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還有誰也是來混的?

中時電子報沈聿德 2010-02-01

學測日昨登場,十多萬名考生與陪考家屬擠滿各大考場,

成了每年寒假風景之一。

無論是全力以赴也好、虛應故事也罷,

考生們悉遵考場規則、考試場序,

一向都被視為理所當然;

儘管偶有遲到或跑錯考場,面對採訪時,

考生也多快跑遮掩,不願直視鏡頭。







然而,首日一則小插曲,

卻顛覆了你我對進入大學殿堂的美好想像--

 一名遲到考生面對媒體時,

態度從容、靦腆地說:「我是來混的啦!」

不久,身兼大考中心董事長的台大校長得知此事,

表達「希望能改變這種學生態度」的無奈與 憂心。







綜觀這個事件,

它不僅點出了高等教育理想與社會期待間日漸擴大的落差,

同時,更突顯了教育體制齊頭式平等與立足點平等間含糊混用的危險。

就教育主管單位而言,針對大學教育,


教改不僅採用了了「齊頭式平等」,廣開大學之門,讓人人有書讀;


也採納了「立足點平等」,鼓勵各大專院校在基礎學科上施行分級教學。



然而,相關單位卻沒有想到,學習態度不佳、學習意願低落的同學,


因為教育主管單位嚴格限制不得分班的「齊頭式平等」政策,


於國高中階段已經得不到有效的教育,


上了大學,也不會因為分級教學的「立足點平等」政策,


就此改善其學習態度與狀況。



就學生言,當大學畢業生「不具備」高等教育智識與能力,


媒體往往站在「齊頭式平等」立場,鼓吹社會戴著「學以『制』


眼鏡看待所有大學畢業生,以其所 學「限制」其所用,


粗淺地以為大學教育培養的就是專業能力,


如此一來,面對大學生失業問題,也只有強化「讀書無用」之效;


學生連同社會大眾,


不明白應該將大學期間習得的溝通表達和邏輯思考能力、


宏觀的國際觀、面對多元化社會的觀察反思能力,


運用於未來的職涯規畫,真正以其所學「致」其所用,


反而只看到自己 面對高度競爭職場的無力感,


再次深植「讀書無效」的錯誤觀感。


這對於學習態度不佳的大學在學生而言,無異是惡性循環。 



就辦學者而言,


教育部對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採取「齊頭式平等」的監督政策,


連年舉辦評鑑,不論公私立學校,皆有相同的評比辦法。


幾年下 來,原先「監督輔導」大學辦學狀況的美意,


已經變成了各學校的夢靨--尤其是對於私校辦學者而言,


每次的評鑑結果好壞,


變成是爭取日益漸少的招生來源必要的表面功夫。



姑且不論評鑑結果是否優異,學生素質不見起色,已是定論;


而受制於「讀書無效」的意識形態與難以算計的招生變異,


辦學者(尤以私校為甚)只能自忖「立足點 平等」,


想辦法透過與下游高中職的結盟學校,


以變相式私相授受的推甄管道,爭取學生--


這不但是「齊頭式平等」下廣設大學的後遺症,


更是「立足點平等」下 私校想辦法生存的現狀,


大學生素質非但無以提升,反而更加低落。



對教育者而言,台灣私立大學、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普遍存在著「第二春」的教授與副教授職--


這些已經在公私立單位退休的人,


依著教育部對所有大專院校教師學歷的「齊頭式平等」要求,


到「需要」他們貢獻「學經歷」的學校任職。



然而,面對各學校「立足點平等」的教師考核時,


這些已然是第二春的教師卻坐享「齊頭式平等」的待遇,


因著其「過去」的貢獻和「曾經」服務學校的職級,


免疫於考核辦法的種種要求。 



從這則高三生面對大考脫口而出自己是來「混」的新聞裡,


筆者以為,社會大眾真正要看到的是,


或許對很多大學教師而言,他們也是來「混」的吧!


這樣上下交相賊的結果,


台灣的大學生競爭力逐年下降,也不足為奇了。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師)

3 則留言:

  1. 學習態度不佳、學習意願低落的同學,



    因為教育主管單位嚴格限制不得分班的「齊頭式平等」政策,



    於國高中階段已經得不到有效的教育,



    上了大學,也不會因為分級教學的「立足點平等」政策,



    就此改善其學習態度與狀況。



    所有的問題都歸罪孩子嗎?



    原來"春風化雨"只會在國外發生的奇蹟

    回覆刪除
  2. 我每天都讀的半死, 成績還是不好

    很羨慕那種用混的也能考的比別人高分的人

    回覆刪除
  3. 2樓的朋友

    到社會上就憑真本事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