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鑑定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家長同意



特殊教育(99年7月30日)


教師手札文/菲林

學期末學校召開校務會議時,

特教組長提到如果班上有身心障礙的學生,

就會減少班級人數一至兩人,或者不再轉入學生。



報告完之後,有位導師提出問題,

說班上有類似亞斯柏格的學生,

但是家長並不願承認,也不告訴老師,

像這種情形是否能比照辦理?




特教組長回答:

「必須家長同意,經過鑑輔會鑑定通過,

才可安置在資源班,也才有減人數的可能。」

並補充鑑定工作的繁瑣,

有很多個案經鑑定後屬情緒障礙,

仍必須提出厚厚一疊的報告。



我本身是資源班的老師,

最常做「學習障礙」和「智能障礙」的鑑定工作,

回想我做「學習障礙」鑑定前的準備工作如下:

首先,請家長簽下同意書,而且是簽全名。

有一位家長平常寫名字寫慣了,

忘記簽上姓,只好再請家長簽一次。



再來是訪談家長,家長大多能配合老師回答問題,

有些家長,甚至須費上兩個小時詳細解釋。



訪談導師部分,導師會反問資源班老師: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資源班上課,

實在無法就學科上的表現來說明。



但是經過我們充分的溝通,

讓導師了解可從哪些方面來收集學生的資料作為評分參考,

才完成導師的訪談工作。

而資源班老師也要寫下平時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



在表格的填寫方面,資源班老師必須到教務處查學生的段考成績,

並且利用四節課的時間做好三項測驗和魏氏兒童智力測驗,

就學生在資源班和普通班的學習單寫分析評語,

然後所有資料逐一掃描。



最後等初評人員的審核糾正,

比如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的分數寫錯、申請表的某一選項寫錯等,

檢視收集的資料完整無誤,才算大功告成,也才能送件。



等到正式開會,資源班老師還得親身去鑑輔會接受詢問。

如此縝密慎重的程序,才會發下「學習障礙」的證明書。



所以資源班的學生必須經過一道道手續,

才能進入資源班就讀,

至於疑似或類似的學生,

經過家長同意、入班觀察和參加鑑定,

才能確定是否是身心障礙的學生。




鑑定的工作雖然辛苦,

卻使資源班和普通班的學生分界,更加清晰而易於辨別。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有聽沒有到? 兒童聽知覺障礙大解惑/劉樹玉聽力師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早療兒童發展評估中心聽力師)

文/劉樹玉


聽知覺障礙並非聽不到、聽不懂,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

進而影響到社會行為,必須抽絲剝繭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


「聽不到」、「有聽沒 有到」或是「聽不懂」?

聽知覺障礙或聽覺處理障礙

是國外聽語治療學界近十年來新興的名詞,

家長和教師們逐漸認識到不少孩童

在學習上遭遇的困難可能是來自這種障礙。



「聽知覺障礙」不同於大家熟悉的「聽力障礙」。

大多數的聽力障礙

可以藉由醫療手段或是配戴助聽器來幫助他們,

但是聽知覺障礙的問題並非聽不到、聽不懂,

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




 這些孩子聽力檢查結果大多是正常的,

也沒有明顯的耳科或神經病變,

所以家長們往往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摸不著頭緒。



最常聽到父母責罵他們笨或是懶,

要不然就是 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為孩子長久得不到正確的協助與輔導,

在學業上會顯得被動、缺乏興趣。



讓人覺得他們往往「有聽沒有到」

上課時注意力短暫、答非所問,

或總是忘東忘西,聽人說話不能持久。



也有一些孩子安靜環境下聽故事或上課聽講沒問題,

一旦到比較嘈雜的地方就無法靜下來聽別人說話,

總是衝來衝去,或喜歡打斷別人的談話。




「聽知覺」涵蓋的層面除了聽得到之外,還包括:

聽覺注意力、分辨聲音(尤其是語音)的能力、聽音辨位、

雙耳整合與分析聲音的能力、處理聲音的速度與品質、

聽覺短期記憶、聽覺序列記憶、長期記憶、多感官聯結、

噪音中處理聲音及語音的能力…等,

牽涉到由低層至高層多元化的聽覺功能。



如:有些聽覺處理障礙的兒童,日常的對話交談往往很正常,

一對一時學習狀況也很不錯,但是當處於不良聽覺環境下,

譬如:人多嘈雜、離 聲源較遠、或有回音的場所…等,

這些兒童便無法順利的接收外界的聲音。



還有一些兒童的困難是無法應付快速的聲音變化,

或者聆聽長而複雜的語句出現困難,

聽力師在評估時需抽絲剝繭,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一般來說,聽知覺障礙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下列行為:

