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教師與特殊兒童家長溝通原則

學前特幼巡迴輔導教師 洪馨徽

通常教師在思考如何介入特殊兒童的輔導或教學時,
首當其衝要面對的問題,
就是如何與特殊兒童的家長溝通。
家長最了解孩子的習性與脾氣,
往往也是第一個發現孩子有障礙的人;
因此,教師若要短時間之內了解特殊兒童,
最快的途徑就是向家長請益討教。
 
在巡迴輔導的過程中發現,
家長教養態度的良莠,
是特殊兒童能否進步的重要關鍵。
家長如果能積極認真的教養孩子,
特殊兒童一定能夠持續穩定成長進步。
相反的,對特殊兒童漠不關心的家長,
其孩子的特殊性就算不嚴重,
孩子的發展有可能倒退走。
 
因此,教師首要工作就是要和特殊兒童家長建立良好關係,
以進一步商討未來合作事宜。
以下幾點溝通原則供教師省思與借鏡:
一、小鐘小鳴 大鐘大鳴 
家長的素質不一,不可等同要求教養品質。
對於教養觀念較差的家長,
需要以淺顯易懂的例子讓其了解教師輔導策略,
並積極關心詢問家長的執行進度。

對於教養能力較強的家長,
可以提供書面、網路等教養策略,
讓他參考,等執行發現問題後,
再和教師研商下一個輔導策略。

二、只舉實例 勿貼標籤 
在述說孩子學習狀況時,
只需要告訴家長孩子的行為表現,
不宜給予不當評價。
比如孩子在學校午睡起床時,
不願意自己摺棉被,
需要教師不斷的叮嚀指導才能完成摺棉被動作;
此時可以向家長說明孩子當下的行為表現,
較不宜說孩子是不配合班級常規。
況且孩子一連串的行為表現,
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完全描述清楚。
不當的標籤可能會引起家長不必要的誤解。

三、誠實為上策 
若特殊兒童在學校發生意外,
教師應該就實際知道的部分向家長說明,
不宜隱瞞實情,
多數家長都能明理看待意外事件發生並信任教師處理過程。
「誠實是上策」,
在解答家長的任何疑問時,
誠實的說明過程可以避免雙方產生誤會及心結。

四、給予同理心關懷 

孩子若生病或因其他事情沒有辦法到學校上課,
教師應表達慰問之意,
此舉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近況,
亦能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關懷之意。
雖然教師無法幫家長分憂解勞,
但是教師的體諒關心,
許多家長都覺得受用無窮。

五、與家長一同成長 
有些特殊兒童的家長因為長年接觸醫療院所與嘗試各種民間療法,
幾乎已成為半專業的特殊教育專家;
他們一步一腳印所累積出來教養經驗和心得,
有些地方確實值得教師取法,
甚至可以把這些寶貴的特教常識或經驗轉述給其他需要的人,
以縮短其他入門者摸索特殊教育的時間。
 
家長與教師是陪伴特殊兒童學習時間最長的人,
希冀學校或民間單位,多舉辦親師座談會或聯誼活動,
搭建兩者之間的溝通管道,以增加雙方互信及了解的機會。
兩者若能合作無間,會是特殊兒童莫大的福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