自己站起來的方法。」

用同理心聆聽,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
用同理心回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而來的技巧。
除非它是我們自己受教育過程中熟悉的一部份,
否則它不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然而,它卻是我們可以習得的最重要技巧之一。
各個年齡層的人(不只是孩子),
都能在感覺到我們瞭解他們時,覺得自己被愛。
而且,對一個孩子來說,沒有甚麼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


轉載自: 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如何讓小孩子更愛學習

作者﹕電車男(許旭安)
【大紀元5月4日訊】
三十年前,有多少小孩子想讀書卻沒得讀,
而到今天卻是有書但是只有少數的小孩愛讀,
請問各位家長們,
你們覺得現在的小孩是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呢?

過去有許多的同學問我:「你看那麽多文章幹麻阿?」
或是「這樣月考又不會考,你看了有啥用?」
我給他們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

「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而是為了充實自己,提升生活品質。」

但是通常小孩子你給他在多的箴言,
能夠聽進去的寥落晨星,
因此我希望各位家長們,
希望能夠用鼓勵的方式,
來讓小朋友們願意自動自發的去學習,
並且要讓他有很大的信心。

有些父母的嘴邊常常掛著一句:
「喜愛讀書的小孩絕對不會變壞。」
但是不愛讀書的孩子就不會變壞嗎?
事實上是喜愛關於「琴、棋、書、畫」的小孩子
要變壞機率都是小到不能在小的,
尤其是在「圍棋」這塊領域都當中,
不但可以是可以休閒的好活動,
還可以激發右腦,
日本的教育學家七田真表示右腦管理是想像力與記憶力,
所以相對的記憶力就會很好,
這樣在讀書不就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嗎?

讀書大部份的小孩子都會認為是一種負擔,
那麽既然是「負擔」,那又何必去讀呢?
所以我認為兒童會有這種心理,
主因是出在大人的身上,
有一些師長總是逼著孩子唸書考高分,
而當沒達到標準時就是一直處罰,
而讓兒童的信心越來越低,

記得在多年前,有一位讀台大醫學院的學生,
在他領畢業證書的前一天,他居然是以跳樓來結束他的生命,
遺書中他寫著:
「親愛的父母 我知道你們很開心 因為我就快要畢業了
但是這十幾年來 我所接受的全部都是壓力
而沒有一個可以讓我自由的時間 成天都是一直讀書
我很感謝你們的養育之恩 抱歉 我先走了。」

各位師長們,你們希望這種悲劇再次的上演嗎?
你們還想看到臺灣有更多的學生因為被強迫讀書而選擇自盡嗎?
所以各位朋友們,請牢記
「讓小孩進步最好的方式是鼓勵,而不是強迫」。

再讓孩子們學習事務以前請先增加他們的信心,
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予幫助,
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放鬆心情,不要有壓力,
才會學習的又好又棒,學習與思考的feeling是最棒的!

小孩子的心靈是很容易受創的,
所以各位師長們,
在命令孩子之前請先想一想替他們想一想,
不要再做出讓孩子對「讀書」和「學習」產生反感的事了!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正確幫助孩子面對挫折

作者﹕如真
前幾天去孩子的學校參加班親會,
聽在場的家長談到班上一位很熱心的媽媽將小孩轉學了。
我原以為是家長工作的關係,
沒想到是愛子心切的家長,
讓孩子就讀一所離家很遠的私立小學。
據說,每天有專車接送,早上上學到下午五點放學,
沒有回家作業,採小班制(一班有九位學生),
一學期的費用高達10萬元台幣。

而讓我更驚訝的是讓孩子就讀的理由是:
之前唸小學一年級時,孩子不知如何和同學相處,
在班上不快樂,回家又有很多作業要寫。
所以,心疼的母親決定花昂貴的學費幫孩子找回快樂。

我聽了覺得有一些可惜,其實,
孩子從小就能學習吃苦、肯吃苦、不怕吃苦,
將來一定會帶著滿足與感謝的心去看事情。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我有時候扮演的是一位狠心的母親。
雖然我的小孩是家中的獨生女,
但是我不會剝奪她成長跌倒記取失敗經驗的機會。

記得有一次,我去學校接小一的女兒放學,
卻不見她跟著隊伍出來,老師瞧見我便說:
「媽咪你等一下,她被我罰站在教室。」
我繞去她的教室走廊,看見空蕩蕩的教室內,
只剩下她一個人背著書包,頭低低地站在電視機前。
當她看到我時,本能地伸開雙手,哭著叫「媽媽」。
我鼻頭一酸眼眶泛紅,
但仍強忍著不捨,堅持等老師來再說。

老師回到教室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她放學排隊時講話,被我處罰。」
我謝過老師,牽著她的小手不發一語,
心中正想著不能動怒,先聽聽她怎麼說。
回到車上,女兒記起我平時跟她說的話:
「不管學校發生什麼好事壞事,媽媽希望你能親自告訴我。」

