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平凡中的不平凡

平凡中的不平凡
 作者﹕徐千文
 身穿一件紅色襯衫,領口別上一個很精緻的徽章,

個子不高,臉上的表情沉穩、內斂,

卻不經意透露出自信,和年輕人特有的青澀,

這是我對惇偉的第一印象。

因為筆者在學校親師報上寫了一篇有關安親班的文章,
新港文教基金會要我去採訪

一位從小幾乎沒參加過所謂安親班、才藝班的傑出青年,

那就是現擔任英國牛津大學生化系博士後研究員的許惇偉。

想要了解他的成長過程和求學經歷,

並挖掘出寶貴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不是頂尖 卻清楚自己要什麼 惇偉回憶從小學到高中,
課業成績並不突出,維持在中上程度而已。
但他很明白自己對生物科學方面特別感興趣,

所以就在他中興大學農藝系二年級時,

他敲了教授的門,

主動表示希望參與實驗研究,

就這樣他一頭栽進實驗室。

後來保送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

畢業後至中研院分生所擔任三年助理研究員,

而後申請到英國牛津大學全額獎學金,

四年後拿到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他很欣賞牛津大學讓學生有多方面接觸其他領域的機會,

本著全人教育的理念,

從生活上讓各科系學生混和住宿,

再加上社團、活動等等,

幫助學生打開視野,看見更寬闊的世界。

「不要太早設框,讓學生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最愛。」

是他對學校教育的看法。


 甚麼樣的家庭 造就甚麼樣的孩子
 惇偉來自雙薪家庭,

許爸爸甫自虎尾科技大學退休,

許媽媽也從中華電信公司退休下來。

學哲學的許爸爸怎麼看待孩子的教育?
請聽他娓娓道來:整個教育範圍可分為三部份,
第一是做人準則,

如孝道、尊師、四維八德等傳統,

是永遠都不變的,孩子必須要遵守;


其次是可商量的部份,透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而來的;


第三是孩子自己做決定的部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除了第一部份不變,第二部份漸漸減少,第三部份會慢慢增加。

他認為只要是正當的都不反對,

做家長的只要在旁關注一下,

不讓他走偏,採支持而不干涉的態度即可。


正因為開明的作風,

許爸爸不強迫孩子非得參加什麼才藝班,知道他喜歡生物,

對他的投資就是一個可供動手捏塑的大沙盤,

盡量讓他接近大自然,和一部部自然科學的百科全書。

當同事問起許媽媽:「你家孩子上什麼才藝班?」時,

許媽媽窘得無言以對,

回家談起此事,豁達的許爸爸告訴她,下次別人再問起,
就說我家孩子上「灌蟋蟀、堆沙堆、抓小鳥」的才藝課,

是老師敎不來的呢!


 惇偉就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的家庭裡,快樂的做他自己。


 媽媽眼中的他

「這孩子從小就很乖,從不讓大人操心。」

許媽媽強調著。


[本來準備一些積蓄,打算供他出國深造,

他很爭氣,不但申請到全額獎學金,

省吃儉用,沒花到家裡錢。

難得的是,在國外,每逢週六週日,

一定打電話回來跟爺爺奶奶問安。]


說到這兒,一旁聽著的惇偉卻皺起眉頭說:

「這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嗎?」

雖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試問,

時下年輕人,有幾人具備此美德呢?

許爸爸講的「孝道」基本做人原則,

惇偉可是謹記在心呀!


每天一段「靜下來」的時光 許爸爸要求孩子功課方面,
只要字寫得端正,數學基本計算能力好就可以了,

成績、名次不是重點。


但他堅持每天新聞報導看完後,電視關掉,

一段全家「靜下來」的時間。

爸爸看書,孩子看書、寫功課,

甚至發呆想事情都好,

每天一段沉澱時間,「靜心做事」的定力由此培養出來。
我想惇偉能樂在實驗室做研究,

可能也是受此影響吧!


衷心的建議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力加在孩子身上,

和人攀比、怕丟面子的心要放下,

要真正尊重孩子的興趣」

這是惇偉最想跟家長們提出的建議。


 對學校老師他想說的是:

「不要要求太多的標準答案,

過度追求評量的標準化,

會扼殺孩子很多思考的空間」。

至於對學子們,他鼓勵要不斷的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多做嘗試,找出屬於自己的路。


[本著善念,多考慮別人,自然就會考慮孩子的真正需要」、
「只要孩子選擇的路是他喜歡的、有能力的,

就鼓勵他。」

許爸爸的話引人深省,簡單道理,卻道破一切玄機。


 融合中西 現代教育的典範 筆者採訪至此,

深深覺得,

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我們現代社會最需要的:
以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道德,

教給孩子做人處事的準則;

以西方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想法,

幫助孩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棒下出孝子」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走極端的做法,
都是不符合新世紀的教育方式。

 感謝惇偉一家人,願此文帶動更多人深思力行
。@*

2006年6月29日 星期四

用愛的意志磨練孩子

用愛的意志磨練孩子 作者﹕張義寶

 愛孩子,但不是事事都替孩子去做,

以至於孩子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不願意面對困難和挫折,而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

父母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給孩子,孩子們才能勇於大膽地去嘗試。

 孩子總是會長大的,做為父母親,我們不可能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

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生活。因,我們對孩子的真正的愛,是教會孩子怎樣適應環境。

要注意的是,適應環境不是一味地「順從環境」,

根據環境條件改變自身、調節自身,試著與環境條件保持協調,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

只有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創造環境。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差,

他們往往會因為在生活、學習上愛到挫折而傷心,特別是那些表現一向優秀的孩子,

當他們在生活、學習上愛到挫折後,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

尤其當對自己的期望目標過高,而實際成績過差時,這種挫折感就會更加強烈。

 在孩子的遭受到類似的的挫折後,家長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認真尋找受挫折的原因,

以便採取措施,扭轉這種不利局面,而不是一味指責。

因為只有尋找受挫原因,才及時採取改進措施。

做為家長,在孩子遭受挫折時,一味地不聞不問,卻美其名的說讓孩子承受更多的磨練是不對的,

而事事關心,為孩子解決各種問題也是不對的,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難關,讓孩子嘗試失敗的壓力,

同時也讓他體會到,身邊還有人在默默地關心他,幫助他,

使他有勇氣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綻放燦爛的笑容。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是石油界的鉅子,資產無數。

但是這個家族的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節約教育和勞動教育。

每個週末,孩子們從父母那得到幾十美分的零用錢,

至於怎麼支配完全由孩子們自己決定,但是他們必須詳細地在個人的小帳本,以備父母查詢。

如困孩子們覺得自己的零用錢不夠用,他們的父母不會再給,而是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隻手去賺錢。

所以,星期天的時候,格克菲勒家的孩子們便忙著為別人修剪草坪、打掃或者擦皮鞋。

擦一雙皮鞋五美分、擦一雙長靴二十美分。

 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對孩子同樣是這樣嚴格的要求,正是這一種嚴格的愛,才讓孩子能夠獨立地成長。

 在美國,部分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

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允許畢業。



這對亞洲的許多家長來說都會感到有些「過分」,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擔心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

在培養孩子獨立和求生能力的過程中,家長面對現在交通秩序狀況,

考慮是讓孩子獨自上學是否安全?

面對現在社會治安情況,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獨立外出是否妥當?

因此許多孩子應獨立完成的,獨立辦到的事都由家長代勞,

但面對許多孩子獨立生存、自理能力不足家長們又感到不安和著急。



 教育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自我生存和服務技能。

 英國牛津大學紐曼教授說:「學校課程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

學校傳授的學問乃至社會生活的藝術,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教育帶給人對自己見解和判斷的清晰自覺,提供他們發展這些見解和判斷的信念,

表達這些見解和判斷的雄辯,以及身體力行這些見解和判斷力量。」

也就是說,要將服務於社會公共福利的品德和才能的培養放在首位,

而不是將專業素質放在首位。

遺憾的是這剛好是當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



現在的教育太注重進行佑識灌輸,不太注重健全和諧人格培養,

因此孩子多具有充實的學科知識,必備生活佑識和奉獻社會的品德往往久缺。

之前還曾發生大專生不知道回家的路,只得求助於員警的事情,

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捨不得孩子獨立生存。

連生活都不能自保,你說這樣的孩子能夠獨當一面、盡心奉獻嗎?



