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早療教學的哀愁與美麗

下一張(熱鍵:c)


早療老師 張麗雲

接任早療教師後,我常常隨著家長的心情起起落落…



在一次專業研習中,

有位家長分享了她身為一個自閉兒家長的心路歷程,

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她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

她談著寶貝兒子小時後和一般孩子不一樣的地 方、談著療育的過程…。



對於寶貝兒子所表現出來的一連串問題都能笑著侃侃而談。

正當我佩服他的樂觀時,這樣輕鬆的氣氛卻隨之停止,

她接著說 :

「當我知道我的孩子是自閉兒開始,我的人生就不再是我的了…」,

哽咽著說完這一句話後,

 現場陷入了一片寂靜,許多人也流下眼淚。




教養遲緩兒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家長或老師或許可以在教育遲緩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但那可能是緩慢的進行式,

有時「無償感」可能會超過孩子回饋的喜悅。 




當「無償感」漸漸蔓延的時候,謝謝阿賢的媽媽告訴我,

阿賢托兒所的所長和老師說:

「阿賢進步真多,去伯利恆上課果然有效」,



謝謝小安的美術老師說:

「小班時,一位和小安很像的孩子到現在還看不出有什麼進展,

而小安卻讓他感受到進步許多。」



謝謝阿家的娃娃車叔叔說:

「自從早療老師來了以後,阿家都變得不一樣 了!~ 是變好啦」。



另外我自己也感受到幾個孩子的進步,儘管進步不顯著,

但已可以在屬於他的成長曲線上畫出向上攀升的斜線。




這幾則正面的話的確讓我振奮不少,

也讓我有信心再面對往後將會接觸到的個案。



不過,我深知孩子的進步不可能只是因為單一的介入而進步,

曾經為孩子努力過的每一個人,都是促使孩子進步的重要因素。

其中,是家長積極正面的介入最具成效。



期待家長對早期療育有越來越正面的認知,

也期盼自己有能力陪著無助的家長以更積極的心情來面對。




面對孩子,希望哀愁越來越少,

讓我們和孩子共同譜出屬於孩子自己的美麗境界。






笑話一則~~哭笑不得



某次上課中引導孩子記憶電話號碼 7 8 3 ◎ ※ ψ₠ ,

好不容易孩子順利背出了電話號碼,孩子和我都超有成就感呢!

  


接著引導孩子唱唱數,沒想到卻變成…1  2  3  4  5  6 「7  8  3」



資料來源: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融合教育與公平迷思/社工 陳珮綺




社工 陳珮綺

將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和同儕一起接受常態的教育環境,

而非隔離的環境。

但在融合教育的執行環境中,仍須提供適當的學前特殊教育,

針對特殊幼 兒定IEP (個別化教育計畫),以提供幼兒所需的教育課程;

並視幼兒需求安排治療課程,

如感覺統合、語言治療等,以提升幼兒未達到的發展目標。




但在強調「常態」的同時,容易陷入「公平」的迷思中。

例如:

較無經驗的融合班老師向發展遲緩的學生下達指令,

要求幼兒完成與班上同學一致的行為,

當中卻忽 視了幼兒能力的限制,

並以嚴厲的口氣要求一樣的執行標準,

可能使該特殊生因挫折而更加退縮。

而此時,視幼兒為一樣、公平則成為該老師的立場與原則。




案例一:

小班 (三歲) 老師要求幼兒將物品放進書包裡,

放學後家長來電表示幼兒忘記帶東西回家。

幼教老師於事後表示

「我當他是正常的小孩,一樣要訓練他的責任感!」,

多麼的義正嚴詞。



或許各位老師忘了,

小班的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也是需要老師督導與照顧;

也忘了雖然要提供一樣的教育環境,

但仍須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建立適當的溝通 與教育態度。




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太過強調常態而忽視幼兒各人特質;

如何在融合環境中提供適切的教育方式,

才能順利提升幼兒各項能力,

並避免幼兒因為與同儕的差異而產生自卑,

或更因此在同儕間受到欺負等。




案例二:

原就讀日間托育班級的學生,

因為認知方面已漸漸跟上一般中班小朋友的進度,

於注音、數學課程以融合至中班上課;

漸漸的跟上課程後,

日托班的老師表示希望能 讓幼兒全日進入中班課程,

但幼兒已經為大班年齡,進入中班後,即使跟上中班進度,

也並非全然跟上其發展進度,究竟是否就讀中班即為常態呢?



但過度的以特殊眼光對待幼兒或過度給予保護,

也會造成幼兒適應的困難,同儕間相處亦會受到影響。



如何於當中尋找最適合的處理方法,

不但考驗融合班老師的耐性,

更是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巧才能勝任。



因此,融合教育的教師成本相對於傳統幼教老師來得高。

但因應多元化社會的演變,人們更加學會包容。

由於老師適才而教的態度,

對於一般學生完整的人格養成、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等,

也有更多的幫助。



資料來源: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擬定個別教育計畫(IEP)




個別化教育計畫方案是為每一位障礙兒童所手擬的文件,

它是由一位地方教育機構代表,

負責提供或督導一項專門為

"符合障礙兒童之特殊需要而設計的教學計畫",

以及教師和該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

在適當的情況下和障礙兒童本人一起會議訂定之。



個別教育計畫的法源基礎:

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教育計畫,

並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定及教育安置。

(特教法第二十七條)




