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
許多父母曾經驗到一、兩歲左右兒童的難以管教,
其中最明顯的行為就是粘人。
在兒童發展階段中,這種情形稱之為依附現象。
如果照顧者能 隨時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需求,
例如飢餓、疲倦、害怕、孤單,並且適切地給予滿足,
對於孩子的依附需求及行為都能有耐心地回饋反應,
孩子便能順利完成這個階段 的情緒發展任務,
在生活中充份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行為模式。
不滿足的孩子適應困難
假如照顧者一直都沒辦法適當滿足
孩子的需求、照顧者更換頻繁、或是照顧態度不一致,
孩子往往就沒有辦法順利建立對人的信任和安全感,
可能部份孩子會被害的對於分離情境、
新環境的適應有較高的焦慮及其情緒困難。
例如:
初生的嬰兒每次入睡都需要父母親的拍哄搖晃,
然而在父母的足够照顧下,
嬰兒便漸漸學到讓自己入睡的方法,
並不是說他們一覺到天明,
而是他們在睡眠中斷醒來之時能够自己翻幾個身、
摸摸熊寶寶就再度讓自己入睡。
反之如果父母未能提供足够的照顧
餓了沒人餵、哭了沒人抱,
孩子就沒有足够機會學會自我安撫情緒的能力了。
不要太快下評斷
充份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之外,
父母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情緒,
喜怒哀樂、恐懼害怕都是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對錯,
孩子應該有機會經歷表達,才可能進一步去管理調整。
許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不肯或不能講出自己的心事,
這些父母應該注意一下自己聆聽的態度,
不要太快就給孩子批評或建議-
「真丟臉! 」、「你應該......」、「你不應......」,
父母要儘量以中性、接納的態度瞭解孩子,
否則孩子如果覺得父母「跟他說就一直羅唆! 」、
或是「他們只會叫我好好念書! 」,
當然孩子就不會自我麻煩,找父母說話了。
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陪伴、你的擁抱、你的衛生紙,
等到平靜下來時給他一些鼓勵......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驗各種情緒,
有空間、時間接納他的情緒,嘗試自我調整以及自我激勵,
這是親子情感互動的基本要求。
引導建立自主能力
在情感發展過程中,孩子的自發性是很重要的。
所以除了儘量滿足他的各種情緒需求外,
父母應該鼓勵他逐漸增加他在情緒人際上的能力。
例如一個一歲的幼兒跌倒哭泣,父母通常會立刻抱他安慰他。
能力稍進一步的孩子,
父母可以只用語言來安慰,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能力更好的小孩,父母可能可以等一等,
在他哭泣停止之後再給予口頭鼓勵。
在這一系列漸進的處理過程中,
父母扮演的角色漸漸變輕,
孩子則愈來愈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過度保護或過份放任都不是好方法,
根據孩子能力,給予適當的協助及鼓勵,
才會給孩子有機會成長發展。
(三九健康網) (http://www.dajiyua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