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面對他人批評 做好心理建設-袁宗芝

文/袁宗芝

「他怎麼會不懂?他背詩都背得比別人快。」

「小孩不乖就是要教,父母不能這麼寵溺。」



幾乎所有心智障礙兒童的家長最感到為難的,就是孩子表面看來很正常,

實際卻有部分理解、分析、記憶上的困難,因而造成學習或溝通的障礙;

但這些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出,讓別人明白。




像記憶力特強型的自閉症兒童,

對情緒表現和社會化行為卻有理解和分析的困難,

所以在學校,就時常讓老師或其他家長感到困惑:

為什麼這麼一個聰明的孩子, 卻不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或一同遊戲?

而對一個有衝動特質的過動兒,打人惹事的情況時而發生,

父母有時連該不該解釋都進退維谷。




在各式 各樣和家長座談、講習的課程中,

總有許多家長要求協會多宣導,讓社會大眾來包容我們的孩子;

但實際上要做到公平、客觀又全面性的宣導,是極為困難的。

每個 孩子的氣質和行為都不同,

要宣導什麼樣的標準模式才最具有代表性,

而一些不是那麼標準的個案,

又要如何自圓其說,為他們爭取自身的權益呢?




在宣導的同時,

無異是將孩子部分不當行為或不符合社會化的行為,

做合理化的解釋,以求得社會的認同;

一旦這些行為被認同,孩子還有動機修正或改善嗎?

原來有機會藉由自然的社會經驗,

促使他的自發意願,是否又被我們無形之中磨滅了呢?

所以我對社會宣導向來非常小心,

儘量不用行為特徵來解釋,以免造成負面的結果或多餘的爭議。




我是從自閉症孩子身上開始學習教育的。

面對這種最廣泛性發展障礙類別的孩子,

所呈現的形形色色問題行為,我感到十 分的無力。

後來,我認清,要將他定位為一般的孩子,

只是有著較多的困難,

這些困難需要我點點滴滴幫他找出來,

教導他自己去因應,以提升他的適應能力。

不論他的能力到什麼地步,

永遠不要放棄讓孩子更社會化、更具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而不能只有被動的期待社會環境對他的接納。




中國人大都重視顏面和禮教,如果孩子當街翻滾,

父母第一個反應常是看看有沒有路人在看,

甚至擔心被批評:

「爸爸、媽媽怎麼教的?怎麼放任孩子在地上打滾?」

如果有長輩在身邊,則更有壓力。

這時父母通常都會趕快安撫或滿足孩子,

以求馬上打發這個問題行為。

殊不知這種對一般孩子不當的教養方式,

對心智障礙孩子更是重大的錯誤。




我的孩子小時候為了吵鬧要某個東西而在地上打滾,

當我無法用言語溝通讓他了解,我就會離開他的視線。

當他發現媽媽不見了,

就會轉換他原來固著於物品的心思,而開始擔心媽媽在哪裡?

等他產生焦慮時,我再出現,快速的帶離他。

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別人會有什麼批評,我都不會在意,

甚至我還會回瞪別人的「雞婆」。

我也常跟家長分享:

路人甲、乙、丙、丁和我們最多只不過接觸那麼幾分鐘,

犯得著為他們犧牲掉我們對孩子的一生教育嗎?

所以上街時,家長要做好心理建設,就當戴上了隱形面具吧!




兒子大班時,有一天問我:「媽媽,『笨蛋』是什麼?」



不用說,一定是他自己被人家罵還不知道。

我回答:「『笨蛋』就是說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但是說別人是笨蛋的,自己也是笨蛋。」

他聽了,睜著大眼,很有興趣的樣子。




我再告訴他:

「你如果覺得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你應該把好的方法告訴他,把他教會;

如果你只會罵他笨蛋,卻不會教,那你自己也是笨蛋。」




從此以後,他就對這些罵人的話免疫了,別人罵他,

他可以不理會,也可以罵回去。

一直到今天,這個解釋,都還能有效的提示他在同儕關係中,

對一些惡意批評應該採取的反應行為。




很多特殊孩子,到了高中,還會為別人批評的話而揮拳;

我們有時也可以從某些父母身上看到同樣在意別人批評的作法。

其實家長和孩子都要認清,

任何人都無可避免會有被批評的時候,

家長和孩子要有健全的觀念,

不要隨著別人的批評起舞,這才是家長真正該展現的身教。




為了避免孩子在社會行為上的偏差,認同別人的社會化要求,

我們不能只反批評別人,也不能一味制止,

要想出有效能的因應策略,培養自身的免疫力;

除了避免惡性循環外,有時還能化解雙方的暴戾之氣,

也讓孩子展現比別人更強的適應力。




親愛的家長,請你一起來試試看吧!

11 則留言:

  1.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 竟是患罕見疾病!

