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學的孩子代表了異質性相當高的一群兒童青少年,
若僅僅以中輟標定他們,實在失之過簡。
臺 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林亮吟表示,
根據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服務中心(96學年度下學期)
對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262所學校調查顯示,
共有近200名未上學的學生,其中過半數均未就醫,
符合懼學症篩檢標準者有90人,曾就醫評估者有59人,
診斷包括懼學症、憂鬱症、焦慮症、畏懼 症、
妥瑞氏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亞斯伯格氏症等。
未達懼學症篩檢標準者,就醫人數更少,
這個數字代表有嚴重懼學或上學困難的孩子不是少數,
有懼學或拒學 情形的孩子可能更多。
林亮吟說,
國內目前還沒有精確流行病學調查,
來了解這個疾病的現象;
許多長期懼學、往後衍生成拒學的兒童與少年,
需要有特教與輔導系統介入,
也需要精神醫學確切診斷,
以了解這些兒童與少年的問題與困難。
林亮吟指出,
初期即使教育與輔導介入發揮成效的個案,
也需要持續支持與追蹤輔導,以確保其長程適應穩定與復原。
嚴重個案則需深入評估其心理問題與行為模式,
並了解家庭對其問題的態度與因應方法。
這些兒童拒學的現象包括:
逃避與學校有關的負面情境與經驗
(學校環境、老師與同學),
逃避學校內令其嫌惡的評量與評價的社會情境
(如考試、報告、社交),
拒學為其尋求重要他人關注或注意的方法之一
(黏人、以上學與否來挑戰大人),
生活樂趣來自沉溺於學校以外的活動或情境
(如打網路遊戲、網路交友、電視等)。
林亮吟提醒,
為改善其症狀與適應困難,需要多重專業與家庭配合,
包括整合對學員情緒行為疾患的了解到特殊教育課程中,
協助建立對兒童青少年疾病復原更有幫助 師生互動關係,
家庭也應避免歸罪孩子、責怪自己或逃避問題,
積極參與治療,學習壓力與危機處遇的支持,
並與教育以及醫療團隊成為相互支援的關係,
才能幫助 這群兒童與少年,
降低情緒行為所帶來的障礙,並確保他們永續發展與成長。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768
不適任老師太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