.不專心。

.聽力正常但理解有困難。

.注意廣度短。

.常要求別 人再說一遍。

.聽別人說話很難集中注意力。

.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回應別人的問題。

.常常說「嗯!」、「什麼?」

. 遵循多步驟的指令會有困難。



在學習方面可能出現下列的困難:

.即使智商正常,學業成就仍舊落後。

.有閱讀和拼字的 困難。

.聽寫差、上課記筆記有問題。

.對語音的接收發生問題。

.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反應慢。

.在 課堂上像做白日夢。

.教室中會脫節。

.參與團體有困難。



同時,他們的一些社會行為也可能受到影響:

.退縮。

.有一些情緒行為問題。

.害怕失敗。

.缺乏自尊。



聽知覺障礙?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

上述的行為其實也常出現在其他的障礙類型中,

例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學習障礙…等。

甚至一些智商優異的兒童,

因不耐一般課程過於乏味,也出現同樣的行為。



因此要區分兒童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就需要多專業的合作,

 如:醫師、心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

經詳細評估與討論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家長和教師如何提供日常的協助?

. 說話前先設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改善聽覺環境:

   座位遠離噪音源、距離講台的位置勿太遠,不要坐在窗戶邊。


.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但也 不要太慢,

   加強抑揚頓挫及表情動作等非口語訊息。


.說話內容不要太長,中間有適度的停頓。

   當教新的課程或使用較難的詞彙時,

   多舉些例子說明,並 可用問答方式確認孩子聽懂了沒有?


.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最好盡量不要用錄音帶。

   因為父母自己唸的時候,可根據孩子的程度,

   隨時調整速度和難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他們聽的能力。


.孩子說話時,要認真聽並立刻給予回應。若你正在忙著別的事,

   不要隨便打發他們,可以跟他們說明什麼時候你有空,

   到時再作充分的溝通。




聽、說、讀、寫,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

有些孩子小時候學說話比較慢,

雖然後來慢慢趕上來,但是入小學後必須乖乖坐著聽講,

加上開始學習大量的文字符號時,就會很吃力了。



通常學校老師大多假設學生基本的聽語能力沒有問題,

而專注於讀寫能力的教學。

但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一部份(並非全部)讀寫困難╱障礙的孩子,

其基本的聽覺能力有缺失,

以致過渡到符號學習時,便再度出現困難。



所幸,一般聽知覺能力可持續 發展到十至十二歲,

若及早發現並且加強聽覺訓練,

可以改善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行為問題和語言的學習。




筆者是國內少數對聽知覺障礙提供評估與療育的聽力師,

但苦於國內評估工具的不足,

只能靠著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來幫助這些孩子。



期望更多學者專家能夠重視

並研發出這方面的訓練軟體及評量工具,

以造福這些隱性障礙的學童。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讀書靠天分 家長醒醒吧--林希陶臨床心理師


Photobucket


~雪妮特別推薦~



2010-07-22

中時電子報╱林希陶( 臨床心理師)

最近大考剛結束,記者朋友們最喜歡的新聞路線,

就是去訪問榜首群怎麼念書的。



但是說穿了這樣的新聞千篇一律,榜首們一定說,

「我們都沒補習,愛幹嘛就幹嘛,花很少時間念課內的書,

但看了很多課外讀物,從事很多課外活動」,

諸如此類云云,一般人聽了只會更心酸而已。

也有一些人會說,我被視為黑馬,沒有多準備,

考前努力念一念,就大躍進了,一下子衝到最前面去。



其實我們瞭解這些前百分之三的人所說的方法,

實際上是很難運用於一般大眾的。

這個就像是我們去問張栩為什麼圍棋下這麼好、

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什麼網球打這麼好一樣,

他們提供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尋常百姓的。

他們這群人,不只天資好而已,後天還拚命用心努力,

我們跟天才們的距離,絕非以道里計。

很抱歉,這就是天資上差距。

英文叫做 gifted child,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強求不來的。



我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很多資質好的小孩,

在一個破碎的環境之下,當然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

但是環境轉換之後,他們到最後只是適時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而已。

良好的環境或機會只是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已,

假如沒有相對應的資質與準備,成果是很難展現出來的。

 

關於讀書這件事,大家從小都在念書,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

家長當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

但是假如從專業的角度來思量這件事,

我必須誠實的告訴大家,念書這件事,是很講天分的。

這是一件超級殘酷的現實,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大家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

都想說我的小孩是「大雞晚啼」,總有一天會開竅,

但是你的生命到底能不能等到開竅這一天呢?