個別化教育計畫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

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

其內容應包括:


1.學生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情緒、人際關係、

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國文數學等學業能力之現況。


2.學生家庭狀況。

3.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4.適合學生之評量方式。

5.學生因行為問題影響學習者,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

6.學生教育目標及學期教育目標。

7.學生所需之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服務。

8.學生能參與普通班之時間及項目。

9.學期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評量日期及標準。

10.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及國中三年級、

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之轉銜服務內容。

轉銜服務應依據各教育階段之需要,及其相關專業服務項目。



參與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之人員應包括:
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相關專業人員,並得邀請學生參與;
必要時學生家長得要相關人員陪同。
(特教法第二十 七條)



個別化教育計畫,


學校應於身心障礙學生開學後一個月內訂定,


每學期至少檢討一次。(特教法施行細則第十九條)



而一份好的教育計畫,應該要具備下列的要件:


1.針對孩子的個別學習特性擬定:

應能針對孩子的學習優勢,在教育目標上做潛能開發:

弱勢學習部分,做補救教學。


2.格式可以彈性,

不過內容應符合特教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十項內容的規定。


3.應附有孩子在校學習過程的檔案歷程評估,

如作業、考卷、錯誤型態分析表等,

以更增進教師、父母,對孩子學習情形的了解與掌握。


參考資料http://www.adhd.org.tw/custpage.aspx?PID=75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孩子未來怎麼走?家長需做的準備功課





















                                       



以下就不同的生涯階段,說明家長需做的準備功課


一、零~六歲學前階段:

1.選擇適合孩子能力的幼、托園所或發展中心

2.了解相關補助的內容

3.營造親師溝通的管道

4.出席相關的會議
 




二、教育階段的轉銜:國小、國中、十二年就學安置、大專院校



1. 了解不同的班級型態與其教學的方式:

1.國民教育階段班級的服務型態包括有:

普通班、特教班、資源教室、在家教育……等,



十二年就學安置包括有:高職特教班、特殊教育學校,

因此,家長為了能夠選 擇適合孩子的班級型態,

家長可以先行了解學區內學校的教學與輔導服務。



透過學校的參觀與拜會或是與其他的家長分享經驗、

或進行資料的檢閱都是可以增加瞭解的方式。



2.國小班級型態為包班制、國中、高中(職)為分科教學,

這樣型態的轉變亦會影響孩子的就學適應。


                                       


2. 了解孩子的能力與釐清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1.透過與前一個階段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及轉銜會議,

家長可以更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與發展。



2.目前有設置許多因應孩子能力不同而規劃出不同的環境以供選擇,

因此家長需藉由孩子能力的瞭解來釐清自己對孩子就學的期待,

來幫助孩子做適合的學習環境選擇。



3.能力的檢測:

家長於不同階段可透過不一樣的檢測方式與工具來瞭解孩子的能力,

例如:各大醫院心智科、入學前評估、職業輔導評量﹍等。


                                       


3. 出席相關的會議:



1.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

教育局針對特殊學生入學設置有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

邀集了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為委員,辦理孩子入學的準備工作。

家長可於安置會議上表達孩子的需求。

 

2.個別化教育計畫 (IEP) 與轉銜會議:

依照特殊教育法之規定,

老師須為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

以作為教學的參考與教材、教具的準備,

學校於最後一年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中需加入轉銜服務 的準備,

並與家長討論下一個階段學生適合的環境選擇,

及這一年需預作的準備,

因此家長需參與會議來瞭解下一個階段孩子的需求與需協助的方向。


                                       


三、就業或職業訓練之轉銜

若有就業與職業訓練的需求,

則可透過各地方的就業服務中心來作為統一的窗口,

來獲得相關的資訊與服務。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親師合作鼓勵自閉兒與社會接軌


文/彰化高商特教老師 江鈺琪


這次由國語日報和教育部特教小組合辦的自閉兒座談會,

邀集了專家學者、教師、家長、醫師等多方代表,

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自閉症的教養問題,

即使是同被歸為自閉症的學生,其發展特徵仍是相當多元,

絕對沒有哪一種教養方式是萬靈丹,可以一試即有成效,

必須由教師及家長針對學生的興趣及需求,

尋找最適當的教養方式,才是最佳的教養態度。

這次研習活動,經由講者多元的觀點,結合理論與實務,

我吸收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相信對於日後的教學,必能有所助益。




即使教養自閉症的方式多元,

我想,還是有一些共識仍是大家需要建立的,

例如:

重視溝通、社會適應的能力、提升家長的能力、善用社會資源等。


 

培養自閉症患者與人溝通、社會適應無障礙的能力,

是我們教養最終的目的,

因此,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方面,要加以斟酌篩選,

但如果只有教師單獨奮戰,勢必走得很辛苦,成果也有限,

畢竟孩子在家庭中的時間占了人生的大部分;

如果家長也能配合,加入教養的行列,必定事半功倍。

所以,

親職教育的落實、家長能力的提 升,將為日後努力的方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講求團體合作、資源共享的時代,

因此,

教師、家長絕對不能土法煉鋼,關起門來自己教養自閉兒,

必須時時掌握相關訊息,向外尋求資源,

或參與家長團體,作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孩子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

如果連教養者都拒絕接觸各種資源、拒絕與社會聯繫,

孩子也會沒法走出來。

當家長願意與教師合作,提升知能並善用社會資源時,

我相信自閉症患者一定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