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當孩子出現哪些問題時,需要就醫?
答: 當親師發現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
如緊張、焦慮、心情不好、生氣、暴躁易怒、破壞東西、
傷害他人或自我傷害、學業成績或生活自理能力明顯退步,
而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時,就可以前往醫院就診。
Q2: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有疑似情緒行為問題出現時,
應到何處就診?
答:可以到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的醫療院所,
例如台大、榮總、長庚、馬偕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松德、婦幼、和平….)等。
Q3:看醫生前要先收集哪些資料?
答:蒐集資料以孩子的問題行為紀錄和以前的就診紀錄為主,
例如教師的課堂觀察或家庭的行為表現,
整理的資料儘可能詳細(至少一至三頁),
包括情緒症狀出現的可能引發事件、
表現出來的狀況以及 家長 老師如何處理等等,
愈詳細的資料就愈可以協助醫生做更正確的診斷和處方。
Q4:孩子的問題行為紀錄要如何蒐集呢?
答:如果孩子在學校或在家裡出現了讓老師或家長覺得困擾的行為,
家長可以請老師協助紀錄,紀錄中可以簡單描述如下:
1.問題行為的具體描述(例如情緒來時會打人、摔東西或哭鬧不停等)、
何時開始、每天發生的次數、最容易在何時發生、最容易在什麼場所發生。
2.問題行為發生時老師或家長做過什麼處理?效果如何?
3.針對該項問題行為,以前是否看過醫生或服用過藥物(用過的藥物有哪些)?
效果反應如何?有沒有副作用?
Q5:就診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如果已領有手冊或是和孩子情緒行為相關的測驗或證明文件,
及以前曾在其他醫療院所就醫或用藥紀錄,
可以一起攜帶過去和醫生討論 ,
家長可以口頭描述為何帶孩子就醫,
及之前服用藥物的內容和成效,
讓醫生更了解孩子的狀況,醫生才能提供孩子最適合的協助。
Q6: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帶孩子就診?
答:除非孩子狀況特殊以致無法就診,
而且與就診醫師溝通過,
否則家長應儘量陪同孩子就診,
醫生才能根據親自觀察孩子的狀況,
做訪談評估以及安排後續的測驗或治療。
候診時需要耐心等待,
家長可以準備一些拼圖、玩具、小點心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就診時可能會有激烈的情緒或行為,
就診當天可以估算好看診時間,
不至於讓孩子等太久而鬧情緒,
或者可以邀請老師或其他家人陪同一起到門診,協助照顧。
~待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校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