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輔導特殊生用藥


教師手札
文/李瓊瑤

接手小傑(化名)之前,
已先透過學校的個案轉銜會議,
約略了解他的狀況,
知道他會有某些衝動的情緒反應,
會自行演繹解讀
別人的行為動機,
認為別人對他的傷害都是惡意、具針對性的。

開學以來,
小傑也確實和同學因小事起過幾次衝突,
每次老師處理時,都能感受到他的忿忿不平。
這種他內心自行製造的心魔,
如:被欺負的委屈、被誤解的痛苦,
比身體上實際受到的傷害對他的打擊更深。


但小傑是特殊兒,
他沒辦法用客觀
的角度思考對錯,
或單靠老師說道理就能打開心結。
醫生診斷小傑需要服藥治療,
家長也很配合,支持小傑以藥物治療,
但是小傑不喜歡吃藥,或許他覺得自己沒生病,
也可能是藥物副作用令他反感。

每次只要小傑沒有服藥,
老師就能很明顯發現他的不同,
連上科任課都特別容易出紕漏。


以藥物治療特殊疾病是長期抗戰,父母提醒吃藥當然重要,
但如果孩子能發自內心明白,
「吃藥」對他是有利的正確選擇,他才能持之以恆的吃。


為此,特別找小傑深談:
世界上有很多疾病到現在還找不到藥物能醫治,
例如癌症、罕見疾病、蒙古症、腦性麻痺;
有些人天生的缺陷,更是永遠不可能用藥物治療,
像迷糊健忘、沒責任感、野心、自私、貪婪。
相較之下,小傑只要用一顆藥丸就能改善症狀。

再者,小傑單純可愛、活潑開朗,
豈不是老天爺給他的珍貴禮物
嗎?
並問小傑:經歷同樣的事件,
你可以正向、開心的解讀,
也可以選擇灰色、生氣的解讀,
你想讓自己過什麼樣的日子?
如果按時吃藥能讓你過快樂的生活,
發揮
你其他的天賦,為什麼要拒絕用藥?


師長們需要引導孩子明白,
與其陷在「為什麼生病的是我?」
的否認逃避裡,
不如趕快思考:「我該怎麼做最好?」
才能積極的改變自己的人生。

摘自國語日報特殊教育

2 則留言:

  1. 特殊兒,

    他沒辦法用客觀的角度思考對錯,

    或單靠老師說道理就能打開心結。



    需要引導孩子明白,

    與其陷在「為什麼生病的是我?」

    的否認逃避裡,

    不如趕快思考:「我該怎麼做最好?」

    才能積極的改變自己的人生。

    回覆刪除
  2. 藥物的使用是否有效果

    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不是每個孩子吃了利他能、專司達之後

    都可以變得專心

    也不是特殊而用藥之後,固執、發脾氣都會改善

    醫生說小孩子須要用藥

    有很多時候是他除了這一招,沒有別招可以用了

    但許多導師卻把醫生的話當做上方寶劍

    甚至自作主張

    發現孩子有干擾行為

    就命令家長一定要去看醫生吃藥

    否則就.............

    這種作法已經嚴重侵犯到孩子的權利

    家長團體應該帶頭向教育當局舉發抗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