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融合教育與公平迷思/社工 陳珮綺




社工 陳珮綺

將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和同儕一起接受常態的教育環境,

而非隔離的環境。

但在融合教育的執行環境中,仍須提供適當的學前特殊教育,

針對特殊幼 兒定IEP (個別化教育計畫),以提供幼兒所需的教育課程;

並視幼兒需求安排治療課程,

如感覺統合、語言治療等,以提升幼兒未達到的發展目標。




但在強調「常態」的同時,容易陷入「公平」的迷思中。

例如:

較無經驗的融合班老師向發展遲緩的學生下達指令,

要求幼兒完成與班上同學一致的行為,

當中卻忽 視了幼兒能力的限制,

並以嚴厲的口氣要求一樣的執行標準,

可能使該特殊生因挫折而更加退縮。

而此時,視幼兒為一樣、公平則成為該老師的立場與原則。




案例一:

小班 (三歲) 老師要求幼兒將物品放進書包裡,

放學後家長來電表示幼兒忘記帶東西回家。

幼教老師於事後表示

「我當他是正常的小孩,一樣要訓練他的責任感!」,

多麼的義正嚴詞。



或許各位老師忘了,

小班的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也是需要老師督導與照顧;

也忘了雖然要提供一樣的教育環境,

但仍須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建立適當的溝通 與教育態度。




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太過強調常態而忽視幼兒各人特質;

如何在融合環境中提供適切的教育方式,

才能順利提升幼兒各項能力,

並避免幼兒因為與同儕的差異而產生自卑,

或更因此在同儕間受到欺負等。




案例二:

原就讀日間托育班級的學生,

因為認知方面已漸漸跟上一般中班小朋友的進度,

於注音、數學課程以融合至中班上課;

漸漸的跟上課程後,

日托班的老師表示希望能 讓幼兒全日進入中班課程,

但幼兒已經為大班年齡,進入中班後,即使跟上中班進度,

也並非全然跟上其發展進度,究竟是否就讀中班即為常態呢?



但過度的以特殊眼光對待幼兒或過度給予保護,

也會造成幼兒適應的困難,同儕間相處亦會受到影響。



如何於當中尋找最適合的處理方法,

不但考驗融合班老師的耐性,

更是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巧才能勝任。



因此,融合教育的教師成本相對於傳統幼教老師來得高。

但因應多元化社會的演變,人們更加學會包容。

由於老師適才而教的態度,

對於一般學生完整的人格養成、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等,

也有更多的幫助。



資料來源: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