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

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

但相反的,
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
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
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

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

「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

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

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

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



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

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

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

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

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

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

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

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

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

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

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

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

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

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

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

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

而不是:

「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

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

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

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

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

來凸顯要求的重點,

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

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

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

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

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

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

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

便可以看卡通影片,

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

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

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

希望能改變原意,

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

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

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

使心中有所警惕。



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

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

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

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

……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

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

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

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

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

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

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

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

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

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

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