這是一場賭注,但輸贏也顯而易見。




也有一些家長,很愛舉一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特例,

如什麼發燒之後變聰明、開刀之後變天才(日劇很喜歡的題材),

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總有一天也可以。

作夢是無止盡的,只是沒有實現的那一天。

很多家長寧願亂逼小孩,也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

逼小孩子念書一定要考幾分,得第幾名,根本是比登天還難,

只會造成家庭紛爭,甚至後續衍生出心理問題。



但是不會念書,不代表一無是處。

教養小孩的重點,應該不是擺在念書這一件單一的事情上面。

而是讓小孩找到自己擅長、有興趣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可能會想說,要怎麼找啊?

孩子還這麼小,他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其實只要從小讓他們多嘗試,多思考如何做決定,

各種活動都去參與,百無禁忌,

孩子們自然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得知自己的長處。



這些事情不必然要花許多錢,

如散步、去野外走走、處理生活各種微小的事情,

包含寄信、開帳戶、存錢、洗衣服、晾衣服、洗碗、

掃地、拖地、洗浴室、修理電器、操作機器等等,

在這樣反覆試驗的過程中,反而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另外,家長們勢必要認清的一件事情,

就是「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

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



成功與否,端靠每個人的定義;

有錢與否,同樣取決於個人態度。

大家以為醫生、律師們很會念書,也都很有錢,

但現實是也很多人每天在金錢邊緣掙扎。

他們每月收入也許是很高沒錯,但剩下的錢可能比一般人還少。

許多一般尋常百姓一點也不會念書,

但是靠著一技之長,可也是月入十萬沒問題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有一定的專業能力,

定義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生,也不必然只屬於會念書的人所有。


自閉症兒童偏食不會影響生長




新浪新聞(2010-07-26)

自閉症兒童對於要吃和不吃的情況特別明顯,

但是,新研究顯示,這似乎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這些發現登載於8月的小兒科(Pediatrics)期刊。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營養中心資深研究員Pauline Emmett博士

在電子郵件中表示,

雖然自閉症[ASD]兒童吃的食物種類比其他人少,

他們並不會成長較慢或出現貧血(血中的鐵質低),

他們的飲食在熱量和多數營養上是相似的,

因此,該研究認為ASD兒童的家長,

對於他們小孩的飲食如何才適當,應該可以放輕鬆點。




疾病管制中心(CDC)估計,美國約有110分之一的小孩有自閉症,

這個概數包括輕微到嚴重異常者,而該症往往會影響社會互動和溝通。



【在自閉症初期即會出現餵食方面的問題】

在這個新研究中,

自閉症兒童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年紀比沒有自閉症者晚,

且他們比較可能從6個月大開始就被他們的母親稱為

「進食緩慢的小孩(slow-feeders)」。




該研究顯示,和沒有自閉症的小孩相比,

自閉症小孩從15個月大到4.5歲時,

也會被形容為「很難餵」和「相當挑食」,

從15個月大開始,自閉症兒童傾向吃 較多特定飲食,

且在2歲開始,比較不可能吃和他們的母親相同的食物,

該研究中,到了4.5歲,有8%的自閉症兒童吃著特定飲食。



【對營養狀態沒有影響】

一般而言,和沒有自閉症的小孩相比,

自閉症兒童吃比較少蔬果、甜食和碳酸飲料,

這些飲食習慣對於能量或熱量攝取並無影響,

也不會導致7歲時有任何明顯營養不足情況。




Emmett博士表示,有許多補償適當飲食的方法,

雖然營養師一般建議攝取的食物種類要「富含變化」,

但比較不複雜的飲食可能也是適當的。




她表示,如果少數ASD兒童的行為很極端,那可能是營養不適當,

但是我們的研究認為,多數並非如此。

擔心這一點的家長應該找他們的家庭醫師談談,

或者問問合格的營養師。



自閉症治療網絡醫療主任、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全國兒童醫院小兒發展行為主任Daniel Coury醫師表示,

