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打開禁錮的靈魂/張正芬教授


打開禁錮的靈魂/張正芬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主任)


這本書又厚達近四百頁,在時間零碎、下筆又慢的情況下,數度想回電推掉;

但是終究沒有付諸行動,


因為接到書開始閱讀到第一章結尾提托的詩作〈傷殘的靈魂〉時,


我已經深受吸引。



一位曾被鑑定為重度、無溝通能力的十一歲自閉症孩子,


卻能寫詩、出版自傳,之後還被測出智商高達 一八五,


這在我的經驗中是罕見稀有的,


我有很強的動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


一九四三年美國精神醫學家肯納發表第一篇有關自閉症的報告以來,


引起醫學界、教育學界及相關領域的關注。



歷經六十五年漫長的歲月,


有關自閉症的研究報告,數量之多,已難以計數,


使得一向被暱稱為「星星之子」的自閉症不再遙不可及;


而各種治療方式與介入方案也不斷被研發出來,


有的在家長趨之若鶩後因效果難以持續而步入歷史,


有的則持續沿用至今,成為可信賴的有效方法。



問題是,自閉症的異質性極大,


雖然都同時具備有社會性、溝通、行為興趣三大核心障礙,


但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卻千差萬別,


再加上與環境中各項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便呈現變化多端的樣貌,


使得各種研究結果與介入方案難以解釋及滿足不同情況及需求的自閉症者,


更無法說服那些焦急卻 堅毅、永不放棄的父母,


本書的作者波西亞女士,應是最佳代表。



波西亞是一位艾美獎藝術指導獎得主,也是美國知名電視編劇家,


為了她的七歲「無口語、低功能會自我刺激」的自閉症兒子德夫


除了盡其所能提供各種訓練


(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羅法斯博士的應用行為分析訓練課程、溝通輔具的應用等)


與引入各種資源,還親自投入自閉症研究,


長年沉浸在書本、科學期刊、資料庫和網際網路中,


企圖自力找出能正確解釋自閉症成因,


藉以找到可以幫助德夫發展的方法。



在這艱困的過程中,波西亞因緣際會認識了


遠在印度的索瑪女士及她被診斷為


嚴重自閉症的兒子,十一歲的提托。


索瑪,一位印度傳統家庭中的媳婦,


嬌小、安靜卻不願臣服於命運的年輕媽媽,


毅然帶著兒子離開公婆、先生,離群索居,


她沒有任何資源,也沒有任何理論背景,憑著一張寫有字母的板子,


開啟了提托與人溝通之門,


使得彷彿被禁錮的靈魂因這把鑰匙而得到解放,並寫下了諸多亮麗的詩篇。



提托近乎奇蹟的表現,大大震撼了波西亞,


使得她不僅想藉由索瑪教導提托的經驗來幫助德夫


更期望能幫助更多無口語的低功能自閉症孩子,


她更希望提托的案例 能喚起專家學者的注意,


重新去探討無溝通能力的自閉症者的優勢感官、思考模式、


大腦運作及極可能被嚴重低估的智力。


在波西亞主動、積極的安排下,


她和索瑪攜手踏上了追尋解開提托心靈之謎的學術旅程,


他們拜訪了許多研究神經科學與學習或自閉症領域的專家、學者,


進行了各種實驗與對話。



兩位母親個性互異、背景懸殊,


卻都充滿智慧、堅強、勇於為孩子開創新局,


共同為沒有溝通能力、被視為低智力、只能就讀特殊學校、


一輩子無法有所期望的兩個星星之子,


走出了震撼人心、充滿希望的大道。


他們藉由教導提托與德夫敲打字母板,再由她們大聲唸出的方 式,


開啟了兩個孩子溝通的大門,


也釋放了長期與人隔絕無法交流的困頓心靈,


並進而展現不可思議的驚人表現。



提托持續的詩文創作及自我倡導,德夫的自我主張與各種能力的展現,


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是怎麼知覺、怎麼想、怎麼看世界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他們內心深處最大的期望,


他們希望進到我們的世界,他們希望被了解、被重視,被肯定。


感謝波西亞和索瑪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使提托和德夫的願望得以達成,


他們不但能為自己發聲,並且能把在他們身上出現的奇蹟散播出去,


讓更多的奇蹟也能夠在別的孩子身上發生!



波西亞原就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在書中她的文筆流暢、細膩,


時而感性、溫柔,她對德夫與自己內心的描述,極為扣人心弦;


時而 敏銳、冷靜,在她分析提托和德夫的種種狀況時,


總是讓人佩服她的理性思考;