 美國作家海明威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老海明威就經常帶著他外出翻山涉水,

使他受到了鍛練,增長了許多見識。

但是,老海明威很希望兒子能儘早地擺脫對自己的依賴,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

於是在海明威四歲的那一年,父親就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孩子,別老跟著我,自己活動去!」

老海明威將一根釣魚竿丟給兒子,並鼓勵他說:「自己去做吧,你一定辦得到!」 

海明威在父親的鼓勵與指點下,開始了獨立活動,而且很快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

接著,他又迷上了讀書。

釣魚、打獵和讀書,從小形成的這三大愛好,伴隨著海明威的一生,

並對他走上文學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人甚至說,沒有父親從小對他獨立意識的培養,

就不會有一位探索一生、創新一生的世界級作家海明威。

 

當今我們的家長比起當年的老海明威來,望子成龍的心理更加強烈,

但是,卻缺少老海明威那種敢於讓孩子獨立生存的勇氣與眼光。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愛」他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以呵護有餘,放手不足。

但要真正愛孩子,真正想讓孩子成才,應讓向海明威的父親學一學,

讓孩子獨立地去發展,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在關心愛護孩子的同時,一定要磨練孩子的意志,

培養孩子勇於挑戰困難的決心和鬥志,培養孩子敢於面對失敗和接愛教訓的勇氣。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的條件和環境迫使他必須早當家。

如今生活件越來越好,富裕為人們帶來幸福的生活,

也是容易滋生孩子「懶」、「散」、「嬌」、「挑」的壞毛病,

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有可能造就一代只懂享受不懂創造,只會吃魚,不會捕魚的花花公子與小姐。

 日本的「餘裕教育」提倡熱愛生命,選擇堅強就是試圖將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徹底改變,

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恢復孩子天真爛漫的本性,鼓勵青少年利用週末到農業學校體驗生活。

把孩子從溺愛中解脫出來,變嬌氣、懶惰為耐勞和堅強。 

做為孩子的家長,就是在你需要幫助孩子的時候不去打擊孩子,

在孩子需要磨練的時候,不去過份的溺愛,

要知道,孩子是否能夠成材,

是需要家長用愛的意志來磨練的。

 轉載自:德威出版《決定孩子一生美德教育》

2006年6月26日 星期一

不喜歡寫功課的小朋友

我的小朋友(小三)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

   

1.不喜歡寫功課,一直認為學校老師出得太多了,我發現他的問題出在寫國字,速度慢又不專心

   

2.不喜歡考試,因為考前,我都要先做複習小考,如果不會他就會有挫折感,然後發脾氣不考

    是否有其它媽媽有經驗可以分享,不勝感激~
 



3.孩子上學一直没辦法準時

但老師的要求是不能遲到(遲到就扣分)

任我憑我如何說 解釋 孩子就是無法体會上學準時的重要

2006年6月19日 星期一

他不壞,只是有點怪!

他不壞,只是有點怪! 宋慧慈 95.05.20.  

 在眾多批評聲浪中,如果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一句「他不壞,只是有點怪!」

往往可以救一個孩子免於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並且透過資源網絡,

為這孩子的「怪」尋求改善的教育策略。



 聽同學年的阿基老師哭笑不得的轉訴他班上一位

性情乖僻女孩兒的控告:與男同學發生口角衝突的小眉怒氣沖沖的跑離教室,

待阿嬤找回她時,雖然已氣消一半,卻仍對阿基老師僅以口頭訓誨對方的處置方式氣憤難平,

阿基老師放下身段「請教」小眉:「不然,你要老師怎麼做?」 

「我要他馬上在地球上消失!」還好,小眉不會施魔法,否則阿基老師當場就會少掉一名學生!

 

這女孩兒我也認得,承蒙阿基老師信賴,偶而要我跨班級協助輔導他班上幾個早熟的女生,

所以對小眉經常來勢洶洶的情緒風暴,我也領教過。

說實在話,如果那一個心直口快的小男孩必須立刻消失在地球上,這小眉還真是一點存在的價值都沒有呢!



 這樣的心情轉折也發生在前不久的愛班「阿義旋風」熱!

阿義本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孩子,加上有廣泛性的溝通障礙,

又因為愛班多數孩子容易隨阿義情緒起舞,

我和幾名學務處老師就得經常親臨愛班調解一番。

那一日,阿義「又」心血來潮挑釁一名容易激動的男同學,由於事發突然,

任課老師根本來不及勸阻,阿義在瞬間就傷了那男同學最心愛的文具,

惹得那男同學趴在桌上對我咆哮:阿義既然有病,為什麼不把他送去資源班?

 我啞然,當下回應不了那男同學的「良心」建議,

心裡想的是,如果阿義有病,這容易激動的男同學是不是也有病?

愛班幾名動不動就驚聲尖叫的女生「病」也不輕吧?

我自己信班的那兩個雅斯伯格的孩子是不是也應該送去資源班?

五信還有好幾個怪得令科任老師招架不住的,又該往哪兒送呢?

 到底誰有病?誰該消失?那切割的分界點要怎麼拿捏?

如果被審判的是自己的孩子,那標準又該如何裁定?



回想起二十六年前,我在台北市西區某國小實習時的一幕:

 一位老愛動手動腳的小男生終於遭到家長委員的控告,

認為這樣一個容易衝動的孩子不應該和他女兒編在同一班,甚至建議學校根本不應該讓他來上學。

對於初生之犢的我們這群實習老師來說,只能問,那「他」要去哪裡?

不來上學,家長有能力管「教」嗎?

小男生理該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怎麼交代呢?



 一位平日看來輕鬆自在的「老鳥」輔導老師隨口一句

「除非現在就把他給槍斃了,不然只有好好的教育他,才救得了他,也才救得了這個社會的未來!」

當時涉世未深,其實不是很瞭解這位總是笑看人生的前輩這種「反證」的道理用意,

但十幾年後發生的白曉燕案,真是應驗了這位前輩的說詞!

想當時的「陳進興」對社會造成多麼恐慌的騷擾,幾乎到人人自危。

但,我總以為小學階段的陳進興不至於壞到哪裡去,

不過我相信他的學習生涯必定有許多反社會的「怪」,

比如坐不住、聽不懂、讀不通、寫不來、考不好、、、、那樣的怪,

如果能得到多一點的諒解、多一點的寬容、多一點的特教資源,

我相信只要多那麼一點點,都不至於演變到那種沒人性的陳進興,

而令當時的台灣婦女個個過著心驚膽跳的日子! 




常有國教同仁佩服我樂於接納特殊孩子的勇氣,其實我也怕啊!我也累啊!

但經常就在想要拒絕的那一剎那,「壞」和「怪」就真的是「一念」間!

我想,創造一個富而好禮的「全面接納」學習空間,真的就在同儕、在家長、更在老師的一念間!



2006年6月16日 星期五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 (4)

情 緒 管 理 五 大 原 則 在情緒管理上由淺至深,包含五大原則:

第一是區分情緒的類別;

第二是辨別情緒的強度,因為情緒包含強弱不同的程度;

第三是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論是負面的(例如:「我很生氣!」)

或是正面的(例如:「我好高興。」都要鼓勵孩子適當表達出來;

第四是辨認別人的情緒,一般在情緒管理方面有問題的孩子,

通常都不理別人的感受,所以特別要去學習辨認,

例如:你搶了別人的玩具,你想別人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第五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情緒管理方面最終極的目標,

也是最困難的一點,連我們做媽媽的,也不容易做到。

我們都很想當一個溫柔的好媽媽,但是脾氣一來,我們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在此,我先舉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為例:

我的女兒四歲時回台灣,去醫院補打日本腦炎的預防針,因為美國並沒有這樣的預防針。

那時她已經很懂事了,突然沒病沒痛的要打針,對她而言是蠻難接受的。

我讓她手裡握著十塊錢硬幣,約定好打完針後,就可以坐電動搖搖車。

護士叫我把她抱緊,怕她亂動,我照做了。

可是針打下去,我女兒一動也不動,她有良好的心理建設,手上的十塊錢也幫助她忍耐。

打完後,她揉了一下,就去坐電動車了。

過了幾個月,在一次閒聊中,她突然提到打針這件事:「媽媽,我上次打針好痛唷!」

我隨口反問她:「那你記得你有沒有哭呢?」

她說:「我記得我的心好痛唷!但是我沒有哭,因為我怕吵到別人。」

你聽這個孩子的說法,是不是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範例?

我們的目標,是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同時也控制自己的情緒,以適應社會生活。



接下來我們做一個練習,學習辨認情緒的類別和強度。

教導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之前,我們自己也要先練習。

請看下表,右半邊是正面的情緒,左半邊是負面的情緒,

上半段是強烈的情緒,下半段是微弱的情緒。

因此組合而成四種不同的區域,包括:A正面強烈、B正面微弱、C負面強烈、D負面微弱。

請花五分鐘,試著想想看,到底有哪些情緒是屬於A,

例如高興是屬於A,就把它寫在A那一欄,寫的愈多,表示你對這欄的情緒反應愈了解。

 C 負面強烈 A 正面強烈   D 負面微弱 B 正面微弱  請注意,

情緒反應是屬於形容詞,不是動詞,因此「想哭」不是一種情緒反應,

你究竟為什麼想哭呢?你是因為興奮的想哭?

