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早療兒童發展評估中心聽力師)
文/劉樹玉 聽知覺障礙並非聽不到、聽不懂,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
進而影響到社會行為,必須抽絲剝繭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 「聽不到」、「有聽沒 有到」或是「聽不懂」?
聽知覺障礙或聽覺處理障礙
是國外聽語治療學界近十年來新興的名詞,
家長和教師們逐漸認識到不少孩童
在學習上遭遇的困難可能是來自這種障礙。
「聽知覺障礙」不同於大家熟悉的「聽力障礙」。
大多數的聽力障礙
可以藉由醫療手段或是配戴助聽器來幫助他們,
但是聽知覺障礙的問題並非聽不到、聽不懂,
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 這些孩子聽力檢查結果大多是正常的,
也沒有明顯的耳科或神經病變,
所以家長們往往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摸不著頭緒。
最常聽到父母責罵他們笨或是懶,
要不然就是 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為孩子長久得不到正確的協助與輔導,
在學業上會顯得被動、缺乏興趣。
讓人覺得他們往往「有聽沒有到」,
上課時注意力短暫、答非所問,
或總是忘東忘西,聽人說話不能持久。
也有一些孩子安靜環境下聽故事或上課聽講沒問題,
一旦到比較嘈雜的地方就無法靜下來聽別人說話,
總是衝來衝去,或喜歡打斷別人的談話。
「聽知覺」涵蓋的層面除了聽得到之外,還包括:
聽覺注意力、分辨聲音(尤其是語音)的能力、聽音辨位、
雙耳整合與分析聲音的能力、處理聲音的速度與品質、
聽覺短期記憶、聽覺序列記憶、長期記憶、多感官聯結、
噪音中處理聲音及語音的能力…等,
牽涉到由低層至高層多元化的聽覺功能。
如:有些聽覺處理障礙的兒童,日常的對話交談往往很正常,
一對一時學習狀況也很不錯,但是當處於不良聽覺環境下,
譬如:人多嘈雜、離 聲源較遠、或有回音的場所…等,
這些兒童便無法順利的接收外界的聲音。
還有一些兒童的困難是無法應付快速的聲音變化,
或者聆聽長而複雜的語句出現困難,
聽力師在評估時需抽絲剝繭,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一般來說,聽知覺障礙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下列行為: .不專心。 .聽力正常但理解有困難。 .注意廣度短。 .常要求別 人再說一遍。 .聽別人說話很難集中注意力。 .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回應別人的問題。 .常常說「嗯!」、「什麼?」 . 遵循多步驟的指令會有困難。
在學習方面可能出現下列的困難: .即使智商正常,學業成就仍舊落後。 .有閱讀和拼字的 困難。 .聽寫差、上課記筆記有問題。 .對語音的接收發生問題。 .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反應慢。 .在 課堂上像做白日夢。 .教室中會脫節。 .參與團體有困難。 同時,他們的一些社會行為也可能受到影響: .退縮。 .有一些情緒行為問題。 .害怕失敗。 .缺乏自尊。 聽知覺障礙?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 上述的行為其實也常出現在其他的障礙類型中,
例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學習障礙…等。
甚至一些智商優異的兒童,
因不耐一般課程過於乏味,也出現同樣的行為。
因此要區分兒童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就需要多專業的合作,
如:醫師、心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
經詳細評估與討論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家長和教師如何提供日常的協助? . 說話前先設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改善聽覺環境:
座位遠離噪音源、距離講台的位置勿太遠,不要坐在窗戶邊。 .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但也 不要太慢,
加強抑揚頓挫及表情動作等非口語訊息。 .說話內容不要太長,中間有適度的停頓。
當教新的課程或使用較難的詞彙時,
多舉些例子說明,並 可用問答方式確認孩子聽懂了沒有? .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最好盡量不要用錄音帶。
因為父母自己唸的時候,可根據孩子的程度,
隨時調整速度和難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他們聽的能力。 .孩子說話時,要認真聽並立刻給予回應。若你正在忙著別的事,
不要隨便打發他們,可以跟他們說明什麼時候你有空,
到時再作充分的溝通。
聽、說、讀、寫,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
有些孩子小時候學說話比較慢,
雖然後來慢慢趕上來,但是入小學後必須乖乖坐著聽講,
加上開始學習大量的文字符號時,就會很吃力了。
通常學校老師大多假設學生基本的聽語能力沒有問題,
而專注於讀寫能力的教學。
但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一部份(並非全部)讀寫困難╱障礙的孩子,
其基本的聽覺能力有缺失,
以致過渡到符號學習時,便再度出現困難。
所幸,一般聽知覺能力可持續 發展到十至十二歲,
若及早發現並且加強聽覺訓練,
可以改善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行為問題和語言的學習。
筆者是國內少數對聽知覺障礙提供評估與療育的聽力師,
但苦於國內評估工具的不足,
只能靠著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來幫助這些孩子。
期望更多學者專家能夠重視
並研發出這方面的訓練軟體及評量工具,
以造福這些隱性障礙的學童。
~雪妮特別推薦~
2010-07-22 中時電子報╱林希陶( 臨床心理師)最近大考剛結束,記者朋友們最喜歡的新聞路線,
就是去訪問榜首群怎麼念書的。
但是說穿了這樣的新聞千篇一律,榜首們一定說,
「我們都沒補習,愛幹嘛就幹嘛,花很少時間念課內的書,
但看了很多課外讀物,從事很多課外活動」,
諸如此類云云,一般人聽了只會更心酸而已。