而她熱情、不服輸的個性,也在充滿批判性的文筆中顯露無遺。


她在書中對許多學者、專家的作法不以為意,


並對保守、注重實驗數據的學界頗有微詞,


十足展現她銳利、專業且追求真相的意志。



她的思路清晰,多軸線的鋪陳增加了閱讀時的立體 感與豐碩性,


使得整本書充滿了轉折與起伏,猶如閱讀一本情節豐富的小說。


其中可見自閉症領域相關學者與介入方式如數家珍地出現在各章節中,


彷彿帶領讀者走過近半世紀的自閉症研究史,


當熟悉的人物與方案躍於紙上時,


那種感覺真的很像在閱讀學術專書。


我很佩服波西亞的文筆與涵養,


可以把學術與她為自閉症孩子爭取發展空間的努力寫得如此水乳交融。



我長期從事自閉症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也在國內推動自閉症學生的學校教育。


我深知溝通對自閉症孩子的重要性,


也知道溝通和情 緒、行為間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關係,


所以溝通教育一直是早療與學校教育的重點。



自然情境教學法、擴大與替代性溝通、


功能性溝通、圖片兌換溝通系統等方法,


常用於教導無口語或口語有限的自閉症兒童,也都獲得不錯的效果,


尤其是近年越來越具效能的溝通輔具的問世,更有助於自閉症孩子的表達,


但相較於索瑪所發展出來的字母板溝通法,則似乎成效相去甚遠。



這中間的機轉、變項的控制與執行上的差異,


恐怕還需一段時間的詳細瞭解與比對後,才能有所定論,


雖然這可能又會落入波西亞的批判範圍。


不過,真的很希望可以如波西亞所說的,


「如果索瑪的方法真的能用在其他的自閉兒身上,


那麼下面這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就是真的──


可能 有許多其他所謂低功能的自閉兒和成人,


其實心智健全,只是沒有任何辦法讓別人知曉罷了」!



且二○○七年聯合國大會通過,


自二○○八年起將每年四月二日訂為國際自閉症者日,


以提高大家對自閉症的瞭解與關注,


並強化相關的研究與對策就可知道,自閉症的議題已經成為社會重要的議題。


我希望這本書應該不是只有自閉症的家長、教師或相關領域研究者閱讀的專書,


而是一般社會大眾也可以閱讀的書籍。

6 則留言:

  1. 〈心靈之樹〉

    或許是夜

    或許是日

    我不確定

    因為我尚未感到太陽的熱

    我是心靈之樹

    在我獲得這種心靈天賦之際

    我清晰憶起他的聲音

    我把這個心靈賜給你

    你將是唯一

    沒有人會像你一樣

    我命你為心靈之樹

    我不能看或說

    但可以想像

    我可以希望也可以期待

    我能感受痛苦卻哭不出來

    因此我只能忍受並等待痛苦消退

    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等待

    我的關懷和憂慮

    都被關在我心深處

    或許在我的根部

    或許在我的樹皮

    等賜給我這種心智的人再度出現

    我要向他索求視覺的天賦

    我懷疑他是否回來

    但我依舊期待

    或許他會

    或許他不會



    ─摘錄自《寂靜之外》/提托

    回覆刪除
  2. 我可以欣賞花朵,但它的美

    如果經由別人形容,透露的更多。

    ─提托

    回覆刪除
  3. 親愛的波西亞,

    自閉症,根據來自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我對其他自閉症患者的觀察,

    可說是全然的混沌。



    混沌在這裡意味的是,

    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並沒有讓我們完全掌握整個情況。

    在此,我用「我們」一詞,是因為我把自己的經驗普遍化,

    或許我錯了,但我也可能是對的。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來澄清我的說法。

    「水流下水龍頭,填滿了藍色的水桶。」

    在這裡,我要專心在多少個名詞上,然後把它們聯結在一起?

    三個。水、水桶和水龍頭。移動的物體是水,它連接了水龍頭和藍水桶。

    水由水龍頭轉移到水桶,而水桶是藍色的。

    非常簡單的情況。

    但這個情況配有聲音。水的聲音。

    這個情況也有背景,水龍頭在哪裡?花園?水槽?

    現在我專注在水聲,並且辨別出它來,因為我對聲音更敏感。

    我知道水當然不是流進像小酒杯這樣小的東西,

    而是流進水桶,而我也明白,藍色是水桶的顏色。



    現在,等我想瞭解整個情況時,水桶已經滿了,水龍頭也關了起來。

    關上的水龍頭,寂靜無聲和裝滿水的藍水桶,則是另一個情況。

    再一次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每一個情況都要仔細分析,教人難以消受。

    結果就是,

    每一個自閉症病患都會發展出一個特別的官能,

    他試圖透過它來感知整個情況。

    我的聽覺發展得比其他感官好。

    我已經學會以這樣的方式生活,

    因為要運用所有的感官,就會變成全然的混沌。



    如果有人要我閉上眼,

    由一堆馬鈴薯和洋蔥之間,挑出馬鈴薯來,我大概做不到,

    因為我的觸覺很差。

    因此我不像觸覺敏銳的湯姆那樣,在乎別人抱我。

    我的觸覺只限於對布料的質地有所感覺。我不喜歡羊毛。



    同樣地,我也能辨識你的聲音,而非你的五官。

    世界對你和對我,有不同的圖像。

    你謂其「可怕」,我卻視作「天賦」,

    而且天賦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提托

    回覆刪除
  4. 本書即將改編成電影,

    由*茱莉亞羅勃茲*出任製片,

    並親自擔綱演出。

    回覆刪除
  5. 自閉症需要治療或可以治療嗎?