還是生氣的想哭?還是難過的想哭?興奮、生氣、難過都是情緒反應,

想哭則是一種動作,不在我們的表列內,請辨別清楚。

要審查你所寫的是不是符合情緒反應詞,可以用「我覺得…」(I feel…)來連連看,

如果可以連得上,就是屬於情緒反應詞。

 在此列舉一些情緒供大家參考:

 C 負面強烈 生氣、憤怒、憤恨、痛恨、怨恨、惱怒、厭惡、討厭、厭煩、絕望、頹喪、沮喪、

懊惱、懊悔、後悔、憂愁、憂鬱、憂傷、哀傷、哀痛、痛苦、孤苦、急躁、暴躁、恐慌、恐懼、恐怖、惶恐、害怕



 A 正面強烈 高興、快樂、愉快、喜悅、興奮、得意、喜樂、驚喜、感動、雀躍、興高采烈、痛快、開心、驕傲



 D 負面微弱 苦悶、煩悶、悶悶不樂、不耐煩、煩惱、煩躁、煩心、難過、傷心、茫然、孤獨、孤寂、孤單、

寂寞、焦慮、焦急、不安、徬徨、憂慮、憂心、矛盾、委屈、乏味、無聊、遺憾、內疚、無奈、無助、失望、失落、無力感、感慨 



B 正面微弱 幸運、甜蜜、滿足、滿意、欣慰、感動、舒暢、平安、平和、和平、安詳、安全、平靜、

平淡、恬淡、恬靜、安靜、輕鬆、舒服、自在、幸福  

 有些人可能覺得「憂慮」,應該是屬於負面強烈的情緒;

或者「幸福」應該是正面強烈的情緒,看法不一樣,沒關係,

因為我們對這些字眼,有個人的體驗。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了解這些情緒的內涵,並能夠加以分辨。

另外,有些情緒反應是屬於模糊不易辨認的,

例如驚訝、害羞、尷尬、緊張、激動等,有可能是正面;

也有可能是負面,要看當時情境而定。

以緊張為例,有新娘子的緊張(高興、興奮);

也有考試的緊張(惶恐、焦急),差異很大,因此沒有固定的歸屬。

 了解這些情緒反應詞,並且了解我們個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有時候我們被別人批評,滿臉脹紅,卻搞不清楚到底怎麼了,

回頭仔細想一想,我到底是覺得生氣、無奈、懊悔、委屈、還是難過呢?

先了解自己,才能適當地跟別人溝通。 

當我們可以敏銳辨認自己或別人的情緒感受時,我們的EQ也就進步了。



這裡介紹一本有關EQ的童書,名叫「米奇的生日驚奇」(Mickey’s Birthday Surprise),

大意是說米奇收到一個生日禮物,打開來看,原來是奶奶送給他的一隻玩具貓,

這隻玩具貓會走路還會跳舞,大家都覺得好興奮,

可是米奇的寵物貓茉莉(是真貓)卻覺得好可怕,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

接著茉莉又覺得很生氣,因為這隻玩具貓搶走了她的位置,大家的注意力都跑到玩具貓身上了。

後來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到最後,米奇體會到還是他的貓茉莉最值得珍惜。

這本童書的重點,在故事後面所附加的問題:

(一)想一想,他們覺得怎麼樣?(Think about it. How did they feel?)

剛開始,當米奇、普魯托和茉莉看到玩具貓時,他們覺得怎麼樣?

故事結尾,米奇對玩具貓和茉莉覺得怎麼樣?

(二)真實的感覺(True feelings),問孩子們幾個簡單的是非題,

例如米奇看到玩具貓覺得害怕嗎?

(三)表演一下(Act how you feel!)

米奇想要知道當你感覺傷心、高興、驚喜、害羞、憂慮時,是什麼表情,請表演出來。

 透過這類的童書,教導孩子練習辨認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也練習將情緒表演出來,看看自己在不同情緒下,有何不同的表情。

我們可以選用多種的故事書,做為練習情緒管理的材料,

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書都可以拿來運用,讓孩子去感受和表演每一個故事中的人物。

 幫 助 孩 子 處 理 情 緒 問 題 當孩子遇到情緒困擾時,

應該如何幫助他解決這類的問題呢?

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六點:

 第一點是要耐心了解孩子的需求。例如孩子餓了或累了的時候,你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孩子若餓了,你要趕快弄東西給他吃,

只要吃一點東西,他身體上的飢餓反應就能平息下來;

孩子累的時候,也會有胡鬧的狀況,這時候他需要休息,讓他躺下來聽個音樂或故事錄音帶,或閉眼休息十分鐘、睡個覺都好,情緒問題自然解決。

 第二點是要理性平和的管教。孩子吵鬧時,我們大人的火氣不要跟著上來,

想一想「獎勵與懲罰」一文中,我們曾經討論過的管教方法,「隔離反省法」和「忽視」都是針對情緒激動的孩子用的。

另外,平時也要多讚美孩子的良好行為,孩子自然而然會增強正面行為。

 第三是建立親密依附的關係。親密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

孩子有安全感,而且覺得被愛的時候,比較不會有情緒上的問題。

大人千萬不要在氣頭上說:「不要你了,把你丟掉。」

這類的話一說出口,用再多的話來彌補,都很難再次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第四是要給孩子必要的情緒宣洩。情緒宣洩的方式有哪些呢?

譬如孩子有情緒困擾時,可以給他一個安靜的角落,讓他在那兒發洩一下;

或是轉移他的注意力,給他講個故事、聽個音樂、或做其他事來轉移負面感覺;

父母可以做的,還有擁抱孩子,不用講太多話,單純的擁抱他,

表示你愛他,你與他同在,你會與他一同克服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當孩子躺在地上吵著要買玩具時,你認為他感覺怎麼樣呢?

你要用同理心去說說看:「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爸爸媽媽不讓你買,你很生氣?

(很難過?很失望?)對不對?」

孩子哭鬧的時候也許講不明白,你用同理心揣測他的心情,幫他說出來,

這並不表示你的立場,但代表你了解他,這對孩子相當重要。

孩子被欺負、搶玩具、或考試成績很差回來時,首先就要用同理心回應他,讓他知道你了解他,而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

當孩子感受到你了解他的時候,那種負向的情緒就會消掉一半,這時再抱抱他,轉移他的情緒,就容易多了。

 第五是要給孩子整理情緒的時間。

有時候情緒反應不能馬上就過去,特別是有委屈的時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你可以幫助他放個音樂、或去散散步、騎腳踏車、玩個遊戲,

都有助於縮短時間,但不要強迫他馬上就要把情緒困擾擺脫掉。

聖經上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神容許我們生氣,提醒我們不要因亂發脾氣而犯罪,

我們總要在日落前,就要把負面情緒處理掉,安心睡個好覺。

 第六是提供良好的情緒示範。我們大人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

如果我們都是情緒管理良好的父母,

孩子有樣學樣,碰到事情就不會慌慌張張、憂慮緊張。

我建議全職媽媽們最好要有一個支持團體,

例如教會裏的媽媽小組,或是一起上課的媽媽們舉辦固定的聚會,

有機會說一些媽媽經,不要悶在心裏。

很多年輕媽媽整天困在家裏,感覺被孩子綁住了,有很多情緒問題沒地方講,

在家裏只會愈積愈深,沒有一個出口,哪天火山爆發了也不知道。

所以我們必須要找支持團體,找幾位能夠了解你在講什麼的人,

最好是找跟我們一樣,有孩子的媽媽,不要找未婚的或沒有孩子的,

因為她們不了解你的痛苦,也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在支持團體中,把我們的困擾說出來,發洩一下,

同時也聽聽別人家的困擾,發現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不管其他人是否有建設性的建議,若有更好,沒有也沒關係,

至少回家後比較能用一個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孩子,而且也會比較有耐心了。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3)

情 緒 管 理 接下來談到情緒管理部分,也就是所謂的EQ(情緒商數)。

現代社會很重視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是好現象,因為以前的社會,比較重視IQ(智力商數),

然而在人際關係與實際生活裡,情緒管理才是比較重要的部分。

 想知道自己的EQ究竟高還是低嗎?

台北諮商中心「張老師」,根據鍾思嘉教授的問卷測驗,設計了以下的「EQ測溫表」,下列各題請以分數1-5為等級,依直覺寫出發生頻率:

(1)很少或幾乎不;(2)少;(3)有時候;(4)普遍;(5)常常或幾乎是。

 1.我能很快地覺察到自己正在生氣。 

2.我知道自己生氣時的表情和行為。

 3.我能清楚區辨自己高興情緒的不同程度。

 4.我能分辨難過和生氣這兩種情緒的不同。

 5.我能清楚說出自己的煩惱和情緒。

 6.我願意對別人表達自己的心情。

 7.我能以適當的表情或情緒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

 8.我能夠運用各種方式有效處理自己的情緒。

 9.如果辦公室的同事一起去玩卻沒有邀請我,我覺得這一定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

 10.在生活中別人忽略我,是因為我不夠好。

 11.我覺得自己的某些行為是過去經驗所造成的,所以無法改變。

 12.我會做些事情來獎勵自己的表現。

 13.我能從別人的肢體動作中了解他的情緒。

 14.我能從別人的表情了解他的情緒。

 15.我能從別人的話中知道他的情緒狀態。

 16.我能了解別人話中背後所隱含的想法與感受。

 17.當別人說他的煩惱時,我能有「感同身受」的體會。

 18.我能把別人話中的想法和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19.當別人的想法和我自己不同時,我能夠接納他的觀點 

20.我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設想事情。

 計分方法:9、10、11三題為相反題,即1代表常常,5代表很少。其他各題的總分加上9-11題的分數,即為你的EQ現況。

 45分以下者:請加油,你很可能是塔裡的公主或王子,多出來走走吧!多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會讓你自己和周圍的人更快樂喲!

 45-65分者:了解自己又能察言觀色是你的優點,不過,有時還顯得有些怕怕的,

你可以常常拍拍自己的胸脯說:「我可以」、「我很好」,這樣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66-85分者:恭喜你,你是個懂得疼惜自己又能關懷別人、人見人愛的美女、帥哥。 

85分以上:太優秀了,Super!和你在一起,快樂的不得了。 〈引用聯合報副刊〉 * * * * 



這份問卷的優點是,它把EQ的定義,在題目裡表達得清清楚楚,看到題目就知道EQ代表什麼意思。

不過9、10、11題很特別,是屬於反向題,「如果辦公室的同事一起去玩卻沒有邀請我,我覺得這一定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

「在生活中別人忽略我,是因為我不夠好。」「我覺得自己的某些行為是過去經驗所造成的,所以無法改變。」

你的回答若是肯定的,就表示你是一個比較不能肯定自我的人,缺乏自信心。



 在成長過程裏,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沒辦法肯定自我呢?

