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EBD新眼光 情緒及行為障礙學生教育/邱志鴻
文/邱志鴻(99年3月12日)
九十八年新修訂的特殊教育法
將過去稱為「嚴重情緒障礙」
(Serious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改為「情緒行為障礙」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簡稱EBD),
除了去除帶有歧視的「嚴重」兩字外,
更將行為問題的學生納入特殊教育的範圍。
彰化師大楊梅芝教授形容這是嶄新的轉折點,啟發更全面的教育支持。
以下是針對有障礙情緒行為學生的教育輔導策略,提供老師和家長參考:
一、認識、管理情緒
認識情緒: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的起伏(開心或生氣),
認知那是遇到外在刺激所產生的合理反應,
學習與它共處不受干擾,它會隨時間和環境轉換逐漸離開。
調適心情:
協助孩子在情緒產生的當下,不用急著解決問題,
可以使用呼吸法、離開現場或從事休閒等方法,
讓情緒逐漸平穩,等心情穩定後再去處理問題。
管理EQ:
情緒是身心反應的一部分,與其壓抑它產生挫折感,
不如讓它用適當方式表現出來。
尋求協助:
當孩子無法掌控情緒時,幫助他們尋求老師或家人協助;
積極傾聽孩子的心情,用同理心接納,並耐心陪伴他們走出情緒低潮。
此外,也可以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
透過藥物或心理治療支持孩子,邁向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正向行為支持
找到前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如哭鬧)時,與其壓抑打罵,
不如先了解產生此行為的原因(如身體不舒服),
將前因消除後,行為自然消除。
採取行為:
教導孩子遇到外在刺激(例如被同學罵)時,
練習使用正向的方式回應(離開現場、告訴師長)
取代原有的問題行為(如打人)。
增強後果:
在家中和教室的情境,善用增強(如集點、給讚美),
鼓勵 孩子的正向行為(如完成功課、收拾玩具),
提高孩子做出好表現的動機。
改變環境:
有時會讓孩子產生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
可能是環境的 因素(如嘈雜有壓力),
可以透過轉換情境、建立溫馨的學習環境幫助他穩定情緒,
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三、預防機制
輔 導教育:
在平時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
透過個別諮商或團體輔導活動,
提早發現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協助他們找出解決方法。
友善情境:
過去針對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生大多採用處罰方式,
近年來推動「零體罰」,期盼回歸教育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所以,提供「友善校園」和營造「溫馨家庭」的支持環 境,
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
充分運用正向態度包容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善用同儕團體的力量,
以專業和耐心引導他們接納自我、管理自己和融入人群當中。
特殊教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