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自己努力地把玩具放進入箱子中,就讓他快樂了!
剛才提到的如果以語言管道或視覺感道或其他感道,
來提供訊息協助個體對這些情緒辨識,在腦中形成一種概念或記憶,
則相對地情緒的變化也就容易協調了。
像是, 習慣有口語表達能力的個體,情緒也較易覺知與表達。
另外,想辦法加入等待中的活動,陪著孩子在等待中,
有快樂的學習、得到獎賞、放鬆心情、有人教導方法,
而非痛苦式、煎熬式、被拋棄式的等待。
想想,如果只有在事前定一個目標與一項增強物,
卻沒有給予達到目標的方法與策略,以及情緒條件,
就一味要求孩子達成 目標,這是很殘忍的。
經由這些過程,得到的不只是情緒學習,
還有自我主宰感與自我監控能力的增加。
5.情緒被環境引動:
環境的線索(如聲音、味道)、
他人(友伴、老師、家長)的臉或聲音,
這些刺激會造成不同的反應。
所以,環境的設計,是重要的情緒設計。
環境 刺激能同步最佳,如聲音加圖片、肢體加圖片等,
使刺激更易進入大腦,形成一種我們需要的情緒狀態與概念。
所以孩子對一個新環境的印象十分重要,
寧可花多一 些時間準備他進入新環境的第一印象,
也不要日後再來彌補。
而且,良好的環境給孩子很棒的安全感與放鬆感,
可以快速地沈靜下他的心情。
二、神經心理學的知識說
1.認知功能的成熟與大腦功能的成長間互相依存-
隨年齡的增加,功能發展的方向是可以預估的,
因情緒也包含了認知功能。
2.神經細胞的本質與後天環境間的調整效果-
找出優勢能力(最好系統),給予訊息、刺激。
以個體有自信的能力感來統整其他活動,
不要以他自慚或自弱的情緒來作其他行為反應。
3.接受個體能力衡鑑的內涵與重要性-
每一種醫療或教育體系的建議,並非都適合每一個孩子,
每一位家長應發展出一套訓練理念與教育模式,
因為,情緒是特別分享的。
不過,別忘了,每年至少一次回原醫療系統做檢查,
了解孩子的發展概況。
不要和別人比較,個體自己與自己經驗的累積比
4.由個體的固化功能走向功能開發
不要受限於他不好的功能組型,
要提供讓他有表現機會的環境來誘發他的行為功能,
這部分往往是大人想不到的。
於是我們這樣知道與自我提醒:
1.每個孩子都有個性,
不一定是疾病造成的-有時是基因,
而有時,是環境誘發出來的。
2.每個孩子,都是以情緒來傳遞訊息,
所以情緒管理從解讀情緒開始。
3.情緒和認知表徵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要合理的配合其認知特色與成熟度。
4.弱處給同理心,強處給訓練的方向-情緒差時給予支持,
共享好情緒,也讓他知道這是可以共享的。
5.提供引促好情緒的環境與安定情緒的特定空間。
6.我們在孩子的身邊,是一種屬於孩子可以感覺的環境的一部份。
要不斷提醒自己學會對壓力的反應不必那麼僵硬與害怕,
要以放鬆、自然、加上學習的心情
作者: 郭乃文是台大心理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摘要:陳士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