大致上有三種原因:

第一是父母常常吵架的情況,孩子誤以為是他的錯造成父母吵架。有的父母吵完架找孩子出氣;

有的父母藉口照顧孩子,彼此溝通不良。所以單純的孩子,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錯造成的;



第二是常常被毆打、被拒絕、被責罵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況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很壞,沒辦法肯定自我。

毆打是屬於外在的行為,很容易看出來;然而心理上的拒絕跟打是一樣的痛。什麼是心理上的拒絕呢?

例如對孩子說:「都是因為你啦,要不是有了你,我早已…,都是被你絆住了,為什麼要有你?你去死了算了!你在這裡幹什麼?」

這種心理上的拒絕讓孩子覺得被排斥,他以為自己真是壞,為什麼要有我呢?都是我害爸爸媽媽這樣子的;



第三種是缺乏關愛的孩子。現在很多小家庭是雙薪家庭,父母都忙於工作,孩子交給保母或安親班帶,很晚才回家。

親子碰到面時,已經要睡覺了,家裡像是一座旅館似的,這種孩子就會缺乏關愛。

另一種缺乏關愛是屬於教養的問題,我們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多屬於批評的方式,

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就會用罵的,但是做得好的地方,反而不太提。

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會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肯定自我。



 我是屬於缺乏關愛型的,從小我就很自卑,爸媽很少稱讚我,如果我拿了獎狀或參加比賽得到好成績回來,媽媽也沒有一句稱讚的話。

媽媽開口都是屬於批評性的話語,所以我從小就一直很自卑,到了中學還是這樣。

其實我長得也不難看,但就是很自卑。記得在我生命中有一次比較嚴重的狀況,是在大學聯考放榜時,我考上台大社會系,

當我很高興的回家告訴媽媽這個消息時,我的母親卻回答:「念這個系有什麼用,將來還不是找不到工作?」

當場一盆冷水潑下來,要是你是那個高三的孩子,你會覺得如何?沮喪?傷心?習慣了?生氣?

我不知你們會怎麼想,但是當時我跑回房間大哭一場,本應是快樂的一天,沒想到媽媽的反應竟是如此。 

不過至少我現在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了,如何走過來的呢?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師長、朋友給我回饋,我愈來愈看到自己正面的地方,

也愈來愈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成為基督徒了。基督徒最寶貴的地方就是「神愛你」,不是因為你可愛,祂才愛你;

即便你是個缺手、缺腳或是生活很混亂的人,祂還是愛你,祂期待你接受祂這樣的愛,能活得愈來愈好,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

所以有神的愛永遠伴著我,我就不再是一個自卑的人了,我不會看不起自己,

反而懂得肯定自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最特別的,因為神愛我。

 回過頭來看這三種不能肯定自我的人,

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夫妻有事要溝通的話,

到房裏去,不要因為大人的情緒因素而影響到孩子;

其次,要用管教代替責打,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管教是基於愛;

最後,要記得常常鼓勵孩子,用言語及行為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

如果我們自己缺乏關愛的話,要先認真面對這個問題,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用神的愛來愛孩子。

<待續>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2)

幫 助 社 交 生 活 適 應 困 難 的 孩 子 「避性大」又「適應度低」的孩子,

在社交生活上適應困難,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

簡單的說,有四點方向:了解、接納、等待、協助。

 第一是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的對立,都是因為不了解而引起的。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本來就不一樣,而且與父母也很有關係。

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通常父或母一方也有這種傾向,怪不得別人。

不要以為孩子的行為表現,是要故意與我們作對,而造成親子關係的破裂。



 第二是接納孩子的現狀,做父母的想要扭轉孩子的氣質,其實很不容易,

可能造成孩子更多負面的情緒反應,還可能導致生理的狀況,例如:拉肚子、尿床、頭痛、肚子痛、磨牙、頻尿等。

其實這種孩子也有他的優點,他做事謹慎、愛惜生命、不亂來、不隨便冒險。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與別人比較,

否則就會處於無法接納孩子的狀況,也就無法幫助他成長了。

我的兒子(老二)跟女兒完全不一樣,他非常的內向,避性很高,適應度很差,甚至有自閉的傾向。

對這樣的孩子而言,每天的生活都是壓力,他在人際應對上有困難,有時甚至在他爸爸面前,都不太敢說話,

只有面對我和他姊姊的時候,才會比較自在,所以他真是屬於內向退縮的孩子。

以上所說的生理症狀,他全部都有過,如果我不能夠接納他,強迫他要像姊姊一樣的話,

只會增加我們之間緊張的關係,對於他的成長一點幫助也沒有。 



第三是多給孩子時間去適應,耐心等待。

適應度差的孩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融入新的人、事、物,他需要時間,我們就給他時間。

我以兒子上主日學的經歷來舉例說明:兒子兩歲時跟我們一起搬回台灣,當我們送他去教會的主日學教室時,

他可以與我們分開,進入他的教室,因為他從小就習慣在教會的嬰兒室了。

但是他進入教室後,任何的活動都不參與,他不是看著天花板,就是看著地上;

有時耍賴躺在地上,有時靠在老師或大姊姊旁邊,不玩遊戲也不與大家一起唱詩歌,好像很跩的樣子。

其實這樣的狀況是很尷尬的,他去了等於沒去一樣,可是我一直沒有放棄,還是持續的送他去參加,忍耐等待開花結果。

到了他五歲時,慢慢的有些遊戲他會參與了,唱詩歌時也會開口唱了,而且聲音還蠻大的

(表示他以前的時間沒有浪費,他都有聽到)。

那時我真覺得是很大的安慰,就好像看到一朵含苞很久的花,經過二、三年的時間,終於開花了。

 其間,他的主日學老師並沒有強迫他,也沒有給他貼標籤,因為那位老師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形,

她知道這樣的孩子需要時間,強迫不來的。



每次唱詩歌或玩遊戲時,老師還是會邀請我兒子一起參與,他若不願意,老師也不會勉強他。

在這樣的環境裡,當他覺得舒服的時候,就會展現出來了。他五歲以後,就好像開竅了一般,進步得很快。

在這過程裏,父母是很辛苦的,要很有耐性。我們從來沒有放棄他,

因為我們有方法,只要我們給他時間,總有一天,他就會慢慢的開花了。



 第四就是協助孩子逐步適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慢慢的去適應。

蒙特梭利所有的工作裏,都是幫孩子分階段學習,在每個階段中讓孩子有成就感。

像數學這麼困難的科目,她都將工作分得很精細,讓孩子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健,進而喜歡數學。

所以在社交生活上也是一樣,我們要分階段帶孩子學習,讓他逐步適應。

 舉我教兒子怎樣跟社區的警衛伯伯打招呼為例: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每天早上我們都會經過社區的警衛亭,

我曾經教導他如何打招呼,但他見到警衛伯伯時就是說不出話來,走過去之後才小聲地說。連續幾天都是這樣,

於是我決定出門前,先在家裡幫兒子複習打招呼,而且當他見到警衛伯伯時,我們全都停下來,等他說出來再走。

過了幾天,改成在警衛亭五公尺前,就提醒兒子準備一下,等警衛伯伯眼睛看到他,

就開始說:「警衛伯伯好!」兒子經過這樣的分階段練習,跟人打招呼的狀況進步很多,愈來愈有模有樣。

 對於內向退縮的孩子,用權威壓迫的方式,只會造成他生理上更多的緊張反應;

反之,如果放任不管,孩子長大也不會自然變好。



如果我們採取「逐步適應」的方式,讓孩子在安心的狀況下,對人事物建立熟悉感,

就可以幫助孩子破除抗拒感,逐漸適應新環境。

 我在兒子小的時候,經常刻意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維持身邊不斷地有小朋友。

例如從兒子二歲起,我就固定為他辦生日宴會,邀請一大堆朋友來玩。

雖然兒子還是自己玩自己的,可是對身邊這麼多人也沒有排斥。

其次,我們也常常辦聖誕晚會、復活節撿蛋活動,或是去相熟的朋友家玩,讓他的身邊充滿社交機會。

再加上固定參加教會的主日學,慢慢的他就在生活中,藉著接觸不同的人,學習如何應對。 



說到這裡,我要談一談父母的個性,當孩子有這種內向的個性時,通常父母之一也是如此。

我的兒子很像我,因為我也是「避性」大、適應度低的人,小時候常常躲在媽媽的裙子後面,

不敢跟人打招呼,到現在我還記得那種困窘的情形。如今我雖然已經長大了,還是不敢一個人去餐館吃飯,總要拉著別人陪我。

但是「為母則強」,我看到兒子有這種狀況,知道他需要幫助,

所以總是先克服自己個性上的軟弱,為他安排社交生活,這對我來講,也是一種突破。

 在幫助孩子逐步適應方面,我們可以多做事前的準備,

例如第一次入學前,先到學校四處看看,認識老師與園長,知道廁所在哪裡,等到正式上學時,就不會因為陌生而害怕了。

事前多做準備,事後再給孩子第二次機會,對於大多數緊張害羞的孩子,都會有正面的結果出現。

例如跟人打招呼時,他第一次不肯,也許先讓他玩一玩,彼此熟悉一下,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去打招呼,也許他就願意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找藉口說:「他害羞啦!就是不肯打招呼。」千萬不要這樣想,要盡力給孩子第二次機會。 