她擦了擦哭花了的小臉後,告訴我事情的經過:
排路隊時,她好奇地看著前面同學書包掛的可愛吊飾,
就在讚美的當下,被老師瞧見,就被處罰了,
雖然當時其他小朋友也在講話,
但是老師只罰她一個人。

我聽了之後,同樣身為老師的我心中第一念是:
這老師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
後來想想,我要給孩子如何地回應才是正確的教育?
我清理一下自己的情緒,拍拍她的肩膀說:
「你覺得很委屈,好像老師誤會你了是不是?」
她用力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你要感謝老師才對,
因為老師用高標準要求你,
那是因為老師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而且你是班長,
老師希望你是一個好榜樣啊。
如果每個小朋友都不聽話,那老師一定很辛苦!
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也相信老師的用心良苦,更相信你下次一定會表現更好。」
女兒懂事地點點頭,這時我抱抱她,
摸摸她的頭,給她傳遞鼓勵與肯定的訊息。

如果一開始,
我帶著維護孩子的心去評論老師管教不當,
那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更重要的是,
孩子失去自律自己以及善意理解別人的機會,那多可惜!
甚至還會造成錯誤的觀念:你看,連媽媽都說是老師不對。

儘管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但是,我絕不會在孩子面前評論老師的是非!

總之,過分溺愛下成長的孩子,
面對錯誤與挫折往往有恃無恐、或不知所措、或不懂得自省,
反正「天塌下來有爸媽頂著」,這樣的偏差想法,
對孩子的品格陶冶並非是福啊!
你願意你的孩子將來成為「草莓族」嗎?
那麼,為人父母所要做的是,
陪他一起面對挫折,建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
讓孩子學會勇敢、感恩、寬容等等,而不是將一切阻礙排開,
讓他成為一朵溫室裡嬌嫩的花。
因為,你絕對無法一輩子「釣魚給他吃」,
但是你可以「教他如何釣魚」!

解決問題的天龍八步

文/丁凡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

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

我的法寶就是不急著插手,

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

奇妙的是,通常問不到幾個問題,

事情就已經解決了。

我戲稱為「天龍八步」。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

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

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

「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

「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

很可能冤枉孩子。

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

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

「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

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

無所謂是非對錯。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



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

腦部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

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

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

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

才可能冷靜思考。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

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

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

「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先不要急著教訓他



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第四個問題:

「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

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惡心的、幼稚的……

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

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

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

「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

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

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

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

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

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

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

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

「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

如果他了解後果,

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

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

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

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

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

「你希望我做什麼?」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



問他最後第八個問題:

「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

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兄弟姊妹 影響個性最大

父母生下我們,也許給了許多先天上的遺傳因子,

但是兄弟姊妹其實才是每天和我們接觸最多的人,

不論小時吵得多凶,

長大後最可能成為終生朋友的人,

也是影響我們個性,甚至事業選擇最大的人!



調查指出,11歲以前,

小孩和兄弟姊妹相處的時間佔所有休閒時間的33%,

比和同學及父母都多。



當然吵架的機率就高:2~4歲平均每10分鐘吵一次;

3~7歲每18分鐘吵一次。

這樣高頻率的爭端,

正是孩子學習如何處理問題、和解紛爭的時機,

因此,當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上學後,

社交能力就比獨生子女強。



18%的人認為父母偏心,

因此多半的人都練就博取父母注意力的生存法則:

結黨、互惠、忠誠的概念由此形成。

自覺不受寵雖然會失落,但反而讓他們在成年後更容易生存。

不同性別的兄弟姊妹也是日後擇偶最好的軍師,

他們和異性相處時,較不會拘束,能有較好的婚姻關係。



36%的人認為,和兄弟姊妹間的關係因年齡增長而更親密。

他們有小時回憶的基礎、類似的遺傳組合,

以及不可分的血親關係,讓他們保持聯繫直到年老。

在父母或是配偶過世後,

兄弟姊妹成了唯一值得依靠的親人,

尤其是姊妹之間。



(學前教育雜誌11月號)





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洪蘭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要鼓勵孩子從做中學習,父母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
否則日後孩子養成一出錯就逃避或寧死不承認的心態,
反而容易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
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
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
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
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

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
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
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
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
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
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
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
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
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
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
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
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

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
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
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

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
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
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

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
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
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
我看了非常不忍。

人有失常,馬有失蹄,
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
那天更離譜的是,
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
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
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
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
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
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
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
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
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

如果不曾摔過,
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
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
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
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
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

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
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
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
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
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

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
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
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孩子說謊這件事……

大穎文化 總編輯/Carol 謝

三歲的小蝴蝶個性機伶靈巧、倔強好勝,
才小小年紀,我這做媽的已經看出她是頭難馴的小野獸。
這種小孩看來不乖巧、卻會很有趣。
帶她長大的過程,得不時跟她鬥法。
媽媽有時贏、有時慘敗,
趣味就在這日日的「大鬥法」。

有一天,蝴蝶拿著畫筆把沙發當畫布,亂畫一通。
畫完走人。

我把她拎在「罪證」前,
指著沙發,問她:「這誰畫的?」
蝴蝶氣定神閒地回我:「荳芽!」
哇!說謊還這麼鎮定!

