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有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可以申請特教資源


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陳政雄醫師
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必須經過教育部鑑定,
才能到適合的地方就讀。

根據特教法第三條第二項對於情緒障礙的定義是:

情緒出現嚴重異常,而且情緒反應嚴重影響生活適應。

這裡也有但書,就是情緒障礙非由
智能、健康、感官所直接造成的結果。

自閉症也不屬於情緒障礙的範圍。



一般而言,國中,國小
都會對學生做鑑定,

只要符合特教生的資格,

就可以申請輔導老師或助理老師做個別教導。

另外,國中生畢業之後如果要繼續升學,

教育局的特教法也可以幫孩子分配到比較好的學校,

並申請特教資源。




特教法規裡,嚴重的情緒障礙有五項,
包括:

精神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
焦慮性疾患及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小學生以過動症最多,
到了國中則以焦慮、畏懼等屬於情感性疾病較多。

至於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妄想等,在小學生中比較少,

但是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躁症等,國小生占有相當的比例。



畏懼性疾患的症狀其中
之一是害怕上學,

有些家長會帶小朋友去就醫,
若醫生沒有較高的警覺,就說沒病,

容易造成家長與小孩之間的衝突,反而讓孩子更焦慮;

有些醫生比較了解狀況的,就會轉介給精神科。




焦慮性疾患與畏懼性疾
患有什麼不同?

焦慮是人的本能,
有焦慮其實是好的,它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

但是焦慮大到讓人抗拒一些東西,

比如說怕老鼠、划船等等,就屬於畏懼性疾患。



藥物方面,

例如百憂解也可以增加抗壓性,
讓小朋友不會這麼畏懼壓力。

不過,用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若必須用藥,主要是針對比較嚴重或強烈的行為。



其實家長不必擔心帶孩子看精神科孩子就會變得呆呆的,

通常醫生會視情況開藥,例如只配三分之一顆的藥量。

 一般而言,劑量會視症狀需要,由低劑量慢慢增加。




還有一種孩子是情緒隱
忍不發,我們稱為內顯性。

他們往往把所有事情、情緒往肚子裡吞,

當抗壓能力不夠時,就自己躲起來,甚至傷害自己,

並漸漸地不理別人、不說話,和他說話時他的臉很臭,

做事、說話都變得很慢,而且不知道如何發洩情緒。



出現這些情況時,
其實正代表他在求助,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

所以家長必須先找到他的壓力源,

設法提供好的建議,以消除他的壓力。




至於小孩子是否需要接
受心理諮商師輔導,
則要看他自身的問題。

一般而言,

小學生的自我概念尚未形成,
所以從生理上來調整效果比較好;

如果有精神疾病,
生理改善及飲食改變會是首要考量



到了國中,

自我觀念慢慢形成,
比較有想法,看待人、事、物的方式,

對外界刺激的解讀,都會影響他的情緒。



所以,接受心理諮商多
半是國、高中之後的事。

如果孩子的壓力源就在家中,
比如父母吵架、家暴等等,

應該要先把壓力源處理掉才是解決之道,

孩子的父母如果願意找心理諮商師談是最好的。




此外,孩子在學校的時
間比較長,

可以請學校導師及特教老師幫忙;

至於醫療團隊方面,

心理衛生中心已成立情緒管理的相關單位,

歡迎家長多加利用。

1 則留言:

  1. 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

    簡介

    台北市立療養院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

    美國密西根大學附設醫院自閉症特別門診進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身心障礙鑑定學障組委員

    財團法人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