我兒子四歲半的時候,參加新年家族的聚餐,當時約有四、五十人,聚餐的形式是自助餐。

用餐快結束的時候,他盛了一碗紅豆湯,六姑婆過來逗問他:「紅豆湯甜不甜啊?」

他緊張得要命,不知如何回答,就停在那裡不敢繼續吃,低著頭,看也不敢看六姑婆。

我在旁覺得既好氣又好笑,但我沒有勉強他回答。六姑婆走開後,

我看他拿起湯匙繼續吃了,就問他:「紅豆湯甜不甜啊?」他說:「甜啊!」

我進一步提醒他:「剛剛六姑婆問你話,她想要知道紅豆湯甜不甜?你要不要去跟六姑婆說呢?」

他想了一想,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走到六姑婆的旁邊說:「甜啊!」這已經是兩、三分鐘後的事了。

還好六姑婆的反應很快,想到之前她曾問了這個問題,而孩子現在來回答了,於是她笑著說:「甜啊!很好,很好。」

 有一次家裡沒人,我帶著兒子去美容院洗頭髮,那時他五歲。

他自己準備了一些玩具在身邊,剛進入美容院,美髮師就發現:「你的兒子很害羞喔!」

我回答說:「是啊!他很害羞。」在我洗頭髮的過程裏,有位老奶奶進來,坐在旁邊等,她看見我兒子,就逗著他講話。

結果,他竟然跟老奶奶有搭有唱、有來有往的講得蠻順暢的。

我的美髮師說:「咦!你兒子不怕生耶!」我就說:「對啊,我常覺得奇怪,他怎麼會害羞卻不怕生呢?

這兩種因素怎會同時存在呢?」

結果美髮師告訴我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我也是這樣的呀!我的個性內向、害羞,可是小時候,

父親開著小發財車沿路賣東西,我就隨著父親,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人,也就學會了如何應答,所以我不怕生,但我的個性還是很害羞的。」

聽了美髮師的一席話,我仔細思考分析,

原來「害羞」是先天的氣質,「不怕生」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所以不論孩子的先天氣質是什麼,我們在後天的環境裡,

可以培養他適應社交生活,做個有禮貌又大方的好孩子。

<待續>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1)

社交生活適應與情緒管理 陳秀芬 演講 李景新 整理 

社 交 問 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精神疾病,叫做「社交焦慮症」?

台北市立療養院林世光醫師表示,台灣地區民眾罹患此症者,每十人中有一人,而且有九成以上是在二十歲前發病。

其症狀包括害怕參加公共場所聚會,成為別人品頭論足的對象;害怕上台演講或表演;

害怕會見陌生人或權威人士;害怕接待客人;害怕到餐館用餐等等,這些都會造成緊張、甚至逃避的行為。

看到醫師所描述的症狀,我們當中有些人,覺得自己也有這些狀況,但不認為那是病。



精神科醫師警告我們,社交焦慮症對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會造成妨礙,而且有二成的人,

會因此出現藥物濫用、酒精成癮、憂鬱症狀、或其他畏懼症等,其自殺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

所以我們實在不能小看這種「社交焦慮症」,因為許多患者不知自己有病,未尋求治療,是相當危險的。

 趁孩子在二歲半或三歲以上,開始有社交生活敏感期,我們就必須教導孩子與人相處之道。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玩,他也想要跟別人一起玩,

他最常說的話就是:「請你跟我玩,好不好?」

因此,在此時期多帶孩子外出活動,或與朋友互訪,滿足孩子社交生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很多媽媽跟我反應,孩子平時一個人在家都好好的,一出門就發現問題,

例如:自私、獨佔、嫉妒、言語衝突、肢體衝突、孤獨、沒有朋友等,都陸續浮上檯面。

這是因為在自己的家中,大人都會讓小孩,所以不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出了門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彼此之間互不相讓,我們才發現孩子真的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習。

 社 交 禮 儀 規 範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培養出開朗、樂觀、大方、應對進退有禮貌的孩子,

所以在社交生活上對孩子有許多基本教導,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接待客人、或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時,要注意身為主人或客人的基本禮貌。

其次是到外面餐館用餐時,要注意的事項。我們家的孩子到外面用餐,曾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去速食店,讓孩子不用等太久,就可以吃到東西,而且吃完還可以在遊樂場玩一下;

第二階段去中國餐廳,點菜、用餐比速食店稍微久一點,而且要求孩子安穩坐在椅子上,不要到處亂跑,以免撞到送餐的服務人員;

第三階段去西式餐廳,要求孩子安靜端坐,小聲講話,注意西餐禮節。

他們經過這三個階段訓練下來,真的變成小紳士、小淑女,令人刮目相看。

 其他的公共場所,例如音樂廳、美術館、圖書館、遊樂場、公園、學校等,都有不同的禮節規範,需要讓孩子從小學習。

我們當全職媽媽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經常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隨時進行機會教育。

很多細節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陸續灌輸給孩子,

例如雨天打傘,我們要教導孩子打開傘前,先注意傘上的雨水會不會噴到周圍的人;

如果傘是乾的,也要注意打開前與其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以免打到別人;

拿雨傘時,傘尖不可以對準別人;收起傘後,注意水滴不要滴到別人身上,也不要把濕的傘碰到別人的衣服上。



又例如坐電梯時,要讓裡面的人先出來,再進去電梯;要禮讓老弱婦孺;在電梯裡要輕聲說話;

每個人盡量面向電梯門,以免臉對著臉造成尷尬。這些都是細節,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

他們就會注意到這些小地方,也就會成為有禮貌的孩子了。 有個好朋友告訴我,這些禮儀她不太懂,

媽媽也未曾教過她,所以她常在人際關係上碰得滿頭包。

我建議她到書店去找有關禮節方面的書籍來閱讀。



2003年國語日報社出版了一本「生活大不同」,教導小朋友應注意的生活禮節規範,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我們大人先看過,學習社交生活禮儀,再去教孩子,所謂「教學相長」,正是這個道理。

 趨 避 性 與 適 應 度 孩子先天的個性是屬於內向或外向,對社交生活影響很大。

我們分析孩子的九大先天氣質裏,有兩項氣質與社交生活息息相關。

第一個氣質就是「趨避性」,也就是第一次接觸人事物的態度表現。「趨」表示樂於接受、外向個性;

「避」表示退縮封閉、內向個性。

趨或避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在接受新事物時的意願,也間接影響孩子的學業、生活、人際互動和親子關係。

 以媽媽們的聊天為例,就很容易了解趨性與避性孩子的不同反應。

在這個聚會中,大家談到孩子們吃副食品的狀況,

有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真是可惡,我按著食譜辛辛苦苦為他做的點心,他居然吃都不吃一口,勉強他吃,他竟然吐給我看。」

第二個媽媽說:「你兒子還算好,我女兒才奇怪,每次給她吃新的食物,她就是含在嘴巴裏,死都不肯吞下去,真拿她沒辦法。」

第三個媽媽說:「我兒子很像一隻豬,什麼新鮮的東西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擔心他會過胖呢!」

從上面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對副食品的反應差異很大,其實這跟環境沒太大關係,而是跟先天的氣質有關。

「趨性」大的孩子讓人容易親近與喜愛;但「避性」大的孩子則凡事退縮、抗拒,讓人很難親近,甚至常常造成緊繃的人際關係。

「避性」大的孩子,還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難養型」或稱「磨娘精型」,他的適應度差、堅持度高,對於新事物又很排斥,常讓人覺得他是太有個性又固執的孩子;

另一種是「慢吞吞型」,他的適應度差、堅持度低、反應強度也低,不喜歡新事物也不敢表達,

總是沈默又畏縮的樣子,常讓人覺得他處處與人格格不入。



 第二種氣質與社交生活相關的就是「適應度」,指適應新的人、事、物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

適應度高的孩子,容易適應新環境,所以花在適應上的時間比較短,

日常生活中常表現愉悅的態度,親子互動也偏向正向而親密的關係;

適應度低的孩子,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常有退縮、焦慮、沮喪等情緒反應,親子互動也偏向負向而緊張的關係。

正因為父母常對適應度低的孩子感到憂慮及困擾,有時也因缺乏耐心而責罵孩子,造成本來適應度低的孩子,更加適應不良了。

 綜合上述兩種氣質的分析,「趨性大」而且「適應度高」的孩子,社會生活適應良好,比較受人歡迎。

就像我的女兒,她的個性開朗、大方、喜歡表演,她的資質也很優秀,經常是班上的第一名,不然就是班長或模範生,

小學四年級寒假,還曾到北京去擔任和平小天使,參加國宴並與受邀的貴賓侃侃而談,是很多父母理想中開朗大方的孩子。

對於這種孩子,我們要注意的是提醒孩子節制,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多欣賞別人的優點。

有一次我的女兒問我:「媽媽,我很棒,對不對?」

我告訴她:「媽媽覺得你很棒,不過我們在家講講就算了,出去時可不要常常說自己很棒喔!

