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週報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逐漸發現校園內有許多發展障礙並需要支援的兒童。
但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過動症或唐氏兒,
在溝通上比輕度發展障礙者存有更多困難,
若家長與教師能掌握策略幫助孩子,
不但能降低困擾,也將使孩子得到更多學習機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邀請日本及台灣專業講師學者,
針對特殊幼兒語言發育訓練等議題,舉辦研討會。
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主任張正芬首先說明
"一般孩子與自閉孩子發展上的不同"。
自閉症孩童不善表達
張正芬說,
當自閉症的孩子長愈大,成人便愈會發現孩子有「白目」的狀況,
如經常接不上話、話題很怪、無法體會別人心意等。
這是因為一般孩子5、6個月時就會試圖去試探他人情緒、與人互動;
18個月時,就能發展出共同注意力,
也就是理解對方與自己的注意焦點是否相同,
而這便是社會性能力的基礎。
但自閉症的孩子缺乏此基礎,使得成長後,
若生氣時,會說「我要殺掉你」,而非表達自己到底氣什麼。
她進一步說明,
輕症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有仿說、代名詞誤用的狀況,
一般 字彙語法能力和正常孩子也沒大差別。
但重症孩子就很難。
且因容易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而想掌握說話權利,
如不斷講自己感興趣的事。
更糟的是容易打斷別人、不善 於表達情緒,容易照字面解釋。
張正芬舉例,
若重症的孩子在教室亂動,老師可能說「把屁股黏在椅子上」,
這 孩子可能便一直想「該怎麼把屁股黏住」;
因此老師可能再說「屁股和椅子不要分開」,
結果下課時孩子可能搬著椅子下課去。
又如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惹老師生氣,老師氣而失言:
「給我滾出去!」結果 這位孩子真的當場「滾」出去,
老師認為這位學生公然作對,要求記過。
經過張正芬了解才知道,
這位小朋友是因為老師叫他滾出去很多次,而且已經很生氣,
怕再不照做老師會更生氣,但因無法理解「滾」的多面意涵,
只好真的滾出去。
張正芬說,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些智力很好,但因溝通問題,情緒控制不好,
「基本上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加上早療總是教認字、教學習,
卻忽略基礎的溝通教學,是未來要改進的目標。
讓孩子開口說明情緒
張正芬認為,要改變此狀況,
首要教導孩子各種可能引起情緒的原因,並讓孩子了解彼此間的關聯。
如一位小朋友怕狗,有一天遇到狗撲上來,
不懂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可能會一直抓媽媽,而往外跑。
張正芬說,此時便可引導孩子以「狗」、 「怕」等字詞說明情緒。
引導重症兒了解行為
「所謂溝通,一定要在情境裡進行;
而學習,則是 Seeing leads knowing。」
張正芬強調,一般人因習慣預測他人行為模式,而有體貼的行為,
但一般重症孩子無法體會;
因此若成人能緩下腳 步,去預測孩子的想望,
進一步採取引導孩子的方式或策略,孩子就能與成人有較好互動,
進一步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
舉例來說,甜甜想帶玩偶去上學,平常玩偶在衣櫃或玩具櫃,
但甜甜可能因找不 而不想上學,
卻又無法表達、推衍複雜層次的行為。
而甜甜找不到玩具,可能是因為母親拿去洗。
張正芬說,家長若能懂得孩子的習慣模式,
並錄下平時此事件可能發生的所有行為,
適時播放讓孩子複習,孩子就可學習事件因果。
從生活中學習表達
張正芬強調,
許多家長可能因害怕孩子錯過早療,而設計、安排許多課程。
「但這種早療是不自然的,
早療必須是增加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
她進一步說明,多元因素不會混淆孩子,
而能讓孩子學會對各種狀況做回應,
因此家長應該讓 孩子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創造表達情緒、心情的機會,
才能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藤野博進一步就
過動與高功能自閉症系列障礙提供班級經營策略。
所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是指具有注意力障礙、過動或衝動性等特徵的發展障礙,
其根本問題,即孩子難以自我控制。
過動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發生
學習用具遺 失、發呆、坐立不安、惡作劇、情緒化等問題,
若學生此時被教師或家長責罵,將會降低自我評價,
且產生不適應或反社會性行動等二次障礙。
一般來說,
對過動孩子的協助可分為藥物治療、環境調整、心理與行動支援。
藤野博說,因過動孩子易被眼前事物刺激,為了能穩定學習,
在班級中的環境調整就變得相當重要。
藤野博認為,把會分心的東西遠離小孩,
並將小孩座位設於教師位置附近、整理 教室、
張貼能夠看得懂的公告、展示寫上班規的告示,
對孩子來說會很有幫助。
此外,由於過動孩子易因失敗經驗而降低自尊,
藤野博認為:
「與其要求孩子對不會 做的事集中注意力,
不如要求他對會做的事集中注意力。」
他進一步說明,此種做法必須以過動孩子的基準為評價,
舉例來說,一位孩子若 只能坐在教室10分鐘,
那麼看法就不是「只能10分鐘」,而是「能坐10分鐘」,
把「平均能坐10分鐘」當成基準,那麼當孩子坐了15分鐘,
就可成為讚賞 的對象。
此外,以獎勵為原則的行動也可達到鼓勵孩子的目的。
藤野博舉例,代幣制度是設定小孩多一點努力便可達成的目的。
讓孩子累積一定點數,以得到約定好的酬勞系。
藤野博表示,和孩子共同建立目標是好的,
若孩子無法設定目標,成人在旁協 助也是可以的。
重要的是,在建立目標時必須有孩子的參與,才有達到的動機。
不同於過動孩子,
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的孩子易因溝通障礙產生人際問題,
藤野博認為,在班級經營上,
不妨透過社會故事教學法讓其他孩子理解,
並與亞斯伯格的孩子互動。
以故事教學建立互動
所謂社會故事教學法就是敘述社會性狀況,
並表示適當的反應方式的短故事。
也 就是把支援對象的小孩編為故事主角,
並描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畫面,
以完整呈現場景、心理狀態與各種可能情況,
使受支援的孩子可透過故事理解沒經驗過 的事,
並掌握可能情報,降低日後遇到此狀況時的不安。
藤野博也建議教師在班級經營上使用夥伴制度,
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幫助,隔 2、3週變更組合,
讓學生生和班上全員能建立關係;
這不但可給予其他孩子責任感,
使其他同學有教導與幫助別人時的喜悅。
張正芬強調,
無論如何,當幫助這些學習發展障礙的孩子,
家長或教師一定要提 供協助,
「但絕不能過於體貼」,否則將使孩子失去自我學習的機會,
重要的是製造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機會,
讓孩子有機會作各種演練;
在孩子不表現、表現錯誤時 提供線索、引導或示範,
才是孩子學習溝通的最佳方法。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回覆刪除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
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爸媽頭疼不已。
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
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
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
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
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
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
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
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
建議他到客廳去玩,
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
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
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
例如孩子欺負弟妹,
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
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
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
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
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
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
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
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
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
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
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回覆刪除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
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
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
「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
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
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
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
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
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
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
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
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
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
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
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
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