    如果你在小孩子被診斷是自閉症的時候問他

    他願意不意接受治療?

    小孩子應該不會給你答案

    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因此,自閉症的治療

    其實是家長的需求

    但是,是家長的什麼需求呢?



    一般而言,中國人重男輕女

    都希望家裡生男嬰,不希望養女孩

    但是為什麼一旦生下女嬰之後

    不會有家長到處變訪名醫去醫治這個女嬰

    希望將這個女嬰醫治變成男孩?



    因為大家都知道,也都接受

    男孩女孩本來就是各自如此

    不是男嬰生病才變成女嬰

    也不是女嬰生病而變成男嬰

    但是,為什麼大家卻都一致相信

    自閉兒是一種生病的結果

    而不能接受,他們可能本就來是與一般人不同



    精神疾病可以說是一種生病的結果

    因為這一些病人在早期是健康的

    一直到生命歷程的某一階段,才出現疾病的症狀

    但即使是精神疾病

    到目前為止都還找不到治癒的藥物

    都還只能控制症狀而已

    如何能期待去找到某些方法

    而能讓原本就如此的現象改變呢?



    也就是說,自閉兒的障礙

    可能在其一生之中都不會有改變的機會

    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接受

    而可以承擔這樣的重擔?



    當然,也有許多的自閉兒是會進步的

    但是這一些進步的部份

    都是比較週邊的能力

    而真正的核心問題

    其實還是都存在

    只是調適能力進步而已

    這其實與一般正常孩子也會學習成長是類似的



    或許會有家長想問

    那是不是都不要帶自閉兒接受治療?

    也不是

    我的意思是說

    家長在帶孩子接受治療的過程

    不要期待你家的自閉兒

    有一天會成為正常小孩

    要能讓自己接受這樣的念頭

    不管他接受了多少治療

    他就是一個自閉兒

    治療只是要減少他適應社會的困難

    能以這樣的心態來讓孩接受各種治療

    是我覺得比較正確的態度



    那有沒有可能有一天,科學家會發明治療自閉症的藥物或技術呢?

    我覺得不會

    我認為如果這個人世間的自閉兒會減少

    不是因為藥物或其他醫療技術進步的結果

    而是生出自閉兒的機會減少

    自閉兒不再到這個星球投胎

    而跑到其它星球去當星星的孩子了

    回覆刪除
  6. 奇蹟的孩子

    內容簡介

    「我這才明白,奇蹟非但會帶來歡喜,而且必然粉碎你的世界,

    讓你以為自己所知的一切都隨風飄逝。」



    愛引介了兩個母親互相認識──一個住在印度,另一個住在美國。

    這兩位因自閉兒而備受煎熬的母親,耗盡心血為孩子追求幸福,

    因為愛和熱忱而穿過大陸,越過汪洋,互相牴礪追求醫學上的突破。

    她們的故事鼓舞人心,雖穿插悲傷,實際上卻充滿希望。

    她們向我們證明了家人源源不絕的愛是最有效的治療。



    波西亞.艾佛森是艾美獎藝術指導獎得主,也是電視編劇。

    自她兒子德夫兩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以來,她的人生就徹底改變了。

    她和擔任電影製片的另一半喬耗盡無數心力,帶德夫四處求診,

    卻發現這種異常無藥可治,而且只有少數學者在研究。



    波西亞和喬眼見在德夫有生之年,醫學對自閉症恐怕難有突破,

    因此共同創辦了「立即治癒自閉症」

    (Cure Autism Now,簡稱CAN)基金會,

    因為唯有加快自閉症研究的腳步,

    才是協助他們兒子唯一且最有意義的方法。



    偶然間,波西亞聽說印度有個嚴重自閉兒提托,

    在母親的教導之下能讀會寫,也可溝通,不禁重燃希望。

    這位名叫索瑪的母親所用的方法,既沒有正統的學理依據,

    工具也異常簡單──只不過是一張寫有字母的板子,

    效果卻極其驚人:她兒子提托不但能和人溝通,

    而且智商高達一八五,甚至寫了許多優美的詩,在英國付梓出版,

    最大的心願是獲得英國知名文學獎布克獎。



    波西亞認為提托是探索自閉症的窗口,

    因此安排他和索瑪到美國來,請美國最傑出的學者研究他,

    自己也貼身觀察這顆「百萬人」中僅見的星星。



    本書生動描寫分處地球兩端的兩位母親,

    如何因孩子共有的狀況而相逢、為了幫助孩子而不斷追尋的故事。

    兩位母親各自努力,最終造福了更多相同境遇的家庭與孩子。

    提托更在書中現身說法,

    說明身為自閉兒的他在感官知覺上與「正常人」相異之處,

    讓醫學界有更深的了解,為自閉症寫下新的定義,

    並對我們先前自以為是的想法提出挑戰。



    讓你憂心傷神的孩子 ,

    說不定是上帝送給這世界的禮物,

    而不是老天在開你玩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