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郭靖康編譯報導)
兒童發脾氣極為常見,尤其是介於1歲和4歲之間,
他們正在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世界溝通時。
超過一半的小孩每週有一次或更多次的亂發脾氣,
他們藉此來宣洩內心的沮喪,並極力想讓時光倒流,
以再現昔日呼風喚雨的年代。
許多父母可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驗:
您正站在超市的糖果餅乾區,告訴纏著您不放的孩子不能再買糖果了。
她的小臉蛋立刻氣成紅紫色,高聲的尖叫連停車場對面都能聽得到,
小拳頭還憤怒地猛擊著地板。
周圍的其他顧客在一旁看著好戲,
這時候的您一定恨不得地下有個洞立即鑽進去。
孩子難免會發脾氣,只不過招法略有不同:
有的哭、有的踢、有的跺腳、有的扔東西,
還有的屏氣鼓腮,這些都是孩子常見的發洩方式。
偶爾幾次發脾氣應無傷大雅,
若頻繁發生或程度劇烈,家長應細心觀察找出緣由,
並想方設法阻止他們。
發脾氣的原因
有些孩子容易發脾氣,
尤其是那些控制慾強、爭強好勝、多動、
喜怒無常或者還沒有適應新環境的孩子。
對於大多數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
發脾氣只是發洩挫折和測試照顧者的限度,
如我真的大聲尖叫,媽媽是否買那玩具給我。
任何小事都可能引發小孩子的脾氣,
例如在他們看電視時要求他們洗澡,
涉及改變當前狀態的事情,也易觸動孩的怒氣,
若在疲勞或飢餓時,則更容易發脾氣。
如何讓孩子停止尖叫
讓孩子不發脾氣最簡單的方法,是他們要什麼給什麼。
但是,這一策略無異是飲鴆止渴,
從長遠觀點看不會有任何好處的,
因為孩子會越來越常以發脾氣的方式,去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要控制壞脾氣擴散的第一步,是先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如果父母與孩子相互對叫,恐怕什麼也做不了。
責打孩子也不是一個好辦法,它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先深吸一口氣,在確定自已的情緒得到控制後,
很冷靜但語氣非常堅定地對孩子說:
寶貝,發脾氣是絕對不可接受的行為。
如果孩子仍然無法平靜下來,
要明白孩子發脾氣只是引起父母注意的一個伎倆,
不要輕易屈服。
即使必須拖著尖叫的小孩穿過超市的長廊走出超市,
也別把孩子的發脾氣太當一回事。
一旦孩子意識到發脾氣這一招不靈光、達不到任何目的,
他們很快就會偃旗息鼓的。
如果孩子很傷心或情緒失控,緊緊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
輕聲細語地告訴他您愛他,但現在不會給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還不行,把他帶離現場讓他面壁思過1至2分鐘,
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
面壁思過的時間掌握原則,一般是孩子幾歲就給予幾分鐘的時間。
預防發脾氣的策略
與其在開始發脾氣採取措施去阻止,
不如採取以下方法防患於未然:
一、避免可能使脾氣爆發的突發狀況產生,
設法使日常活動保持一致性和規律性。
活動日程有變化時,給孩子一個5分鐘的緩衝與調適過程。
二、在出門之前請確保孩子吃飽睡好,
這樣孩子不易因小的挑釁行為而發脾氣。
收好那些對孩子難以抵擋的誘惑,
如不要近晚餐時在廚房櫃檯上放置巧克力,
這樣可以避免觸發戰爭。
三、讓寶寶有一點點的控制權。
如讓孩子自已選擇要帶什麼書到車子裏,
或者選擇想要吃什麼午餐。
這些小的選擇對父母來說不會有太大區別,
但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到他們自已能在某些程度上控制自已的生活。
四、做些小讓步。
有時候父母可以做些小小的讓步,
尤其是僅僅涉及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時,
如與其聽孩子尖叫30分鐘,
父母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多看15分鐘電視。
五、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暫的、易於轉移。
當孩子的小臉開始變紅、扭曲變形、憤怒之情已然擺在臉上時,
要不失時機地趕緊打開一本書或提議一起走到附近的公園去玩,
避免憤怒繼續聚集、升級,而導致不可收恰的脾氣大暴發。
有時候幽默是最好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扮一個鬼臉、說一個笑話或發起一場枕頭戰,
也許就能讓孩子忘記導致他生氣的事情。
六、教導孩子與挫折打交道的其他方式。
大一些的孩子開始懂事、說話,
儘可能提醒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尖叫。
七、當孩子做對時要及時讚美她。
當他對平時容易生氣的事情仍然能保持冷靜時,
要趕緊告訴他:寶貝,你太棒了,真是媽媽的好寶貝。
八、如果他們到了4歲壞脾氣不但沒好轉,
反而變得越來越糟糕,並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時,
那就是到了打電話給兒科醫生的時候了。
美東時間: 2010-07-07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7/7/n2959687.htm
一同走進孩子的世界--親職教育講座
回覆刪除(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
寶貝常鬧情緒,讓家長們最為頭痛的一件事,
尤其家中又有發展遲緩兒童,
面對其語言表達能力及情緒控制更是無法掌控,
常常為了寶貝們的情緒問題而不知所措進而影響到親子關係。
由桃園縣政府委託
伊甸基金會桃園服務中心承接之兒童發展個案管理中心,
針對服務中之發展遲緩兒童家庭
於桃園縣兒童發展福利服務中心舉辦親職教育講座,
為了讓家長更瞭解當兒童情緒反應時能有效處理及因應,
藉由親職講座之課程內容安排,提升家長之親職教養技巧,
並促進家庭中之親子互動。
臨床實務經驗豐富的王意中心理師,
運用「停格技巧、減少“為什麼”用句、及暫時隔離法」等
簡易技巧讓家長能有效應對孩子反抗、鬧彆扭之行為。
家長更學會以「預告(香腸法則) vs 警告、 接受生氣情緒,
不接受唯所欲為行為」等實際方式來教導孩子,
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最後讓家長藉由彼此討論及經驗分享的活動方式,
釋放內在壓力、獲得喘息機會。
兒童團體王佳莉老師與志工們進行
「小青蛙跳跳跳」的活動來認識青蛙的ㄧ生,
並藉由老師樂器的操作及動作的帶領,讓小朋友情緒得以抒解;
親子互動過程中,利用簡易的材料,
做出「吹牛的青蛙」,過程中歡笑聲四處滿溢,
也達到親子互動的最佳效果。
2010-05-30 06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5/30/n2923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