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什麼是尼特族?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2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

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

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

指的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

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

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

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

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

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

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


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 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

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

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


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

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trial and error),

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

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很清楚

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

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

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

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

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

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四、憤怒:

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

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

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

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

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

「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



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

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

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



「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

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

如果父母看 不出孩子的天分,

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

與英格漢(Harry Ingham

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



可以解釋其中關鍵: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

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


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

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

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


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

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

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



問題是,

「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

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



陳皎眉表示:



「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



『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oldboy-jay/article/view?aid=577





1 則留言:

  1. 我們家族中,很早就出現這樣的孩子

    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很讓人心疼

    我們家長對我們的孩子已不抱持"反哺之情"

    相反的:想躲開孩子都躲不開

    有家長問我:有地方安置這樣的孩子嗎?

    我們都很清楚-

    這樣的地方,根本不在我們的預料.規劃中

    我覺得目前能先做的--是家長先站出來

    將個別孩子的狀況集結起來

    不要孤軍奮戰或是放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