因為別人會以為你很驕傲,不喜歡跟你在一起。」

其次,外向、愛講話的孩子,在很多場合,常要搶著講,不懂得禮貌,或尊重別人也有說話的權利,

所以要教導他禮貌,這方面是大家比較容易明白的,我就不必多說

<待續>

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動記錄 (11)

活 動 記 錄 (第十一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 

教 學 目 標:

1、檢核通行卡使用的進度。

2、類化通行卡。

3、增強物的選擇。

過 程 紀 錄: 今天主要的目的還是通行卡的使用,今天已經進入第三週的第一天,

通行卡使用已經累積了兩週,小毅一開始的態度有些抗拒,

甚至表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規則,但是慢慢地我們發現小毅從懷疑、不願意,

現在卻能每天按時來資源班門口拿表格,這樣的進步讓人安心。

通行卡的使用不僅能消除亞斯伯格症學生的不良行為,

也能作為一種培養正向行為的工具,只要持之以恆的使用下去,

亞斯伯格症學生能從這樣有規律及系統性的制度受益,並逐步漸進地表現出社會性的行為。

 今天還讓小毅使用了與通行卡配合的增強系統,我們一起計算了小毅前兩週的笑臉,

並配合使用先前已經讓他看過的增強物清單,他小心翼翼地計算共有多少枚笑臉,

小毅一共得了163個 ,兌換了120 ,還剩下43枚。



今天課程結束前5分鐘,因為小毅上體育課不願意與班上同學一起考跳繩,

班導師早上委託我們中午讓小毅在資源班考,小毅一開始不願意跳繩,

但是經由小銓的示範,以及老師的鼓勵之下,勉強跳了3下。

不過從小毅跳繩的時候,

我們的確可以觀察到亞斯伯格症孩子動作方面比較笨拙的特徵,

而這樣的特徵也帶給小毅不小的心理壓力,

往後體育成績的評量方式及標應該適度調整。

2006年6月14日 星期三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動記錄(9)(10)

活 動 記 錄 (第九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 教 學

 目 標:

1、講解通行卡使用的規則。

 2、一起選擇增強物。 

3、讓小毅接受使用通行卡。

過 程 紀 錄:

 上星期與小毅的爸媽談過之後,因為小毅在資源班的時間不長,

有一些急迫要改善的行為或情緒性方面的需求無法顧及,

楊坤堂教授(2005:101-103)介紹了塑造亞斯伯格症學生成功且正向行為的通行卡制度,

而今天的課程就以介紹通行卡的規則及玩法為主。

先前已經訪問過爸媽小毅喜歡的東西,

今天另外一個重點則是瞭解小毅的意見,詢問小毅喜歡的事或物,

以作為背後支持通行卡運作的增強物系統。

而通行卡上的目標行為也可配合社會性故事的使用,

為小毅寫一個適用的社會性故事,這一週我們講了一個「尊重媽媽」的社會性故事。

 不過今天的課程之後,小毅對通行卡的使用似乎不太能接受,

但是我與吳老師討論之後,還是決定試試看,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協助小毅接受這套系統,

已經有許多個案證明這樣結構化的制度對亞斯伯格症學生有益,

我們希望配合小毅的反應和接受度,經由不斷的修正再修正,能夠找出一個適合的方式。

 ※使用此方式(通行卡)需相當謹慎並注意許多細節,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較不適用。



活 動 記 錄 (第十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 

教 學 目 標:

1、檢核通行卡使用的進度。

 2、類化通行卡。

 3、暑假作息表的講解。

過 程 紀 錄:

 上一週通行卡的使用還未能進入狀況,但是小毅現在已經願意自己來拿通行卡的表格,

上週表現出"這個東西與我無關"的態度也漸漸消失,對於爸爸或班導師因為他的不良行為所打的「×」很在意,

本週能有這樣一小步的進展實在振奮人心,

因為當小毅開始接受這套制度,我們就能慢慢地使用通行卡為工具去檢核小毅的行為,

並培養他自己使用這套工具自我監控。

為了讓小毅更瞭解通行卡使用的方式,

我為小毅寫一個通行卡使用規則的社會性故事,就在本週課程中讓小毅閱讀。

 另外,今天也展示暑假作息表給小毅看,預告給小毅知道暑假的時間很長,

需要使用暑假作息表去規劃每天的活動,小毅對於通行卡上插卡的圖案很有興趣,

所以我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及展示圖案給小毅看。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動記錄(7)(8)

活 動 記 錄 (第七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

教室教 材 來 源:自編(當我有疑惑的時候) 

教 學 目 標:

1、有疑惑時,能有許多不一樣的選擇去回應環境。

 2、圖片排序能引導創作過 程 紀 錄: 從開始栽種盆栽的那一次活動之後,

每次上課都讓學生先去觀察和照顧自己的植物,

並讓他們利用照相機將每一次的成長記錄下來。

這樣也是讓學生瞭解到除了文字可以記錄生活或事件之外,

圖畫和照片更是協助記錄的好幫手,亞斯伯格症學生具有視覺學習的優勢。



學期初媽媽也反應每當小毅有作文課時,情緒就會因為焦慮而異常暴躁,

所以我們試著引導小毅、告訴小毅這些照片排在一起,也能寫出一篇有順序性的文章。

這次用的這一套書冠毅說家裡有,根據幾次上課時的互動,我發現雖然小毅看過,

但是卻很難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所以這一次還是使用其中的幾本較為適用的,

利用這一次的活動引導小毅將書中的情境應用到實際情境,進而用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活 動 記 錄 (第八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當我遇到因難時……)

 教 學 目 標:

1、遇到困難時的正確反應。

 2、遇到困難時能尋求他人協助。

 3、知道尋求哪一些同儕或成人的協助。

過 程 紀 錄:

 例行活動完成後,藉由討論繪本中的情境,進而引導學生與自己的生活做連結,

小毅能說出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尋求協助的對象是爸爸。

 進一步擴充情境,並告訴小毅在爸爸不在的學校,如果遇到困難,

可以尋求班上好朋友(如小銓)的協助,並告訴小毅資源班老師隨時願意幫他忙,

猶如楊坤堂教授(2005:102-103)所提到的;除了教導他們如何認識及管理自己的壓力之外,

教師也可以為亞斯伯格症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堡壘。

這是一個當學生覺得他們需重新獲得控制時,可以去的地方。

讓學生和老師有一個長期且一致的關係,而且當有需要時有個地方可去。
 

2006年6月12日 星期一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動記錄(4) (6)

活 動 記 錄 (第四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過

 程 紀 錄: 部分孩童會產生比較激烈的情緒或肢體狀況,

多半是因為遭受誤解或被欺壓得很厲害時才會發生,

也可能起因於他們執著於個性所衍的不知分寸。

他們常會要求別人配合他,而當他的要求不被接受時,便容易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

這類孩子因為對社會、別人感受的認知有因難,常想到就做,或對有興趣的事非常執著、投入,

而在不知不覺中容易傷害別人都渾然無所覺。



又有些亞斯伯格症兒童除了在社會適應上會比較有因難外,

也容易合併焦慮、強迫症或憂鬱症的症狀。

此外,這些孩子因社交技巧不好、不懂得反抗、判斷力差以及自我防衛能力弱等,

較一般學生容易成為同儕中被欺負或被利用的對象,因而需要他人的教導、幫助。

這一門課將幫助課程參與者練習在日常學校生活中常遇到的狀況、如何應對進退的各種方式。



 今天介紹照相機的用法,讓小毅瞭解照相機的基本用法,

讓小毅使用照相機記錄他與小銓的植物成長,預計累積一學期的照片,

讓小毅能夠發現照片的排列有助於他敘述或敘寫事件。

 Ps.第五週小毅參加班上活動,因此課程暫停一週。



活 動 記 錄 (第六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

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教 材 來 源:Crary E.(2005).我好沮喪(I aw frustrated).心理出版社

過 程 紀 錄:

 1、隔週上課,歐老師請假不在,資源班的環境有所變化,故顯得十分不安,

一下子捏著小銓的臉,一下子鑽桌子底下挖東西。

動作誇張,似乎無法解決眼前變動的因境。

 2、等了約15分鐘,自己才說快正常了。但還是用不當的舉措來因應自己的困擾。

 3、老師請兩人先看準備討論的主題,但小毅表示看過了,由於之前等待的時間中小銓己先看完,

兩人同時表示不會溜冰,可否改討論騎腳踏車時的學習過程。

 4、老師:摔倒時會沮喪嗎?小銓:找爸爸談,或馬上爬起來繼續騎。但小毅不做表示。

 5、老師:會哭嗎?小毅表示:流血時就會哭,曾騎到樹叢中,抓到一把爛樹枝,樹枝丟掉以後就很高興的繼續騎。

 6、老師:學不會時,如何看待?小銓:可以像書上說的畫圖或做進步卡。小毅仍不做反應。

 7、老師:學會的感覺?小銓:看著路往前一直騎,有點怕,輪子會不穩。後來學會了就好高興。

小毅:學兩次,第一次不會轉彎,下來用走的。第二次再學。但是學會騎車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天。

 8、 小毅談到自己學會轉彎騎腳踏車很得意,

似乎也克服了來時的不安,所以等待和觀察有時也是可用的策略。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 動 記 錄(3)

活 動 記 錄 (第三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自編



教 學 目 標:

1、能接受自己生氣的情緒。

2、能分辨生氣與行為的區別,生氣是自然發生的情緒,

打人或罵人是不好的行為,兩者不一定要相伴發生;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打人。

3、能知道自己生氣時還可以有其他宣洩怒氣的途徑。

4、能主動到資源班參與活動。



過 程 紀 錄:這一次主要的目標嘗試讓小毅主動到資源班來參與活動,

上一次課程結束前老師與小毅約定本次活動地點在資源班,

今天12點30分左右他們就來了,

因此在一開始因為小毅不願意到資源班來而因擾我們的問題似乎迎刃而解,

至少開始有了正向的反應。



小毅今天在活動過程中有時出現過份誇大的肢體表現;

把沒脫掉鞋子的腳放在桌子上,或是大聲說話這樣的情況,

但是經過老師提示後就能表現出正確的行為。

老師將這幾次上課的內容作統整與小結,

讓大家說一說自己生氣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反應,

並提示小朋友下一次生氣的時候,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像小毅說對弟弟生氣的時候「要把他打死」、「要把弟弟丟到樓下去」,

老師要小毅設身處地為弟弟想一想,並且問小毅假如自己有一個哥哥,

而自己總是那個被欺負的弟弟時該怎麼辦?



