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應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 改善情障生問題行為-高宜芝

文/高宜芝


小韋是五年級生,

上課時,只要不如己意就會摔桌椅、踢物品、拍桌大聲辱罵;

運動會大隊接力決賽,因班上獲得亞軍,

竟怒氣沖沖到 得冠軍的班上吼叫怒罵;

班上選舉幹部,他想當體育股長,但不幸落選,

滿臉怒氣,對同學大聲叫喊。




像上述小韋所表現出的種種破壞性行為,

已成為教育者最頭痛的問題。



隨著融合教育發展,

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已成趨勢。



類行為是透過與環境互動而學習產生的,

同時也可透過環境調整達到行為改變,正向支持策略最主要目標,

就是希望逐步移除學生的行為問題,並協助建立適當的行為。



以下介紹國外學者所持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幾個介入步驟:



1建立學生檔案:

收集與分析學生背景資料,並分析行為產生與教育環境間的關係,

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全貌,以及考慮優先處理的行為目標。



2觀察評估行為發生的原因及功能:

了解學生人格特質、環境因素、行為功能與問題行為本身相互關係。

通常人格特質與環境因素會引發問題行為的產生,

而行為的後果

(如為獲取注意、逃避任務、感官刺激的需求、獲得想要的物品或活動),

會讓問題持續出現。



3分析觀察結果:

藉由學生檔案與觀察評估的資料,思考以下問題:

行為問題通常發生在什麼時間?

學生的特質(生病或情緒問題)或環境因素為何?

問題行為一再發生的動機與行為功能為何?




例如上述個案,

小韋的人格特質是情緒無法控制,常用爆發性的情緒表達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

引發行為的環境因素,可看出在學校的團體活動 中,

問題行為強度增強通常在學校性活動後(如運動會、班際球賽等),

其行為結果通常是獲取想要的物品或活動,

一旦這樣的行為模式一直被滿足,問題行為會一 再出現。



4行為介入計畫:

一旦學生問題行為假設已經確定,接下來則是運用團隊合作,

對行為功能、個人與環境因素等提出可行的處理方式。

例如小韋行為介入計畫成員,

可邀請導師、資源班老師、科任老師、心理諮商師等,

共同針對小韋的行為問題,擬訂一致性的處理策略。



5預防措施:

包括重新調整可能引起問題行為的情境因素。

例如小韋對同學一言一語容易引發情緒爆發,

老師可事先將喜歡用言語挑釁的同學與該生分在不同組別 或區域,

並和班上同學約定不要隨個案情緒起舞,

在未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先「忽視」其言行,

並繼續上課,可降低誘發問題行為的因素。

如果班際活動或學校性活動 後會讓該生情緒嚴重失控,

則商請裁判老師事先將規則再重新陳述,並強調服從規則的精神。



6訓練適當替代行為:

依學生能力訓練適當的替代行為,

並透過示範、練習、增強策略,讓適當行為「替代」問題行為。

例如數學課時,小韋都以拍桌子、摔鉛筆表達作業無法達成,

老師可訓練他以「舉牌子」方 式,表示他需要協助或調整,

並在小韋出現適當行為時給予鼓勵,

這樣「拍桌子」與「摔筆」問題行為就可逐漸被取代。


1 則留言:

  1. 一師無法當關營造合作氣氛很重要

    文/王瓊珠(臺北市立師院特教系教師)

    隨著融合教育潮流的興起,

    愈來愈多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會在普通班就讀,

    或是部分時間參與普通班的學習,

    因此,

    普通教育老師要如何迎接這波潮流的衝擊,

    就變得非常重要。



    但是只要求導師一個人擔負這樣艱鉅的任務並不合理,

    因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靠的不是愛心、耐心而已,

    還需要專業。



    雖然目前許多教師研習都不斷加強普通教師的特教知能,

    但是如果缺乏全班學生和學校的接納、

    特殊教師和學生家長的緊密合作,

    一「師」是無法當關的。



    營造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

    對任何一個特殊需求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

    都是不可或缺的。  



    上面兩篇文章中的老師,都努力維護特殊需求孩子的受教權,

    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除了老師個人的努力之外,

    我認為更需要在班上建立接納的氣氛,

    用孩子能懂得的話向他們解釋他

    (指特殊需求學生)為什麼會這樣,

    他有哪些地方需要幫忙,

    或是如果他有什麼不好的舉動時,

    其他人可以如何應對,

    發動全班孩子的力量幫助他。



    換言之,把可能發生的狀況讓全班了解,

    可免去將來有收拾不完的紛爭。  



    此外,如果能夠找出特殊學生的長處,

    像魏老師讓這個學障生當體育股長、收本子、照顧盆栽,

    讓他在班上也有貢獻,同學對他也會有不同的觀感。



    總之,

    老師怎樣看待這個特殊學生,

    就影響其他同學如何看待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