如果家長擔心他們偏食的自閉兒的營養攝取狀況,

這些研究發現再度使家長們安心,看來多數有獲得適當的營養。

自閉症治療網絡是涵蓋美加14個醫學中心的聯絡網,

聚焦在發展治療自閉兒的照護標準。



他表示,有人認為,食物偏好反映出家長們的食物偏好,

也就是說,如果媽媽不喜歡花椰菜,她就不會準備花椰菜。

這篇研究認為,

自閉症兒童內在的食物選擇性或許與自閉症相關,

而不是他們家長的飲食習慣。


Coury醫師表示,

這也可以幫助那些對兒童的食物或餵食問題感到自責的家長們。



偏食不是警訊】

他強調,這些研究都沒有認為挑食是自閉症的徵兆。

Coury醫師向WebMD表示,

如果你有挑食或不好餵食的小孩,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有自閉症或者風險增加。

本研究的小孩比較有餵食問題,

但是,如果4個月或8個月大小孩的家長

試著讓他們的小孩吃嬰兒食物而小孩拒絕時,

我並不擔心。


他表示,自閉症是一個要全盤考量的診斷。



Coury醫師表示,自閉症在社會和溝通領域方面的標記,

在這麼幼小的年紀,

如果小孩顯示出與家長及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和興趣,

那就是好徵兆,

如果小孩開始模仿聲音且使用一些單字或重複叫著爸爸媽媽,

也都是好徵兆。




這些新發現可能無法適用於自閉症飲食、無麩質的飲食,

這是種在美國日漸受到歡迎的不含酪蛋白的飲食計畫。

他表示,它依賴特殊飲食,

但是營養缺乏可能是和他們所注意的焦點有關,

某些飲食可能需要補充品。

如果你的小孩沒有規律飲食,你可能需要某些監測,

以確保他們的所有營養符合需求。

Coury醫師的建議為何?請由您的醫師執行。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

Golisano兒童醫院小兒行為科與神經發展科主任、

小兒科副教授Susan Hyman醫師表示同意。

她表示,

當你試圖改變小孩讓他正常飲食時,

你改變了他的規則。



如果你的小孩吃一點點漢堡與起司、

一點點冷凍奶蛋烘餅或這類其他食物,

典型的限制型自閉症飲食,

這篇研究無法讓您再度安心。



Hyman醫師表示,

也就是說,這是個可愛的研究,

它增加了家長和小兒科醫師

對於餵食問題可能不只是餵食問題的警覺性,

不過需被詮釋為,

可能是另一套行為讓你知道某些事情有所不同。

她向WebMD表示,

對於我們減少自閉症相關的行為與次發於自閉症的健康問題,

這是個有用的資訊。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726/3547130.html

一個人的考量中選項增加他的固執性就會越少-陳政雄醫師

Photobucket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

這是今天看新聞時想到的一個問題

家裡有高中生以上AS的家長

或許可以試著問問自家孩子看看他們會如何反應



問題是這樣的: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值勤的交通警察

突然間

看到一輛超速飛馳的休旅車,
而且還闖了紅燈

於是你立刻開了警車追上去,並要求駕駛將車停在路邊

駕駛將車停靠在路邊之後立即下來告訴你

他媽媽被毒蛇咬傷,必須立刻送到醫院

因此才超速並闖了紅燈



你上前看了一下車子

裡面確實坐了一位老婦人

並且右手臂已經紅腫起來甚至有些發黑的現象

請問身為值勤的交通警察的你接下來會如何處置?」



我想這一位值勤的交通警察可能會有幾種表現:

1.依罰則開完罰單之後放行

2.依罰則開完罰單之後放行。

但尾隨其後,看有沒有繼續違規


3.體諒他有狀況,不開罰單放行

4.瞭解狀況後,警車開道協助儘快就醫,體諒他而不開罰單

5.瞭解狀況後,警車開道協助儘快就醫,到醫院後再開罰單

6.瞭解狀況後,警車開道協助儘快就醫

依對方之狀況與其法律上之權益,不開罰單



各位家長或許可以看看自家小孩是如何反應

也與他討論看看,不同的作法又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人都有其固執的一面而之所以固執,