荳芽姐姐已經忍不住跳起來。
我對她使使眼色,請她稍安勿躁。
看我跟蝴蝶鬥法……

我再給她一次機會,
「蝴蝶,這是誰亂畫的?把沙發弄得髒兮兮!」
「荳芽畫的!」她還是很篤定地繼續說謊。

「好!那我來打荳芽。」
蝴蝶不再那麼不當一回事了,臉色有點變了樣。
我再問一次誰畫的,她小小聲地回我──荳芽!
還是荳芽!還是繼續說謊!
被誣賴的荳芽快氣瘋了。

我對荳芽眨眨眼,故意裝出很兇的語氣,
說:「荳芽過來!手伸出來!誰叫妳亂畫沙發!」
荳芽配合著我演戲,乖乖把手伸到我面前,
我舉起手作勢要打荳芽手心。
蝴蝶一看、急了。
哇的一聲哭出來,
邊哭邊說:「媽媽不要打荳芽……是我畫的啦……」

荳芽一看蝴蝶哭了,也不忍心地紅了眼眶。
想來她剛剛被誣賴的氣也消了。

我當然沒有打蝴蝶。
等她哭完了,
我們三個不管誰畫的、就是一起認命地拿布開始拼命擦沙發……

另外一天,
荳芽的家教老師Annie跟我說了一件好玩的事……
那天放學回家後,
荳芽問她說:「Teacher Annie,妳會不會寫媽媽的名字?」
Annie還在奇怪她為什麼這樣問時,
荳芽悄悄地拿出一張數學考卷──八十八分!

原來荳芽意圖讓Annie代我簽名,不打算把那張考卷給我看。
Annie對她曉以大義,說媽媽不會在意荳芽考幾分,
只要把錯的地方學會就好了。

後來,我看到那張考卷時,
故意問荳芽:「妳會不會寫我的名字?」
荳芽歪著頭看我,很疑惑。「不會呀!」
「那要趕快練習寫我的名字,
這樣下次再考不好就不必拜託Teacher Annie啦!」
荳芽這下明白我在消譴她啦。
「唉吆……媽媽!」不好意思地怪叫起來……
看來Carol是個不太糾正小孩說謊的媽媽。
正在看我的文章的你一定這樣想……

嗯!我得承認:
我的確沒有教小孩
「絕對不可以說謊」、「說謊就是壞小孩」。

當然,我也不是鼓勵小孩多多說謊。
我只是希望讓小孩有機會自己去體會說謊的心情。

一個窮得只能買一個便當的媽媽把唯一的飯給孩子吃,
自己明明餓昏了,
卻還是對孩子說:「你吃吧!媽媽不餓。」
這是謊言。
媽媽卻說得心安理得。
這種謊,令人感動。

說好的謊言時,呼吸順暢,心情平靜,
有時還會有暖暖的、溫馨的感覺。

說不好的謊言時,時時擔心被揭發,
一點風吹草動就被嚇得心驚膽跳、冷汗直冒。

我告訴荳芽和蝴蝶:
「妳要知道妳這個謊該不該說,看妳的心。
心不安、跳很快,那妳最好趕緊補救,因為妳說了一個壞謊話……」

我自己偶爾也會說說「心不會不安的謊」,
所以我無法要求我的孩子絕對不要說謊。
我把我用來判斷這個謊該不該說的標準告訴她們,
期望她們用自己的心去決定。

我知道很多媽媽為孩子說謊而困擾、擔憂,
也有很多媽媽是一直教孩子絕對不可以說謊。

我也知道很多一直被教導著
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孩子因為說了一點謊,
就擔心自己會變成大壞蛋、會讓媽媽傷心。

「謊言」就像這世上所有事物一樣,也不是絕對的。
我們的傳統教育教我們「謊話像一條嘔心的、醜陋的蟲」,
寧願受罰也不要接近這隻蟲;
我卻在另一個文化裡見識到「謊言也可能是一隻可愛的小精靈」,
我們也有可能和它相安無事地面對。

這個有趣的小精靈就出現在比利時的繪本《謊言小精靈》裡。

我初看到這本書時,真的是忍不住歡呼!
終於有人用一個有趣的、
可愛的故事來討論小孩說謊這件事了。

故事裡小女孩一說了謊,嘴裡就會飛出一隻小精靈,
成天跟著她,提醒她做了不好的事,
攪得她心慌意亂、玩也玩不成。
更嚴重的是,小精靈會擋在她和爸爸媽媽中間,
讓她無法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和親吻……

最最吸引我的是結尾──

小女孩說:
「小精靈有時候還是會出現一兩隻。
我還是沒有辦法每次都把所有的事情告訴媽媽和爸爸。
但是我非常努力地不要讓太多小精靈擋在我和爸爸媽媽之間。
因為我實在非常非常喜歡爸爸媽媽抱我時、那種溫暖的感覺。」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永遠不說謊,
只是有時候我們願意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或一個我們更在意的人,
克制說謊的壞念頭。

孩子若是理解了這些,
說不說謊,我覺得都不必太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