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體貼孩子的幼小心靈

作者﹕黃宜中

每當看到孩子整天躁動不已,事事不專心,騷擾他人,

我們常會說他是個「過動兒」。

除了過動症,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精神病症還有

自閉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等。



據報導兒福聯盟的兒童專線自四月開辦以來,

就有不少孩子來電訴說他們的心事。

他們的父母親未必知情,忽略了孩子的異常表現,

無法認知到孩子也有

心理精神、情緒行為方面的困擾或疾病,

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往往就被低估了。

許多研究顯示,


約有7%至25%的孩子有精神方面的障礙需要協助,


情況嚴重者更要專業的行為治療配合藥物使用。


但父母親們往往是責罵孩子頑劣或個性怪異,


或認為自己管教失敗而束手無策,會想尋求協助的比例偏低。


有下列現象時,可尋找專業的醫師、輔導人員協助:

*無理由的情緒低落、絕望

*行為問題如異食癖、破壞行為、自閉、過份退縮等

*易怒、易哭、反應過度

*情緒困擾如焦慮、恐懼等


自覺一無是處或有罪惡感


*常焦慮、恐懼或心事重重

*睡眠飲食習慣明顯改變

*學習障礙、睡眠障礙

*無法用心思考,做白日夢


*發展異常、自閉或過動症

*注意力差,功課變壞

*精神病如妄想幻覺、怪異行為、強迫性行為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資賦優異、殘障、養育管教問題的諮商

*無法從挫折、悲傷中復原

*其他如拒學、尿床等問題


傳統觀念總認為精神心理障礙是肇因於心理和社會因素,


但新的研究指出和大腦神經生理也有關,


大約包括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腦外傷、遺傳等因素,


很少是單一心理社會因素引起。


由此觀念衍生出來的治療方式


包括使用藥物以期於短期中改善症狀,


長期治療則需要行為治療或


各種心理精神復健再配合藥物使用,


才能有長久的效果。


免疫預防接種,可以促進健康,


父母親們可曾想過「孩子的心理也需要建立免疫系統嗎?」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博士指出,

人的心理狀態 是在後天環境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據此「心理免疫」的原理,


就是以良好的生活規範,潛移默化教養孩子,


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有能力隨時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


樂觀的好處甚多,而悲觀常是諸多精神心理障礙的潛在病因。


樂觀的態度是可以培養的,而悲觀的心理也可以預防。


幼兒是從父母親、師長及生活周遭學會做人處事的方式,


因此父母親以身作則,建立積極的處事態度,


影響所及,就有心理健康的孩童。


有健全的「心理免疫」,


可提升遇事時的思考與處理及適應社會人際交往的能力,


建立向上向善的人生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