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ADHD、HFA和As『心智理論』、『同理心』




論文名稱: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兒童

之『心智理論』、『同理心』表現探究




出版年: 99 研究生: 許婉茹 指導教授: 林玉華

校院名稱:
輔 仁大學 系所名稱: 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



[ 摘要 ]

研究動機與目的: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是臨床工作上常見的兒童疾患,

亦是一般社會大眾俗稱的過動兒,

它表現在注意力缺失、活動量大及衝動控制 等三方面問題,

而這三方面問題易引發可能的行為、情緒或社交困難。



而廣泛性發展疾患指的是在多種領域有廣泛而嚴重的發展障礙,

其中以自閉症疾患與亞斯伯格症為較常見的兩種疾患,

此兩種疾患在臨床症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在社會互動上有質的障礙等。



然而在醫師診斷為

高功能自閉症(HFA)與亞斯伯格症 (As)的兒童當中,

透過臨床工作的觀察,發現其在許多臨床症狀表現上,

皆與ADHD有相類似的問題,

例如,

注意力、過動、社會互動困難、問題行為、情緒 困擾等。



在針對ADHD、HFA和As之社會互動困難的相關文獻研究結果呈現,

這些兒童都有同理心缺乏的問題。



然而相關研究結果皆顯示ADHD並無缺乏心智理論能力,

但卻又在臨床觀察上有明顯的社交困難,

因而在臨床工作的鑑別診斷與區辨上,遭遇困難及混淆。



本研究修正過去相關研究中,重新定義同理心及編修同理心測驗,

同時加入國內學者修訂的標準化心智理論測驗,

探討我國ADHD、HFA和As以及一般正常組學齡兒童,

在同理心反應以及心智理論能力上的表現差異,

以提供臨床實務上鑑別診斷之參考方向及後續處遇的建議。



方法:

本研究於北部地區招募13位HFA兒童(13男,平均年齡10.95歲)、

13位As兒童(12男1女,平均年齡11.33歲)、

12位 ADHD(11男1女,平均年齡11.02歲),

以及13位一般兒童(12男1女,平均年齡10.67歲)。



參與研究的家長或老師填寫「問題行為篩選量表」

及「自閉症兒童行為檢核表」,

受試兒童則分別一對一接受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

「心智理論測驗」與「同理心測驗」之評估。




結果:

在控制了年齡、智力等所造成的影響後,

HFA兒童在心智理論能力的基本信念、

初級錯誤信念與次級錯誤信念、理解隱喻、

分辨失禮與ADHD、As、控 制組皆無顯著差異,

但是在理解諷刺與心智理論總分皆明顯比其他三組差。



同理心測驗反應上,

ADHD、As與一般兒童表現無異,且皆顯著優於顯HFA。

而 ADHD兒童無論是在心智理論測驗及同理心測驗,

皆表現與一般兒童無異。

最後,本研究所採用的心智理論測驗,

與編修之同理心測驗呈現高度正相關。



討論:

大台北地區的中、高年級HFA學齡兒童,

在更成熟的心智理論能力、同理心表現,

明顯比ADHD、As及一般兒童差,

而ADHD則與一般兒童無顯著差異。



顯示大台北地區中、高年級的HFA即使在智能表現正常,

仍然在高層次的心智理論能力與同理心能力表現弱勢,

而ADHD兒童的心智理論能力與同理心能力則正常。



然而本研究的HFA組學齡兒童在理解隱喻、

分辨失禮與其他組無顯著差異,

可能的原因與年齡、練習效果、

題目對中高年級學齡兒童的適切性、失禮題數太少、

理解隱喻的題項中可能透露出正確答案等因素有關。

最後,

本研究所編修的同理心測驗和心智理論測驗

皆有區辨高功能自閉症
與亞斯伯格症的潛能。

1 則留言:

  1. 提供下列資料給大家參考:

    洪蘭教授的~<科學向內看-透視腦與惱 >

    2005-3-13 (00~12 共13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m4UGXkZ6cE





    重點摘錄:

    當電腦斷層儀發明後,「腦科學」在過去30年有很大的進步,這場演講提到多項教

    養及疾病的新解釋與療育手法。

    1. 閱讀及運動是預防老人痴呆症的二個好方法。

    2.憂籲症要及早以「藥物」及「認知」二方法並行治療,否則超過二年只剩「電擊

    法」可用。

    3.「嗅覺」最容易引出深層的記憶。

    4.「主動學習」的效果永遠驚人,也才有效。

    5.「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6.「杏仁核」:是負面情緒中心,「routine」性質的工作有助於降低負面情緒。

    7.「強迫症」一直被認為是心理毛病,已證明是腦部病變所致。



    延伸閱讀:

    王秀園老師 <<腦袋也有青春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