本週活動讓小朋友們一人栽種一個小盆栽,

藉由小毅喜歡綠色小植物的特性增加他來資源班的正向動機,

並希望這一盆他親手栽種的小植物能夠提高他來資源班的頻率,

讓我們能有更多非正式活動的機會他接觸,瞭解他的問題與需求,

並培養小毅與我們的良好關係,

當小毅學校遇到問題或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事情能多一個尋求支援的地方,

增進小毅情緒上的穩定度和安全感。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 動 記 錄(2)

活 動 記 錄 (第二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資源班教室

教 材 來 源:行政院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繪本…你是我的朋友嗎?

教 學 目 標:

1、能知道朋友的用途。

2、能思考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和益處,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對待朋友的方式。

3、能主動願意到資源班參與活動。



過 程 紀 錄:

這一次主要的目標嘗試讓小毅願意到資源班來參與活動,

今天到上一次上課的教室去帶他們過來資源班,

也許是因為小銓對於上課地點在資源班表現出沒有異議的態度,

小毅遲疑了一下也願意一起到資源班進行活動,只是要踏進門口前他說了:「裡面有很多奇怪的人」,

老師與他解釋這一些人和小毅一樣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不是奇怪的人,

小毅進來資源班沒有關係,小毅今天就願意進來資源班了。



本次活動藉由電腦展示動態繪本「你是我的朋友嗎?」

讓小銓與小毅一起觀賞這一個故事,

並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也想一想朋友對自己的意義,還有自己怎麼對待朋友。



這兩次活動結束後,我們發現小毅講話的時候會用過份誇張的語氣和語詞,

比如小毅會說要把弟弟或朋友打死,有的時候會重複打死這一個詞語。

但是經由觀察我們發現

他似乎認為這樣講話的方式很好玩,並不真切瞭解這樣講話的方式不適切、不符合社會所認可接受的形式。

當老師問他:「你要把朋友打死,那小銓是你的朋友,那你也要把他打死嗎?」

當老師揭露他的矛盾時,他表示不要。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比一般正常兒童更在乎眼見為憑、以及合理性,這是因為這類孩子的固著性質,

可以說是不懂得變通的一種缺陷,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特質來幫助他發展適切的社會性認知。

<待續>

2006年6月11日 星期日

特殊生上資源班活 動 記 錄 (1)

活 動 記 錄 (第一週)

個 案 姓 名:吳小毅活動參與者:吳小毅、游小銓、陳怡君、吳老師、歐老師

地 點:一年級教室(因個案對陌生環境不安不願至資源班,所以先按排較熟悉的環境再做引導)。

教 材 來 源:Crary E.(2005).我好生氣(I'm mad).心理出版社,7-11頁



教 學 目 標:

1、能認識情緒的多樣性。

2、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3、能參與活動。



過 程 紀 錄:這次參與活動的有小毅、小銓、怡君,

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有同儕的參與讓活動的進行更為順利。

一開始進行活動時,老師邀請小毅一起到資源班拿硬碟,目的在於試試看小毅能不能做到。

變通性不足是Asperger的特性之一,小毅對於具有變化的社會情境不容易有正確或適當的反應,

當時並無法順利回應老師的請求。

於是老師立刻改請了游小銓一起去拿回硬碟,

這樣的社會性示範對小毅來說是正面而有效的教材,

經由同儕的示範小毅可以學到有用且多樣的回應方式。

從這次的活動中我們發現小毅能從同儕的示範中自然地習得與老師互動的方式,

這樣的方式比用教條式勸誡更能直接收效。

這次的活動一開始先問大家所知道的情緒種類有幾種,

再試著畫下各種情緒,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發覺情緒的多樣性,

最後再藉由討論學生創作的各種情緒圖畫,

延伸到學生的情緒、學生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自己負面情緒事件的議題。



 附錄:在社會性互動、溝通領域上有困難,

並缺乏思考上的彈性是Asperger兒童的三大核心障礙之一,

楊坤堂提到利用像「朋友圈」(或類似的作法)當作討論的場合,

同儕們可以在此告訴他的話影響他們。

(Asperger兒童)需要有機會觀察同儕的互動,然後幫助他練習同儕所用的策略(2002:21)。

游小銓、陳怡君現就讀三年級,是小毅的好朋友,

再加上這次進行的活動多為社會技巧與自我情緒認識及管理,

以小團體模式較為合適。

特殊學生需求申請IEP處置說明


特殊學生需求申請之處置說明

學生姓名:吳小毅(3年級、下學期)特殊需求內容及問題整理

 1、本學期之初,由於個案隨著年齡、知識的成長及學校環境的變動,

加上社會情緒技能的缺陷,

在人際互助中無法用適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以致於情緒及行為上都呈負向發展。尤其個案的挫折容忍度低,

父母擔心將影響其未來人格或學習上的發展,進而社會適應問題,

所以希望學校能為個案做社會情緒輔導課程。



 2、個案經台大醫院心智科診斷為亞斯伯格症,

醫生建議家長應注意學校環境的調整。

以幫助個案融入普通班的生活。

家長希望除了特教教師提供社會情緒技能訓練,

並為個案建立得當的個別教育計畫(IEP)。


針對亞斯伯格學生個別需求與特性,安排得當的情境,以利個案未來整體的發展。



解決策略及建議事項經家長同意,資源班教師處理方式如下:

 1、自3月4日開始,每週五中午12:30至1:20,在資源班做個案輔導服務,

主要課程為社會情緒技能訓練。

扣除放假及班級活動,本學期共計11 次,上課內容以活動記錄呈現。



 2、根據:( 1)、「特殊教育法」

第27條內容:「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訂個別教育計畫,

並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訂與教育安置」。



(2)、「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內容:

特殊教育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相當班級時,

該班教師應參與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

且應接受特殊教育教師或相關專業人員所提供之諮詢服務。

資源班教師根據亞斯伯格症學生之特質有以下建議,

普通班教師可應需求而權宜處理:

 1、「前導」的建立:在課前或活動之前先介紹各種訊息、作業及活動形式。

如:教學內容概要、將進行的活動等。

 2、作業的調整:亞斯伯格症者精細動作的問題,因而書寫的速度緩慢,

不耐機械性抄寫,也可能因而有後續的情緒問題。

 3、結構化的策略:如:設計適當可行的進度表或通行卡等。

 4、教學順序:包括有效的課程傳遞及適切的家庭作業分派。



學校相關人員簽章:

資源班教師、普通班教師、特教組長、輔導主
任、教務主任、校長
 



這是我們一位家長為孩子爭取開IEP

並依其孩子需要擬訂個別教育計畫

2006年6月10日 星期六

減敏-協助孩子克服障礙(from家族討論區)

我家兒子昨晚在散步時,

被突如其來的煙火嚇到不行

卯起來拼命跑回家,邊跑邊叫,

極度驚慌

我觀察過他可以接受電視上的煙火,

他對跨年時101大樓的煙火很有印象

可是只要肉眼看到,就算聽不到聲音,

而且隔很遠很遠的距離,他都無法接受

請問有沒有媽媽遇過類似狀況(他現在三歲九個月),

如何改善?

我們家弟弟沒被煙火嚇到,

倒是被哥哥突如其來的狂奔嚇到!



不過我心裡有另一種想法:

誰說每個人都必須喜歡煙火?

不過至少不能怕成這種樣子吧!

我目前有想到用仙女棒訓練他,

不知有沒有更好的點子?





孟蒔michelle 於 June 12, 2006 01:02 AM



*******************************



是不是該先分析怕看煙火的原因?

我的孩子主要是怕聲音(聽覺太敏感)。

我的方法是抱住她,對他說媽媽好愛看煙火。

平時找圖片給他看,

對他說煙火的故事和放煙火的原因,

慢慢的她就能接受了。



may 於 June 12, 2006 09:47 AM



********************************



孟蒔

我舉的例子不是煙火而是恐龍

我家兒子在幾個月前都一直很害怕進到動物園的恐龍館

每次我們得緊緊握著他的手或抱著他

他還是全身緊繃的邊叫邊催促我們離開恐龍館

兩三個月前我買了本恐龍的書給他

他開始像個恐龍專家一樣

每天恐龍恐龍的說個不停

昨天我們又去了恐龍館 他是迫不及待的跑進去的...