    更新日期:2010/02/18 09:16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電影裡的主角擁有超能力,令人羨慕不已,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超強記憶力的小孩,廣東

    一名7歲男童小豪,在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老師對話,但經過檢查卻發現,他竟然是患了罕

    見疾病。





    電影《第三類奇蹟》中,約翰屈伏塔飾演一名被一道光打中後,就擁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

    人,而現實生活裡,住在佛山的小豪跟電影主角一樣擁有超強記憶力。記者拿著照片問:

    「這是PHOTO嗎?英文怎麼拼?」小豪回答:「是的,P-H-O-T-O…」他又隨手拿起玩具

    吉他,說:「吉他,GUITAR…G-U-I-T-A-R…」





    據了解,小豪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幼稚園老師對話,還得了不少獎狀。小豪母親表示:

    「2歲到3歲的時候,發現他記憶力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特別是英語。」雖然感到很自

    豪,但小豪越長越大時,父母卻發現他特別好動,還常常自言自語、答非所問。小豪父親

    說:「我擔憂他現在回學校,一班的老師學校會以為這種兒童不正常。」





    經過醫生檢查,才發現小豪有過人記憶力,是因為患了阿斯柏格綜合症這種罕見疾病。不

    過,醫生指出,這屬於機械記憶,完全不經思考。目前,小豪已經接受治療,父母希望他可

    以趕快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湘宜)

    回覆刪除
  2. "屬於機械記憶,完全不經思考"



    對ASD的孩子,我很難認同

    和孩子相處的經驗

    ASD的孩子是很有創新的能力



    他們不應該是靠"機械記憶"得來的



    而應該說:他們有很強很不容易忘記的記憶

    並且是相當有選擇性的

    這一切是從學習.思索得來的

    這是孩子們的優勢能力之一

    回覆刪除
  3.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記憶,

    分成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它們互相聯繫各司其職。



    在學習時感覺記憶的工作是接收外界的訊息做短暫的儲存,

    接著訊息會被送到到短期記憶做統整處理,

    並以較佳的方式儲存在長期記憶中,

    等到有必要時再提取出來。



    這就有點像圖書館圖書管理一般,

    圖書館買進新書時以其歸類方式

    「總論類 310 數學類 320 天文類 330 物理類340 化學類……

    按照編號和意義進行歸類。

    當閱讀者要借書時,圖書館管理員就能迅速找到書。



    所以學習是必須有組織、有意義的理解而非機械式的學習。

    機械式學習只是孤立的記憶,而無法結構連結,更不能納入自己的經驗之中,

    因此很快就會忘記。

    而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以舊有的經驗學習新知識,讓新知識產生

    意義。



    所以一個有效的學習者必須主動的過濾不重要的資訊、

    了解重要的概念的意義、了解概念間的各種關係,

    進行有意義的組織、精簡為關係圖。

    且將這些內容以概念、數字、顏色進行歸類記憶,

    如此經過處理的知識就相當方便儲存到長期記憶之中,

    需要使用時也相當方便提取。

    回覆刪除
  4. 好玩的是

    這是罕病嗎?

    回覆刪除
  5. "阿斯柏格綜合症這種罕見疾病"

    以上是大陸醫師的說法

    "尊重他們的專業"

    回覆刪除
  6. to:violet0103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 的"小豪"

    請點:as.hfa孩子的世界

    我們也有另一個角度的思維

    回覆刪除
  7. 「媽媽們應該更友善的對待彼此,讓對方有個喘息空間。」



    「社會應該少一些批判,因為在99%的情況下,媽咪們都盡了力。



    但不論她們怎麼作,似乎都難以獲得贊同。」

    回覆刪除
  8. 不管得不得的到別人的認同

    先要肯定自己



    就像之前曾經說過

    不管別人怎樣看自己的孩子

    如果自己都不能欣賞自己的孩子

    怎樣要別人接受他們呢

    回覆刪除
  9. 也許父母愛的方法不一定正確,

    但我們愛孩子的心意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我們",當然會犯錯!

    能給別人多一次機會,也是對自己的寬容。



    以前我也會用批判眼光看待別人的教養,

    但孩子教會我,很多狀況並不是你能控制的,

    我比別人幸運,能多這層體會,

    現在我看到別人為自己的孩子感到尷尬,頻頻致歉時,

    我總會多一份疼惜,告訴他們沒關係,

    希望他們能獲得一些支持,更有力量面對困難。

    回覆刪除
  10. 罕見疾病嗎?如果心思細膩,過目不忘,也是病,那也就怪了,他們只是不懂得什麼是爾虞我詐吧!

    但如果你想試試自己是不是一個擁有真心及善良的人,那就去跟一個這樣特質的孩子做朋友,就可以自我測出自我的虛偽程度有多高喲

    回覆刪除
  11. 因為政府的黎明專案,有幸在學校擔任身障照顧的工作,

    校長在校務會議中介紹我,他對大家說我有一個得到"罕見疾病"的孩子,

    所以更能體會家長和孩子的心情......



    連校長都不知道什麼是亞斯伯格症,

    輔導組長也來"安慰"我,孩子"一定會好",不用擔心!

    我想我們的身心障礙宣導,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