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霸凌問題/作者:王美恩
不管是同學間的欺負、嘲笑、排擠、肢體衝突等問題,
都是校園人際間(包括同儕和師生之間)
缺少尊重、友愛、正義等同理他人的特質。
當然,霸凌他人的孩子最需要培養同理心;
但其他所有知悉霸凌的「第三者」們,
若也能有強烈的同理心,
那整體校園文化就會呈現出友善氣氛,
霸凌的現象自然也會減少。
同理心不光是用教的,
最重要的是要儲存「被同理」的經驗。
當經驗值儲存量足夠,孩子就會有同理他人的能力。
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
「被同理」是怎樣的感受?
當一個人內在的感覺、感觸、情緒被他人了解,
被了解的同時也被接納,
敢把自己內在最真實的部分展現出來,
而不被論斷對錯,就是「被同理」了。
但是,大人常會說:
「孩子有些觀念要指導啊,他不能私下罵老師!」、
「這點小挫折不需要難過,想想比我們更可憐的人都有啊!
要堅強一點。」、「不能討厭自己的妹妹!」、
「怎麼可以這樣自私!」、「跟朋友相處不能那麼愛生氣。」……
的確,有時聽到孩子的觀點,大人會覺得他們需要「被教育」;
但急著糾正孩子不代表他們就會聽進去或被導正。
大多時候,他們只是壓抑自己,或不在成人面前表現而已。
僅僅是糾正,並沒有達到「教育」效果。
因為外在的指責與論斷,沒有被孩子內化、接受。
孩子缺乏「被同理」的經驗,就難以產生同理他人的能力。
這也是校園中霸凌現象隨孩子年齡增長,
而愈演愈烈的原因。
很多道理不是老師、爸媽沒有教,
而是沒有教到有內化效果。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002&page=1
kauffman﹝1980﹞提出:
回覆刪除學校學習的失敗,
常與未來破壞行為的出現
與成人後的不適應有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