也有一些人會說,我被視為黑馬,沒有多準備,
考前努力念一念,就大躍進了,一下子衝到最前面去。其實我們瞭解這些前百分之三的人所說的方法,
實際上是很難運用於一般大眾的。
這個就像是我們去問張栩為什麼圍棋下這麼好、
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什麼網球打這麼好一樣,
他們提供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尋常百姓的。
他們這群人,不只天資好而已,後天還拚命用心努力,
我們跟天才們的距離,絕非以道里計。
很抱歉,這就是天資上差距。
英文叫做 gifted child,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強求不來的。
我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很多資質好的小孩,
在一個破碎的環境之下,當然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
但是環境轉換之後,他們到最後只是適時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而已。
良好的環境或機會只是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已,
假如沒有相對應的資質與準備,成果是很難展現出來的。
關於讀書這件事,大家從小都在念書,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
家長當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
但是假如從專業的角度來思量這件事,
我必須誠實的告訴大家,念書這件事,是很講天分的。
這是一件超級殘酷的現實,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大家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
都想說我的小孩是「大雞晚啼」,總有一天會開竅,
但是你的生命到底能不能等到開竅這一天呢?
這是一場賭注,但輸贏也顯而易見。也有一些家長,很愛舉一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特例,
如什麼發燒之後變聰明、開刀之後變天才(日劇很喜歡的題材),
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總有一天也可以。
作夢是無止盡的,只是沒有實現的那一天。
很多家長寧願亂逼小孩,也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
逼小孩子念書一定要考幾分,得第幾名,根本是比登天還難,
只會造成家庭紛爭,甚至後續衍生出心理問題。
但是不會念書,不代表一無是處。
教養小孩的重點,應該不是擺在念書這一件單一的事情上面。
而是讓小孩找到自己擅長、有興趣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可能會想說,要怎麼找啊?
孩子還這麼小,他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其實只要從小讓他們多嘗試,多思考如何做決定,
各種活動都去參與,百無禁忌,
孩子們自然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得知自己的長處。
這些事情不必然要花許多錢,
如散步、去野外走走、處理生活各種微小的事情,
包含寄信、開帳戶、存錢、洗衣服、晾衣服、洗碗、
掃地、拖地、洗浴室、修理電器、操作機器等等,
在這樣反覆試驗的過程中,反而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另外,家長們勢必要認清的一件事情,
就是「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
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
成功與否,端靠每個人的定義;
有錢與否,同樣取決於個人態度。
大家以為醫生、律師們很會念書,也都很有錢,
但現實是也很多人每天在金錢邊緣掙扎。
他們每月收入也許是很高沒錯,但剩下的錢可能比一般人還少。
許多一般尋常百姓一點也不會念書,
但是靠著一技之長,可也是月入十萬沒問題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有一定的專業能力,
定義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生,也不必然只屬於會念書的人所有。
亞斯柏格的孩子很理性 因此我建議從小在照顧他們的過程中 不要給予太多,適度就好 甚至比適度再少一點,
就好比他只是寄住在你家裡親戚家的小孩 這樣子的關係,
或許可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以對他好一些,
給他一些福利、小惠,來交換他對事情的妥協不要試圖以強勢的態度或手段來壓制亞斯柏格的孩子 "會兩敗俱傷"
而是要儲存籌碼,
作為與他交換、讓他願意退讓或妥協的條件 這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感傷與無奈,
但我覺得這是目前為止想得到的方法 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家的AS越來越社會化 你如果對他太用感情,你自己可能會被傷得更重孩子如果能情緒穩定,能被團體接納 那才是真正的為孩子著想他與你能不能有親密感,
那應該不是最優先的考量 尤其是在面對AS孩子時,
如果能相敬如賓也不見得不好啊! 當然在這整個過程中 你自己的情緒平穩、能心平氣和的去與他折衝 才是這些方法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適度的照顧是指: 物質層面上給與日常生活所需, 不要因為孩子是身心障礙而覺得應該在物質上給予補償 這樣反而會養成他們貪心的習慣,
你也會少掉許多交換的籌碼心理層面上,不要覺得孩子很可憐, 而對其行為以過度保護的心態來理解,
過於不忍心其實會讓孩子變得驕縱,
反而更不利於管教與人際關係的培養 身心障礙的孩子當然需要訓練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但其成長的進度要如何拿捏呢?我覺得父母要依憑良心 不能因為比輸別人而要求 不能因為覺得丟臉沒面子而要求 不能因為大人的需要而要求當然如果你沒有把握自己有沒有憑著良心在做 可以請其他人幫你看看,
多與有經驗的人討論也是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