就像樓上may說的 減敏是很好的方法



紅薏仁 於 June 12, 2006 02:23 PM

謝媽媽的教養分享

今年四月份彰化巡迴研討會中,張如穎心理師課堂上曾提到:

輔助(愛心小天使)>>策除>>建立其行為能力。

 

上完課後給我很大的幫助,上學期我只知該為孩子安排愛心小天使協助他,

確忽略了後續能力的教導與提升。

那次回家後開始為孩子引導,給他正確的觀念與修正自己的行為,

每天不斷的重覆提醒孩子,表現佳則給予讚賞與擁抱,

這過程中包括媽媽自己也不斷的修煉自我情緒。


我兒子的學習能力真的很棒,當他發現媽媽不再像過去般嘮叨、因他的行為而生氣時,

他也會給媽媽熱情的擁抱,然後說
:媽媽,妳進步很多了,這樣就對了,妳也很棒。

~有時真的不知到底誰才是真正的AS!

 

在此也非常感謝打針媽媽、捕蚊拍媽媽的:減敏感法分享。

讓我更了解我們不能因孩子對某些事物敏感而不讓他們接觸,

而是更要想方法、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提升他們的適應力。

還要謝謝秋穗的經驗分享,有時一場課聽下來真的一句話就會令人受益良多。

 

曾經有一位高功能媽媽的經驗分享:當她知道女兒對於廣播器反應特別敏感無法接受時,

當初媽媽為了孩子即將讀國小而特地每天帶她去大賣場訓練,

媽媽挑選大賣場即將拍賣的時間前往,

當拍賣時間廣播器響起,剛開始媽媽會不斷的安撫孩子,

告訴她這聲音是在告訴我們有東西要特賣,

不用害怕,但會帶孩子快速離開

(有時會與孩子用玩遊戲的方式比賽,看誰先跑贏,然後再告訴孩子這聲音不可怕)。

就這樣經常訓練她,後來小孩不再害怕廣播器的聲音了,

讀國小後媽媽也不用再擔憂孩子在學校會因廣播器的聲音而困擾孩子上學的情緒。

 

前一陣子小兒已厭煩愛心小天使對他的一舉一動都要約束、提醒他的行為,

當我告訴孩子同學是為他著想時,小兒已無法接受,

而我也正思考著該如何與這麼有愛心、願意給予我與孩子協助的家長談而傷腦筋時,事情確有了變化。

愛心小天使因有事請假幾天,請假的最後那天小兒放學後已迫不及待的撥了電話給同學,

問他明天會到校嗎
?

電話裡他也告訴同學這幾天你沒來我真是太開心了,可以肆無忌憚、不受人約束,真是太好了。

可是我覺得我這樣的行為不太好,上課會影響到同學,所以有你在比較好,

你可以提醒我,而且你沒來上課我一直覺得怪怪的,好像少了什麼似的很奇怪。

一時之間真的感覺到兒子一天天的長大懂事不少,朋友更是支持他們的力量來源。

 

慰英: 

 

平安,昨天我去學校簽同意書,同意小平重新安置回普通班級(不再排資源班課程),

即使這學期特教老師特地為小平安排了一系列的課表,但他仍堅持不去上課。 

 

這學期陸續發生了一些人際關係的問題,當我與孩子起爭執時則會告訴他,

去上資源班就可以改善這些人際關係問題,他一聽就會生氣的說要靠自己。

而且堅決的表示,如果他須要上資源班的課,那麼全班同學都要一起參加。

 

案例1.  

班上一有位女同學(可能有嗜睡症),行為也較幼稚(喜歡模仿卡通人物說話),

偏偏我兒子特別的在意她的行為舉止,還一直說她是裝的,為此我特地找了相關資料給孩子閱讀,

但他仍堅持他的觀察是對的>>就是裝的。

就這樣那陣子每天在學校一直研究同學的行為,

最後也不知說了什麼話把女同學給惹哭了。 

 

小平終於知道事情嚴重,問他到底說了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 

 

就這樣為了害怕去上資源班的課,他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去跟對方道歉。 



 

案例2.  

某次數學平常考試,小平左右、後面共有兩位同學與他寫的答案對的、錯的一模一樣,

導師直接問:小平是不是你給她們看答案的?這一問把孩子嚇到了,

於是他開始每天要找同學作弊的証據。

又花了好多心思在這上面,無論我怎開導他就是固執不肯罷休,

最後居然還準備日後的考試要先把考卷全寫錯的答案(讓偷看的同學抄錯),然後他再全部擦掉從寫。  

這樣的想法真是把我嚇到了,幾次的事件我都請愛心小天使與他的媽媽 介入溝通輔導。

一方面我也告訴小平:你有把考卷拿給同學看嗎?請他們抄嗎?他說:沒有。  

那就不關你的事,不是你作弊,是別人偷看與你無關的,終於讓他不再浪費時間鑽研。 

 

上星期日小平吵著要看一部片子"電車男",

同學介紹的片子,他很好奇想看,於是去租來給他看。  

剛開始只聽他邊看邊唸著:這男的好奇怪喔!好像白痴,有夠無聊,

想不到他居然耐心的看完了片子,看完還說不錯、好看,可惜他無法表達詳細劇情。 

隔天我才抽空看完,是一部好像描述我們大孩子的感情故事,令人感觸深刻。 

再與小平聊天討論劇情時,我跟小平說:媽媽覺得男主角和你好像。

小平說:那有,我又沒有留長頭髮、不是戴那種眼鏡、也不是長那個樣子。

呵~是媽媽問法錯誤,是指男主角處事、某些方面像小平,

小平說:對啦!我們是言行舉止很像,可是個性不像,男主角太害羞了我外向。  

我覺得小平觀察得很仔細,連劇中某些場景都可以吸引他的想像力。

唯獨情感方面孩子尚無法體會與感受劇情內容。 
 

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分享熊熊的情緒處理

分享熊熊的情緒處理

星期一和四是熊熊要上英文課,所以每次學校上課回家,情緒和心情都很緊張,

怕作業沒有寫完,事情沒有做到一個段落,沒有一個完整結果。

今天剛好是星期一。熊熊很晚回到家(
4:00下課)5:30半左右打電話給我

很生氣說:我今天不上英文課。

我問為什麼,因為很晚了,作業都沒有做。

我說為什麼這麼晚?因為向老師.老師的車被幫家公司的車擋住了。出不來。

整個情緒都上來了。非常生氣。我叫他先吃麵包,緩和情緒。

他說不吃了,那我說先寫作業,他還是很生氣,叫我打電話給英文老師請假,

我說好但請他把情緒穩下來他邊說邊哭
:不知所措,

我說媽媽
一定會幫你完成功課叫熊熊不要急。{全部都是在電話中溝通}



平常是爸爸送熊熊上英文課。這一天我特別從公司趕回來。

因為必須自己親自安撫(熊熊
其實是喜歡上英文課,但因為情緒,沒有放下)

不要
跟媽媽上英文課,跳脫當下的情緒後,上英文課時非常高興。

當上完課要回家時,就說今天不洗澡因洗澡
浪費時間,

在當下,又陷入作業未寫完的情緒,回家很晚沒有時間多做解釋
,只想趕快完成功課。



星期四
.星期四..慢慢的講.連向老師也很緊張讓熊熊在學校等那麼久。

媽媽也緊張,因為熊熊那麼晚還沒有打電話給我(
平常很晚4:50左右一定會打)

每一個人都會緊張.操心.不是只有熊熊緊張生氣。

要讓熊熊了解每個人都擔心.讓熊熊不要用情緒字眼講話.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要用頭腦想一想.並讓他說一遍.還讓他演一遍打電話給媽媽

之前要調好心情說:
媽媽我回來了,但因向老師的車被幫家公司的車擋住.所以回來晚了.

不說了!我要趕快寫功課.



星期日在公司上班..5點多了熊熊還沒打電話.心想又有什麼事發生了.

5
20左右熊熊打電話
來了.但心情很平靜說:我回來了.媽媽說為什麼又晚回來說因.

自己的英乙沒有帶又回去拿所以晚回來.

這中間又是一件很重大的事件也讓熊熊自行解決事情能力往前邁進一大步.

因英乙沒有帶,回教室拿.教室關起來回到教務處拿鑰匙.找不到.

聽隔壁班老師說導師可能在舞蹈教室.到舞蹈教室找一找.但還是找不到等了幾分鐘.

導師來了.拿了鑰匙.開門拿到英乙.回到校門口.安親 班向老師的車開走了.

熊熊就自己向警衛室借電話.打電話叫向老師回來接

(
老師是義務接熊熊到家巷口.讓熊熊自走路回家)

這中間還有許多事情.情緒起伏熊熊一一克服.

而且回家還報告給我聽.非常感動不但進步了.

而且我教導過的.也學會平下心解決.

雖然還是會碎碎唸唸發發勞騷.但總是進步了!



AS
小孩一定要教導演練.一定有進步的空間.

家長一定不要放棄氣餒他們是一群很強的小孩
.

我們是AS的第一個志工.要把這個工作移交給AS最親的人.

正芬教授說的AS的心智比一般自閉小孩【高功能】的差

理論上是懂的但實際執行沒有辦法落實
.有落差.

鳳華教授要讓AS小孩的意圖增加.語意加深.AS小孩影像記憶強.意圖較弱.

容易有錯誤的判斷.增強意圖減少衝突先用用理心認同.而後口語表達.

用內在力量自行處理引導到正確方向.用心理解.不是一兩次課程就能全部理解.

希望正芬教授.鳳華能再找時間多多教導我們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