是因為他的思惟中
只有一種或很少數的不同的考量



就像電腦程式的邏輯判斷,如果所輸入的狀況越少

電腦的表現就會越固執一般


因此如果能讓一個人的考量中選項增加

他的固執性就會越來越少



但是AS的孩子有一個問題

他們不太能從與人事物相處的過程中

自己學習到概念,甚至放進資料庫中

他們只習慣性的因應或衝撞



就像玻璃窗上的蒼蠅一般

只知道一直衝撞

卻不會像草履蟲一般遇到阻礙就另尋他路



因此如果任由AS的孩子在環境中自由學習

那結果應該會很慘


所以家長或老師的責任就像電腦程式設計師

要將不同的邏輯選項輸入程式中

讓這一些不同的考量成為AS孩子資料庫中的一項資料

他才有可能會去提取



而這個過程不是用說道理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的

也就是說,即便你說得頭頭是道他可能還是沒有吸收


因此,要讓這一些不同的選項與考量進到孩子的腦海中

就必須要學廣告商一般

讓你所要加進去的訊息不斷出現

而在這過程從來不提及要他記住這一點

只要不斷重複你要加進去的訊息,效果就會產生



在學校的特教老師

會使用社會性故事讓孩子朗讀


也不要求孩子背起來,記起來或照著去做



只是讓孩子不斷的朗讀

只要這個社會性故事寫得好,具有暗示性

AS或自閉症的小孩就會被洗腦


沒錯,洗腦!就是洗腦這個概念

才有可能改變AS的固執性

而在他尚未能作到之前

當然必須要找到不至於兩敗俱傷的彈性作法

我想只要您的妥協是基於「洗腦」還在進行中的過渡期的作法

那就不算是鴕鳥心態



「白目」社交互動障礙的指標?陳政雄醫師




也有人把「白目」當作一項社交互動障礙的指標

但事實上,有許多小孩子都是白目的

例如過動的小孩子會白目

學習障礙的小孩子也會白目

當然AS的更會白目



但是過動的小孩子的白目

是因為對周遭環境訊息的變化

不在意、漫不經心
或者太容易被環境中的訊息干擾

而出現不適當的社交互動


這種小孩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恰當,也瞭解其行為後果

但就是容易忘掉,會一而再的重演同樣的戲碼

你會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學習障礙小孩的白目

則是因為他的學習管道上的落差

導致在訊息的接收上出現了問題

一般人會認為沒有問題的情境

他們卻會出現困難



一般人認為該理解的話語或指示

他們聽完或看完之後,其實還是莫宰羊

問題是這樣的小孩又不敢表示自己不懂

可能太沒有自信、可能怕被罵

因此就會用混水摸魚的心態企圖矇混過關

因此如果將那些他該學習瞭解的指示或作為

讓他清楚瞭解之後

他就不會再出現白目的行為



而一部分的學障生也會合併專注力的障礙

因此也會像過動兒一樣因為對訊息的處理有障礙

而出現不恰當應對的現象



但是,有一些過動的孩子的白目-卻是明知故犯

因為他覺得很好玩,他覺得別人的反應很好玩

因此會一再重複某些行為

這種情況很容易可以覺察出來



AS的白目,並不是因為他不理解那些指示

也不是因為他在社交情境中被太多訊息混淆

而是在他的思惟模式中,就已經被設定必須要如此



就像水往低處流,往上丟的球一定會再落下一般

就是一種慣性,一種堅持

而這種堅持並沒有理由,沒有個人利益或他人利益

純粹只是一種堅持



因此AS的小孩不是不知道

在社教情境中該如何表現才恰當

但是一旦在情境當中時

那種堅持就會自動化的出現

除非有其他人在旁邊阻止他這麼做

否則他自己是很難與那種慣性對抗的



亞斯柏格的孩子很理性,適度的照顧就好-陳政雄醫師




亞斯柏格的孩子很理性

因此我建議從小在照顧他們的過程中

不要給予太多,適度就好



甚至比適度再少一點,

就好比他只是寄住在你家裡
親戚家的小孩

這樣子的關係,

或許可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
以對他好一些,

給他一些福利、小惠,來交換他對事情的妥協



不要試圖以強勢的態度或手段來壓制亞斯柏格的孩子

"會兩敗俱傷"


而是要儲存籌碼,

作為與他交換、讓他願意退讓或妥協的條件


這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感傷與無奈,

但我覺得這是目前為止想得到的方法




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家的AS越來越社會化

你如果對他太用感情,你自己可能會被傷得更重


孩子如果能情緒穩定,能被團體接納

那才是真正的為孩子著想


他與你能不能有親密感,

那應該不是最優先的考量


尤其是在面對AS孩子時,

如果能相敬如賓
也不見得不好啊!



當然在這整個過程中

你自己的情緒平穩、能心平氣和的去與他折衝

才是這些方法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


適度的照顧是指:

物質層面上給與日常生活所需,

不要因為孩子是身心障礙而覺得應該在物質上給予補償

這樣反而會養成他們貪心的習慣,

你也會少掉許多交換的籌碼



心理層面上,不要覺得孩子很可憐,

而對其行為以過度保護的心態來理解,

過於不忍心其實會
讓孩子變得驕縱,

反而更不利於管教與人際關係的培養




身心障礙的孩子當然需要訓練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但其成長的進度要如何拿捏呢?


我覺得父母要依憑良心

不能因為比輸別人而要求

不能因為覺得丟臉沒面子而要求

不能因為大人的需要而要求

當然如果你沒有把握自己有沒有憑著良心在做

可以請其他人幫你看看,

多與有經驗的人討論
也是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