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親子天下》
針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調查」顯示,
超過五成的國中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僅僅只能被「考試」驅動:
調查顯示,如果沒有考試,
國中生會經常、主動閱讀課內相關書籍的比例,
低於三成。
超過八成的老師同意,多數學生不考試就不會念書。
有趣的是,問國中生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即將取消基測,
你認為會不會降低你學習的意願?」
近六成的學生回應是「不會」。
但是年級愈高,把「基測」和「學習」
劃上等號的比例也愈高。
剛進國中的七年級生只有二成學生會「為基測念書」,
但到了九年級,為基測才念書的比例升高到近五成)。
調查數字或可窺見,
把學習動機和考試掛鉤,並非學生天性使然,
是學校、社會、家長期望與整體氛圍,
打造出只為考試學習,愈來愈被動的一代。
現象
青少年患了「無聊症候群」
第一線的諮商心理師賴聖元觀察,
缺乏動機的孩子的確愈來愈多,
許多青少年患了「無聊症候群」:
「他們抱怨學校很無聊,
但是你要他們別念了出去玩,
他們還會問:『那要玩什麼?』」
賴聖元說,這是很典型缺乏動機的回答。
還有一種學生是沒有學習動機,但還願意「笑納」的。
賴聖元形容他們「身體坐在教室內,靈魂卻不在」,
這些教室裡的「客人」大多順從聽話,
整體呈現出一種「專心聽講」的假象。
他們雖然沒有放棄學習,但也沒有樂在學習。
憂心
學生愈學愈失去熱情
《親子天下》調查更發現,國中的學習,
對許多學生而言是一場充滿創傷的旅程。
「如果將學習程度和項目分為四個向度,
孩子若一出手在中上,那他就會鞭策自己;
但若一出手在中下,而且大部分學生都在中下範圍,
其實他需要老師在旁邊,告訴他,
你可以如何繼續往前,不用依照別人的標準去學。
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
老師一直站在前面,多數的學生被放棄,」李維倫說。
國中教育的教學,
沒有辦法激發學生對知識和學習的熱愛,
卻加快學生「逃離學習」的速度。
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經濟生活、更好的社會階層,
上一代有著充分的「學習動機」,
讀書是一種「勉強」(為考試而念書),
但因為「勉強」後有清楚的收穫,
即使辛苦,也能維繫住蓬勃的學習欲望。
但是經濟發展已經到達平原期、成長停滯的東亞國家,
「學歷=前途」的必然連結被打破。
學生再也不能憑著學歷和成績,找到翻身的必然途徑。
【挑戰十二年國教一】為何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期數:33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2/04/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